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對外政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3:33:00

導語:外國的對外政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國的對外政策研究論文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由于實行綏靖政策而敗亡。法國維希政府實行討好德國的賣國政策,戴高樂為了救亡圖存而發起了自由法國運動。自由法國的對外政策宗旨在于通過爭取世界各國的承認和援助,并增強自身的實力,實現光復法國和恢復在西方的大國地位。其外交活動圍繞此宗旨而展開,具體表現在對英美蘇的爭取和對法屬非洲殖民地的控制。由于其實力不足,在英美蘇等國的夾縫中為了維護法國的民族利益而頑強斗爭,可以說是委曲求全與奮力抗爭并存。經過努力,最終贏得了世界各國的承認。

關鍵詞自由法國戴高樂對外關系

KeyWordsDeGaulleFreeFrancetheForeignPolicy

1940年6月18日對二戰中的法國來說,是個重要的日子。正是這一天,法國人民開始了新的斗爭。5月10日德國對西線進攻,使法國迅速潰敗。貝當政府忙于向希特勒請求停戰時,法國國防部副部長戴高樂于6月17日逃到倫敦。第二天,呼吁法國人民繼續同納粹敵人抗爭,可以說從這時起自由法國運動興起。在8月29日,戴高樂將其正式命名為“自由法國”。自由法國為了維護法國的民族利益,在對外關系上盡管實力不足,但是在英美蘇的夾縫中仍然頑強抗爭以求得援助和承認,同時又積極發展自身的力量,最終贏得了各國的承認。

一、自由法國的對外政策及原因

自從法國敗亡,維希政府就成為了法國的官方政府。維希政府宣布所謂的“中立”,實際上政策傾向于德國。因此戴高樂組織了自由法國運動,力爭否定維希政府,創立一個新法國。自由法國組建后,它的戰斗目標是打敗法西斯勢力,恢復法國民族獨立,恢復昔日的大國地位。但自由法國剛剛組建,本身沒有力量,況且還是在英國幫助下組建的,因此它的對外政策是聯合世界各國的力量,特別是英美蘇三大國,爭取到它們的承認和援助,扶植自由法國。其外交活動就是以此為宗旨展開的。

二戰剛剛爆發不久,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還沒有真正投入戰爭,戴高樂也是一個不為大多數人認可的“冒險家”。自由法國一沒有壯大的隊伍,二沒有充足的資金,三沒有先進的武器,可以說除了戴高樂的雄心壯志外一無所有。那么他靠什么來贏得世界各國廣泛的承認,憑什么恢復法國的獨立和大國地位呢?這就是戴高樂的聰明之處。他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化不利為有利為己所用。具體來說,戴高樂奉行這樣外交政策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法國的維希政府可以說是個獨裁的專制王朝。其中一些重要職位被反動政客、大資本家和法西斯分子把持。戰敗的法國在經濟上倍受剝削?!懊刻旆▏鵀榈聡侠U的占領費用為4億法郎,1940年的全部占領費用即達351.8億法郎,1941年增至1017.4億法郎,1942年更高達1574.4億法郎[1]?!本褪窃谶@種情況下,維希政府仍賣國求榮,百般討好德國希特勒,甘做傀儡政權。但希特勒并不領情,結果法國實際上被分割了,完整的國家不復存在。這也說明維希政府太軟弱了,根本不能保護國家。維希政府的態度與行動破壞了傳統的外交關系,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了別國的利益,使其失去了盟友。通過自由法國與維希政府的對比,為戴高樂自由法國的努力提供了客觀條件,使這些盟友紛紛轉向支持自由法國。

(二)自由法國的外交政策能夠實行與戴高樂本人密不可分,可以說是他個人意志的體現。戴高樂是個對民族前途抱有崇高理想的人。他對法國的命運極為關心。他看到大國之中只有法國放下武器退出戰爭,法國將從此一蹶不振,他為此積極奔走。“他為求得更多的英國援助曾兩次去倫敦,并建議英屬和法屬殖民地聯合[2]?!薄八钦械奈ㄒ环e極的成員,在6月初的戰役后,他試圖拯救仍能拯救的國家[2]。”以天下為己任而自命不凡的心理,是他領導法國繼續抗敵的重要因素。他雖然信心百倍,富有膽略,但是山河滿目瘡痍,經濟衰敗,軍力不足,而敵人勢盛力強,而且很快就可以利用業已淪陷的法國官方機構,使它俯首聽命,為之效勞。法國人民中許多人毫無斗志[3],如何恢復大國地位呢?所以他執行這樣的外交政策。

