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和誠信比較論文

時間:2022-03-09 11:16:00

導語:信用和誠信比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用和誠信比較論文

信用誠信兩個概念有聯系也有區別。有些談信用或談誠信的文章不加區分,或者把兩者混同,或者把信用僅僅看作道德概念,或者把誠信看作經濟規律。因此對這兩個概念應該加以討論,從理論上搞得清楚一些。

一信用:一種經濟關系

信用是就交往關系而言的,用于經濟領域,就是指經濟交易的關系。這種信用不是從道德誠信開始的,也不是從競爭中產生的,而是從商品交換活動中產生的,是商品交換活動和貨幣流通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馬克思說:“信用作為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系,也只有在以資本或以雇用勞動為基礎的流通中才會歷史的出現。”[1](P534)馬克思在闡述早期資本主義信用時指出,商業信用是從勞動力買賣開始的。因為資本主義首先需要在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勞動力的價格是在契約訂立時確定的,而工人在拿到工資前就已經消耗了相當長時間(如周末、月末等)的勞動力,資本家是在買到勞動力并使用一段時間之后才付給工人工資的,因而勞動力的讓度和價值的實現之間就有個時間差,這就構成了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一種信貸關系。馬克思說商業信用就是從這里開始的。當然,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前也有信用關系存在,但那是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不同的。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商業信用是從事再生產的資本所有者互相提供的信用。這種信用是相互的,作為契約維系的商品或貨幣借貸就是債務和債權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每個人都一面提供信用,一面又接受信用;每個人的支付能力同時就取決于另一個人的支付能力;每個人既有要求信用的權利,同時又有履行信用的義務。在這種關系中,信用體現的就是一種經濟關系;從整個信用體系來看,信用就是體現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速度的巨大調節器。當然,作為商品形態變化的過渡橋梁,信用也是再生產不同階段轉移的媒介;從對待責任、義務和支付資本的限度來說,信用又是兌現承諾、合同、契約的可靠程度;就其商業目的來說,也可以說信用是實現交換價值的手段。

從經濟制度上來看,信用的作用是極其巨大的。這里不說信用的兩重性,只從它的積極作用來說:第一,通過信用可以使全部復雜的經濟活動主體和社會關系聯系起來,使市場經濟、流通過程各個環節上的人都以信用為媒介而存在和活動。第二,通過信用可以節約貨幣,加速貨幣流通、資本運動和資本形態變化的速度,從而加快社會再生產的進程。第三,通過信用可以調節公私、公公、私私的矛盾,促成資本所有者的聯合,使分散的、孤立的資本形成社會資本,形成聯合的股份資本。第四,通過信用可以加速社會生產力的物質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推動世界資本運動完成其歷史使命。因此,可以說信用作為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是整個商品生產和資本運動的靈魂。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它具有經濟規律的性質。當然,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信用必然從經濟領域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去,從而也獲得更多的倫理意義。

有種看法,把信用僅僅看作道德狀況,因而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信用缺乏信任。其實,冷靜地想想就可以明白,我們的市場經濟是有信用的,它的信用作為經濟關系是伴隨著市場體制的建立而形成的,也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進步的。沒有信用,市場經濟是不可能存在和正常運轉的。拿一個大城市來說,如上海,每天平均證券交易額達到132億元,每天有6.3億元存款存入中資金融機構,有3.56億元從這些金融機構中貸出,每天收入保險市場的保費達6800萬元,每天的市民消費要用掉5.5億元。(注:參見《解放日報》2002年7月21日“上海‘一日’一文”)試想,如果沒有穩定的信用關系和信用制度,上海的金融還能運轉、人民還能正常生活一天嗎?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到大小商店去買東西,貨幣穩定,消費正常,都是靠基本的公共信用和市場交易信用保證的。在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系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現實社會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整個社會的經濟危機就必然會發生。如果沒有這樣的市場交換信用,我們就只好回到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活中去了。

當然,我國正處在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經濟,還存在著一些特殊的信用短缺問題,急需解決。據調查資料:目前我國企業之間逾期應收款平均比發達國家高約20倍。在每年訂立的約40億分合同中,完全履約的只有一半,經濟糾紛案件占去了法院工作量的半數以上。至于經濟交往中的種種不守信用的行為更是屢見不鮮。存在這種狀況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但是,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不但必須講信用,而且一刻也不能停止信用運轉的調節器。世界上所有的大企業、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一個基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們在企業和顧客、企業和企業、企業和國家之間建立了穩定的信用關系,以優質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取得了廣泛的、良好的信譽。這就是我們加入WTO所面臨的挑戰。它告訴我們:解決社會信用問題,完善社會信用制度和信用體系,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二誠信:一種道德規范

