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務工人員范文
時間:2023-03-24 17:5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外來務工人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我市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化,外來務工人員(包括本市進城農民)已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切實解決外來務工人員戶籍、住房、就醫、人口計生、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充分調動外來務工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外來務工人員在我市安家樂業,現就加強外來務工人員服務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積極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入籍落戶
1、對引進的各類人才,本人及直系親屬均可在城鎮落戶;省外本科以上學歷及省內中專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在我市固定居住的,可以先落戶、后就業。
2、外來務工人員在城鎮購房,提供房產證或有效購房證明后,本人及直系親屬可在購房地落戶。
3、外來務工人員從事個體工商經營或設立公司的,提供營業執照后,本人及直系親屬可在營業地落戶。
4、民營企業根據需要可申請戶頭,外來務工人員可申請將戶口遷到企業內部管理。
5、符合落戶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各村(居)委會、住宅小區管理委員會要根據戶口屬地管理的原則及時接收落戶,對不按規定接收落戶、人為造成“人戶分離”的單位和個人,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二、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公平教育
6、外來務工人員的隨住子女享受我市相應義務教育待遇。
7、外來務工人員隨住子女入學,由教育部門本著“就近入學”的原則做好安置和接收工作,任何學校不得拒絕接收。
三、逐步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條件
8、外來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區域,可以規劃建設外來務工人員公寓,租賃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9、在我市連續繳納社會保險5年以上、與用人單位簽訂2年以上勞動合同、月工資符合我市低收入標準、在市區范圍內無自有住房的外來務工人員,享受與城區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待遇。
四、維護外來務工人員的勞動權益
10、各類企業應依法與外來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按時發放工資和福利待遇,繳納各種保險。
11、健全完善外來務工人員投訴舉報、受理查處等各項制度,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切實維護外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五、穩步推進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工作
12、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參保納入全市社會保障體系,享受與本市市民同等的社會保險待遇。
六、健全外來務工人員社會救助機制
13、將已入籍落戶并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及時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圍,享受與本市居民同等的救助待遇。
七、優化外來務工人員計劃生育服務
14、開展外來務工人員生育關懷系列活動,免費提供避孕藥具和國家規定基本項目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免費為外來育齡婦女提供流動人口婚育證明查驗和辦理生育第一孩服務登記,全面落實外來育齡婦女信息化管理制度,戶口遷入后即納入計生管理。
15、外來務工人員在辦理落戶、社會保險、入托入學、公共衛生服務、購(租)房、社會救助等手續時,應出具人口計生主管部門的計劃生育證明。需我市人口計生主管部門出具的相關證明,應在3日內出具。
八、強化外來務工人員公共衛生服務
16、把外來務工人員的公共衛生納入城鄉社區衛生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范圍,提供9項基本和5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
篇2
一、指導思想
積極勸導外來務工人員留在本地過年,既是緩解春運壓力的具體可行措施,也是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緊迫感,盡最大努力勸導本企業外來務工人員留在本地過年,把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留在本地過年工作落到實處。對確實需要返鄉的外來務工人員,要努力勸導他們錯開客流高峰,待天氣好轉后再返鄉。
二、工作目標
(一)讓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家喻戶曉,使得全市外來務工人員通過電視、電臺、報紙、手機短信、互聯網等宣傳媒介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并及時掌握交通和天氣情況。
(二)保障留下過節外來務工人員的食宿,尤其是吃上團年飯,使他們感到像在家過年一樣。盡最大努力做到“五個一”,即:一頓團年飯、一場文藝演出會、一場專場電影、一次旅游活動、一次免費親情電話。
(三)使外來務工人員辦理退票手續得到便利、足額保障。
(四)營造全社會關心外來工的安定、樣和、喜慶的春節氛圍。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市長為組長,分管常委和副市長及其他領導為副組長,各鎮(街、場)政府、勞動保障、宣傳、交通、公安、文廣新、旅游、園林、衛生、民政、食品藥品監管、經貿、外經貿、建設、安監、工商、農業、質監、臺辦、信息產業等部門和市總工會、團市委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協調和綜合上報工作。統一外來務工人員在本地過年求助、咨詢電話熱線為12345。各鎮(街、場)及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勸導外來務工人員延期返鄉或留在本地過年工作,將其放在當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市政府名義向留在本地過年的廣大外來務工人員致慰問信。各級黨委、政府要在春節前和春節期間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慰問。各鎮(街、場)要對每一家外來工較多的企業(詳見附件)落實責任部門、責任人,確保有關工作扎實順利推行。各有關部門要樹立大局觀念,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指定專人負責協調和上報工作,工作手機保持24小時開通。
(二)部門職責和措施。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由勞動保障事務所(站)對轄區使用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的企業,組織其勸導外來務工人員留在本地過節,并倡導企業安排好留下過節外來工的物質文化生活。結合春節期間“春風行動”活動,加大勞動監察力度,著力查處拖欠民工工資突出問題,給外來民工營造一個安定祥和的良好春節氛圍。
市委宣傳部:一是大力宣傳報道政府安置外來務工人員過年以及倡導外來務工人員延期返鄉的具體措施。二是通過電視臺、電臺等媒體重復播放公益廣告,包括為外來務工人員準備的“五個一”活動,以及其他各項文體活動信息,表達地方黨委和政府重視外來務工人員在本地過年的態度。三是每日及時受災地區的天氣預報和我省交通運輸狀況,為廣大外來務工人員提供詳盡的出行信息。四是對用心挽留外來務工人員在本地過年及在文化和物質生活上給予外來務工人員在本地過年積極支持的企業典型進行宣傳報道。五是為外來務工人員組織專場文藝晚會或專場電影。
市交通局:一是加強市內各站場、港口碼頭的管理工作,組織市內各運輸企業密切配合、積極調配運力,做好外來務工人員的疏運工作。二是落實汽車客運票的退票退費工作,并加強與省、江門各部門聯系,并向社會公告。
市建設局:做好企業建筑外來務工人員的安置和慰問工作,做好宣傳發動,引導建筑外來務工人員就地過年,勸導回家過年的農民工要密切關注天氣動向,不要盲目北上。
市文廣新局:切實做好春節期間面向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娛樂等服務工作,讓外來民工渡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組織安排各項文化娛樂活動。如:為外來務工人員組織文藝演出專場、電影專場。
