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務工人員歸屬感探索
時間:2022-02-16 04:15:00
導語:外來務工人員歸屬感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地域歸屬感與群體歸屬感兩個層面調查了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歸屬感及其影響因素,發現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較低,經濟因素是影響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最重要因素,并且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收入水平具有不同程度的城市歸屬感。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寧波市
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外來務工人員已經成為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員。由于外來務工人員與城市之間存在相互磨合過程,不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適應問題,而且更表現為心理上的漸漸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歸屬感來描述這種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并以地域適應、身份歸屬、心理歸屬3個方面為指導,參考羅憶源(2003)和李芳(2009)的研究設計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問卷,以寧波市為研究對象,在各個勞動力市場發放問卷,對此問題展開實證研究。
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從性別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從受教育程度來說,學歷為小學及以下的被調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專占34.1%,大專占4.5%,本科占1.1%;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從年齡看,集中于16~35歲,在寧波的打工時間集中于1~5年,在寧波打工時間在10年以上的僅占7.95%;被調查對象的平均工作時間集中于8~12小時,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萬~3萬元,占69.32%,處于寧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調查數據統計與分析
2.1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總體狀況
(1)地域歸屬感現狀。主要是從外來務工人員對寧波城市狀況、消費水平、戶籍等方面調查地域歸屬感,統計項共6項,其中,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愿意遵守寧波市的各項政策與規章制度的意愿最高,平均值達到4.125分,處于較高的水平。而對于獲得寧波市戶口的意愿最低,平均值僅為2.92分。綜合來看,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對于寧波市的城市地域歸屬感平均得分為3.48分,處于中上水平。外來務工人員對于寧波的氣候、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具有較高的期待,表現出較高的歸屬感,但是受到全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房價過高的經濟環境影響,在寧波買房這一行為意愿上,外來務工人員又表現出稍低的歸屬感傾向。
(2)群體歸屬感現狀。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城市群體歸屬感的統計項共6項,其中,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對于城市生活習慣的適應性平均分達到了3.72分,為群體歸屬感6項統計項中最高,表明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對于城市的生活習慣適應良好,能夠遵從城市的作息習慣、生活方式。除了對社會組織活動的參與與自身身份的歸屬2項,其他幾項均在中值3分以上。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參與程度平均分為2.54分,對自身身份歸屬的認識平均分為2.76分,兩者表明了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社會融合過程中并沒有積極主動地去提高自己對城市的歸屬感,而是采取了被動的方式;而從社會活動組織者來說,各類社會活動往往忽視了外來務工人員這一群體,針對外來務工人員舉辦的社會活動極少。對于自身身份的認識上,存在著模糊不清的界定。綜合來說,寧波市鄞州區外來務工人員群體歸屬感平均得分為3.13分,相較于城市地域歸屬感低,處于中等水平。
(3)整體城市歸屬感。問卷通過直接詢問外來務工人員未來的打算以及離開寧波后的去向選擇調查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的整體城市歸屬感。對于外來務工人員整體城市歸屬感的調查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的:一是針對寧波市地區,調查外來務工人員對寧波這一特定城市的歸屬感;二是相對于農村針對城市的歸屬感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50%的人表示會留在寧波,僅有2.27%的人表示想盡快離開寧波,說明在寧波務工的外來務工人員對于寧波的城市歸屬感比較高。在假設不得不離開寧波的情況下,34.09%的外來務工人員仍然選擇在城市打工,說明被調查者具有較強的城市歸屬感,39.77%的外來務工人員選擇不知道,僅有19.32%的人選擇離開城市回老家,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外來務工人員對在寧波打工比較滿意,暫時未考慮其他選擇。
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與其針對寧波市的城市歸屬感的得分分別為3.46分和3.51分,均處于中上水平,說明外來務工人員對寧波市具有較強城市歸屬感,但相較于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歸屬感,對于寧波這一城市的歸屬感略低,因此還需進一步提高。
2.2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影響因素
問卷調查了影響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經濟因素、城市因素、自身因素、群體因素、家鄉因素共5個因子。其中,經濟因素對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影響程度最大,平均達到了3.37分,生活消費水平、收入水平和就業機會的影響程度均在3分以上。城市因素對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影響程度得分均值為3.08分,影響程度較大。影響最小的是家鄉因素,責任田、老家經濟和城市戶籍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家鄉因素平均得分只有2.53分。該統計結果表明,外來務工人員對于自己將要去打工的城市關注度比自己老家高,家鄉的因素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歸屬感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外來務工人員更多的是關心寧波這個城市的消費、收入水平,自己能否在寧波掙到錢,能否負擔起在寧波的生活消費。