誠信是一個道德概念,就是誠實、守信的意思。誠者,信也;信者,誠也。兩個字本是同義的,但根本之義在于善心,也就是北宋大儒張載所說:“誠善于心之謂信”。在經濟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通過契約形成信用關系并不等于就有了道德的誠信,因此這種關系只是在外部經濟利益和契約法的強制下形成的,其動機和目的是為了增殖的貨幣,即馬克思所說,其“動機和決定的目的是把G轉化為G+ΔG”[2](P365)。在這里,資本的運動作為競爭的強制規律對資本所有者個人發生的作用,就構成了資本所有者個人意識中的動機。如果撇開這個經濟人的頭腦,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如果在履行契約的實踐中,當事人在追求交換價值的同時,以各自的意志成善于心,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那就表現為當事人應有的誠信之德,也可以說是出于道德良好。誠信作為道德規范的本質,在于道德主體的心善,品德正。

誠實、守信是指主體的主觀方面,在經濟活動中,它體現為主體內在的行為動機和良心。作為個人的主觀意志,它是任性的,帶有偶然性,雖然通過信用承諾和契約使個人的主觀意志客觀化,形成了共同意志,訂立了契約,但是由于個人的主觀性和任性,還仍然可能在信用雙方的心里埋藏著失信和不法,信用的實現仍然可能受到破壞。所以,即使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了信用制度,它本身也還是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會有力地推動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的運轉,保證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即用剝削的辦法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更大的賭博欺詐制度。所以,有了信用制度也還要重視道德誠信的作用。(確切地說,誠信體現在個體身上稱為德或品德,誠信作為道德規范屬于社會道德意識形式。)

不過,信用作為一種制度,總的說來并不取決于個別資本所有者的善意或惡意,因為“自由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對每個資本家起作用[3](P300),不守信用者必定失掉商機,受到懲罰,甚至破產。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經驗的積累,早期資本主義發財經的那些瑣細哄騙和欺詐手段就逐漸被比較人道、比較誠信的手段所代替,商業道德也就必然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就這里的道德誠信而論,它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之所以發生這種變化,并不是由于這些人的道德良心發現,而是經濟規律本身使然。

可見,信用與誠信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大體說來,信用體現的是雙方共同意志建立的客觀關系,誠信體現的是信用者誠實守信的德性和人格。在經濟交易中,兩者都關系到同一的經濟內容和實際利益,但各自的著力點不同。交易的客觀信用關系要求個人(法人)要有誠信,個人(法人)的誠信則維系著信用關系,而信用關系和制度就構成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強制維持市場信用關系和制度的是法律,非強制維系這種關系和制度的是道德。個人或企業遵照法律和道德講信用,做到公平正義、誠實守信,就會在商界和社會上獲得好的信譽,成為“信得過企業”或“信得過企業家”。信用要求誠信,信用和誠信贏得信譽,這就是經濟市場和企業健康發展的邏輯。

我們平常說一個人“守信用”,而不說他“守誠信”;說“健全信用制度”,而不說“健全誠信制度”,就因為這兩個詞的涵義是所不同。當然,當我們說要“講誠信”、“講信用”時,兩者也都有講道德的要求,二者也有相通的道德涵義。因為講信用必然包含講誠信的要求,否則社會信用體系就失去了道德主體的支持,信用制度的存在和作用就難以保證。

總之,我認為不要單從信用主體的主觀方面去理解信用,不能只把信用理解為道德概念,那樣就會缺乏從客觀的經濟規律方面對信用的把握;但是也不應把誠信說成是客觀經濟關系,那樣就會模糊道德與經濟的區別,或用馬克思的話說,是“從確定的物質事實領域搬到或多或少是不確定的意見和感覺的領域中”。[4](P170)

當然,利益是人類教師。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會逐漸體會到講誠信、守信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到做失信和違法的行為是愚蠢的。雙贏來自信用和誠信。應當說,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不乏誠信的倡導,但是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才會更深刻地體會到誠信的意義,養成誠信的品德,不斷地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三討論:誠信不是經濟規律

有學者認為,誠信是經濟規律或帶有經濟規律性。其根據是恩格斯的一段話。這段話說:“現代政治經濟學的規律之一……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愈發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征的那些瑣細的哄騙和欺詐手段……的確,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場上已經不合算了,那里時間就是金錢,那里商業道德必然發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倫理的狂然,而純粹是為了不白費時間和勞動。”作者認為這段話貫穿一個思想:“誠信是現代經濟規律。”其實,這是對恩格斯的話的誤解。

從行文看,恩格斯所說的“政治經濟學的規律之一”的內容,是在“就是:”后面的整段文章闡發的,而不只是這一大段話的第一句。恩格斯的這一大段話的中心意思是講,現代資本主義的發財之道有了變化,從原來的哄騙欺詐手段轉變為注意時間和勞動的節約,從而使商業道德也達到了一個新水平;也可以說是講經濟發展和商業道德的關系。恩格斯說這里有一條政治經濟學的規律。這個經濟規律是什么呢?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經濟發展必然引起商業道德的變化。具體地說就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再用早期的那些哄騙和欺詐手段已經不行了,而要采取改良的或與此相反的手段,講誠信,因此商業道德隨之發展到一個新水平。恩格斯在這一段話里雖然沒有直接使用“誠信”這個概念,但從“哄騙和欺詐”推想出其反面“誠信”,大體是不錯的。這樣概括恩格斯所說的經濟規律是否合適還可以商量,但是由此得不出“誠信是現代經濟規律”的結論。因為:

