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觀的誤區社會觀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01 02:16:00

導語:勞動價值觀的誤區社會觀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價值觀的誤區社會觀探討論文

論文關健詞:勞動價值論誤區社會觀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勞動價位論不是經臉科學的命題,而是科學的社會現,它通過對價格與價值關系的論證來說明社會的生產關系。認識馬克思的勞動價住論,也就不應該僅從純經濟學角度去分析。

要正確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首先要消除對它的種種誤解。在看待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時,我們必須避開兩大誤區。避開了這兩個誤區,我們就可以正確地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一、不是經驗科學的命題,而是科學的社會觀

我們應當避開的第一個誤區是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看作是一個經驗科學上的命題,認為它正確地解釋了某種經驗上的事實。這個誤區導致人們力圖從經驗事實上去論證勞動價值論的正確性,并且宣稱勞動價值論說明了市場經濟中的商品價格圍繞著什么中心而波動。

實際上,這個理論誤區本身就是對馬克思經濟學說的誤解。正是馬克思本人明確地指出了,當“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勞動決定的價值就會轉化為生產價格,這種生產價格“是一個中心,日常的市場價格就是圍繞著這個中心來變動,并且在一定時期內圍繞這個中心來拉平的”《資本論》第3卷,第2篇第10章,198和200頁)。這就是說,馬克思自己承認,實際的經驗事實是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市場價格圍繞著生產價格而波動,而不是直接圍繞著勞動決定的價值而波動。

馬克思本人堅持說生產價格只是價值的轉化形式,“一切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的總和,必然等于剩余價值的總和;社會總產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必然等于它的價值的總和”《資本論》第3卷,第2篇第10章,193頁)。這就是著名的“總計二命題”。為了搞清楚這兩個命題能否同時成立,勞動價值論的反對者和擁護者后來進行了有關“轉型問題”的曠日持久的爭論。

《資本論》出版后西方主流經濟理論的發展進一步淡化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經驗科學方面的意義。

主流經濟學內部發生了著名的“邊際革命”,主流經濟學家們轉而信奉了邊際效用價值論。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分析表明,通過把使用價值主觀化,也可以消除使用價值與價值之間的悖論,說明價格決定的經驗現象,從而不需要使用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價格決定上的經驗事實。

當代西方的主流經濟學經歷了“邊際革命”之后經濟學100多年的發展,已經基本放棄了對抽象的價值概念的討論。它完全用供求關系來解釋商品的價格如何決定,把注意力集中在供求相等時的均衡價格上。它以主觀效用論來說明商品需求與價格的關系,而以生產費用來解釋商品供給與價格的關系。它沿襲馬歇爾莫定的傳統,認為商品的價格在短期中取決于它的邊際效用,而在長期中則取決于它的生產成本。按照它的說法,商品的長期均衡價格等于其生產成本,但是這個生產成本是“機會成本”,它包含了企業經營的“正常利潤”。這種長期均衡價格使等量勞動得到等量工資,等量資本得到等量利潤,因而實際上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價格”。

除此之外.當代西方的主流經濟學還論證了另一類經濟學體系,它們是所謂“資源有效配置的經濟學體系”(規范的經濟學)。與這兩種經濟學體系相對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構成了第三種經濟學體系,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評價休系,我們應當依據它來評價單個的生產者、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根據這種經濟學體系,人類社會利用已有的自然資源和資本品來生產滿足自己需要的物品(使用價值),在這種生產中,自然資源、人的勞動和資本品(工具、機器和原料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對于這種生產,單個的生產者、個人所真正能夠作出貢獻的只能是他的勞動,是他付出的社會必要勞動。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下,土地和資本品的所有者能決定其財產如何投人生產過程,靠的是社會的所有制制度,這不是他們個人真正的貢獻。任何人如果不勞動就獲得了收人,他就是靠別人的勞動而生活;如果這種人能勞動而不勞動,他就是在“剝削”別人。

馬克思用它的這個經濟學體系來表達一種科學的社會觀,提供一種對社會進行批判分析的認識方法,而絕不是要論證一個價格圍繞哪個中心波動這樣的經驗科學命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這樣一種理解,是完全合乎馬克思本人的原意的。

在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關于勞動是人類及其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因素、非勞動者賴勞動者而生存的觀點是最基本的思想.勞動價值論只是這一思想在經濟理論上的休現。正是基于這一基本思想,馬克思才必須把自己的經濟學體系建立在勞動價值淪的基礎上。一旦我們知道了馬克思的社會觀和早年的思想歷程之后,我們就會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堅持從勞動價值論出發、堅持將生產價格看成是價值的轉化形式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馬克思要在《資本論》中論證的,不是各個商品的價格如何決定這樣的經驗科學中的規律性,而是一個科學的社會觀。他要建立的是一個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評價的經濟學體系,它以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來評價單個生產者對社會的貢獻,由此出發來說明社會的生產關系。

