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微”觀課實踐探索
時間:2022-09-20 04:54:16
導語:小學數學“三微”觀課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傳統聽評課問題,將課堂觀察技術運用于小學數學的課例研究中,創新了“三微”觀課模式,對于改進一線數學教師的教學、落實學生的發展有很好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三微觀課;課例研究;小學數學
一、小學數學傳統聽評課存在的問題
傳統聽評課存在諸多的問題:聽課時只重教師講得如何忽略學生學習有無實效,只重課堂是否熱鬧忽略學生有無收獲,只重數學知識點的掌握忽略學生素養的培養,評課時只重觀課感受忽略理性分析,等等。一些數學老師參加教研聽課只圖完成學校規定的聽課任務,課前是盲目的,手拿一支筆、一個聽課本隨意步入課堂,沒有準備要聽什么,更沒有與上課者進行交流溝通。
二、原因分析
1.教學理念落后。在傳統的數學教學理念中,數學教學是單一的傳授知識的過程,關注的是教師的教,把教師活動作為數學課堂評價的重點。聽課人員在聽課前沒有認真準備,缺乏對課程標準和教材、課堂教學目標、要聽課的班級學生情況等信息的了解,對課堂家教學的參與程度不高。
2.缺乏科學有效的聽評課技術。研究課堂常態的校本教研已走過三個基本階段:聽課評課、觀課議課、課堂觀察與診斷。課堂觀察是目前較為科學有效的聽評課技術。沈毅、崔永漷將課堂教學的四個要素“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與“課堂文化”視作四個維度,并將每個維度分解成五個視角,再將每個視角分解成三至五個可供選擇的觀察點,形成了“4維度,20視角,68觀察點”的課堂觀察量表。然而,當小學數學老師看到這么復雜的技術時,多數都望而生畏了。即使有些數學老師嘗試運用,很多也是“用業余的思維或方法處理專業的事情”。
3.教師參加教研的動機存在問題,不少小學數學教師缺乏研究意識,只能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現象就事論事,不能深入透視分析,不能觸動現象背后的教育理念,最終使聽評課活動停留于表面化的膚淺。
4.教研活動缺乏必要的監督。一些校領導認為,教研工作對學校的教學質量作用不大,頂多是學校裝點門面的工作,加之上級部門對于教研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教師聽評課就成為了“走過場”的形式。
三、小學數學“三微”觀課模式解讀
為了落實深化課改的要求,不斷改進教研方式,提高小學數學課例研究的質量,近年來,我們組織專職教研人員和一批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在學習研究課堂觀察技術的基礎上,立足一線老師操作簡便、常態使用的原則,創設出了“三微”觀課模式,“三微”觀課模式是指教師團隊為解決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課堂文化、學科性質等存在的具體問題,將問題聚焦轉化為“微主題”;依據問題視角開發出“微工具”對特定課堂現象進行觀測、量化和評價;最后依據觀察中獲取的數據、表象等結果以“微報告”的形式提出觀察診斷與改進建議。“三微”觀課的特點有:微主題、微工具、微報告。“微主題”是相對于原來聽評課中“面面觀”而言,它是指觀課有“點”,有聚焦。為使觀課的過程和數據收集能做到精細化,主題的選定不宜過多,常規說來以1—3個為宜。“微工具”是根據觀課主題要求,設計與主題對應的微型觀課量表,實施依據主題和觀課量表的課堂觀察活動,在完善觀課量表的過程中收集、量化數據。這個量表不一定非得是專業級的高大上的編碼式量表,可以打印,可以手繪,甚至一張白紙也可以,一切以便于操作為主旨。“微報告”即課堂觀察報告,在觀課結束后,就觀課主題分析收集的觀課數據,以科學教學論為指導,客觀真實地寫出觀課報告。這種觀課報告屬于微型報告,是對課堂行為真實的量化和分析,寫作手法上以尊重事實的記敘寫實為主。“三微”觀課模式就是根據真實教學情境,聚焦一個問題(主題),利用(開發)一個小工具搜集證據(信息),從搜集到的證據或信息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得到的經驗或者改進數學課堂教學的建議。因此,這里的“微”字不只是小,更多的是小中見大、細致入微的意思。
四、小學數學“三微”
觀課模式的實踐探索一次完整的“三微”觀課活動可分為五個步驟,下面結合一次“三角形面積”的觀課過程說明。