第一,無論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從來都沒有把道德說成經濟,或把經濟說成道德。他們強調經濟和道德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但從來沒有說過道德能夠成為經濟規律。恩格斯在這段話里所說的“商業道德”,當然是包括誠信在內的商業道德。可以說商業道德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也可以說誠信是這種變化、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不能因此而得出商業道德就是經濟規律的結論。

第二,這一大段話的最后一句說:“在英國,在工廠主對待工人的關系上也發生了同樣的變化。”什么變化呢?就是:工廠主感到靠著對工人進行瑣細偷竊的辦法來互相競爭已經不合算了,事業的發展已經不允許再使用這些低劣的謀取金錢的手段了。擁資百萬的工廠主有比在這些小算盤上浪費時間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于是,工廠主實行了一些改良措施,尤其是大工廠主們還學會避免不必要的糾紛。默認工聯的存在和力量,等等。與此同時,大工業也有了某些“道德準則”。恩格斯說,“所有這些對正義和仁愛的讓步,事實上只是資本加速積聚于少數人手中和消滅那些沒有這種額外收入就不能維持下去的小競爭者的一種手段。”

很清楚,這里所說的“同樣的變化”,就是指上面所說的由于現代大工業的發展引起發財手段的變化,從而引起道德的發展。這里說的“道德準則”、“對正義和仁愛的讓步”,都是說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引起了賺錢手段的變化,從而使資本主義道德也有所進步。就是說,后面這一大段話,同樣是在敘述經濟發展引起道德變化的經濟規律。

再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必然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恩格斯認為,那不是由于資本家的“倫理狂熱”,而是客觀經濟的原因,迫使資本主義從哄騙、欺詐、低劣的謀財之道趨向于誠信和對仁義讓步,他們這樣做“純粹是為了不白費時間和勞動”。

“純粹是為了不白費時間和勞動”這句話很重要。正是這句話深刻地說明了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點出了制約著道德的經濟規律的實質。馬克思說:“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約。正象單個人必須正確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才能以適當的比例獲得知識或滿足對他的活動所提出的各種要求,社會必須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才能實現符合社會全部需要的生產。因此,時間的節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的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律。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為規律。”[5](P120)馬克思把它簡化為如下的公式:“真正的經濟——節約—是勞動時間的節約……。而這種節約就等于發展生產力。”[6](P107)“真正的節約—經濟=勞動時間的節約=生產力的發展。”[6](P619)在這個問題上,恩格斯與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恩格斯所說的經濟規律是否是指時間和勞動的規律,還可以再研究,但是可以肯定恩格斯所說的經濟規律絕不是道德的誠信。

要尋求倫理的客觀規律性是很有意義的,許多談論誠信的文章都忽略了這個方面。但是,這個客觀方面是什么,應當怎樣表述,卻是值得斟酌的。問題在于把握信用與誠信的區別。一般說來,在經濟領域,信用體現的是經濟關系,誠信體現的是道德良心。如果從客觀經濟規律上看問題,那么可以說,體現經濟規律的是作為經濟關系的信用,而不是作為道德良心的誠信。誠信的本質在于心善,不能說“誠信的本質在于經濟規律”。

誠實、守信是指主體的主觀方面,它體現為主體內在的道德動機和良心。作為個人的主觀意志,它是任性的,帶有偶然性,雖然通過信用承諾和契約使個人的主觀意志客觀化,形成了共同意志,但是由于個人的主觀性和任性,還仍然可能在信用雙方的心理埋藏著失信和不法,信用的實現仍然可能受到破壞。所以,即使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了信用制度,它本身也還是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是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把資本主義生產發財致富的動力,發展成為更大的賭博和欺詐制度。[2](P499)所以,有了信用制度也還要重視道德誠信的作用。

還有人認為,在發達的競爭條件下,“誠信是經濟主體之間自然而然的事情”,這種說法也是不正確的。如前所說,在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競爭的壓力下,資本所有者為了不失掉商機,獲得更多的利潤,不但會改變經營方法,變換發財手段,而且也會在道德上有所提高。但是這不能說道德的進步對資本家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說賺錢的動機在資本家的腦子里產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可以的;但是說道德的誠信在資本家腦子里產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就要謹慎些了。因為,第一,誠信的道德動機不會是出于資本的內在本性,因而也不是資本家的內在本性,因為資本的內在本性是攫取利潤,而不是道德良心。這一點連亞當·斯密也看得清楚:資本家盤算的是他自己的利潤,只是由于“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才使他的資本促進了社會利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更是作了充分的科學的論述。第二,由外在強制力量所產生的動機,也不能構成道德感和道德良心,或者說并不具有道德價值。對資本家來說,誠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賺錢,獲得更大的利潤。這就是恩格斯多次批判的打著利己主義烙印的資產階級道德。恩格斯在上面所引的兩大段話里所說的“道德進步”,也都包含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