(三)戴高樂奉行這樣的外交政策,還有個重要原因是他利用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法國的敗亡,“推動了英、美、蘇對外政策的調整,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覺醒與逐步聯合[4]”,各國態度的轉變為自由法國爭取外授提供了機會。英國在法國戰敗后,政策由綏靖變為抗戰,首相張伯倫明確主張“無論法國怎么樣,英國都要繼續戰斗,決不講和,決不投降,不戰勝,毋寧死[3]。”“1940年7月22日,英國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正式聲明:‘我們將不停止作戰,直到自由得到保證為止[5]。’”英國的抗戰決心使戴高樂看到了希望。美國這時雖未直接參加戰爭,但美國也有轉變。就在英法向德國宣戰的當天晚上,羅斯福就要求修改中立法,最終參議院和眾議院先后于1939年10月27日、11月2日通過《新中立法》法案,解除了武器禁運,實行現款自運。新中立法對于擁有海上強大運輸能力的英法頗為有利。6月14日,巴黎陷落的當日,羅斯??偨y簽署法案:將美國海軍艦只增加11%。6月15日,又下達開展制造原子彈的科學研究命令。6月30日,美國制定出龐大的軍備工作計劃……這些都清楚地透露出,美國準備進行長期的戰爭[6]。美國在逐漸地從孤立主義中走出來,這有利于自由法國運動。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也遭受著侵略和淪陷,如捷克、波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它們十分同情自由法國,故而在輿論上支持著自由法國。

基于以上原因,自由法國實行這樣的外交政策。戴高樂認為,大戰后,美國要回西半球,英國要回英倫三島,只有法蘭西仍要在舊大陸上屹立,所以法蘭西絕對不能失去往日威風。自由法國要完成此任務,需要盟國的協助。因此,這就決定了在自由法國與盟國的交往中,他既為尋求盟國的援助和承認而委曲求全,又要面對盟國的排擠而進行頑強抗爭。

二、自由法國與盟國的關系

(一)自由法國與英國的關系。英法兩國為保一戰的既得利益,對德意日法西斯的日益猖獗采取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結果導致法國的迅速敗亡。這使英國的政策發生巨大改變,特征之一是“支持歐洲淪陷國家的反德力量[4]”但法國淪陷了,英國有可能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此時美國仍然是中立國。因此戴高樂認為英國還是需要法國力量的,他開始積極與英交好。

貝當政府在6月22日與德國簽訂停戰協定,投身于希特勒一方。第二天,英國就撤回了駐法大使,不久與遷往維希的貝當政府斷交。戴高樂曾于6月16日主動向丘吉爾表態,法國將堅持戰斗。但他清楚知道他個人的決心并不能使英國相信法國將堅持戰斗,而且逃亡后的戴高樂一無所有,他只能利用英國給他所代表的法國提供的繼續戰斗的機會。于是出現“六·一八”演講,宣布了奮斗目標,號召法國人民救亡圖存,同時開展建設隊伍工作。雖然募兵活動不順利,但是到7月底,自由法國已擁有一支七千人的隊伍,不僅有陸軍,還有空軍和海軍,空軍部隊還轟炸了德國魯爾區。他們用實力征服了英國?!?月24日他們榮幸地接受了英王喬治六世的檢閱[3]。”實際上這就是一種承認的形式。其實早在6月28日英國政府已承認戴高樂是自由法國的統帥。但是,這一切不表示英國承認自由法國代表法國主權。1941年,戴高樂加緊建立自由法國的政權。如果沒有英國的默許和支持,建立政權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比如在建立支付機構上,戴高樂十分清楚,這必須依靠英國,因為他自己沒有銀行。于是在1941年3月19日戴高樂與英國政府達成協議,一切支付在倫敦結算。后來在倫敦設立了一個“自由法國中央金庫”。還有自由法國在非洲開展爭取活動時,有個達喀爾作戰行動,當時英國倫敦正遭受德軍轟炸,已是財力物力匱乏,但英國仍給予充分的支持,英國的大力支持“在法國人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7]”。

