農村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時間:2022-06-23 11:27:31
導語:農村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是鄉村振興與發展的動力引擎,對農村中學生的思政教育是將其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環。黨中央對農村發展、農村學生的教育問題一直相當重視。現如今,農村學校的教學方式、思政師資力量等都有了顯著改善,但還存在諸多不足。因此,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聯動的思政工作關系網絡,才能實現農村中學生思想品質和政治素養的本質提升以及農村中學思政課程和學科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學階段是奠定人生基礎的重要時期,有必要對中學生加強思想指導。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農村學生的教育,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方針和政策,以確保農村學生教育的穩定發展。農村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高度理論化和實踐化的教育活動,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這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合作與參與。
1農村學生思政教育的發展趨勢
現如今,農村學生思政教育的發展趨勢體現在多個方面,本文主要從教學方式、師資力量、家庭觀念這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1.1教學方式的革新
目前,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正在加速發展。自2011年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與措施,實施了“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和“三通兩平臺”等重要工程。2018年又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新方向。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互聯網+教育”新模式為我國農村地區教育走向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樣性。以吉林省榆樹市的武龍中學為例,其通過開展“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活動來擺脫發展困境,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相對于傳統的農村中學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模式不僅解決了農村中學教育資源少的問題,而且極大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方式。[1]
1.2思政師資力量的增強
為應對農村學校思想政治教師資源短缺和專業能力相對不足的問題,我國了一系列促進教師流動的政策,以鼓勵城市教師向農村流動。例如,早于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實施縣(區)域內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到如今我國推行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且在部分地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為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自2006年開始我國大力實施“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支教為我國鄉村教育隊伍注入了新鮮活力,其中不乏優秀的思政專業畢業生擔任農村中學思政教師。這些優秀畢業生經過國家的多年培養,思想覺悟有了質的提升,他們深諳國家的大政方針,能將深厚的思政理論知識傳授給農村中學生。
1.3家庭教育觀念的進步
農村發展與村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息息相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隨著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的加強、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移風易俗行動的開展[3],農村家長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極大的革新,他們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督促孩子的學習。
2農村中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農村中學生思政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潛在的挑戰。
2.1從學校層面出發
首先,盡管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應試教育理念在目前的農村中學中仍有很大的遺留。一些農村中學仍然在應試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教育和教學工作,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不足,認為思政課為“副科”,分值占比小,課時量可以適當削減。對思政課的課時安排也具有從屬性,一般安排在下午,在學生容易犯困且學習效率不高的時段安排思政課程教學,而其他學習效率高的時段則留給語文、數學、外語這些“主科”,甚至出現思想政治課經常被其他課程擠占的現象。其次,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不合理。一般而言,僅用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效,缺乏對學生品行和素質的考查,使學生忽視了對自身價值觀、基本技能、思想道德素質的自我要求,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屢見不鮮。[4]最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弊端。大多數農村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僅限于校內,很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2.2從家庭層面出發
家庭環境對學生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國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大大提高了農村人民的思想境界。他們愿意供養孩子上學,也日益關注孩子的教育,但還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家長片面地要求孩子提高學習成績,而疏于對孩子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其次,父母自身文化程度、思想政治素養偏低,往往容易給孩子帶來不正確的示范效應。最后,農村人員外出務工仍然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常態。《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能力,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更加積極地支持就地就近就業”。[5]農村學生的父母在外務工,留守在農村的中學生一般由隔代親屬照看。隔代親屬一般年齡偏大甚至年事已高,難有精力對學生進行細心照顧、嚴格管教,還與學生存在著“代溝”,造成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是思想道德的滑坡。
2.3從社會環境層面出發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5]。首先,隨著農村的開放,多種價值觀念滲透到農村地區,其中不乏一些消極觀念如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在農村社會傳播。這些觀念嚴重沖擊農村固有的傳統價值觀念,勢必影響農村中學生正確“三觀”的樹立,容易滋生攀比、虛榮等不良觀念。其次,受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在農村地區不少網吧和電子游戲室仍然違反規定對學生開放。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仍然是腐蝕農村中學生心靈的根源之一。[6]最后,基層文化管理部門對農村文化市場管理不到位,特別是對網吧的管理不夠嚴格,導致農村中學生成為網吧的常客。