第一步,集體備課,確定主題。觀課者參與上課教師的備課過程,同上課教師一起備課,共商要研究的主題。“三角形面積”一課,課程目標中有句非常重要的話“探索并掌握”的“探索”,按照課程標準的注解:“探索”,包含“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等。結合教材內容安排,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其公式是經過截拼轉化為長方形推導出來的,再學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是用兩個三角形先拼接再轉化成學生熟悉的圖形。轉化思路相同,但方法卻不盡相同,不能直接遷移。這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也是數學素養目標在課堂能否落地的關鍵。就需要教師整體思考落實課程目標,引導學生探索,把“探索”的目標設計出來。通過集體備課,我們提出結合教材,“三角形面積”的第一課時的第一條目標為:學生在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中提出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問題,在思維沖突中找到解決“計算三角形面積”問題的思路。同時確定這節課的研究主題就是:數學素養在公式推導課中的落實。
第二步,課前會議,編制工具。經過前面的集體備課,圍繞要研究的主題,我們從第一條目標中,按照學生的探索過程及其表現描述,編制了微型的觀課工具進行課堂記錄。工具用表格體現,包括目標敘述、關鍵學習觀察點、學生表現等項目。
第三步,課中觀察,收集素材。課堂中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學生及小組進行觀察,記錄在探究過程中的語言交流、動手操作和學習表現等。
第四步,課后討論,提出看法。觀課小組成員一起,按照分工對觀課中收集的數據、現象歸納整理。
第五步,提煉總結,撰寫報告。微型的課堂觀察報告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整理課堂中收集的素材,圍繞研究主題提出觀課的收獲和建議。課堂中教師由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導入,教師給學生提出探究問題: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帶著問題,學生先進行自主探究,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在課堂中巡視并及時給予指導。觀課發現,一開始學生畫方格,把三角形放到方格圖中,數出三角形所占的方格數,發現這樣計算面積不準確。
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問:能不能按照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一樣底乘高呢?(引起思維沖突)可否將三角形通過截拼轉化已經學過的圖形?學生按照老師的提示操作(進一步引起思維沖突,激發探究的欲望)。觀課中發現一個學習小組學生的思路只在一個三角形上變換。這時教師提示學生思考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學生想不出來后老師進一步提示:一個平行四邊形連接對角線后得到的兩個三角形,他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了需要兩個相同三角形一起拼接,老師繼續提出問題:拼成以后的平行四邊形中的底和高與原來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多數學生發現了三角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本節課教師從發展學生數學學科素養從發,充分解讀課程目標,達成了課標中要求的本節課“探索”目標。這樣,數學素養中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目標在三角形公式推導課中得到了落實。在小學數學“三維”觀課模式的運行實踐中,我們還總結出一般性的數學教師觀課方式,如個體教學研究的觀課,可以采取這樣五步:圍繞主題了解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前交流編制微型觀課工具—課堂觀察收集素材—課后交流查看教師對研究主題的看法———圍繞主題撰寫報告。
總之,“三微”觀課模式是小學數學課例研究的一種很好的教研方式,這種方式扎根數學課堂,聚焦教師課堂教學與改進,研究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對于當前小學數學課堂落實核心素養目標,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水平有很好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紅順.課堂改革風向標[N].北京:中國教師報,2017-01-04(6).
[2]沈毅,崔永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04、76.
作者:蔣玉國 單位:四川省廣漢市教學研究教師培訓中心
- 上一篇:小學數學教材促進學生發展策略
- 下一篇:大數據時代下高中數學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