但是,自由法國依靠英國不等于一切都服從英國,特別是涉及民族利益時,戴高樂毫不讓步。實際上英國政府的支持并非出于道義和同情,而是為了英國自身的利益。隨著自由法國的發展壯大,由于民族利益的不同,雙方的矛盾斗爭不斷出現。1941年6月,自由法國軍隊與英軍共同進軍敘利亞,打敗在那里的維希軍隊。但英方無視自由法國,踐踏其在敘利亞的利益,為此戴高樂親自出面與英方交涉,直到英國確認法國在敘利亞的地位后,雙方的關系才有所緩和。1942年5月英方甚至不通知自由法國,突然占領馬達加斯加。戴高樂多次提出抗議,他還威脅要取消英美的合作,撤回自由法國單獨作戰。此時蘇聯聲稱隨時幫助法國抗拒壓力,并且承認法蘭西全國委員會是戰斗法國的領導機構,只有它有權組織法國公民及其領地參加戰爭[3]。這也使丘吉爾怒火沖天,英國甚至停發自由法國的電報。雙方關系幾乎破裂。在對法國臨時政府的承認上,英國也是看美國的態度,在美國承認的前提下才敢承認它。(二)自由法國與美國的關系。戴高樂在“六·一八”演講中提到“它可以像英國一樣充分利用美國巨大的工業資源[3]”,表明戴高樂認為美國也會像英國一樣支持自由法國運動。但是沒想到,美國卻以輕蔑的態度對待戴高樂。羅斯福看不上戴高樂,從來沒有考慮為自由法國提供援助。相反美國繼續承認維希政府,還派威廉·李海擔任駐維希政府大使,甚至在1941年向維希政府提供物資。

對此戴高樂有自己的看法。自由法國要光復法國,可謂任重而道遠。自由法國雖有英國支持,但美國的援助是別國比不上的,所以必須爭取到美國的援助和支持。而且“1940年6月10日,眼看法國一步步落入納粹侵略者手中,羅斯福放棄正式中立,加入英國這一邊[8]。”1941年3月11日,羅斯福簽署了租界法案。于是,戴高樂趁此時機在5月19日派普利文去華盛頓。要他與美國國務院建立聯系,建立自由法國所屬非洲及大洋洲與美國之間的經濟和財政聯系,購買作戰物資等[3]。戴高樂授予普利文向美方主動提供在喀麥隆、乍得、剛果以及在太平洋一些島嶼為美國建立空軍基地的方便。結果美國政府不久就要求利用自由法國在非洲的便利條件。同年11月,美國將租界法案的受惠范圍擴大到自由法國。羅斯??偨y寫到:“保衛已經歸附自由法國的那些領地,對于保衛美國極為重要[3]?!豹?/p>

但此時美國與自由法國的關系僅限于軍事范圍。在政治上羅斯福仍認為自由法國是個非法組織,在關系法國利益的問題上沒有必要與他協商。戴高樂原認為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會改善他們的關系。結果卻是,12月13日美國不屑與自由法國商量就征用了他們的14艘法國船只。接著又發生了嚴重損害自由法國與美國建立友好關系的圣皮埃爾和密克隆島事件,以及1942年1月1日在華盛頓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的26國中沒有自由法國。為此戴高樂憤憤不平。

1942年7月中旬,戴高樂把“自由法國”改為“戰斗法國”,這表示他不僅得到了海外的,而且也得到了國內抵抗者的忠誠。面對美國霸權的打壓,戴高樂的應對也很有力。他曾針對美方做法說過“到時候他們必然要還這筆帳[9]”。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他明確反對外國干涉和控制統一法國抵抗運動。此會議后,戰斗法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英美企圖在政治上消滅戴高樂勢力的計劃落空。1944年6月3日戴高樂把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改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雖然美國極為不愿意,但此時惟有與戰斗法國合作并承認它,才有利于美國在北非的利益。