市園林處:春節期間向留本地過年的外來務工人員免費開放市內的收費公園,具體以企業為單位,集體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向相關公園管理部門申請確認。
市民政局:對有需要的外來務工人員做好各項安置工作,提供生活必需品及庇護場所;加強社會臨時救助管理工作,組織市救助管理站和各庇護場所,對居無定所且生活無著的、在本地過年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援助,市救助管理站提供臨時食宿,各鎮(街、場)庇護場所提供御寒幫助和臨時住宿。
市總工會:組織外來工開展文體活動,并送電影下企業。組織各級工會動員外來務工人員留在本地過年,及時部署各級工會做好抗災、減災工作和外來務工人員安置工作。深入開展送溫暖活動,協助政府做好困難外來務工人員的解困工作,對特別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各級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要開展救助幫扶活動;保持職工權益熱線電話暢通,使有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可隨時向市總工會反映、求助。
市經貿局、市外經貿局、市信息產業局、市委臺辦、市工商聯、各行業協會:通過各級商會對外來務工人員多的會員企業進行慰問;各有關企業要對就地過年的外來務工人員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組織外來工吃團年飯,節日期間企業飯堂正常開餐,并力所能及地給予外來工伙食補貼;要安排多姿多彩的文體節目,豐富員工的節日生活;各級商會與外來務工人員多的企業建立聯系制度,定期聯絡,并及時將有關部門的信息反饋給企業及員工。鼓勵企業調整生產,節后安排員工休假返鄉。向全市外來務工人員發慰問信。
團市委: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外省務工青年、學生盡量留守本地過年;組織各級義工聯開展“青春暖流,共創和諧”服務返鄉滯留受困群眾專項行動;配合黨委、政府做好留在本地過年的務工青年和留校大中專院校學生的服務工作;組織開展“外來務工人員送溫暖活動”;做好對春運一線的公安、交通等部門工作人員的慰問活動。
市信息產業局:協調移動、聯通、電信、網通、鐵通等電信企業在市區和各鎮(街、場)外來務工人員較集中的公共場所(工業區、城鎮文化廣場、商業場所等)開展以外來務工人員為服務對象的免費撥打5分鐘國內長途親情電話活動以及其他活動,原則上每個鎮(街、場)每1000人設立1個電信活動點;及時搶修被惡劣天氣損壞的通訊設施,確保全市通訊暢通。
市衛生局:做好相關醫療衛生保障工作。
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切實做好急需藥品及醫療器械的
后勤保障工作。
市公安局:加強治安管理及道路交通疏導工作。
市經貿局、市農業局:切實做好鮮活農產品物質保障工作。
市質監局:切實做好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市工商局: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及執法,維護市場秩序。
市物價局:監控市場物價動態,防止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的行為。
市安監局:切實做好春節期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
**供電局:在執行錯避峰用電計劃的前提下,細化工作措施,在春節期間對企業的留守外來務工人員要保障其必需的生活用電。
各鎮要(街、場)結合本地實際,認真安排好外來務工人員留在本地過春節的各項工作。
四、工作要求
篇3
關鍵詞:公共服務;改革特色;農民工;經驗借鑒;英國;加拿大
農民工是由于社會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以彌補城市勞動力不足而出現的一支新型的勞動大軍。他們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大部分城市農民工并沒有享受與市民平等的公共服務,如子女教育、醫療、就業、住房和社會融入等方面。英國和加拿大這樣的發達國家曾經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他們的公共服務也曾面對多方面的問題,雖然英國與加拿大同我國的國情不同,出現的問題也有所差異,但是這兩個發達國家采取的決策值得我們借鑒。
1英國外來務工人員公共服務投入情況
1.1英國公共服務改革
在14、15世紀,隨著遠洋航行以及新航路的開辟,英國涌現了大批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地主貴族。他們采用野蠻的手段壓迫農民。他們把搶占的土地圈起來,大力發展養殖業,所以“圈地運動”從此出現。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離開土地,進入城市,以謀求生路。大量的人力與資源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部門,他們為社會的工業發展提供了資源與動力,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大批的農民工如雨后春筍般涌入城市,但是城市的資源是有限的,在這樣的轉型期中,城市不能滿足農民工的住房、醫療衛生、生活條件與就業的需求。這給農民工們帶來了生活上的困難,如社會污染變嚴重、貧富差距拉大、死亡率上升。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用“自由放任”的模式管理社會,對農民工不管不問,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因此失去土地和工作的農民工們在城市里引起了各種犯罪問題,如偷盜、毆打、殺人等等,這引發了社會的矛盾與沖突。于是,英國政府采用了“血腥法令”的政策,用暴力壓制難民引發的動亂,結果效果并不樂觀,它不僅加大了城市與鄉村的矛盾,而且加深了資本家與城市農民工的鴻溝。1601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濟貧法》;1834年,英國國會完善了本法的修訂案,規定為城市農民工提供住房與工作;1848年和1875年兩次通過了《公共衛生法》以及1866年通過《環境衛生法》,制定了改善農民工居住衛生環境的制度。緊接著,英國頒布《養老金法》,決定給70歲以上不需要繳納費用的老人們養老金;1871年的《工廠法》嚴禁雇傭16歲以下的女工;1880年《雇主責任法》規定雇傭者必須對雇工的工傷承擔相應的責任,履行相關的義務;1912年《最低工資法》為農民工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讓他們能夠在城市里站穩腳跟;1902年《教育法》規定政府可以給貧困兒童提供校園食宿,這些資金由志愿者捐款籌集或者由公共福利基金支付;1890年《住房法》規定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為其居民建造房屋,從而結束了以前住房只能由通過私人或者住宅公司建造的慣例[1]。綜上可知,這些法律保護對象主要針對從農村向城市遷移的農民工,提供的公共服務也涉及到農民工的醫療、衛生、就業、保險、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問題。英國通過以上改革逐漸由一個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社會成為了初具形態的福利社會。在政府部門、企業相關部門與市民的幫助下,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緩解了階級矛盾,增強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它使英國從自給自足的模式改變成了政府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新型模式[2]。
1.2英國外來務工人員公共服務改革的特點
政府增加了對外來務工人員公共服務的投資和關注。據英國數字統計,針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福利與保障支出,從1951年的20.74億英鎊增長到1983年的685億英鎊,增長27倍,然而國內的經濟生產總值增長卻不足1倍。1977—1979年,社會福利開支占國民收入的43.5%。[3]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圈地運動后早期頒布的《濟貧法》,隨后頒布《國民補助法》《國民醫療保健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都涉及到了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公共服務的方方面面。加強政府干預。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國家容易出現一部分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此時需要政府出面調控,將公共事業國有化,監督和執行公共服務。實際上,傳統公共服務模式也存在不足之處:(1)福利支出過大,政府財政壓力過大;國有企業缺乏有限管理,效率變低和全民勞動積極性變低;(3)政府過多的干預,嚴重地牽制社會經濟發展,也就是“政府失靈”[4]。
2加拿大外來務工人員公共服務投入情況
2.1加拿大公共服務現狀