2.3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個體差異分析
不同的人群對于城市歸屬感具有不同的感知,針對不同年齡、婚姻狀況等人群進行了顯著性差異分析。
城市地域歸屬感方面,不同婚姻狀況的外來務工人員存在顯著差異,結合數據發現,未婚的外來務工人員城市地域歸屬感平均水平為3.61分,而已婚者均值為3.26分,可見未婚的被調查者的城市歸屬感高于已婚的被調查者。
城市群體歸屬感方面,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均收入均表現出了顯著差異,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專、大專的被調查者城市群體歸屬感水平均值分別為2.90分、3.08分、3.19分、4.16分,呈逐漸增長趨勢,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外來務工人員在群體歸屬感的認知上具有更高水平,同時也說明文化程度高的外來務工人員更加容易被當地群體所接受。年收入水平在2萬元以下的外來務工人員均表現出較低的群體歸屬感,群體歸屬感均值都小于3分,年收入水平在3萬~5萬元的外來務工人員表現出最高的群體歸屬感,均值為3.69分,而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均值為3.33分。
2.4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影響因素與城市歸屬感顯著性分析
城市歸屬感可以區分為城市地域歸屬感和城市群體歸屬感。調查中所歸納的5種因子分別對城市歸屬感、城市地域歸屬感、城市群體歸屬感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影響。
經濟因素對城市地域歸屬感、城市群體歸屬感以及城市整體歸屬感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城市因素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地域歸屬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群體因素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群體歸屬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自身因素對城市群體歸屬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來務工人員在群體歸屬感的感知上具有不同的差異。而家鄉因素因其顯著性指數為0.377、0.904和0.774,均大于0.05,因此,在影響因子和各城市歸屬感水平顯著性檢驗中,家鄉因素的顯著度指數沒有達到要求,對因變量的影響不顯著。
3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問卷調查結論與討論
3.1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特點
第一,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城市地域歸屬感特點。調查樣本集中于寧波打工1~5年的年輕群體,他們普遍表現出對寧波交通、硬件設施、氣候地理等客觀因素較高的期待,這些期待使他們產生對寧波較高的城市地域歸屬感。
第二,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城市群體歸屬感特點。城市群體歸屬感處于中等水平,身份歸屬感較低,外來務工人員被動融入當地群體,城市群體歸屬感提高緩慢。外來務工人員群體歸屬感其中一個較大的特點就是對自身身份的認識不清。對自身身份的認識是評價城市群體歸屬感的一個重要指標,在這個指標上,調查者表現出較低的水平。
第三,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整體城市歸屬感在調查期內處于中上水平,變動性比較大。從整體上來說,被調查的外來務工人員群體表現出較高的城市歸屬感。但是,有一大部分人在調查問卷中選擇了“不知道”,這說明在這一段時期內,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歸屬感還處于中等水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不同的變動。
第四,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個體差異。不同文化程度與不同收入水平的外來務工人員群體在城市整體歸屬感和城市群體歸屬感水平上具有差異。文化程度高的外來務工人員能夠更好地理解城市歸屬感的含義,也比較容易被寧波當地群體接納。收入水平高的外來務工人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適應寧波的消費水平,享受寧波提供的更多資源。因此,在不同文化程度與不同收入水平的外來務工人員群體間出現了城市歸屬感、城市群體歸屬感水平的差異。
3.2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主要影響因素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影響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影響因子中,經濟因素包括寧波市的租/住房成本、生活消費水平、收入水平是影響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最主要因素,外來務工人員最關注的仍然是在寧波工作能夠掙多少收入,是否能夠承擔在寧波生活消費的水平,是否能夠在寧波獲得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時,經濟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外來務工人員群體的社會地位,影響外來務工人員與當地居民群體的關系。
與其他學者的結論相比,該調查結果顯示,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對于城市因素中的社會保障福利、就業機會和群體因素中的當地居民態度同,并不如其他學者認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經濟因素仍然是影響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的最主要因素。
4結論
實證研究結論表明,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水平總體不高,政府和用人單位應該重點從經濟因素和城市因素著手來提升他們對寧波市的歸屬感。提升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能夠讓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寧波,在寧波長久工作居住,有助于經濟建設的穩定,有效避免“用工荒”現象的出現,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
- 上一篇:初中生本教育推廣思考
- 下一篇:學生課堂參與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