(三)自由法國和其他國的關系。戴高樂不僅尋求英美等國的援助,他還要為自由法國尋找一條自由發展的道路。所以,他希望在法屬殖民地增強力量,故1940年8月底到11月,他親自到非洲爭取支持力量。但是非洲大部分地區的反應令人泄氣,只有赤道非洲的乍得、喀麥隆、剛果等地局勢有利于自由法國。于是戴高樂派了幾名“說客”,沒有流一滴血,使乍得在8月26日宣布效忠法國,喀麥隆在8月27日、剛果在8月28日轉向抵抗,還有烏班吉于29日舉起抵抗大旗。為了使法屬西非其他地區聚集到自由法國旗下,戴高樂準備遠征達喀爾,不料此舉失敗,但這不意味著自由法國在非洲的活動結束。1940年10月24日,戴高樂到布拉柴維爾。27日他訪問了布拉柴維爾對岸的利奧波德維爾,那里的比利時當局和法國僑民熱烈歡迎他。這一天他發表了《布拉柴維爾宣言》,頒布兩項法令,成立帝國防務委員會,行使政治權利。這樣他通過在非洲的一系列活動,否定了維希政府在此地的合法性,建立了自由法國自己的政權,調動了非洲諸多國家參與到反法西斯這場正義斗爭中來,為自由法國及盟國建立了一個非洲作戰基地。

自由法國也發展了與蘇聯的關系。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的立場發生很大變化,它不再蔑稱自由法國為“戴派雇傭軍[1]”。戴高樂立即抓住機會,在6月24日向駐倫敦代表團發的電報中說“我們毫不隱諱地站在俄國人一步[3]”。當時自由法國與蘇聯的關系能發展,因為雙方有共同的合作基礎,那就是德國問題。法國與蘇聯同是德國入侵的對象,有抵抗德國的共同任務。蘇德戰爭爆發,紅軍可牽制德軍力量,便于自由法國抵抗運動的開展,加速法國解放。另外,與蘇結盟,在國際上能提高自由法國的影響,利用與蘇聯的關系促使英美改變對自由法國的歧視態度。于是戴高樂派卡森和德讓前往蘇聯駐英國的使館會晤伊凡·麥斯基大使,傳達自由法國支持蘇聯的消息,并要求與之建立軍事聯系。1941年9月26日,蘇聯明確表態承認戴高樂為自由法國領袖,愿意同法蘭西帝國防務委員會建立聯系,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支持自由法國。但是,蘇聯和英國一樣,也未提法國領土的完整。盡管如此,在軍事上,戴高樂派“諾曼底”空軍大隊到蘇德戰場,幫助了蘇軍,也顯示了自由法國軍隊的自主性。1943年秋,歐洲局勢日益明朗,英美蘇三大國就安排戰后世界而開始協商,但戰斗法國且備受冷落。為此戴高樂更傾向于與蘇聯結成聯盟。1943年8月26日,蘇聯正式承認當年6月成立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戴高樂利用與蘇聯的關系,在與英美的交往中達到自己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英美排斥自由法國。但法蘇關系中存在分歧,如波蘭問題等,雙方因各自利益而爭執不下,一度影響了雙方關系的發展。

此外,為了取得各方面的支持,戴高樂還與流亡在倫敦的各國領導人(包括捷克人和波蘭人)進行聯系,互相進行了訪問,他們都支持他的立場。在1944年6月8日至20日之間,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比利時、盧森堡、南斯拉夫、挪威等國不顧英美當局要他們等待事態發展的緊急要求,正式承認了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一時間,自由法國在國際上掀起了較大的浪潮。

這樣,自由法國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在1944年10月23日得到世界三大國英美蘇的承認和其他許多國家的承認,并在1944年8月25日解放了巴黎,光復了法國。到此時為止,可以說戴高樂領導自由法國運動取得了成功。雖然有無數的艱辛和磨難,但戴高樂真正完成了維護法國民族利益,光復法國的歷史任務。評價自由法國的對外政策,應該說正確的歷史選擇。當時的歷史環境決定它只能實行這樣的外交政策。在外交史上這是個成功的典范,在今天的史學研究方面它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金重遠.20世紀的法蘭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43

2.JeanLacouture.Gaulle(Charlesde).EncyclopaediaUniversalis.[EB/OL].www.crwflags..com/fotw/flags/fr-freef.html,2004

3.不賴恩·克羅澤.戴高樂傳(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29,122~123,145,235,131,206~207,208,216

4.唐賢星.國際關系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361

5.方連慶,王炳元,等.國際關系史(現代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66~367

6.楊令軍.美國的卷入[N].深圳特區報,2005

7.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二卷)[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0.483

8.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341

9.周乾.二戰期間美國對自由法國政策的演變[J].安徽大學學報,20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