加拿大經濟實力雄厚,外來務工人員相對較少,有著完整的公共服務保障制度,均等化的福利制度已經深入民心。尤其是對貧困弱勢群體,有著可靠的保障底線,以化解所有人民突況遭遇的經濟風險和危機。加拿大不實行城鄉戶籍制度,沒有農村與城市戶口差別的待遇。因此外來務工人員可以隨意去城市居住,也不會遇到城市長期居民的排擠,加拿大城鄉公共服務同等享受最主要原因是:第一,加拿大城鄉之間收入相差不大;第二,城鄉之間生活方式差別也不大,城市里提供的公共服務,農民居民也照樣享受。尤其是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城鄉已經實現了一體化,公共服務也實現了均等化。自加拿大聯邦福利政府成立以后,國家開始加強公共服務的建設,頒布了系統性的福利保障法案。極大地提高了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保障水平和生活質量,如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收入維護計劃、義務教育等方面。具體規定:(1)失業保險。在加拿大工作的人可以享受失業保險,失業可以領取一年的保證金,其數目相當于其最近從事工資的60%;(2)醫療保險。加拿大全面實行全民保健計劃,居民可以免費享受醫療服務;(3)家庭津貼。凡是有18歲以下兒童的貧困家庭,均可享受政府部門給予的家庭津貼。(4)中、小學義務教育。加拿大實行12年制義務教育[5]。
2.2加拿大外來務工人員公共服務經費投入特點
2.2.1國家政府樹立“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的思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服務態度。加拿大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時人性化特色主要具體體現在以下五點:(1)18歲兒童以下接受義務教育不繳納學費;(2)失業人員可以維持基本生活標準;(3)全民可以享受最基本醫療服務;(4)養老有保障;(5)全民住房有保障,政府還會提供補貼[6]。2.2.2績效管理體系的建立加拿大對各項提供公共服務的流程,設立了一套全面的績效考核指標,用于評價政府工作人員和政府的工作態度、辦事效率等。另外,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在網上予以公示,使得民眾了解提供的公共服務的范圍以及程度,并且通過民眾的反饋建議和評價,督促、評估公共服務體系的系統。除此之外,加拿大政府實行政府預算制度,使各個部門能夠被合理地安排各種有效資源。2.2.3政府組織和機構進行改革在1993年,加拿大政府削減內部機構及工作人員,從大約40個單位到合并為24個單位,基本精簡為原來的1/2。將很多負責財務支持和提供衛生服務的機關整合,產生了人力資源部,這一舉措融合了不同部門的用途,并構建了清晰的關系機構,明確各單位的責任,提高辦事效率。1994年,自由黨實施“調整政府機構,削減人員”方案,這個計劃嘗試融合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能,再次深度地簡化了政府機構。直到1998年,加拿大政府部門削減為23個,大約減少為原來的2/3,公務員減少了2/3,政府財政支出大幅度減少,這明顯地降低了政府財政赤字,使政府工作效率明顯提高[7]。
2.3英國與加拿大公共服務投入對我國的啟示
根據英國與加拿大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發達國家,我們能夠達成一個共識:隨著社會城市化、現代化、工業化的潮流,農村的多余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那么要保證城市現代化的建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保障城市農民工公共服務。我們可以借鑒以下六點:2.3.1取消城鄉戶籍制度,從根本上實現城市農民工與市民均等化保障城市農民工種種權力和利益的基礎就是改進城鄉戶籍制度。在我國社會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過去的戶籍制度很顯然阻礙了我國城市現代化的發展,增大了城鄉收入差異,激化了社會的矛盾與對立。首先,它切斷了城市農民工加入城市的機會;另外,它們被權利所綁架,這毫無疑問使得城市的農民工不能享受應有的權利。由此可知,改革戶籍制度,意味著我們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城市農民工能夠像城市居民一樣,在權利和地位上實現均等化。2.3.2確立“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思想,建立一整套城市農民工公共服務的體系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政府人員要深入民眾,進行調查城市農民工真正最急迫、最需要的公共服務,以這樣的需求為依據建立一系列的公共服務體系。讓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而產生的壓力得以緩解,使得因勞動力遷移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得以減輕,同時降低了城市化的社會成本。2.3.3加強保障農民工權益的法治建設政府要建立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全面覆蓋城市農民工的基本利益,保障農民工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務。首先,加大對農民工《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的了解與宣傳,確保農民工在就業時和雇主簽署勞動合同,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并且監督部門要認真檢查執行力度;其次,要加快編制和完善基本的相關法律和規范性文件,比如完善《勞動法》等一系列的勞動法律制度,細致地劃分與之配套的有關法律,獨立地制定《反歧視法》《企業職工民主管理條例》,經過以上一系列法律手段,確保城市農民工在就業中的權益的均等化[9]。2.3.4建立“績效導向”制度,提高辦事效率對政府部門而言,讓政府人員了解考核標準,流程和細節,將績效與薪酬與晉升綁定在一起,從而提高政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辦事效率;對于國有企業,選擇目標管理制度,從上而下,將目標逐層分解,責任分明,責權到人。這樣的管理模式的優點是易管理、易考核、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要將國有企業與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詳細情況公開給公眾,這樣不僅可以讓民眾了解具體的公共服務政策,而且民眾作為強大的監督機構,避免腐敗。2.3.5雇主和政府的協調配合,確保各項措施落實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農民工基本的生存權利,政府的績效考核保證社會保障制度落實,但是雇主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給農民工提供一定的社會保險金的同時,農民工繳納一定的社會保險金、失業金及承擔一定的醫療費用,以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在政府和企業主同時重視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雙方積極合作而不是相互推脫義務的情況下,城市農民工才能合理、有規律地轉移,從而增進社會的穩定和加快社會的進展[9]。2.3.6探尋適合國情的城市農民工公共服務部門改革道路由傳統的早期英國公共服務弊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增加投資和過分的政府干預會帶來人民群眾對救濟金的過分依賴性,政府部門管理失效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英國的早期傳統模型不適合當時的國情。同理,我國有我國特殊的國情,在同外國經驗進行對比、分析的時候,要分明異同之處,量體裁衣,不能在戰略和謀略上“一刀切”,只有如此,才能建立適合中國國情有特色的公共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丁健.英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J].史學月刊,2002(3).
[2]曹現強.當代英國公共服務改革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3]過惑明.論英國的“福利國家”陷阱[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9).
[4]周學榮.英國公共服務改革及其啟[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3).
[5]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網站.
.[6]榮躍明.社區服務:加拿大的重要社會福利制度[J].社會觀察,2004(11).
[7]仇雨臨.加拿大社會保障制度選擇對其中國的啟示[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8]李方芳,蔡小娥.農民工權益保障研究[J].湖北社會與科學,2008(12).
