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實習社會實踐理論研究
時間:2022-07-14 03:03:11
導語:高校學生實習社會實踐理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自主選擇實習單位模式為例,通過對學生訪談資料、實結等文本進行質性分析,并運用布迪厄社會實踐理論的3個方面:場域、慣習和資本作為分析框架,總結了高校學生實習狀態的變遷。結論顯示:大二學生在場域選擇方面兼具時間、興趣方面的規劃;實習中學生獲得了學習主動性、持續學習主觀能動性、冷靜處理問題能力等慣習;學生不僅獲得專業內外新技能類的文化資本,同時還獲得對于人生規劃、生活等方面體驗的隱性資本;大一時期對場域認知、獲得的慣習、資本進一步影響大二場域選擇以及新資本的獲得。
關鍵詞:自主模式實習;場域;慣習;資本;效果評價
2017年《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一些應用型學科(如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的人才培養而言[1,2],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各學校采取的模式也有所差異,已有的模式包括隨堂實習、研究性實習、認知見習、專業考察、專業實習以及社會實踐等[4]。時間較長的實習,通常會采取頂崗實習模式[5],然而此模式在實踐中通常會有重復性強、學生情緒不高等問題[6,7]。不少研究已對實習模式、實習問題及改進等方面進行了探討[8-10]。但是已有對社會實踐的探討更傾向于從學校專業發展的角度[11-13],而根據高校大學生培養的目標,應摒棄將實習過分聚焦于就業能力的功利化思想,回歸實習的本質屬性———人的全面發展[14],以一種整體性的、系統的角度來評估實習的產出效果。本文認為實習效果的評估應以有利于學生發展為重要標準,學生的反饋是檢驗實習成果的重要依據。以某校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第三學期社會實踐為案例,以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為框架,分析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心理及獲得感知變化,進而為這種模式的完善提出建議。
1研究方法
暑期(第三學期)統一安排+自主選擇相結合的實習方式,不限定學生所選的實習單位一定要與專業相關,學校會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實習單位,學生亦可以采取自我尋找的方式,但大部分同學選擇自主尋找。因此學生需要自己安排時間、自行制作簡歷、應對面試,此模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會相對較高。采用質性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15]。本文通過對19位會展經濟與管理大學生在大一、大二兩個暑期的實習感受進行訪談,并對他們兩年間與指導老師的溝通郵件、實習報告進行分析,基于布迪厄社會實踐理論的三個方面:場域、慣習、資本[16]對學生的實習狀態進行對比研究。
2基于場域維度的分析
2.1場域選擇:盲目———有的放矢。布迪厄將行動者的實踐空間稱之為場域,場域由一系列關系組成,主要是指在某一社會空間內,由特定的社會行動者相互關系網絡所表現的各種社會力量和因素的綜合體[16,17]。實習單位的選擇事實上就是一個選擇場域的過程,自主選擇不同于學校集體安排,對學生在時間安排、綜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對比大一和大二大學生的實習狀態可以發現,其場域選擇從盲目尋找到有的放矢,時間安排上更從容。同時,學生的關注點也發生了變化,大一由于經驗缺乏,以及完成必修學分的迫切性要求,大部分同學的心態是找到一個實習單位。而大二的時候,學生更傾向于尋找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實習工作。大一的時候在選擇場域時緊張、忐忑感強烈,對于遲遲收不到面試通知也易感到焦慮。與此同時,為緩解不確定性感知,一些學生選擇結伴而行。大二時候學生會根據大一的經驗處理好期末考試與尋找實習之間的時間安排,心態上也更加從容,傾向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單位去投簡歷,能夠耐心等待結果。綜上所述,在場域選擇上,大一為大二的實習積累了經驗,時間安排、工作選擇、心態適應三個方面在大二均有了顯著改善。2.2場域感知:學校、工作場域的差異性。學生在大一實習的過程中,學校、工作場所這兩種場域的差異開始被認知,并且促成了其在工作場域中新慣習的形成。兩種場域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1)人際關系發生了從簡單到復雜的改變。大學是一個象牙塔,學生在這個場域中人際交往相對簡單,工作場域中的利益性更大,學生用“青澀幼稚”來形容初入職場的自己,而對職場的評價則涵蓋“經驗老到”“各自為陣”“難以接近”等。(2)生活狀態發生了從隨性到受約束的轉化。大學場域相對于工作場域的約束性較小,再加上剛從高考這種高壓環境中釋放,生活難免松散。而工作對時間要求高,再加上通勤交通等問題,學生會感受到一種緊迫感,甚至是壓力感的增加,在此過程中,部分學生產生了在學校場域“溫水煮青蛙”的危機感,開始反思大學生涯中的目標、規劃等問題。
3慣習維度分析
