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精彩課堂讓前提與形成融為一體

時間:2022-04-23 09:33:00

導語:構建精彩課堂讓前提與形成融為一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精彩課堂讓前提與形成融為一體

走進新課程,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有著一些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境,而我們有些教師上課就是執行教案的過程,預設成了一個個“圈套”,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牽動著教師與學生,讓他們圍著它團團轉。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缺少靈動。

在課堂教學中,最精彩的場景往往在教師的預期設之外,它是師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是教學中的機智與創新,它是自然生成的。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打造精彩課堂,我們應站在“生成”的制高點來優化預設,讓預設和生成融為一體,讓課堂自然生成,把學生的靈動真正呈現出來。

一、精心預設是打造精彩課堂的前提

預設通常指的是課前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諸如確定教學目標、梳理整合教材、設計教學環節、設計情景問題、設計教學方法、考慮學生學法、選擇所需的課件,都屬于廣義的預設范疇。俗話講,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重要前提,只有精心進行預設,才能實現教學目標。預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預設的素材、情景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在教學中,我們有的思品課老師由于所舉事例離學生很遠,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盡管花了很多力氣,但收效甚微。課堂上要增強教學情景的感染作用,教師在情景素材的創設上,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狀況。如學習中的困惑、與父母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中遇到哪些煩惱等。然后,要盡可能地選擇與學生思想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事例。這樣源于學生身邊的事,生活平常事,便于學生真正地把自己置身于這種情境之中,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來體驗、思考。我們只有讓學生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才能體會出別人體會不出的感覺,從而在課堂中使智慧得以生成。因此,教學設計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要從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出發,在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問題,創設情景,展開教學。

例如,在學習《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時,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自己談“許下諾言、履行諾言”的事例,自己做錯事時,自己如何應對的?應該如何做到信守承諾,勇擔過錯,并列舉成功人士在信守承諾,勇擔過錯的故事,結合課本對照,讓學生對照改正,深化對責任的認識,優為自己的行為。這樣,學生在愉悅的課堂學習情景中,提高了對責任的認識,增強了道德情感,培養了道德行為。

2、預設的內容不能太滿,要留有空白

過去教師往往追求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然后通過教師的貫徹落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精細預設今天看來,可以說是學生思維與想象的桎梏,使學生在課堂上既要服從老師,也要服從教材,生成的空間自然就很少。因此,預設力行“簡約”,教案設計要像畫中國畫一樣,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留有空白,以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為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關注差異,讓學生質疑問題,探究嘗試,拓展開放,促使課堂產生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并及時反饋,為每個學生的積極活動提供保證。

例如在講授“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的缺陷”這一問題時,教師有意提出這樣的問題:“果農增產卻不增收,為什么出現這種尷尬局面?”這一問題的提出觸到學生思維的盲點,學生直覺感到是存在這種現象,卻又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此時,課堂表面上是處于靜態,而實質上是動態。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的活動中,恰于“于無聲處聽驚雷”。

3、教學思路要清晰,要富有內在邏輯

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怎樣編排組合,怎樣銜接過渡,怎樣安排詳略,怎樣安排訓練等,教學思路應當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學生實際,要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覺。

一堂課,如果教師的思路不順,將很難培養學生思維的思辨性。因此,教師的講授一定要講清思路,力求簡潔、順暢,一定要注意理清來龍去脈,務求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引入下一個知識點,使學生知道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弄清問題情景,學會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些都為師生在課堂上迸出靈動的火花創設條件。

例如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時,以樹立怎樣的消費觀為調查的主線,由此產生四個問題:1、你平時怎樣消費的,你認為你的消費習慣合理嗎?—生活引領、激發興趣。2、你發現社會中有哪些不合理的消費方式和習慣,你認為這樣會給社會和個人帶來怎樣的影響?—走進生活,激發情趣。3、面對各種各樣的消費習慣,我們應該提倡怎樣的消費習慣和方式—互動探究,形成觀點。4、我們怎樣去改變社會或你生活的社區中不合理的消費行為—回歸生活,提升能力。

4、預設的情景問題應有益于生成

從認識論的觀點來說,課堂生成是可預設的,因為它有規律可循。教師應自覺地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學生,預設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會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有怎樣的體驗,練習會有哪些誤差。設計教學過程,要凸現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細節處理,設計教學事件,要注重給課堂生成“留白”;設計教法,要注重師生互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學法,要注重生生互動;設計練習,要關注個體群,要有實踐性,層次性,可操作性,可生成性。

二、提高老師自身素質是打造精彩課堂的關鍵

有的教師總覺得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源不可捉摸,是無法預測和控制的,只好聽天由命了。其實不然,借鑒開汽車的過程,我們對如何抓住教學中動態生成的資源或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在開車過程中,各種情況隨時會出現,司機能否機動靈活地處理好各種突發事件以避免風險,取決于車況、司機的駕駛技術,司機對路況熟悉的程度,司機的應變能力等。這些都是“不變”的條件,條件具備后,就能以不變應萬變。由此可見,要抓住動態生成的教育契機,關鍵是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抓住動態生成的教學契機,也必須具備以下一些“不變”的因素:

1、豐富的學科知識背景

在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開展下,更多的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提出為什么,有時教師回答不全面,有時回答得模棱兩可,雖然在課堂上能用教學技巧勉強過關,但心中總覺得愧對學生,總覺得有礙教師形象,課后難免耿耿于懷。

教師應對新課改,需要不斷地學習,儲備廣博知識,需要潛心研究,提高理論造詣,使自己的教學素養,達到“資深”的層次,從而可以輕松駕馭新課堂,特別是新教材以專題呈現知識的方式,很多思想品品德問題的理解與分析需要政治、法律、歷史、社會、哲學、地理、文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的運用,這對于“專業”的教師是挑戰,因此教師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背景,要及時調整知識結構,以新換舊,要與新課改同步成長,只有這樣,當學生的思路、問題、回答超出預設時,才能及時的作出引導、回答、判斷、評價。

2、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

生成是在學生已有基礎上的生成,超過這個基點,可能生成不了,低于了這個基點,也無所謂生成,因此教學的前提之一是了解學生,老師所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學生,而非無生命的物質材料,不僅教師所面臨的每一位學生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內心世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差異,即使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他的思想活動也是不相同的。

對于如何了解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可從以下三點著手:

(1)教學前了解學生。備課,教師不僅僅要鉆研教材,了解課程標準,還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在教學前了解學生能夠使教師在預設時更具可行性。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的方方面面,學生的整體發展特點,學生的個體差異等。

(2)教學中觀察學生。一個有心的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走下講臺,看學生是怎么做的,學生們的行為表現能夠為老師提供最真實的材料,以便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

(3)教后反思學生。反思學生課上的種種表現,作業的正確程度,看著能否從中得到一些普遍的東西,以便于下一次上課時能夠更充分地了解學生。

3、教學中隨機應變的能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里不知不覺中做出的相應的變動?!?/p>

精心的預設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學模型和優化的教學“藍圖”,但是隨著學科知識的不斷發展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能力的差異性和學生思維的空前活躍等因素,大大增加了思品課堂教學的隨機性和偶然性。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求教師在具備其它各種能力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即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的能力。那么怎么樣才能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在思品課堂教學中如何隨機應變呢?

(1)要熟練的掌握教材。對教材相關知識點做到博學精通、前后聯系、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回答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才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例如: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卡殼了,怎么辦?或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或變換角度,這些都必須熟悉教材才能辦到。

(2)要充分備課。備課實際上是形成一個在腦海中上課的過程。例如,當教師講到某個地方,學生會提出什么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會怎樣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如在讓學生討論:“如果一個人曾經傷害過你,當他遇到困難時,你還愿意幫助他嗎?”,一般會有多種答案,有說愿意,極少數學生會說不愿意,認為“有仇不報非君子”,人應該恩怨分明,有學生以《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為例,說明不能幫。教師事先考慮周全可以從容應對,對各種觀點進行分析,也不失一次良好的品德教育契機,較好抓住現成性的課程資源。

三、追求預設與生成相融合是打造精彩課堂的目標

一堂成功有效的的課既離不開預設,也不能沒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預設進行的教學,將會導致無視或忽視孩子學習的自主性,盡管這堂課多么“環環相扣”,僅突出的是教師個人的精彩“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也許這堂課會熱熱鬧鬧,但因為缺乏目標,會出現“放而失度”的現象,無論怎樣的生成,教師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引導作用。

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綜合“預設”與“生成”呢?必須擺正兩者的關系。預設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預設的發展超越。旨在使學生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這是預設的,對大部分同學來講都是共同的,要求教師在課前要充分預設。教師不講科學預設而只求動態生成或者不顧即時教學情景而完全按照預設教案進行施教的做法,無疑是不妥的。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能夠預計學生可能出現的學習困惑和疑難問題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學習目標,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教什么,教到怎樣的程度,均有學生和教師共同確定,并在課堂中充分體現出來。

而每一個學生在具體教育情境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及所學到的東西是無法預知的,這是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寶貴資源,教師要珍惜并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教師也要緊緊抓住學生動態,生成的問題進行教學,除對原有教學預計進行及時調整,體現教師靈活的機智外,而是能及時抓住這些動態生成的問題,這時適當地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因此教學的預設是必要的,而生成的亮點是精彩的,教師要把預設與生成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讓預設與生成融合,就是合理性地看待和評價生成。對有利于教學目標達成、促進學生個性張揚的要以充分的空間,因勢利導,讓其成課堂中的閃光點,而對一些消極的、負面的則不能放任自流,而應采取機智的方法,回到預設的安排上來。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打造精彩課堂并非易事。要求教師精心預設并善于挖掘、發現、抓住生成性的課堂資源,這并非一日之功,它與教師高度的修養,廣博的知識,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作到對教材的高度稔熟,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對學生的真摯感情,能靈活自如的駕馭課堂教學。課改實踐證明,預設與生成融為一體的課,才是有活力的課,精彩的課,才是促進學生成長的課,促進師生互動交流,各自完成生命成長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