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服務力競爭力思考

時間:2022-11-24 03:58:00

導語:提升文化服務力競爭力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文化服務力競爭力思考

【論文提要】提升文化服務力和競爭力,全面建設和諧文化新農村,既離不開最基本的文化載體的支撐,還要結合群眾實際,創新形式,主動融入;要在實踐中提高服務農民的能力,凸顯當地文化優勢和競爭力;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融入經濟發展,既“反哺”自身,為群眾提供需求的文化服務。

【關鍵詞】農村文化工作創新服務力競爭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并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報告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并確定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

近年來,通過大力開展文化建設,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文化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局面。但是,我們也看到文化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相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如何破解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矛盾和難題,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在此以贛榆文化建設“兩個面向”為例,就如何提升文化服務力和競爭力問題作一思考

贛榆縣現有人口108萬,下轄18個鎮,2個經濟開發區,33個社區,420個行政村,2002年鄉鎮合并,全縣由原來的29個文化站合并為18個文化站,其時,由于種種原因,農村文化急劇滑坡,到2005年,全縣鄉鎮文化站無房站和不達標站達到17個。面對危機,2006年以來,贛榆縣文化局確立并堅持以“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為工作方向,實施了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文化信息共享、文化站(文化室)達標建設、農村體育場地建設、鄉鎮文化體育廣場建設、“農家書香”工程、民間團隊培訓、體育健身培訓等一系列文化建設工程,使鄉鎮文化站“活”起來,體育健身“動”起來,人民群眾“樂”起來,使全縣的農村文化建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果,開創了縣級文化建設的嶄新局面。

只有面向農村,主動融入方能有所作為

新農村,新文化。建設新農村必將呼喚和孕育新的農村文化。新農村建設為文化工作帶來了新機遇,提出了新任務,注入了新動力。文化工作者有所位,必須有所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需要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新載體,增添新手段,貢獻新力量。

面對“十一五”文化事業發展的春天,贛榆縣早準備、早謀劃,2006年,贛榆縣文化局將其確定為“基層文化建設年”。作為承載和弘揚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贛榆縣始終把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贛榆縣的迫切需求和爭取下,尤其是省文化廳領導對蘇北農村文化工作的大力關心支持下,為贛榆縣下達了6個農村無房文化站和7個不達標站的建設指標,占全省建設數量的12%。面對難得的機遇,年內贛榆縣全面啟動13個文化站建設,并對廣大農民群眾做出了“年內全部建成,年內全部對外開放”的莊重承諾。從年初開始,贛榆縣組織人員深入鎮村調研,形成了文化站情況的調研報告和建設實施方案,縣政府出臺了實施意見,并與各鎮簽訂了目標責任狀,贛榆縣文化局也與各鎮文化站簽訂了目標責任狀,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歷經9個多月的不懈努力,13個文化站建設按序時進度全面完成,均達到了內部功能齊全,設施初步到位,建筑面積不低于500m2的綜合性文化站。2007年,贛榆縣文化局將其定為“文化活動展示年”,在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的同時,配合海頭鎮完成了文化站改建工程,配合金山鎮建成了徐福紀念館,建成并開通了徐福文化網。實施送文體器材下鄉工程,籌資20萬元,為各鎮文化站購置了鑼鼓、音響、拔河繩,并購買了揚琴、電子琴、二胡贈送給部分民間文化團隊,增強了鄉鎮文化站的綜合服務功能。

2006年,全省“萬村體育健身工程”在贛榆縣試點,結合贛榆縣實際,實施了“百村體育健身工程”,當年完成全縣420個行政村籃球場和乒乓球室建設任務,全面達到420個行政村“村村有體育場地”的目標,在蘇北五市中是唯一一個縣實現了村村“全覆蓋”。2007年,實施“萬村體育健身工程”延伸工程,建成18個鎮級體育健身中心,并為全縣409個自然村配備了小籃板,達到了體育工作“活動有場所,健身有器材”的總體目標。