篇4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教育均衡
隨著青島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斷膨脹,隨之而來的外來務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日益成為青島市教育中的突出問題。青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工作,年,青島市政府辦公廳轉發了市教育局等11個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城市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基礎教育工作的意見》,青島市教育局出臺了《青島市城市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基礎教育工作實施細則》,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青島市中小學入學的條件、程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的權利和義務、學校的責任等內容作了進一步規定。為深入了解青島市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的政策落實情況,2008年10—12月,我們對市內四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以發現其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青島市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的主要經驗
通過與學校領導座談和市內四區教體局提供的有關資料,調查組了解到,青島市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具有以下四個突出特點。
(一)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從年春季開始,青島市城區公辦小學和初中學校逐步開始免收符合入學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借讀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青島市就學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一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收費項目、標準與本市常住戶口學生相同,對家庭確實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學校可以采取減免有關費用等辦法進行資助;二是接受完義務教育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以繼續升入高中,報名規定、錄取條件、收費項目和標準與本市常住戶口學生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接受教育教學、參加團隊組織、擔任學生干部、評優獎勵、參加校內外活動等方面與本市常住戶口學生享有同等待遇;四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本市接受完義務教育,經考核合格,由流入地就讀學校發給相應的學業、學歷證書。
(二)堅持以公辦中小學接收為主,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質量
青島市教育局明確要求,在規定的班額內,有空余學位的學校不得拒收居住在本校招生區域內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對于符合入學條件但沒有聯系到接收學校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安排,保證其入學。為方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報名,市內四區教體局堅持實行“四統一”,即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統一分配、統一收費。各區都建立了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如:四方區按照“相對就近、免試入學、統籌安排、一視同仁”的原則,指定17所小學就近接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依法保障流動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李滄區、市南區對一年級新生入學采取了集中報名、統一調配的辦法確保外來務工子女按時入學;市北區提出實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無門檻”入學,保證其到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三)各區、各學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
青島市市南區莘縣路小學、北京路小學、四方區洛陽路第三小學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比較集中的學校,專門確立了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群體教育為主題的教育科研課題,對加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許多學校還組織開展了“手拉手”結對幫扶活動,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調查中我們感受到,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對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認識到位、責任感強。正如北京路小學王校長所說:“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政策,區教體局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任務交給了我們,我們要把事情辦好,對得起這些孩子。”
(四)教師們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意識較強
與其他孩子相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師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校內的表現,還要關注他們放學后的去向和表現;不僅要幫助他們提高學業成績,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品德、身體健康甚至人身安全。市南區北京路小學曾經有一個孩子,因為家長欠了債,債主到學校跟蹤孩子逼債,為了確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學校領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一段時間里輪流值班親自負責孩子的接送問題。在我們抽樣調查的洛陽路第三小學、青島第六十二中學等學校都有教師給予外來務工子女更多關愛的典型事例。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普遍存在薄弱學科(如英語)的問題,各校教師都自發地進行義務輔導,幫助這些學生盡快趕班級進度。
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青島市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的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困難。
(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量快速增長,給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帶來很大壓力
青島市教育局年制定的《青島市城市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基礎教育工作實施細則》頒布以來,許多進城務工人員把自己的孩子接到青島接受義務教育。近年來,全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人數逐年遞增,教育資源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市內四區小學和初中學校接納能力已經接近飽和,特別是在外來務工人員較集中的李滄區,現有學校已無法繼續滿足外來流動人員子女相對就近入學的需求。
(二)如何確保政策落實到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上
調查中,我們發現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一些長期在青島市生活的外來務工人員因為拿不到工作合同而使其子女享受不到相關政策。二是在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的證明中,存在著虛假證明、花錢買證明的現象。許多學校反映,從外來務工人員報名登記的情況看,有關部門對暫住證的辦理疏于管理,不做實地調查。這些問題反映了青島市在外來務工人員管理上需要一種公安、社區、學校聯動機制,否則會影響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政策的落實。
(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生活背景值得關注
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生活背景是影響其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是56.4%的被調查學生有過或長或短的留守經歷,留守期間由老人或親屬照看,造成教育空檔,兒童在行為習慣養成方面有明顯缺失,紀律意識比較差;二是有的孩子因為自己的“農村孩子”或“外來戶”身份而產生自卑心理,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愿意與人交往:三是由于流出地與流入地學校教材不銜接、教育水平存在差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上掉隊的現象比較嚴重,這些困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甚至輟學;四是頻繁變換學習環境也是孩子不能安定學習的直接因素,被調查的學生中有過轉學經歷的達到41.9%,這無疑影響了學生受教育的質量;五是外來務工人員中離異、再婚家庭較多,家庭關系比較復雜,一些學生在復雜的生活環境中染上了說謊、逃學、偷盜等不良行為,有的甚至經常與社會上的不良人員混在一起。這些都增加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難度。
(四)外來務工家庭家校聯系不夠通暢,給學校教育管理增加了較大難度
大多外來務工者文化程度較低,多從事較為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小本經營,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差,且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識與能力,疏于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很多學生的家長每天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或“不按點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與班主任座談中,老師們較多地提到孩子在學校中發生情況時經常聯系不到家長,家訪時會發現只有兩個孩子住在一起。很多外來務工者從來不與老師聯絡,還有部分外來務工者不辦理任何轉學手續就將子女轉回原籍或轉到其他城市就讀。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很難有效控制學生的去向。
