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科學論文

時間:2022-07-20 04:33:00

導語: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科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科學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而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大理論成果,二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發揮和發展,則各自構成了既與前人一脈相承,又具有自己獨特內涵的科學體系。任何一種偉大理論的產生,總是一方面脫穎于紛繁復雜的社會實踐,另一方面又閃爍著前人思想的理性火花;而一種新理論的誕生,并不意味它產生其中的理論不再重要,理論的每一次演進,都會是以更加充實的內涵指導著更加豐富的實踐。本文試圖通過對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的思考,來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即只有繼承和堅持思想,才能切實地以鄧小平理論指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而只有真正地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鄧小平理論,才談得上繼承和堅持思想。

1.從為著把中國革命和建設引向深入而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出發,幾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所有領域,都提出了他的新見解,這對于統一全黨思想,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并開始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鄧小平理論則發端于20世紀的70年代末。這一時期的各項建設工作,當然也離不開哲學的指導,但這種指導已經不是、也不必是對哲學進行全方位的闡釋,而是要抓住它的實質和核心,為建設事業開辟一個清晰而正確的思路。由此,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的哲學底蘊各有千秋,但其精髓卻是出于一轍,那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將會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從歷史長河的角度來講,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還會經歷若干發展階段,相應的還會產生若干具有實質內涵的理論成果,而每產生一次理論成果,都會像所說的“比較地進入到了高一級的階段”,從而會指導更高一級的實踐。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起點,它所面對的實際問題極其復雜而又呈多樣化,必然涉及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方方面面,以尋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佳切入點。的許多著作,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并把它運用于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了理論原則。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和邏輯起點的思想,需要它在理論體系的諸多方面首開先河,給未來中國的發展作一初步定位,在這一過程中,哲學理所當然成為先導。因而,無論是專門論述哲學問題的長篇巨著,還是他體現在各類文稿中的哲學思想,都成為思想科學體系的基礎、支柱和精髓。在哲學方面的貢獻是相當巨大的,這不僅體現在他以全新的視角、深邃的見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而且將對未來中國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譬如,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方面,特別強調充分發揚根據和符合客觀實際的自覺的能動性,他以社會實踐為基礎,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關于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展過程、認識的目的、真理的標準等理論;指出正確認識的形成和發展,是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指出真理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真理是不可窮盡的,認識的是非即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最終只能通過社會實踐來解決。再如在歷史唯物主義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指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必須不斷地調整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些思想,不僅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而且對我們的改革實踐,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借用“實事求是”這一民族化、中國化的語言,賦予它新意,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對黨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所作的簡明概括,成為思想的根本點、思想靈魂中最基本的原則。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實事求是,事關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從而決定了事業能否順利前進。因此,實事求是成為思想的精髓,也必然成為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而鄧小平對實事求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富有勇氣和魄力和闡釋和運用并賦予它充滿時代感的全新內涵,則成為鄧小平理論這一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個偉大理論成果誕生的邏輯起點。

