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政策各時代思想發展論文
時間:2022-01-17 05:39:00
導語:農業政策各時代思想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農業是國家的基礎,我國的第一代集體領導核心、第二代集體領導核心鄧小平和第三、四代集體領導核心、都非常重視中國的農業問題。為了使中國走上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各個領導人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由于他們的經歷不同,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理論認識不同以及性格差異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他們的農業思想在根本目標一致的基礎上,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本文擬對、鄧小平、和三個時代的農業思想的差異作初淺的分析。
【關鍵詞】農業、、鄧小平、、
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無論在各個時代,都是關乎國家和人民命運。我國的第一代集體領導核心、第二代集體領導核心鄧小平和第三、四代集體領導核心、都非常重視中國的農業問題。為了使中國走上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各個領導人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由于他們的經歷不同,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理論認識不同以及性格差異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他們的農業思想在根本目標一致的基礎上,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本文擬對、鄧小平、和三個時代的農業思想的差異作初淺的分析。
、鄧小平、、從中國是個人口多,特別是農業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水平低的農業大國的具體實際出發,深刻地認識到了農業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都對農業尤其是糧食問題予以了高度重視,正因為充分認識到了農業問題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所以探索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是從農業開始的,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行的改革開放也是首先從農村拉開序幕的,第三四代領導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是首先從解決三農問題開始。
雖然他們都認識到了農業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給予農業極大的關注,但由于個人處于時代背景不同,造成他們對農業在國民經濟所處地位的認識程度上的差異。
一、的建國時代
1、對農業地位的認識
建國后,由于我們一無資金,二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和包圍,以為核心的第一代集體領導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方針,因此是在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的。以重、輕、農為序安排國民經濟,就把農業放在了一個相對次要的地位。后來的發展國民經濟要以農輕重為序,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為基礎,工業為指導等正確思想都是在社會主義出現曲折、農業生產遭到破壞的情況下,為糾正錯誤而在實踐中逐漸提出來的,由于指導思想上的錯誤沒有從根本上糾正,的許多正確思想不能貫徹到實踐中,造成了我國農業發展緩慢,人民生活長期貧困的嚴重后果。
2、發展農業采取的手段和管理體制
在建國后國民經濟恢復一結束,就及時提出了農村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問題,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是“要在農村這個最廣闊的土地上根絕資本主義的來源。”在生產關系層面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化,建立起社會主義所有制后,才著手在生產力層次上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搞群眾運動,是發展農業的基本方法。他認為搞群眾運動是堅持群眾路線,符合社會主義的建設路線,認為只有搞群眾運動,才能激發群眾的干勁。但這一理論不符合客觀經濟發展規律,不僅達不到使農業躍進的目的,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建國始,通過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個體農民生產資料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比較而言,集體經濟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生產不僅沒有下降,相反還有所增長。受建國初農業迅速發展,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的大好形勢的影響,以為只要建立起先進的生產關系,就能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過分看重了生產關系的能動作用,忽略了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由此直接導致了超越我國生產力水平的管理體制的建立。這種體制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盲目追求“一大二公”,權力過度集中,吃“大鍋飯”。覺察到了化中出現的弊端來就主動進行糾“左”調整,但糾“左”是在肯定的大前提下進行的,造成了許多正確有價值的思想在實踐中被扭曲。由于歷史的局限,并未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建設社會主義完全弄清楚,他堅持集體經濟,卻把集體經濟同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混為一談,因此,這種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的體制,在實踐中必然遭受挫折。
3、發展農業的政策構思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標志之一,也是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原則。認為要鞏固工農聯盟,就得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但,共同富裕不能建立在落后的基礎上,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改變我國落后面貌,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才能逐步實現這一目標。但是把共同富裕與同步富裕等同起來,過分看中勞動者實現富裕的過程中在時間上的同步與程度上的同等,把共同富裕的著眼點放在單一的公有制和防止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上,導致了實踐中“刮共產風”,搞“一平二調”,批判“盲富”等,結果助長了平均主義的風氣,阻礙了經濟效益的提高,造成了對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和對勞動者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極大損傷,從而落得共同貧困。
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時代
1、對農業地位的認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全黨的工作中心的轉移,將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扭轉到現代化建設上來,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從戰略高度確立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優先地位,并把農業作為戰略重點。強調農業是根本。為解決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又把糧食作為農業的重中之重來考慮。由于擺正了農業的位置,高度重視了農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從實際出發,在農村改革的實踐重,制定了一系列調動農民積極性,保護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方針和政策,使得農業生產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不僅迅速改變了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而且為城市改革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2、發展農業采取的手段和管理體制
在選擇什么樣的生產關系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等問題上,鄧小平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過精辟的論述:“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的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要使它合法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鄧小平不可能扭轉農村的局面。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的問題,就必須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唯一的出路就是對傳統的舊體制進行全面的改革。黨的十一屆三種全會后,鄧小平把農村改革作為突破口,領導了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它是對我國傳統農業集體所有制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和根本性變革。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這種雙層經營體制,在統分結合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上有很大靈活性,可以容納不同水平的生產力。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這是對調動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的充分肯定。這就徹底克服了舊體制的種種弊端,使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和家庭經驗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為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繁榮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3、發展農業的政策構思
鄧小平深刻把握了的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觀的精髓,堅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而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決定了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不可能同步、同時實現,共同富裕的實現必然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因此,鄧小平在1978年底把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作為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大政策提了出來。這一政策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引導農民走向共同富裕,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它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是社會主義本質論、目的論和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論、發展方法論的統一。使中國逐漸走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三、、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
1、對農業地位的認識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農業從計劃經濟逐步過度到了市場經濟,在初步解決了中國的溫飽問題,結束了長期供給不足的局面后。在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發展農業作為發展我國經濟的重點。在大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三農”問題逐漸突出,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又是如何確保農民增收的問題,這不僅關涉我國8億農民的生活質量,也與我國社會穩定和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利害攸關。因此,十六大就明確提出了首要解決“三農”問題,發展國民經濟。
2、發展農業采取的手段和管理體制
隨著農業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的進一步改革,我國農業有了高速提高,農村面貌也有了巨大改變。但仍存在貧富差距加大,農村教育滯后,農民收入低等問題。、等第三、四代領導人非常重視發展農業中出現的問題,并著手加速農村城鎮化建設,加大農民的社會保障。對農業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解決農業產業問題,在繼承鄧小平的發展農村的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提高農民積極性。使我國農業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
3、發展農業的政策構思
、等第三、四代領導人秉承鄧小平“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作為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大政策”,深化改革,在大前提不變的基礎上,提出了富有創新的“西部大開發”,將東部沿海等先富起來的發達地區的資源來帶動西部落后農村的經濟發展,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并強調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全局戰略舉措,推動現代化農業技術在整個農業領域的滲透和應用。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等第三、四代領導人,進一步發展農業,中國農業將在未來有更大的發展,并最終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實現現代化。
【參考書目】
1、石仲泉《的艱辛開拓》(增定本)[M]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2、唐春元《巨人與大地----鄧小平與中國農業農村農民》[M]湖南人民出版社
3、王先鋒《目前我國農村城市化的主要問題和解決對策》[T]《農民經濟》2001(9)
4、季建林《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主要問題與出路》[T]《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1)
- 上一篇:村級治理思想政治研究論文
- 下一篇:理性主義思考政治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