三、進一步做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建議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是義務教育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針對青島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大投入,合理進行學校布局調整?!皟蓚€為主”實現的根本前提是公辦學校有充足的容納能力。隨著青島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適齡入學子女還將大量增加,現有公辦學校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能力已接近飽和。這就需要政府對學校布局進行適當調整,擴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資源。一是要充分挖掘現有學校的教育資源;二是要在對城市未來人口波動和教育發展趨勢進行科學預測基礎上,加強新建學校規劃與學校布局調整,特別是要加強城郊結合部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集中區域的教育資源配置,解決局部區域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緊張現象;三是市、區政府要統籌協調,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力度,特別是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條件。:
第二,加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制度建設。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育部門、公安部門、社區等機構的密切合作。公安部門、社區要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做好流動人口的登記、管理和統計工作,及時掌握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的人口基數,這有利于政府部門掌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準確數字,從宏觀上把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的真實需求,科學地進行教育資源配置。我們可將暫住人口登記與外來工學齡子女登記并軌進行,參照流動人口“暫住證”的發放方式,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發放“流動入學證”,以作為其入學依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要定期了解區域內流動兒童基本情況,建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登記和定期核對制度,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依法接受義務教育。
第三,深入研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規律,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質量。要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展專題研究和實踐探索。班主任、學科教師、共青團、少先隊組織要在深入了解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生活背景、思想狀況和學習需要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各教育階段的具體內容、實施途徑和方法,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價值體系、心理狀態、社會角色等方面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融合,特別是要加強習慣養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
篇5
【關鍵詞】務工人員;子女;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0-0123-02
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學習條件差,學習環境不盡如人意
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給子女的學習條件和環境嚴重制約著子女的學習。沒有孩子專用的學習房,沒有電腦的占大多數。多數家庭除了學生的課本外,幾乎沒有什么課外書籍。孩子在家庭中沒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和必要的文化設施條件,這對學生的文化學習、知識面的拓寬都是一種很大的制約。
2. 家長文化程度低,缺乏輔導子女學習的能力
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的家長在調查表中填高中畢業,實際上只是念過高中,并沒有畢業。大部分的家長不懂普通話或不會正確發音,會英語的幾乎沒有,所以很難輔導孩子的學習。
3. 絕大多數外來務工家長對學校教育配合不夠
大部分家長錯誤地認為:家長的責任和義務是養孩子,只要孩子吃飽穿暖,不生病、不出事、不闖禍就放心了;孩子送進學校,就由學校管教,一切拜托老師。在調查中還發現,一些打工者對子女的教育,可歸納為:“一嚇二托三代替”。“一嚇”,就是嚇唬孩子,常用“不好好學習就送你回老家吃苦去”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二托”就是“全拜托”學校老師了,或是“全拜托”孩子的“自覺”了,在他們看來“樹大自然直”,因此孩子大了自然也會好起來的;“三代替”是指教育方法的簡單化:一是用“明天去問你們的老師去”來代替對自己孩子的輔導,二是用嘮嘮叨叨的說教來代替對自己孩子的引導,三是用簡單粗暴的打罵來代替對孩子耐心細致的教育。
4. 家庭教育方法簡單
外來人口學生成績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也相對較好;成績差的學生,家庭教育方法也相對較差,顯示了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在座談會上還了解到,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家庭教育的內容不熟悉,對家長應當履行的職責不了解,有的甚至連什么是家庭教育都搞不清楚。
二、采取措施,持之以恒
1. 關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健康
這部分人員子女存在著自尊與自卑的矛盾心理。在行為上,他們有時盲目自尊、任性,聽不進教師和同學們的勸告,所以經常犯錯誤;在學習上,由于基礎差,又充滿著自卑與自棄,以至于學習越來越跟不上;在思想上,有迫切改變自己的需要,有渴求教師關注的需求,有喜歡和同學平等相處的愿望。針對這些心理特點,一方面加強心理預防,包括家庭環境、性格調節等,通過預防性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另一方面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訓練,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寬容之心對待,查明學生問題的根源,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適時對癥下藥。
2. 營造尊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良好校園氛圍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生活條件較差,外在的衛生、形象等經常受人鄙夷,會因此而產生不健康心理。但另一方面,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們的承受力,對待事物更具責任感。學校應該首先端正態度,從教師做起,公平對待每一個農民工子女,針對他們的特點進行合理引導,讓他們增強自信心,通過努力改變命運。教育學生要尊重他們,不歧視,不苛刻,一視同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然、質樸、真誠和熱情等特點決定了他們有著別人不具備的閃光點,學校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環境,構建平等、民主、充滿信任、能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融洽的校園氛圍。
3. 組織各種活動, 減輕思想壓力
學校和班級應以培養學生的群體觀念、合作意識、友愛情感為重點,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設計、開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擅長的優勢活動,讓他們在與同齡的人際互動中,增強自信心和自我表現能力,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培養他們自信、樂觀的性格。同時,也可采用榜樣示范法、講座輔導法等,教給他們一些交往技巧和方法,讓他們在與同齡的人際互動中,增強自信心和自我表達能力,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體會同伴間美好、真摯的情誼。
4. 愛心呵護,嚴格管理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睈凼墙逃那疤?,作為教師,首先要端正思想,“摘下有色眼鏡”,努力走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心靈世界,對他們“多關愛一點,多理解一點,多幫助一點,多寬容一點”,多與這些孩子談心,和他們交朋友,努力走進他們的心靈,傾聽他們的心聲,分享他們的快樂,消除他們的困惑,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要常抓養成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5. 加強德育教育,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控能力弱,但是可塑性、模仿能力卻很強,因此教師應將德育教育與學生的行為規范訓練融合一體,進行培養。對每一條行為規范的意義、作用及具體要求反復講清、加以示范,然后加以訓練,讓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同時,利用他們的可塑性進行文明禮貌、誠實謙虛、知錯能改等品質教育。不斷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向好的榜樣學習,通過競爭促使落后的向先進的學習。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不能只是空洞的進行說教,而應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法使學生心靈受到感化。
6. 強化基礎知識, 實施分層教學
由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自不同的省份,教材版本不同,教學質量不高,基礎知識參差不齊,學習能力欠缺、學習習慣不好,自信心不足。因此老師要做好輔導工作,確定輔導的對象、幫扶的內容、幫扶的時間,制定幫扶的具體計劃,不讓他們在學習上掉隊。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針對性的實施分層教學,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7. 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基礎。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因為工作、生活的需要,常常早出晚歸,與學校的聯系少,對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和學校的教育教學情況了解不多,加上受教育有限,文化水平較低,缺乏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學校應成立家長學校,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方法,進一步規范家長行為,全面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教師要走進家庭,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生活情況,及時指導家庭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終身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也是終身課堂。所以要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質量,就必須要家庭教育的質量。
