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傳統發揚論文
時間:2022-08-02 04:22:00
導語:革命傳統發揚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
本文以提詞“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為題,首次將紅土地精神與蘇區精神結合起來。作者認為,蘇區精神的形成,源于中華民族最早覺醒的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人民當家做主;源于蘇維埃政權優良的政風——廉潔奉公;源于蘇區人民(紅土地精神)——團結奉獻。
蘇區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樣,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曲折的斗爭歷程中創造的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顧名思義,蘇區精神是蘇區產生、形成的精神主流,是共產黨人在蘇區根據地領導廣大軍民經過長期艱苦斗爭培育和磨練出來的徹底革命精神,包括革命者的理想信仰、人民的意志毅力以及社會道德風范。蘇區精神的精髓是密切聯系群眾。
對蘇區精神進行研究發掘,目的是激勵和鞭策我們的工作。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需要動員和依靠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投身招商、創業工作。武平要在閩西新一輪大發展中超前一步,必須要依靠、引導、鼓勵民間資金資本化,培養、造就一批本埠民營企業。
在鼓勵民間資金創業過程,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尊重市場規律,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防止社會財富的浪費。
何謂優勢?優勢就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是企業做大做強的根本。
建設一支講學習,懂經濟,懂工業,懂項目的干部隊伍,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客觀要求。
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蘇區精神淺析與借鑒
二輕工業公司童文彪
值此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之際,縣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弘揚蘇區精神加快武平發展”理論研討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記得前好些年在市委黨校進修時,老師曾提出一個新概念:“紅土地精神”,那是對蘇區人民勤勞、勇敢、純樸、善良的美德賦予革命色彩的重新定義。對蘇區精神進行抽象概括,筆者認為,應將紅土地精神融匯其中。
一.中央蘇區與蘇區精神淺析
〈一〉中央蘇區簡述
蘇區是在紅色根據地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央蘇區從1930年10月形成至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后喪失,歷時4年。期間,1931年9月,中央蘇區的版圖已包括永新、興國、寧都、樂安、南豐、廣昌、瑞金、遂川等31個縣,自贛縣至永豐縱約400里,由萬安至瑞金橫約300里的范圍,與閩西、湘東南根據地聯成一片。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當選為首屆政府主席。
在第四次反“圍剿”勝利以后,中央蘇區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轄江西、福建、閩贛、粵贛4個省級蘇維埃政權,共設有60個行政縣,其中江西省22個縣,福建省15個縣,閩贛省16個縣,粵贛省7個縣。中央蘇區總人口為435萬,總面積約8.4萬平方公里。⑴
武平縣今年才確認為蘇區縣。據考,縣蘇維埃設在象洞鄉。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相關史料的收集、整理、宣傳,讓“紅色資源”發揚光大。
〈二〉蘇區精神淺析
蘇區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樣,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曲折的斗爭歷程中創造的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顧名思義,蘇區精神是蘇區產生、形成的精神主流,是共產黨人在蘇區根據地領導廣大軍民經過長期艱苦斗爭培育和磨練出來的徹底革命精神,包括革命者的理想信仰、人民的意志毅力以及社會道德風范。
蘇區精神的形成,源于中華民族最早覺醒的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人民當家做主;源于蘇維埃政權優良的政風——廉潔奉公;源于蘇區人民(紅土地精神)——團結奉獻。
蘇區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堅定的革命信念;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浩然正氣;團結一致、令行禁止的革命紀律。蘇區精神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蘇區的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蘇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翻身做主、艱苦奮斗、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凝聚的精華。其核心,是密切聯系群眾。
密切聯系群眾的“蘇區精神”與艱苦創業的“井岡山精神”、堅韌不拔的“長征精神”、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都是我黨的優良傳統。用時興的話說,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發揚蘇區革命傳統,爭取武平新一輪大發展更大光榮
對蘇區精神進行研究發掘,首先必須要研究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自然條件和黨的任務;對蘇區精神進行研究發掘,目的是激勵和鞭策我們的工作。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仍然是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豪紳階級支持著的各派新舊軍閥之間不斷發生分裂和戰爭;廣東、江西、福建經歷過革命風暴的洗禮,民眾有革命的渴望;而江西歷來由外埠軍閥駐防,“剿匪”消極不力;加上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⑵使紅色政權在江西和閩西具備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主、客觀條件。