布迪厄認為場域對慣習具有制約、形塑作用,慣習是在場域中形成的。慣習是貫穿于行動者內外,既指導行動者的行為,又顯示行動者的風格和氣質;既記載了行動者的生活經驗和受教育經歷,又在不同的境遇實施創新;既具有前后一致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又隨時隨地在制約性社會條件的影響下發生變化[16]。如前所述,工作與學校相比,具有不同的場域特點,而在實習過程中,大學生形成了新的如下慣習。(1)學習主動性。在工作場域中,主動去學習變得更為重要。不少學生意識到工作中不能等待別人給你安排任務,需要主動請教,在確保工作保質保量完成后,要學會花時間和同事們交流工作方法,才能更有收獲。另外,因為有些同學選擇的場域和專業的差異性較大,為了更好地完成新領域任務,要主動尋找方法,比如有些同學會學習視頻拍攝的相關知識,記錄相關有用的信息。(2)持續學習主觀能動性。在實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校所學具有局限性,關注到除了專業學習外的其他技能。尤其是去到非本專業行業時,需要更多的技能,而社會整體形勢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需要進行持續的學習來擴充自身的知識庫,擁有更多的能力儲備,在日后的工作中方可保持競爭力。(3)冷靜看待問題的能力。如前所述,大二學生在選擇場域時候的考慮因素更為周全,沖動決策減弱。另外,學生在大一的實習中更關注個體的焦慮感。工作重復、融入困難、與同事意見不合、認為領導處置不當等問題頻出,甚至有學生花很大篇幅描述一件工作中認為領導處理方式不當的事情,個人的情緒感表達十分強烈。而在大二的暑期實習中,學生的例行郵件內容明顯更關注工作本身,以及如何調整和自我學習。
4資本維度分析
布迪厄認為,資本是一種積累起來的勞動。當行動者或行動者群體在私有的也就是獨占排外的前提下占有利用它時,它們便可以因此占有利用具有物化形式,或者體現為活生生的勞動的社會能量[16]。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新的文化資本,主要體現在:(1)專業外新技能的獲得。由于選擇的自主性以及興趣性,一些大學生選擇了與專業不同的行業進行實習。在此過程中,獲得了軟件使用、視頻制作、辦公室文檔處理等技能。(2)在實習過程中對本專業的實踐感知。選擇專業內實習單位的同學,在實習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或進行理論的拓展,或發現二者的不同,形成新的認知。比如有同學能夠實踐專業學習中的策展過程,將專業學習中的理論運用其中,亦能發現實踐中及時解決問題需要靈活性,而非刻板照搬書本。即使選擇不同專業實習的同學,一旦獲得與專業相關的工作,亦能將二者進行結合。學生能迅速將專業所學轉化為對現實的指導,并且在大二階段表現更為明顯。比如,在寵物行業參加實習的同學,因公司參加寵物展的契機,對企業參展行為有了實際的感知。此外,比較大一和大二所獲資本的異同,可以發現,大一時候更注重顯性資本(文化技能)的獲得,大二時候能夠獲得顯性與隱性的雙重資本。隱性資本主要是指實際思想的改變,對心態、人生、職業規劃等方面理性化的思考。原因在于大一實習階段所形成的對新場域的慣習,導致大二階段實習有更多的機會、更充足的時間進行資本的獲取。比如,大二時候對實習的排斥感下降,會思考如果繼續從事某個行業,需要加強的方面。同時,學生會意識到大學里有機會能多感受不同類型的實習單位,會降低以后的機會成本,因為學生階段對收入、生存等方面的實際壓力不大,更多出于興趣,以及帶給自己的多樣體驗。
5結論與討論
5.1結論。正如布迪厄所指出的,場域、慣習和資本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織,場域是最基本的客觀關系的獨立空間,在不同的場域下,行動者形成了不同的慣習,在獨立空間里不斷地爭斗有限的資本,形成了新的實踐行為[18,19]。整體上,從場域變遷來看,大一時期在進入新場域前的不確定感強烈,相對盲目,并且對自我情緒關注更多。而大二則更具有經驗和規劃性,興趣選擇更突出,更關注場域中的工作本身和人際互動。從慣習變遷來看,大一實習開始意識到工作場所和學校兩種場域所形成的慣習(生活狀態、人際關系、學習)是不同的,而大二則對工作場域的慣習具有更好的適應性,表現在焦慮感減弱,以及工作自信度提升,學習主動性加強。從資本變遷來看,大一會形成淺顯的資本意識,主要體現在文化資本,即新技能的獲得;而大二學習則是顯性與隱性資本(職業規劃、心態、理性思考等)的雙重積累。圖1總結了在實習過程中,場域、慣習、資本相互影響的作用機理。場域的變化影響了學生慣習的形成,而后者則促成了對前者適應性的提升。學生在適應場域變化、慣習形成兩方面所獲得的顯性資本和隱性資本均會對其未來新工作場域的適應力有所改善。5.2討論。自我尋找實習單位更容易與興趣愛好相結合,大學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學生的綜合素質,應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重點,提升其終生學習能力[20]。因此即使實習單位與專業相關度低,也不足以否認這種模式的有效性。這種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更容易提高他們的實習滿意度,是符合目前社會發展階段的一種模式。現階段大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良好,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濃厚,更愿意挑戰自我。而學校統一提供實習機會更容易導致學生的厭倦感。總體而言,企業教學這種“工作場所的學習”方式不再簡單是一種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或是檢驗學校知識是否有效的手段,而應使其價值回歸到個體的全面發展上,充分注重學習主體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關注工作場所學習中品德的塑造和傳承,重視知識的全面性、完整性以及強調知識遷移的過程性。此外,在此模式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指導老師無法精準地獲得實習單位對于學生的總體評價,即使每一個單位最后根據學校提供的表格進行打分,但個體差異性也比較大。可以通過協調實習單位、老師打分的權重來進行最后成績的判定。另外,這種模式是作為專業實習的補充,是多元實習方式中的一種,無法代替應用學科其他模式的實習。
作者:靳文敏 單位: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
- 上一篇:音樂藝術審美特點與教育功能研究
- 下一篇:東南亞藝術市場發展趨勢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