8. 拓展溝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
篇6
關鍵詞:人才短缺外來員工培訓
本世紀的人才短缺將是一個世界現象,尤其是企業的高技能人才緊缺更為緊迫,國內企業將面臨來自全球激烈的經濟競爭、人才競爭的挑戰。培訓不僅是發展員工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吸引、激勵、留住人才的一個有效方法。我國企業在員工培訓上形成了一套基本規范的體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相應制訂了《工人技術考核條例》、《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規范》和現在的《國家職業標準》等一等系列規范標準,但在實際企業培訓工作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培訓往往流于形式,雖然一直在堅持,卻始終沒有多少成效。因此,展開對企業員工培訓的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珠海市企業外來員工狀況和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然后對如何增強企業外來員工培訓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1外來員工隊伍狀況
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縱深推進,就業環境不斷優化,已逐步成為全國最容易就業的城市之一,外來人口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全市外來人口總量也隨之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2009年底,我市已經有外來人口共272.7萬人,而今年外來人口達到39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從事一線產業,外來人口已成為我市現代化建設中一支必不可少的隊伍,為我市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從外來人口的年齡段結構看,主要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我市外來人口主要以搬運、企業做工等勞力活為主,通過打工取得報酬,改善自己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
(2)從外來人口的受教育情況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我市外來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外來人口所占比重高達88.7%,大專及以上所占比重僅為2.6%。我市外來人口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外來人口的就業方向只能在文化和技能要求不高的、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行業。
(3)從外來人口的行業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產業,二者合計占外來就業人口的97.9%。從各行業就業人員比重看,外來人口在制造業中的比例最高,為68.7%;位居第二的是建筑業,為8.8%;再次是批發零售業,為7.6%;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分別居第四和第五位,比重分別為4.2%和2.6%。
(4)從外來人口的職業分布來看,主要是以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為主。從事運輸、操作等工種的外來人口占外來就業人口的75.5%;其次是商業、服務業,占16.9%。寧波市的外來人員的文化水平較低,在專業技術人員和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這兩個職業所占的比重均較低,只有1.8%和1.1%。
(5)從外來人口就業人員的工作單位或工作類型看,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所占比例較高,分別占59.6%和28.6%,土地承包者所占比例最低,只有0.9%。
(6)從外來人口的收入狀況看,收入水平普遍較低。月收入在1200-1500元之間的外來人口占到了46.8%,1200元以下的占28.7%,1000-1200元之間的占10.1%,1201-1800元占9.4%,1800元以上僅占5.0%。外來人口的收入較低,這與他們的文化程度不高、就業層次相對較低是一致的。
2企業外來務工培訓存在的問題
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指導下,得到了較好的開展,此項工作從無到有,已逐漸被廣大勞動者所理解,被社會所理解,并得到了有關方面的支持。但是,在實際職業技能培訓運行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和加強,以真正發揮好職業技能鑒定的效能。
近些年來,隨著我市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一些外貿企業外來務工人員較為集中單位,企業經營管理者已逐步認識到員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訓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具體來看,企業對外來務工者培訓工作存在著以下問題。
2.1企業管理者方面的問題
(1)企業管理者的思想觀念未轉變,培訓前一般都沒有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多數企業的管理者對員工培訓還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沒有將培訓納入企業發展的長遠戰略中來,進而策劃建立嚴格的培訓制度。
(2)培訓控制不力,效果評價滯后。在現實工作中,大多數企業在培訓活動中,沒有進行控制或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將培訓活動放任自流,即使已經發現效果欠佳,也不積極進行適當的調整。
2.2培訓教師方面的問題
(1)培訓教師的自身素質影響,無論是外聘還是企業內部選拔的培訓者都肩負著企業人才培養的重任,其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人力資源的素質,而后者又決定了企業的興衰榮辱。
(2)培訓教師不了解學員情況,要把培訓做好,培訓教師在進行培訓之前應事先了解員工的真實需求以及他們的知識背景,然后制定具體的課程培訓方案,因材施教,但一些培訓教師往往按照企業給的培訓大標題,自己想象一些培訓內容,常與員工需求不符,也背離了企業培訓的目標,從課程方案設計上也較少考慮員工的知識層次。
(3)培訓方法存在失誤,重理論輕實踐。要增強培訓的效果,單憑培訓時的理論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培訓師應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員工在經過理論學習后從事實踐,從而鞏固培訓成果并及時查漏補缺,改進培訓。但目前,大部分培訓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很少結合企業實際崗位需求給予員工實踐的機會,情景模擬游戲、行動學習、小組討論等增加實感的方法采用較少,這樣就是學到一點理論知識也難以在實際工作中靈活應用。
2.3學員方面的問題
(1)企業管理者在選派培訓員工時,一般都擔心業務技術骨干離崗培訓會影響工作,于是安排一些工作崗位不忙、不太重要,但與培訓內容不怎么相關的員工去完成培訓任務。結果是應該接受培訓的員工因為工作忙,長期得不到培訓提高,而去參加了培訓的員工又因與自己的工作聯系不大,在培訓時積極性不夠,往往應付了事。
(2)某些員工參加培訓的目的不正確,員工對他們感興趣參加培訓的的項目比較感興趣,為了拿個文憑,為自己以后晉升撈些資本,至于能學多少知識,掌握多少技能則很少關心。目前不少企業的員工進行脫崗培訓僅僅走形式,培訓員工關注的只是能為他們帶來政治、經濟利益的文憑或證書,究竟能否為企業多創造一些效益好像與他們無關。
(3)培訓可提高員工的基本素質,但伴隨著素質的提高,某些員工過分追求物質回報,需求方面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再加上企業之間的“挖墻腳”行為,這時受訓員工若對本企業不滿,經過權衡就有可能“炒老板的魷魚”。企業管理者本希望通過培訓讓員工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卻不料由于受訓員工的跳槽會給自己的培訓帶來負回報。這種負反饋常常會降低管理者對培訓的積極性和重視程度,甚至可能不再愿意進行培訓。
篇7
關鍵詞: 外來務工人員 就業保障 解決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大城市吸引著大批外地打工者進城就業,他們在改變自身社會生活狀況的同時,為城市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受到各種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政府管理層面、單位個人層面、就業環境層面等)的影響,城市就業沒有得到相應保障。如許多外來務工者在城市就業過程中,仍存在就業服務欠缺、就業保護不足、社會保險參保率低等問題。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在為城市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需要社會給予同等關注,依法保障其就業權利。如何引導他們有序就業、穩定就業,應當是今后政策關注的重點。本文從政策思路和具體措施兩個層面,提出推進就業保障的設想。
一、政策思路
1.完善保障政策。
第一,建立就業服務長效機制。針對就業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應做到統一職業介紹與職業培訓的政策安排,促進其良性互動,分解服務目標、落實服務責任、制定服務措施,形成就業服務一體化平臺。在此基礎上,還應著眼于建立就業信息、職業介紹、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四位一體的長效就業服務機制,完善對相關服務機構的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對職業介紹機構與職業培訓機構合作過程中,因信息共享造成利益流失的問題,給予適當彌補,促進共同合作。
第二,健全就業保護政策體系。勞動合同方面大力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建設,包括推行勞動合同審查備案機制、執行監察機制、續訂終止報告機制、集體合同三方協商制度等。工資政策方面,要從根源上治理拖欠問題,就必須探尋法制化道路,建議盡快統一工資管理措施,建立支付監控機制,欠薪保障機制、預留賬戶機制,明確規定拖欠工資的監察措施和懲處辦法。生產安全方面,由于大多打工者從事建筑行業,國家要加快保護安全生產權利的立法進程,對安全事故保險、侵權賠償責任等進行專門規定,并通過法律形式強制執行,以便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有法可依。特別針對生產運輸操作等高危行業,需要明確單位層面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政府層面的安全監管責任,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第三,完善社會保險體系。當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險政策基本形成,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從政策改進角度來看,應提高保障水平、擴大保障對象、完善保障項目,集中解決當前社會保險待遇水平偏低、對養老和失業保險參保不夠重視等問題。
2.加強監管執行。