蘇區時期,我黨致力土地革命、武裝割據、政權建設三大任務,與蘇區人民一道,培養、鍛造了蘇區精神。彈指七十余年,它仍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當前,新一屆縣委提出大力實施“項目興縣、項目富縣、項目強縣”戰略。如何發揚蘇區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調動全縣廣大干群參與招商、創業的積極性,無疑是一項緊迫的工作任務。
〈一〉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蘇區革命傳統,動員全民招商
蘇區精神的精髓是密切聯系群眾。同志在蘇區曾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薄暗饺罕娭腥?!”“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薄?梢哉f,黨的群眾路線源自蘇區。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同樣需要動員和依靠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投身招商工作。人民群眾是智慧和力量之源泉,要依靠他們。只要大家熱心招商,工作必然大有改觀。
開展招商工作,首先要宣傳我們的資源及環境優勢,讓客商有投資興趣。談到優勢,筆者要多說一句,我們以往開展招商工作,一貫的做法是一味宣傳武平的種種優勢。許多準備簽約的客商一路風塵到武平考察,最終婉言脫身走人。何故?主要是因為懼怕我們的交通劣勢。因此,我們還要開誠布公地和客商分析武平的劣勢,想辦法去克服它,樹立他們的投資信心,這才是抓項目落實的關鍵。如果“辦法總比困難多!”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就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
〈二〉發揚艱苦奮斗的蘇區革命傳統,依靠、引導、鼓勵民間資金資本化
蘇區由于受白區經濟封鎖,群眾日常必須的生產、生活資料極度匱乏。政府、紅軍的經費窘迫?!敃r,從中央政府主席到鄉村工作人員,除少量技術人員外,大家都沒有工資報酬,公家只發給伙食費。1933年冬天起,為了克服財政困難,約兩萬名家住中央蘇區已分田的本地干部,連伙食費都不要公家發,“自帶干糧去辦公”。⑶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為著發展國營經濟和幫助合作社經濟,我們在群眾擁護之下,發行了三百萬元經濟建設公債。⑷…三百萬元經濟建設公債的發行怎樣使用呢?我們打算這樣使用:一百萬供給紅軍作戰費,兩百萬借給合作社、糧食調劑局、對外貿易局做本錢。⑸…這樣依靠群眾的力量來解決經濟建設的資金問題,乃是目前唯一的和可能的方法。⑷
1933年,蘇區中央政府在民間籌措的三百萬元資金(江西興國籌資最多),那無異于今天的三億元,甚至更多。武平要在閩西新一輪大發展中超前一步,必須要依靠、引導、鼓勵民間資金資本化,培養、造就一批本埠民營企業。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反思一下,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了,在武平創業,目前仍然在武平發展的外埠企業及業主有幾多?年產值五百萬元以上的,沒有!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武平的地理劣勢造成的。我們經常說武平具有地處三省交界的地理優勢,那應該只能說是一種地緣巧合,它對降低工業企業的單位生產成本沒有任何幫助,根本上沒有因果關系。何謂優勢?優勢就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是企業做大做強的根本。
在鼓勵民間資金創業過程,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尊重市場規律,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防止社會財富的浪費。
〈三〉發揚勤政為民的蘇區革命傳統,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
建設一支講學習,懂經濟,懂工業,懂項目的干部隊伍,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客觀要求。
1.加強調查研究,是勤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蘇區的歌謠唱道:“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在同志教育和帶動下,紅軍干部和地方干部興起了持續不衰的社會調查熱潮,糾正了許多政策、策略問題。似如按勞動能力分田的不合理政策,改為按人口分田,爭取了蘇區最廣大群眾的支持。
我們的干部也要加強學習、加強調研,切實為落戶項目做好服務工作。不要空談項目。目前,有些鄉鎮上報的落戶工業項目動輒投資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與實際情況差之千里。如果想籍此樹立招商工作信心,略顯幼稚;若以此彰顯政績,則令人汗顏。這種孚夸,是很不光榮的事情,對我們的工作是極為有害的。
高速公路、工業園區、鐵路建設,涉及征地和動遷。這些工作需要當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客觀上要求我們的干部做細致的走訪調研工作,加快工作進程,減少不必要的糾纏和討價還價。
2.建設一支講學習,懂經濟,懂工業,懂項目的干部隊伍
“干部是最大的投資環境!”——這句話是武平人民的心聲,也是業主的期盼。一方面,要對干部隊伍,尤其是從事招商工作的干部隊伍加強工程項目知識的培訓、教育,提高他們服務經濟工作的本領,提高他們鑒別項目質量的判斷力,提高他們從事工程項目開發的工作水平,以及在各項工作上發揮引導和表率作用。另一方面,要樹立干部的大局觀念和發展眼光,屏棄狹隘的部門利益思想,切實將各級、各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⑹武平工程項目的成功要靠武平干部了解項目情況。工程項目落地建設,項目工作只能說完成了一半。要讓它生根(生產)、開花(積累)、結果(擴大再生產)。在此過程,我們的干部還要付出好多辛勤的勞動。
倘若“弘揚蘇區精神,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武平新一輪大發展更大光榮?!背蔀槲淦饺嗣竦墓餐J識和堅定信念。筆者相信,實現把武平建設成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迅速崛起的閩粵贛邊經濟強縣的宏偉目標,指日可待。
由于筆者水平有限,參考資料不多,錯誤難免,敬請指正。
參考資料:
⑴《中央蘇區史》余伯流、凌步機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480-481。
⑵《選集》第一卷ISBN7—01—000922—8/A·169P.49-50
⑶《贛南日報》2005年7月29日
⑷《選集》第一卷ISBN7—01—000922—8/A·169P.134
⑸《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P.122
⑹《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P.115
- 上一篇:全球化時代文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秋天奏鳴曲音樂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