前已述及,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漫長的歷史時期,必然要造就若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以指導發展變化了的實踐,而每一個理論成果,都必然是繼承前人而又充滿個性,鄧小平理論就是從“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入手,“單刀直入”而又是極其迅速地確定了它科學體系的堅固基石,這對于中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結束后,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者的非凡膽略和科學態度,號召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恢復和發展了一貫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他曾反復指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如同過去搞革命一樣,必須靠實事求是,這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而在當前,要恢復實事求是的傳統就必須解放思想,克服黨內由于種種原因而形成的思想僵化狀態。他說,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鄧小平在關鍵時刻作出的每一項重大決策,都體現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這一革命膽略和科學精神相統一的思想路線。應當說,為什么要實事求是的問題,這并不是鄧小平所主要關注的,因為它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命題,是早已解決了的。但是,實事求是是一篇永遠作不完的文章,它要時時關注發展變化著的客觀情況,充滿著動態特征。鄧小平在特定條件下主要關注和反復論述的,是如何才能實事求是,以及如何才能把實事求是貫徹在具體工作當中。譬如針對“”結束后所遇到的“兩個凡是”,鄧小平尖銳地指出“兩個凡是”的實質,是要繼續維護的晚年錯誤,完全違背了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此,必須解放思想,才能實現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回歸,才能把社會主義事業重新納入正確軌道。因此,綜觀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兩大科學體系,它們都是以正確的哲學思維為先導,在立足實際的前提下闡釋、發揮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充滿理性而又切中實際的哲學思想作為自己體系大廈的基石和支柱,體現了前后相繼、相得益彰的兩大理論成果的一脈相承關系;而兩大成果的鮮明個性,則既是兩代領導人的思想寫照,更是中國兩個時代的縮影,而兩者的主脈絡,就是發展——超越——發展……鄧小平雖然沒有闡述哲學的專論,但他見之于各種講話和文稿中的哲學思想,雖然簡單明了卻又非常的博大精深,它同對哲學問題的全面論述一樣,足以開創一個嶄新的時代。

2.曾有一種觀點認為,思想科學體系有一個重大缺陷,即它沒有自己的政治經濟學。其實,在這方面的貢獻同樣是偉大的,只不過它不像哲學思想那樣以宏篇專著的方式出現,而是散見于各種論著之中,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所緊緊圍繞的目標,就是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這就不可能不論及政治經濟學,然而,處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那樣一種國際國內環境,思考問題的側重點,必然是如何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因而政治經濟學思想就必然充滿斗爭性,必然處處體現為“破”,因為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即只有破除舊的生產關系,才能建立社會主義。比較之下,應當說政治經濟學是鄧小平理論的主體內容,而其立足點則是“立”,即如何建立適應現階段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在這方面,鄧小平有完整而系統的論述,它初步回答了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因此,從破除舊的生產關系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到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在中國是經過兩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實踐家的艱辛努力而完成的,理論和實踐的前后相繼,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事業順利前進的根本保證。

嚴格說來,的政治經濟學思想,是從三大改造開始的,建國后在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后,經過經濟變革和改組,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步建立了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有人說,我國建國后的生產關系變革應當到此為止,如果真的這樣做了,那么以后所走的彎路就可以避免,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后來的改革了,因為后來的改革取向,實際上就是建國初期生產關系的回歸……。其實,這五種經濟成分雖然與當今改革中的生產關系有諸多相似之處,卻有著實質性的區別,而且我們當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才能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這是共和國大廈的基石,顯然,要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就得對一切脫胎于舊社會的生產關系進行革命性的改造,這一點,無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實踐上,都如同后來對生產關系進行革命性的改革一樣,具有必然性。這種情況,使得開始認真地思考政治經濟學問題,并最終確定了一條“求同”的思維路線,即要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則必須改變資本主義經濟和小商品經濟為社會主義經濟,使社會主義經濟基本上成為我國唯一的經濟基礎,因此,1953年開始的社會主義改造,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把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把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三大改造“出乎意料”的順利和迅速,有些人把它簡單理解為“全國人民的熱情高漲所至”,這其實是很片面的。三大改造迅速成功,深層原因還在于正確的政治經濟學取向,即要建立鞏固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思想與人民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愿望高度一致。沒有的這種政治經濟學思想,在當時不建立起鞏固的甚至是純粹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社會主義制度是難以建立的,這一點,和后來的生產關系改革并不相矛盾,問題僅僅在于改革時機的把握上,雖然沒能解決這一問題,但他的政治經濟學思想卻是有著歷史性的貢獻的。