3農村中學生思政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提升農村中學生的思政素養需要做到“多管齊下”,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3.1從學校層面出發
首先,農村中學必須從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面高度重視對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課不僅傳授思政理論知識,還負責開展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農村中學的領導班子要切實轉變唯升學、唯分數的應試教育觀念,積極學習貫徹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次,農村中學應該認識到對學生進行評估的目的并非是要對學生排名次和劃分等級,而是要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以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不能將學生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查標準,還應強調對學生思政素養的培育,制定全面、科學、合理的綜合評估指標,對學生的個人能力、思想道德素質等進行綜合的考量。最后,學校以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社會實踐不僅能夠檢驗青少年學生的思政狀況,而且可以促使他們將思政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農村中學應積極開展一些以校園文體活動和校外志愿者活動為代表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開展這些活動,農村中學生可以在參與的過程中感悟到思政課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有效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和道德素養。
3.2從家庭層面出發
首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在農村家長群體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錯誤的教育觀念如“重智育、輕德育”等,深刻影響其子女的價值觀。當前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往往傾向于創新型人才。為此,農村家長需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踐行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在鼓勵孩子學習更多文化知識的同時,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孩子成為品格高尚的人。針對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現的問題,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不應采取棍棒式的教育,以免導致本就內心敏感的孩子養成反叛或懦弱的個性。應為孩子樹立榜樣,擁有進取意識,履行教育義務,用自身良好的言行舉止和道德風范感染孩子。必須尊重孩子的想法,正視孩子的個性和愛好,培養孩子自我規劃、自我教育和自我評估的能力。其次,農村家長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在閑暇時間,適當閱讀報紙和書籍,學習一些有用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陶冶自己的情操。[7]再次,學生家長須積極與學校教師進行溝通。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有責任與學校合作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家長不僅應該做好家庭教育工作,還要經常與學校保持密切的聯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針對孩子的思想道德問題,家長若自己解決不了,應向教師及時反映,尋找穩妥的解決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協同效應,做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力結合。最后,營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家是愛的港灣,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點。和諧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孩子從小養成優良的品行。父母親情的缺失,極易造成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養成敏感、多疑的性格,為此父母應盡量增加回鄉探望的次數,或在工作之余與孩子電話聯系,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關懷。
3.3從社會層面出發
首先,在農村地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新聞媒體必須充分發揮輿論主陣地的作用,致力于農村良好社會風氣的宣傳報道工作。例如在傳統節日期間,新聞媒體、社會媒介應展示反映社會主流價值、中學生熱切期盼的作品。有關部門應多組織開展一些積極向上、愉悅身心的文娛活動,引導中學生參與其中。其次,整治校園周邊環境。(1)重點整治校園周邊商業的經營秩序。有關職能部門依法取締學校200米范圍內的網吧、游戲廳和其他娛樂場所,禁止這些娛樂場所對未成年人開放,并對進入其中娛樂的青少年進行教育。(2)整頓校園周圍的商店和書店。嚴格查沒各種毒害青年學生的不良書刊,禁止售賣含有淫穢、暴力內容的非法音像制品。(3)整治校園周邊的治安環境。鄉鎮派出所應當與農村中學有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加強對學校周邊的巡邏防控,特別是在重點時段和路段加強巡邏,嚴防發生打架斗毆、勒索敲詐等治安問題。最后,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鄉鎮派出所與學校簽訂安全責任狀,把校園安全防范工作納入對民警的日常考核中,落實責任,明確獎懲。加強學校和家長的聯系,積極進行定期回訪,反饋治安信息,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結語
農村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當前農村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協同推進。應從整體層面出發,真正實現農村中學生全面、積極、健康的發展,將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參考文獻
[1]晁晴瑋.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陜北農村“互聯網+教育”扶貧實施路徑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20.
[2]王哲.農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穩定性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0.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1).
[4]李曉榮.新時代農村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19(9):73-74.
[5]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1).
[6]萬錦花.農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與分析[J].廣東教育,2012(1):37-38.
[7]萬強.中學德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
作者:唐楚藝 單位: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機電一體化技術在市政施工的應用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五維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