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衍生品市場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8-22 09:32:24

導語:外匯衍生品市場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匯衍生品市場問題及建議

摘要:當前,隨著金融市場改革的深入推進,外匯衍生品市場在國內發展迅速,但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發展外匯衍生品市場意義重大,不僅有助于進出口企業主體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背景下有效套期保值、對沖風險,而且有利于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同時可提升我國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助推經濟創新轉型。本文將結合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實踐,針對當前中國外匯衍生品發展的宏觀環境與微觀問題,逐項進行剖析,并提出解決的建議與路徑,旨在促進我國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推動中國金融業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外匯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對沖風險;匯率雙向波動;外匯期權;貨幣掉期;資產錯配;匯率風險;財務風險;外匯改革

外匯衍生品是近年來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的焦點問題。相比較歐美發達國家,國內外匯衍生品市場起步較晚,剛剛走過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外匯衍生品市場在經歷了最初起步、探索、穩定階段后,目前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期。尤其“8.11匯改”后,人民幣匯率市場發生顯著變化,匯率雙向波動已被市場廣泛認同,匯率市場化步伐日益加快,經濟與金融全球化挑戰日新月異。新的市場機遇為外匯衍生品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外匯衍生品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又會推動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擴大我國外匯市場對外開放及“一帶一路”影響,并進一步促推我國金融業的創新與發展。

一、我國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現狀

根據國際互換和衍生協會(ISDA)關于金融衍生產品的定義,“衍生工具是有關互換現金流量和旨在為交易者轉移風險的雙邊合約。合約到期時,交易者所欠對方的金額由基礎商品、證券或指數的價格決定。”衍生品是金融合約的一種,合約的基本類別包括:遠期、期貨、掉期和期權,以及相關的結構化金融產品,目前國內外匯市場暫不能開展外匯期貨業務。(一)國內衍生品發展的次序與路徑。自2005年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首次引入衍生品,推出遠期外匯業務,到2006年4月開放人民幣與外幣掉期交易,2007年8月允許開辦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業務,2011年推出人民幣對外匯的期權產品,至此國內外匯衍生品工具品種基本完善。截至2017年末,市場累計成交超過175萬億人民幣,平均增速超過50%。(二)衍生交易各類別品種的規模變化。外匯衍生品后來者居上,其發展增速相對較快,已超過外匯即期交易規模,目前業務占比也符合國際市場的比例格局。根據2014至2017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銀行間市場運行報告》數據,2014年中國外匯衍生品成交量為4.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4.8%,首次超過外匯即期交易;2015年外匯衍生品成交增速繼續領先于即期交易,全年銀行間匯率衍生品成交8.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90.1%;2016年,銀行間外匯市場匯率衍生品成交量增速繼續領先,成交1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5.5%,匯率衍生品成交量在整個銀行間外匯市場中的占比從2015年度的63.9%增至64.6%,已非常接近國際清算銀行的即期與衍生品的基本格局比例33∶67;2017年,匯率衍生品市場重要性持續提升,成交13.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7.6%,占比進一步提升至68.5%,與國際外匯市場即期與衍生品市場交易量1∶2的比例已基本一致。(三)交易模式逐步發生變化。2011年2月中國境內推出外匯期權交易,但企業客戶單筆期權交易只允許買入。2014年外匯局根據市場情況及參與者的適應度,放開企業賣出方向期權,并豐富了海鷗式期權、價差期權、比率期權等期權組合工具,同時允許期權差額形式交割。同時,增加了貨幣掉期的本金交換形式,由近遠端均交換本金、利息的模式,調整為近遠端均實際交換本金、兩次均不實際交換本金、僅一次交換本金等不同模式。2016年,外匯局放開遠期結匯差額交割模式,2018年2月,售匯交易也允許開展實需前提下的差額交割形式。這一系列變化,標志著外匯衍生品市場的逐步發展與開放,監管政策的調整也為匯率市場化進程提供了支持與保障。