第一,規范就業服務市場。由政府制定市場管理規則,聯合勞動、工商、公安、人事等部門對職介市場進行清理整頓,取締非法中介,同時公開職介機構服務項目、收費標準、舉報電話等,建立合法職介機構定期公示制度,以保障務工人員和用人單位的合法利益。
第二,加大就業保護力度。工資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強對工資分配的宏觀調控,積極引導用人單位工資合理增長,并把工程項目、施工單位、勞動用工、工資支付等情況列入監控范圍,定期報送上級部門。其次,勞動保障部門應當聯合市建委、公安、工會等部門,定期召開工資聯席會議,通報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情況,形成聯動工作機制,為解決拖欠工資問題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生產安全方面,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要依法對用人單位執行勞動安全法規情況進行定期專項監察,發現安全違法行為,當場糾正或限期改正并給予相應行政處罰。
第三,推進社會保險政策執行。應當加大監管力度,監督用人單位履行參保義務并擴大社會保險專項檢查覆蓋面,提高實際參保率,對申述的社會保險參保、工傷待遇給付等問題要秉持依法、公正、及時的原則,盡快立案處理。還要明確有關部門在保險運作中的執行監管、保值增值責任,對制度未來運行風險和可能損失在財政預算中提供兜底支持。
二、具體措施
1.改進服務機制,構建就業服務一體化平臺。
首先,要充分發揮勞動部門信息機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各類職介機構的信息收集功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勞務信息準確監測和預報,及時公布外來務工人員供需缺口和盈余,同時做好信息統計和工作,建立資源庫,將求職者基本信息、聯系方式、職業技能、求職目標完整建檔,形成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其次,根據城市用人單位的勞務需求和現有培訓資源,開展針對性的崗位培訓,實現有訂單、有組織、有目的的勞務輸出,還要做好就業后的跟蹤服務,及時提供政策咨詢和法律援助。
2.加大保護力度,以勞動合同為監察重點。
勞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規范單位用工行為,定期檢查用人單位執行勞動合同制度情況,擴大勞動合同覆蓋面。在此基礎上,加大對勞動合同實際執行情況的監察,依法加大勞動監察部門的行政處罰力度,真正做到合法經營、以人為本,規范勞動力市場的用工秩序。
3.提高保障能力,分類分步推進社會保險。
篇8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 技能培訓 歸屬感 調查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230-02
教育是人類發展的基本條件和每一個公民的真正利益所在,通過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生活質量。同時,教育培訓作為一種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支持和服務,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融入和社會參與。筆者認為大量的農民工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進入城市,而且從事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一旦經濟發生較大的波動,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因沒有一技之長而在城市無法生存,回原籍也已經無地可種,將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進行了實踐探索。
一、外來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途徑
由于外來務工人員屬于弱勢群體,本文所研究的教育培訓不完全以市場為主導,而體現社會的人文關懷,立足于維護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權益,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從而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和自我發展需求。為此,培訓機構用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政府技能補貼培訓政策就尤為重要,凸現培訓的社會公益性。
1.加強與社區街道的聯系,對技能培訓進行政策宣傳解讀
外來務工人員是分散在各行各業的群體,因職業原因而較少接觸網絡資源,教育機構也不可能靠某項文件、活動去宣傳技能培訓的相關政策讓大部分的外來務工人員了解政府補貼技能培訓。社區街道居委會作為居民的自我管理組織,是最了解社區全體居民的組織,通過居委會去宣傳技能培訓的相關政策,可在最大程度上讓廣大外來務工人員了解政策。為此,讓居委會的同志充分了解方針政策成了加強外來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途徑之一。
2.加強與企業合作,技能培訓與推薦就業良性互動
開展訂單定向培訓,提高職業培訓的就業率。吸引外來務工人員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實現受教育者的充分就業。為了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就業,培訓機構積極實施“企業下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培訓方式,努力使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與社會供給有效對接起來。一方面是培訓機構與用工企業簽訂就業訂單,根據用人單位的委托書或者就業訂單,開展定向、定點招生培訓,保證就業。另一方面注重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通過簽訂委托培訓協議,約定雙方的責任和權益,實現培訓和輸出的良性互動。
3.根據需求制定相適應的培訓項目,形成優勢專業
(1)技能培訓和技術發展相結合。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計算機已成為全社會每一個人必備的應用技能,為此,積極舉辦各類電腦培訓班,從辦公自動化、多媒體制作等初級操作到網頁設計、電子商務師等中高級的培訓,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2)技能培訓和社會需求相結合。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呼叫業務需求急劇上升,根據一些包括聯通公司、移動等在內的大型企業的要求,及時設立呼叫服務員這樣的培訓專業。
(3)技能培訓和產業結構相結合。培訓機構所在區的發展以商業為主,區域內有大量的集團商場、超市等,營業員層次參差不齊,及時開設營業員(日用百貨)中高級的培訓,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
二、外來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內容與方式
外來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是否有效持續發展,歸根到底取決于能否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此,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素質和就業等實際需求情況,培訓機構在課程內容、培訓方式兩方面予以了一定的創新。
(1)課程內容。堅持以文化知識為基礎,以掌握實用技能為重點,除了專業的技能培訓外,還重點開展外來務工人員的個體心理疏導培訓、城市社會規范培訓。
個體心理疏導培訓。部分外來務工人員由于生活的壓力、處境的尷尬,加上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他們往往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自己,戴著灰色的眼鏡看待別人、認知社會,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其自身的就業適應,而且很容易使其游離于社會之外,不利于社會整合。鑒于此,需要注意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一方面引導他們不失志、不消沉、另一方面破除保守、懶散的意識與習慣,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城市社會規范培訓。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以及現代企業規章制度等內容的培訓,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現代就業觀念,包括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等,使他們能盡快的適應現代城市社區生活,同時,加強城市歸屬感教育,淡化原籍觀念,形成對現代城市的認同感,增加他們的城市歸屬感和凝聚力。
(2)培訓方式。理論聯系實際,鼓勵他們從實踐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是前提。從培訓方式上,安排菜單式培訓和訂單式培訓兩種方式,菜單式培訓可提供多種培訓項目,供他們自由選擇;訂單式培訓是根據用工單位提出具體的項目并且必須按照用工單位的要求實施的一種培訓方式。這就要求培訓機構走出校門,主動與市場接軌,與用工單位聯系,抓住市場需求,做到市場需要什么樣的勞動力,就對他們開展什么樣的培訓。
三、加強外來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作用之城市歸屬感對比
當前城市里的外來務工人員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收入偏低、勞動時間長、缺乏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等,筆者只從外來務工人員在參加培訓前后的城市歸屬感方面做了一些簡單的對比,設計問卷如表1:
作為對自身處境的主觀感受,這幾個指標由相同的個性因素決定,從問卷設計角度來看這5個方面各有側重,權重相當,具有可操作性。
通過在各個培訓班級抽取一定數量的學員進行調查,共發放了12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6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2.8%。為了了解培訓前后學員的歸屬感變化情況,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如表2所示的分布表。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前后城市歸屬感最差的都是初級學員,即沒有任何技能的對象,而能參加高級培訓的人員往往有一定的技能,他們對城市的歸屬感相對較高,這和現實狀況也非常的吻合。比較實驗前后發現明顯的特征是參加初、中級培訓的對象其歸屬感有較大的提高,分別提高了3.9%,5.3%,而高級則僅提高了0.2%,我們推斷是當一個人沒有技能或具備初級技能的時候,他的求知欲望比較強烈,此時幫助他培訓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強其自信心,讓他相信自己的一技之長可在城市中立足生存,所以前后的歸屬感提高明顯,而本身已經具備一定技能的人他的城市歸屬感尚可,再增加某項技能對其歸屬感的變化不明顯。當然,外來務工人員的歸屬感和其自身的收入水平、年齡、社保等也是息息相關的,受條件限制,不作一一闡述。
參考文獻:
[1]汪敏生.宇.上海市外來務工人員教育培訓的對策與行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年(5)29-31
篇9
一、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狀況
截至2008年底,呼和浩特市總人口為260萬人,包括蒙古、漢、回、滿、朝鮮、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36個民族。其中,蒙古族20.1萬人,其他少數民族6.7萬人。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流動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09年9月,流動人口為65.9萬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數量約為20萬人,占流動人口數量的30.3%,具體分布為:玉泉區約5.5萬人,賽罕區約5萬人,新城區約4.5萬人,回民區約5萬人。