針對贛榆縣農民渴求知識,看書難的現狀,贛榆縣把等政策變為積極向上爭取政策,以省新聞出版局在全省實施的“農家書香”工程為契機,建成“農家書屋”65家。

由贛榆縣文化陣地、文化載體建設經驗可以看出,全面建設和諧文化新農村,給提升文化服務力和競爭力帶來契機,而要提升文化服務力和競爭力,首要的是文化陣地、文化載體的支撐,逐步形成陣地化、網絡化,要與廣大農民最直接的文化需求結合起來;只有實現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新突破,才能逐步構建起縣、鎮、村三位一體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平臺。

只有面向農民,利民惠民才能提升文化服務力

建設和諧文化新農村,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廣大農民。服務于農民文化需求是廣大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文化工作必須融入新農村建設的大環境,必須融入到農村全面進步的大趨勢,必須融入到農村全面發展的大熔爐。唯于此,文化工作才能在親民、便民、利民中煥發應有的魅力,才能不斷提高服務農民的能力和水平。

2006年以來,贛榆縣始終堅持“三貼近”原則,以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目標,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組織實施了以送圖書、送戲、送電影下鄉為內容的“三送工程”,并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兩年來,專業劇團和業余劇團合計送戲下鄉演出530場;送電影下鄉放映9200場;為各鎮文化站配發圖書32400冊,并利用館藏圖書資源,送圖書下鄉8427冊,送科技信息5500份。

2007年,贛榆縣文化局在全市率先組織開展了“新農村、新文化、新農民”培訓活動,組織戲劇、曲藝、舞蹈、民樂等各個藝術門類的專業人員深入農村開展農村文化團隊培訓活動,全年培訓856人。2007年初,編印《全民健身指導手冊》1000冊作教材發放至全縣500多個行政村、社區(居委會),在全縣18個鎮420個行政村開展了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共培養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800余名,在全省率先實現村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全覆蓋”。目前,全縣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500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占有量達到萬分之二十(省指標為萬分之七),并逐步形成了縣、鎮全民健身網絡化、規范化的嶄新格局,把文化的內涵融入有益于農民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中。

各項培訓活動的開展,增強了農村廣大群眾的文化意識,調動了群眾自覺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和自辦文化的積極性,民眾自辦文化的熱情空前高漲,社會文藝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在城鄉出現。2007年,贛榆縣文化局指導各鎮挖掘本鎮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鼓勵地方文化人才自辦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文化團隊。全年新建民間文化團隊20家,使全縣民間文化團隊達到46家。

農村文化是本土文化、大眾文化。文藝作品只有反映農村題材、根植農民的實際生活,才能得到農民的歡迎。因此,贛榆縣多次組織創作人員深入農村,圍繞社會主義榮辱觀、文化新農村建設、新人新事新風尚、移風易俗、普法宣傳、平安創建等內容,精心編排貼近農村和農民生活的節目。形式多樣,有快板、京歌、蘇北琴書等,群眾喜聞樂見,交口稱贊。下鄉演出時,臺上臺下互動,氣氛熱烈。有時群眾親自上臺,演身邊人、唱身邊事,先進文化悄然送到農民的心坎上。

由贛榆縣文化服務工作經驗可以看出,提升文化服務力和競爭力,要結合群眾實際,創新形式,主動融入,積極開展廣泛的文體活動,把先進文化送到千家萬戶。文化工作者要在實踐中提高服務農民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揮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應有作用。

只有塑優特色品牌,才能提升地方文化競爭力

品牌是特色的濃縮,品牌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文化品牌更是全面提升一個地區形象和競爭力的重要支撐。2006年以來,贛榆縣繼續放大品牌效應,繼續打造“徐福文化”、“贛榆鑼鼓”、“贛榆拔河”、“贛榆風情”廣場文化品牌。

