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集體建設和諧社會論文

時間:2022-12-19 04:09:11

導語:領導集體建設和諧社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集體建設和諧社會論文

一、當前有關“和諧社會”的研究概況

根據筆者檢索發現,截至2014年5月17日,CNKI中篇名包含“和諧社會”的文獻有70,488篇;而題名中含有和諧社會的中國大陸高校碩士博士畢業論文就有2006篇;從這些數據無疑可以發現,關于和諧社會研究的成果是如此眾多而給人啟迪。許建生認為:“論文大多是從我國和我黨的現實出發,討論和諧社會的內涵、背景等重大問題,尚未從黨史的角度考察和諧社會。”筆者認同這一觀念,并愿意指出,即便是結合黨史對和諧社會進行研究的文章,也有材料不夠全面之嫌。如康健在其論文《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中雖然探討了“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初步探索”,但主要是圍繞著《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不要四面出擊》三篇文章,對其他黨的領導集體成員有關“和諧社會”的思想及實踐幾乎沒有關注。

二、第一代領導集體有關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與思想

為了對以上幾位學者的觀點略有補充,筆者在這里解讀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中有關和諧社會的相關論述,為當前進一步推動此研究略做貢獻。

(一)加強黨內團結,打造和諧一致的政治生活氛圍。上個世紀50年代初,高崗、饒漱石借薄一波的工作瑕疵,“進行反對劉少奇、的活動”[1]。鑒于此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中央政治局決定由劉少奇起主持起草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根據劉少奇手稿載,1954年1月25日凌晨7時,劉少奇通過電報將這一決議草稿呈送“請予審閱修改”,劉少奇稟稱“定于今晚由我和恩來、小平同志一道再和高崗同志談,我們當本主席的指示給他以盡可能的幫助”、“彭真同志的檢討還不能令人滿意,我已和他談過兩次,再由陳云、富春同志幫助他,以便使他能作一個令人滿意的檢討?!盵2]在這封信的結尾,劉少奇特別提出:“我們現在是和諧一致地進行工作,望勿掛念!致以敬禮!”在這個地方,劉少奇用了“和諧”這個詞,雖然不是說的和諧社會,但體現的是黨內政治生活中的一種心情舒暢、團結一致的理想狀態,值得我們重視。

(二)強化工會作用,增強角色意識的和諧工會氛圍。1950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公布施行。該法規定,“在國營及合作社經營的企業中,工會有代表受雇工人、職員群眾參加生產管理及與行政方面締結集體合同之權”[3]。我黨工會工作的重要領導人鄧子恢于當年7月28日,在中南總工會籌委擴大會議上曾說:“近年來……工會與廠方,非常和諧,沒有爭議,或者很少爭議?!薄ⅰ捌髽I管理者代表廠方利益,而工會工作者則應該完全代表工人的利益。在廠方與工人利益完全一致的時候,當然彼此和諧合作?!盵4]盡管其相關講話精神帶有那個時代的一些特征,但是在其講話中表明了所謂和諧,應該是基于自己的角色、立場和身份,認真履行職責,求同存異,對錯誤現象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的意義上的和諧,而非一味討好資方或管理方的老好人式妥協的和諧。這一思想對于當代處理勞資矛盾以及更好地發揮工會的作用無疑具有非?,F實的積極意義。

(三)順應文化規律,和諧應對多元文化時代。1961年6月19日,為應對和糾正當時文藝領域左傾的局面,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同時在北京召開。在兩會聯合報告會上做了重要講話。他說:“一些器樂也是如此,總要來點西方情調,聽來不和諧。在這方面,也許我有些保守。我是主張先把本民族的東西搞通,吸收外國的東西要加以溶化,要使它們不知不覺地和我們民族的文化溶合在一起。這種溶合是化學的化合,不是物理的混合,不是把中國的東西和外國的東西焊接在一起。”[5]。借“器樂表演”這個問題,談的是文化遺產與創造的問題。對文化遺產中的東西不可機械相加,而應該以當代人的審美水準和時代精神等有機融合,達到和諧的統一。在這次會議后,為落實總理指示,討論出《文藝十條》,但是由于部分干部對其“拿不準”,怕發下去后文藝從“左”變為了“右”,后來在、等領導多次催出下才發出去,次年,修改為8條后,“以文化部黨組和文聯黨組名義發出的,中央加了批語”[6]。關于“遺產和創造”,《文藝八條》表述為“批判地繼承民族遺產和吸收外國文化”。在當前,多元文化相互激蕩,意識形態斗爭激烈的環境中,我們更應該高揚主旋律,讓馬克思主義文化、西方先進文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高度統一,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各成分之間和諧并存的文化格局。如瞿秋白所曾設想過的:“直至帝國主義溝通了全世界的經濟脈絡,把這所謂東方西方兩文化融鑄為一;然亦就此而發生全人類的文化,——世界無產階級得聯合殖民地之受壓迫的各民族,以同進于世界革命?!比缃瘢谌蚧瘯r代,多種文化交流越發頻繁,越需要和諧共進的思想準備。

三、結語

通過本文,筆者論述了第一代領導人中有關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和思想,突破了此前研究第一代領導人和諧社會建設的一些局限。筆者認為,自黨成立以來90余年,有著大量豐富的文獻和史料需要去研究,產生了大量值得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倍加珍視的珍貴歷史遺產。由于水平有限,本文所論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家學者指正。

作者:傅安榮單位:重慶港務物流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