(一)來源
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呼和浩特市附近農村地區及周邊各旗縣;二是來自區內的烏蘭察布、烏海、鄂爾多斯、包頭、烏蘭浩特、通遼、錫林郭勒等地;三是來自區外,如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甘肅、四川、河南、陜西、新疆、江蘇、寧夏等地。
(二)特點
民族成分復雜。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總數約20萬人,以漢族為主體,蒙古族約占1.2萬人,回族、滿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也占有相應比例。
行業分布特點明顯。外來務工人員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飲、乳制品、交通運輸、保潔、安保、裝修以及制造業等行業,乳業和運輸業務工人員較多。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從事行業特色鮮明,例如,蒙古族務工者多在一些民族風情店、奶茶館、蒙餐店工作,維吾爾族務工者多以流動攤販為主,回族務工者多在一些清真餐館從事餐飲服務業為主等。
季節性流動強。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季節性流動較強,尤其是建筑行業,在冬季來臨之前,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返回家中或流動到其他城市。這加大了他們的維權成本,在他們的合理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時,極易誘發一些群體性上訪事件和社會不和諧現象。
鄉土及民族情結明顯。大量的務工人員有以省籍劃分的習慣,各務工人員群體多以家鄉來劃分自己的活動圈子,有明顯的鄉土情結。少數民族務工人員在與漢族務工人員相互交流、溝通中,相應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性和本色。
沒有發生“民工荒”現象??傮w來看,呼和浩特市勞動力十分充足。這與呼和浩特對外開放程度不深,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情況直接相關。再者,經濟發展速度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2009年上半年更是以16.1%的速度位居全國首位,以呼、包、鄂三地為龍頭的城市圈經濟發展態勢迅猛,呼市經濟的快速增長等這些因素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未來預期。
二、外來務工人員勞動報酬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勞動報酬存在的突出問題
第一,拖欠嚴重。調查走訪的以建筑單位居多,工資的發放多是集中式發放,3―6個月發放一次,有些單位甚至一年才結算一次工資,在此期間外來務工人員只能以支借方式獲取生活費。
第二,結構不合理。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一般每天都在10小時以上,而相應的工資水平較低,50―100元不等。
第三,勞資糾紛較多。由于工程承包方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存在克扣、私占等行為,致使雙方在工資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矛盾重重,勞資糾紛較為普遍。
(二)勞動報酬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政府部門職能缺位。其一是執法力量薄弱。例如,玉泉區政府下屬的勞動監察大隊,執法人員共有4名,在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勞動報酬問題時,執法力量明顯不足。其二是不作為現象。比如各區的仲裁委員會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就業局的某些培訓項目流于形式,沒有為外來務工人員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方案。
社會團體力量相對薄弱。首先,工會組織不健全。內蒙古總工會在維護職工的合法權利時,主要考慮城市職工,對外來務工人員關注度不高。其次,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沒有自己的維權組織。再次,NGO組織發展緩慢,沒有在外來務工人員的維權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后,相關組織在解決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勞動報酬問題時相互協作較少,溝通較少,力量比較分散。
企業和包工頭社會責任感缺失。建筑單位一般情況下是三級包工頭體制,工程通過轉包之后,大約30%的資金被包工頭所侵占。某些企業及包工頭缺乏社會責任感,對外來務工人員工資一再拖欠,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社會輿論監督引導不力。從收集材料看,《jE方新報》、《內蒙古晨報》、《呼和浩特晚報》等媒體對外來務工人員的關注度不高。輿論界沒有引導廣大市民樹立對待外來務工人員的正確態度。
外來務工人員維權意識淡薄,維權能力低下。調查走訪的422名外來務工人員中,了解《勞動合同法》的共有16人,幾乎沒有人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只有2人;一些外來務工人員甚至用極端手段去維護自身合法權利。這些充分發反映出呼和浩特市外來務工人員維權意識的淡薄。
三、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勞動報酬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要切實發揮作用
第一,政府增加執法人員數量,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加強執法力度。聯合銀行、仲裁、新聞媒體等部門對拖欠外來務工人員工資的單位給予媒體曝光;對影響惡劣、長期拖欠、拒不執行的企業進行嚴厲打擊。第二,政府培訓與外來務工人員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如加大法律知識培訓,加強技能培訓,形成學以致用、以所學促進就業、以所學創業的良好氛圍。
(二)取消包工頭層層轉包體制,建立外來務工人員獨立流動賬戶
針對呼市外來務工人員流動性強的特點,取消層層轉包制,為外來務工人員設立獨立賬戶,用工單位和外來務工人員直接聯系,工資按月劃到獨立賬戶上。政府、銀行可以將此作為企業資金是否充裕的一個評判標準,在給予政策優惠及貸款時作相應考慮,這樣既可對用工單位起到監督作用,又可保障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
(三)做好社會輿論宣傳
對克扣、拖欠外來務工人員工資的行為給予重點關注,引導全社會樹立關注外來務工人員的氛圍,把維護外來務工人員勞動權利轉變成全社會的責任。
(四)外來務工人員要加強法律知識學習,提高維權意識和能力
外來務工人員要提高法律意識,學習《勞動合同法》,合理運用法律知識,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利。
篇10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矯正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不良習慣,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關系到這一特殊群體的未來,更關系到我們國家的長遠發展大計。因此,近年來,我校立足于省級課題,逐步嘗試了“以校為家的午讀”模式。
一、嘗試“以校為家的午讀”的背景
研究中,我們加強家校聯動,希望得到家長的大力協助,使初步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進一步強化,但實際情況,不盡如人意。由于外來務工人員職業不穩定、或受職業性質的制約,很多家長想盡盡責,幫助孩子矯正不良習慣,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都疏于管理。特別是午間休息時間,我們發現的問題很多。經過調查了解,不少孩子是自己解決午餐。父母忙于生計,有的是做好了中餐,孩子回去熱一熱吃,有的家長給幾元錢就了事。中午時間有兩個半小時,這些孩子沒有父母管理,吃完飯便早早地離開家,有的跑到學校找同學玩;有的上街亂逛;有的進了游戲廳……
二、構建“以校為家的午讀”管理模式具體措施
(一)提供大量課外書,為“午讀”積累資源
針對上述問題,課題組成員又聚在一起,商量對策。經調查了解,不少城里孩子不愿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一起玩,因為他們的知識面比較狹窄,沒什么共同語言和愛好。教師也反映外來務工人人員子女寫作水平比較差,這是因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讀或很少閱讀課外書的緣故。(他們大多數是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差,不允許買課外書。)于是我們想嘗試利用午休時間讓孩子們多讀課外書。一來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開闊視野,二來可以規范學生的行為,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三來可以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為促進和諧馬鞍山努力。于是學校拿出一部分資金購買圖書,鼓勵黨團員教師、有能力的家庭獻愛心,捐錢、捐圖書,并積極爭取上級助學資金對外來務工人人員子女進行幫扶。如:馬鞍山市杜鵑藝術團購買了價值數千元的600冊魅力家鄉叢書贈送給我校圖書室,不僅可以讓外來務工人人員子女了解馬鞍山,熱愛自己的第二故鄉,同時豐富了學校藏書資源,能滿足學生的課外閱讀需求。
(二)健全管理機制,為“午讀”提供質量保障
圖書問題解決了,還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課題組發動全體教師參與討論,結合我?!坝H情化服務”宗旨,商定了各司其職的管理方式。
中層領導:每天中午派一人從12:00開始巡視校園,負責學生的生活、安全,并負責對教師的執業檢查。
教師:輪流每天中午提前一小時到校,進班級義務組織、指導學生讀課外書(每班至少有一名教師在崗)。
學生:1:00進教室讀課外書。
制定了層層管理的機制,為午讀提供安全、安靜、有序的學習環境。
(三)以“校園廣播網”促進“午讀”,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為了培養外來務工人人員子女的閱讀興趣,督促他們養成閱讀的習慣,教師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加強午讀指導。確定各種閱讀主題:“讀一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愛國主義讀書活動”、“美文閱讀”“家鄉美——家鄉叢書進校園”等,吸引孩子們加入讀書行列。
教師指導閱讀方法、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先讀比較短的故事——略讀,了解故事梗概,——再精讀,讀懂、讀通每一句,——把你覺得最有趣、記憶最深的一段話,或一句話摘錄下來。再慢慢閱讀較長的故事或文章。要求:獨立閱讀,默讀,不追求速度、求質量,漸漸提高閱讀的速度、水平。各班級每過一段時間就更換一批書籍,以書籍的流通,保持學生閱讀的新鮮感。
為了讓外來務工人人員子女體會讀課外書的樂趣,體驗成就感,我們還組織了“向同學推薦一本你最喜歡的課外書”活動。許多學生紛紛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課外書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自己的膽量,又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當有人舉手表示也愿意讀這本書時,他們的內心滿是激動、喜悅、自豪、自信……得到了豐富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