作為東渡日本第一人徐福的故里,在贛榆縣連續舉辦五屆徐福節的基礎上,2006、2007年連續舉辦了中國·贛榆第六屆、第七屆徐福節,并于2007年建成國內第一家徐福紀念館。贛榆縣廣泛開展了徐福研究學術交流活動、徐福祭儀、徐福像奉遷儀式,并連續兩年將大型文藝演出在央視7套和3套播出,提升了贛榆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彰顯了文化人能干大事、干成事的魄力。徐福文化與贛榆海洋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海洋文明的搖籃”厚重的文化底蘊;為擴大贛榆鑼鼓“中華鼓王”的影響力,贛榆縣先后指導18個鎮、420個行政村均組建了一支鑼鼓隊,幫助組建了數十個軍營鑼鼓隊、社區鑼鼓隊、老年鑼鼓隊等,使贛榆鑼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品牌;贛榆作為“拔河之鄉”,曾多次代表國家、省參加全國性的賽事,取得了驕人的戰績。為使這一運動普及大眾,贛榆縣也指導18個鎮、420個行政村均組建一支農民拔河隊,定期開展鎮村之間、村村之間比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的業余生活;2006年,贛榆縣繼續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舉辦了第八屆“贛榆風情”廣場文化活動,首次實現文化廣場活動總冠名,歷時7個多月,演出達32場,其中在鎮、村演出達21場,觀眾達30余萬人次;2007年,演出達到46場。廣場文化活動被群眾喻為“沒有圍墻的流動劇院”。文體品牌的成功打造,成為贛榆縣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體工作的亮點。

由贛榆縣所實施的文化品牌戰略可以看出,提升文化競爭力要有新的手段,要根植鄉情,培育特色,突出品位,要用品牌的效應引領文體活動的蓬勃開展。這樣,方能凸顯當地文化優勢和競爭力,從而提升整體形象。

只有優化文化環境,才能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市場管理,是優化社會文化環境的重要內容,是進一步提高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市場化程度的反映,是先進文化建設成果的保障。贛榆縣在全省率先實行“戶籍化”片區管理的基礎上,逐步加大對縣、鎮兩級一體化管理力度,實施一戶一檔、“星級”管理。2006年,在連云港市率先成立了網吧協會、音像業管理協會、印刷業管理協會、出版物管理協會、娛樂場所管理協會五大協會,將文化、新聞出版市場全面納入行業自律管理的軌道;同時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使2006年文化、新聞出版經營戶數量較2005年增長了15%,狠抓規范,結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掃黃打非”和文化市場六大專項集中整治行動,特別是“網吧”、游戲廳的集中整治收到了明顯成效。贛榆縣共開展市場檢查25次,處罰違規經營網吧21家,收繳非法電子游戲機23臺,盜版教輔47773冊,非法音像制品20415張,重點加大農村文化市場的檢查力度,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門查處“黑網吧”13家,并與經營戶簽訂了“有困難你找我,出了問題我找你”的雙向承諾制,發揮各鎮文化站的作用,強化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確保了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贛榆縣把影劇業、電影業全面推向市場,實行自食其力,通過市場化運作,不斷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2006年,積極承接大中型演藝團體,開展“百部電影進千村”、“優秀電影進社區”、“愛教影片進校園”等活動,既增加了整體收入,又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積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開發演藝業、網絡服務業、印刷業、娛樂業、體育健身業、藝術培訓等,注冊成立了連云港徐福文化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整合一切文化資源,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從而為文化工作積蓄了后勁,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由贛榆縣文化市場管理經驗可以看出,發展文化產業,良好的文化服務能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更需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強政策調控,壯大農村文化市場消費群體,多元投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市場,融入經濟發展,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既“反哺”自身,又能為群眾提供需求的文化服務。

作為蘇北經濟發展薄弱地區,面對廣大群眾對文化的迫切需求,實踐證明,文化工作只有立足于農村,服務于農民,積極探索新思路,努力實現文化體制機制科學化、陣地建設標準化、文體活動普及化、市場管理規范化、隊伍建設正規化,才能不斷提升文化的服務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