二、生產要素的所有制決定產品和收入的分配

在有關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討論中,我們必須避開的第二大理論誤區是: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看作是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體系本身就說明,他的勞動價值論5根本就沒有否認資本主義所有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收人”的現實。相反地,整部《資本論》恰恰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個人如何能獲得利潤和地租這樣的非勞動收人。在《資本論》最后部分里,馬克思明確地指出,勞動力、資本、土地的所有者分別得到工資、利潤和地租這3種收人《資本論》第三卷,1000-1001頁)。這是極鮮明的一幅“按要素分配”的圖景。也只有在資本所有者必須得到利潤這種非勞動的個人收人的條件下,而且是在等量資本得到等量利潤的條件下,才會形成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本身就體現了“要素分配收人,資本家得到利潤”的原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主張“按要素分配”的人的最大不同只在于,它把個人的非勞動收人都定性為“剝削”。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中之所以會有“按要素分配”,個人之所以會得到資本的利潤、土地的地租等非勞動收人,是因為有這些非勞動生產要索的私人所有制。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生產資料“首先表現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這些資本家是資產階級社會的受托人,但是他們會把從這種委托中得到的全部果實裝進私囊”。這樣就產生了利潤收人。而地租收人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土地所有權”把已經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從資本的口袋里轉移到它自己的口袋里“《資本論)第三卷,296,928頁)。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系統地說明了他主張的“共產主義”最初階段的分配方式。他在那里清楚地說明,他主張的“按勞分配”只是這個時期在個人之間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原則。社會總產品在個人之間分配之前,必須先扣除“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和“擴大再生產的部分”,這當然是因為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1頁)。而這個時期之所以沒有非勞動的個人收人,也只能是因為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非勞動的生產要素都歸公共所有,個人沒有什么可以據以獲取收入的非勞動生產要素。

從上述兩個方面都可以看出,是實行“按勞分配”還是“個人由非勞動要家得到收人”,關鍵在于所有制?!顿Y本論》的全部分析都是為了說明,即使全部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的,由于資本和土地由少數人私人所有,就使資本家和地主得到了利潤和地租這樣的非勞動收人。所謂的“按要素分配,個人由非勞動要素得到收人”,不過是證明了馬克思的著名論斷:由于勞動受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制約,“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它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的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做奴隸。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勞動,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生存”(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第15頁)。

盡管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私有制下“按要素分配”的現實完全可以并存,近20年來,中國經濟理論界的那些主張“按要素分配”的人,卻一直致力于以“3種不同的生產要家都創造價值”之說取代(或“發展”)勞動價值論,好象這樣就可以為他們“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主張提供什么堅固不拔的理論基礎。他們采取這樣一種奇怪的論證方式,只是因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把一切非勞動的收人都判定為“剝削”,這使享受非勞動收人的人感到極不舒服。

這種論證其實是西方主流經濟學1個半世紀中己經用慣了的理論說法。自薩伊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就在宜傳:“勞動、土地、資本都是生產上必不可缺的3要素..,3種要素都是生產的、都創造價值,因而都應當得到報酬”。現代西方的主流經濟學還進一步論證了,每一種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報酬,取決于該種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我們可以把這一套理論觀點概況為“要素創造價值論”或“要素報酬論”。

我們這里所關心的是:即使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非勞動生產要素也會影響價值量的大小。情況越是如此,我們越有理由發問:既然如此,為什么馬克思還那樣固執地否認非勞動收人的合理性?仔細的思考會告訴我們,如果不承認非勞動要索歸私人所有的合理性,光靠非勞動生產要素的生產性,哪怕是承認非勞動生產要素也創造價值,也無法論證非勞動收人的合理性。

“要素報酬論”堅持非勞動生產要素的私人所有者應當由這一類要素獲得收人,其理由是這些要素也生產財富。在這樣推論的過程中,它最喜愛使用的論點就是“誰生產的就應當歸誰所有”。用這樣一個論點來論證自己的主張,這是“要素報酬論”得到很多人支持的主要原因。

可是實際上,“要素報酬論”在這里玩弄了一個邏輯上的花招。即使非勞動的生產要素也創造價值,創造財富或價值的也是非人的、物的生產要素本身。按照“誰生產的就應當歸誰所有”的原則,與此相應的產品和收人應當歸物的要素本身—土地創造的財富歸土地,資本品創造的財富歸資本品。當然,這樣一種分配方式不僅不可行,也絕不是擁護“要素報酬論”的人所主張的。他們所主張的,是由要素的私人所有者獲取物的生產要素所創造的財富(或價值)。可是這樣一來,他們就將“誰生產的就應當歸誰所有”的原則,偷偷地換成了“誰的財產生產的就應當歸誰所有”的原則。這是地地道道的偷換概念。公務員之家

對于非勞動的生產要素來說,創造財富的生產要素是物,而不是人。它的所有者作為人,并沒有創造財富,更沒有創造價值。一塊肥沃的土地可能對農業的生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而它的主人—地主卻可能不作任何事情,從而對財富的創造沒有任何貢獻。如果這些非勞動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也去創造財富,他們也只是作為勞動者而對生產過程投人了勞動這種生產要素。當他們把非勞動的生產要素對生產的貢獻化作非勞動收人收歸已有時,他們本人對生產自己所獲得的東西并沒有作出貢獻。他們之所以能獲得這些非勞動收人,原因并不在于他們自己生產了與此相應的財富,而是在于他們所有的財產對財富的生產作出了相應的貢獻,而他們自己是這些財產(生產要素)的所有者。

有關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剝削理論的爭論,曾經長期糾纏在勞動和非勞動的生產要素究竟誰剝削了誰上。有人甚至論證說,由于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現在的問題是工人在“剝削”機器人。明白了收人分配間題的根源并不在于非勞動要素的生產性之后,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爭論是多么可笑。在收人分配和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上,問題根本就不在于勞動和非勞動的生產要素誰剝削了誰,而在于由誰、由哪些人來“剝削”非勞動的生產要素。無論實行什么樣的所有制,非勞動生產要素所創造的財富反正是要被人類拿去享用的。

實際上,如果非勞動的生產要家真有什么與人的行為無關的“生產力”的話,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必定是最公平合理的制度,因為那樣就可以使全體人民公平地分享這些要素創造的財富,而這些財富并不是由任何人創造的,卻無論如何都要歸某一部分人享用。正是出于這樣一種考慮,馬克思才主張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是在這樣一種社會制度下,任何個人都不可能靠對非勞動生產要素的私有權獲得收人,也不可能有與按勞分配不一致的“按要素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