與不同的是,鄧小平所遵循的是一條以“存異”為主的政治經濟學思維路線。應當說,建國后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不僅使飽受苦難的中國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更重要的是它導致了一種新的社會形態、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誕生,我認為,這是后來一切改革及其成就的前提條件,因為如果一種社會制度并沒有誕生,那也就談不上改革,自然也就談不上成就了,這種前提——發展——改革——成就的歷史沿革與演進,當然離不開包括政治經濟學思想在內的思想理論的既相互繼承、融合,又迥然不同,風格各異的相繼、互補關系。在人類進入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經過幾多天災人禍之后,鄧小平在這樣的特定歷史條件下,開始以“存異”為主線思考觸及生產關系各方面的改革問題,這實際上就是政治經濟學問題。鄧小平多次強調,由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生產關系不應當是單一、純粹的,而應當在保證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占主體的前提下允許不同性質生產關系的存在,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樣,我們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有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基本分配制度……。這種生產關系改革的重大定位,為改革順利進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了依據。有人說中國沒有自己的現代政治經濟學,其實不盡然。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國不但在實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且總結出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可以這樣認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又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和中國實際,而且正在指導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鄧小平則是它的偉大的奠基人。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鄧小平“存異”為主的思維路線與“求同”為主的思維路線,它們是產生于兩個不同時代、兩種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思想理論,但又不是彼此對立、相互排斥,“求同”是“存異”的基本前提,“存異”則是“求同”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求同存異”,必將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3.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決定了中國的發展前途乃是社會主義,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重任,則歷史地落在了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身上。在建國后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必然是如何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即如何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勾畫出的社會主義的基本框架建設社會主義,因此,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上,更多關注的是如何中國化地闡釋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內涵和基本特征,以及如何按照這些內涵和特征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而鄧小平成為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后,所思考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全面闡述社會主義的內涵,而是如何把已經在理論和實踐上初步實現中國化的社會主義進一步具體化,因此,鄧小平必然是首先從中國實際出發考慮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也是鄧小平科學社會主義觀的顯著特征,實踐證明,這樣的思想路線對于幾經挫折、幾乎斷了前程的中國來說,是多么的及時和重要。

我國在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即全面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時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是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全新的歷史性課題。對此,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全面探索,有許多方面對于今天的建設仍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譬如,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矛盾的學說,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戰略目標的思想,關于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理論,關于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各種經濟關系的論述,關于人民民主專政思想等等,無不是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成功探索。尚值得一提的是,還提出了許多初步的但十分重要的經濟體制改革思想,他指出,否認價值規律,避開使用還有積極意義的資本主義范疇——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價值法則等來為社會主義服務,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不徹底、不嚴肅的態度,是不承認客觀法則的表現。中國是商品生產很不發達的國家,現在又很快進入了社會主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還進一步指出,只要還存在著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商品生產就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把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同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混為一談,要看商品生產與什么經濟相聯系,與資本主義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與社會主義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他還著重指出,不要怕,不會引導到資本主義,因為已經沒有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商品生產可以乖乖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由此可見,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是進行了相當多的可貴探索并作出了巨大貢獻的,這不僅是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成功范例,不僅有效地鞏固了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更重要的是它也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和先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從總的方面來說,從經典作家社會主義基本觀點出發來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基本立足點。這一方面有其必然性,即不這樣做就難以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另一方面,也使得“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教條主義有了盛行的土壤。這實際上隱含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必須尋找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最佳結合點。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卻又是必須做到的。

作為成長于第一代領導集體,又成為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則十分注意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因此立足于從中國實際出發來建設社會主義,從中國國情出發考慮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問題,應當說是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基本路徑,堅持基本原理而又不唯原理,全面把握科學內涵而又突出重點,是鄧小平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特色所在,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因為這一理論所依據和堅持的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而且表現在堅持的基本原則、強調的基本理論無不源于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自然是這一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而鄧小平理論所致力解決的問題則是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在我們這個特定的國情下腳踏實地地建設社會主義。正是在這樣的充滿理性睿智而又高度務實的思維路線支配下,才有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和發展道路、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改革開放與四項基本原則,以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等系統理論。因此,從思想到鄧小平理論,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飛躍——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的最佳結合點,這將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同樣會實現歷史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