二、國內外匯衍生品市場所發揮的有效作用

外匯衍生品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宏觀影響,另一個是微觀作用。宏觀影響集中體現在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微觀作用更多體現在對國內進出口企業的具體影響。(一)銀行間外匯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也可稱作為銀行間的外匯批發市場,做市商可獲得深層次市場的交易數據,這些數據反映了整個市場資金的流向,做市商可以通過這些數據了解市場未來走勢的預期,還可通過點差交易盈利,并實現價格發現與風險對沖功能。具體來看,銀行間市場的作用表現在:1.實現不同地區的支付結算,充當國際金融活動的樞紐。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國際結算、國際借貸越來越頻繁,這些活動都離不開各國貨幣的轉換。外匯交易支付結算可實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清算,保證國際金融活動的正常運行,并帶動與促進其他金融活動的開展,助推金融市場的形成、完善與發展。2.促成價格發現,形成外匯價格體系。外匯衍生品市場中的各方參與者通過公開交易達成協議,能反映交易者對金融工具價格走勢的預期,使未來價格得以發現,同時降低信息成本,提高市場透明度和效率,發揮積極作用。隨著匯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態勢的明確,銀行間市場交易需求持續增長,人民幣外匯市場日益成熟,價格發現功能顯著提升,掉期點和期權波動率成為外匯市場重要的價格指標。其中遠期、掉期由于內含的利率產品屬性,更多體現市場中長期換匯需求,并受貨幣間利差及客戶外幣資產負債錯配影響明顯;而期權則具有靈活性和受貨幣波動性影響的特征,可更多用來度量市場情緒變化及對未來匯率波幅預期的影響。以波動率微笑曲線為例,當未來市場走向的預期通過市場參與者的期權交易行為來表現時,微笑曲線偏度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當匯率看漲情緒占主導地位時,參與者傾向于買入價外看漲期權,賣出價外看跌期權,從而推高價外看漲期權的波動率水平,波動率微笑出現右偏,反之則出現左偏。“8.11匯改”前,盡管即期市場依然看似穩定,波動率曲面從歷史數據看,也居于低位,但從微笑形態看,看漲期權與看跌期權的波動率出現分化,表明市場參與者已形成美元看漲的市場預期(陳婧,2018)。3.調節外匯需求,充當貨幣政策調控工具。外匯市場可調劑外匯余缺,調節外匯供求。其中,掉期作為政策調節工具作用非常明顯,由于外匯掉期對即期匯率影響很小,當外匯儲備增長過速時,外匯掉期可吸收銀行系統多余流動性,成為一國央行調節外匯儲備的方法;同樣,當外匯儲備不足時,可采取反方向操作,近端買入美元/賣出本幣,遠端賣出美元/買入本幣,即通過B/S的掉期交易,央行可不動用自身外匯儲備借入美元,用于對即期市場的調控管理,增加近端美元頭寸,緩解外匯儲備下降壓力,穩定匯率預期。此種方式帶來的好處是可以為經濟結構調整預留出更多的時間。當未來經濟基本面好轉,本幣貶值壓力也就會釋放,而且央行操作的衍生交易一旦反向平倉,還可以延緩本幣升值的進程。4.通過掉期進行日常市場間操作,并運用操作技術規避外匯風險。在日常銀行間市場操作中,遠期合約不是獨立存在的,做市商是將遠期交易拆分成即期交易+掉期交易進行平盤。因此,即便掉期交易沒有充分的活躍度,但量級卻是最大的。做市商通過衍生交易的市場操作來規避匯率風險,使市場行情對自身的波動降低到最小。同時,境外做空勢力也在運用外匯掉期借入人民幣進行做空交易,而當空頭被擊破落荒而逃時,也正是由于離岸人民幣規模被收緊,掉期成本過高,超出了做空操作之盈利,即空頭交易的盈利不足以彌補為資金缺口所做的掉期交易的隱含資金成本。(二)零售外匯市場。零售外匯市場指的是外匯交易機構與客戶之間的市場,其特點是廣泛且分散。眾多進出口企業就是在零售外匯市場根據實需原則,利用外匯衍生品進行規避風險、套期保值。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2017年1月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外匯交易量(112萬億人民幣),約是銀行對客戶市場交易量(23萬億人民幣)的5倍。尤其是“8.11匯改”后,匯率的雙向波動已經歷了市場的檢驗,市場參與者達成共識,傳統單一的避險工具已不能滿足企業多樣化的避險需求,而2017年,人民幣匯率扭轉貶值預期,重現升值態勢(見圖2)。市場波動與市場分化為外匯衍生品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需求與可能性,企業的避險觀念也隨之調整,而衍生品對進出口企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幫助進出口企業進行價格鎖定,套期保值。以遠期合約為例,遠期合約是企業客戶最早開辦的衍生品,結構單一,可幫助企業客戶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完全鎖定成本收益,同時有利于企業財務成本的核算。如遠期結匯鎖定的價格為Pf,則不管到期日市場價格如果變化,客戶都將按照Pf的價格進行結匯。避免了按照收付時間窗口到期辦理即期交易可能面臨的匯兌損益。遠期合約還分為擇期交割以及均價遠期交割,其核心都是價格的完全鎖定,可以有效幫助企業穩定財務成本或收益。2.結合企業市場預期,實現多種形式風險對沖。相比較遠期價格的獨一性,期權及期權組合可根據客戶風險偏好與市場預期,實現多樣化風險對沖與特定波動的風險回報,滿足企業精細化匯率風險管理與成本控制的需求。如針對同一筆結售匯敞口,企業可選擇收取期權費、支付期權費、零成本等不同的選擇,并承擔所對應的風險與義務。即便在零成本的前提下,也可進行區間型鎖定或到期根據市場情況進行不同條件的行權等,在不同概率的風險與收益之間達成一個可控的平衡點。以風險逆轉期權組合為例,企業買入/賣出一個價外看漲期權call的同時,賣出/買入一個價外看跌期權put,可將價格進行區間鎖定,相比較遠期合約更適合雙向波動的市場行情,并且符合匯率市場大概率朝有利于自身方向變動的預期,避免了完全進行遠期鎖定所可能帶來的盯市盈虧。再以一筆進取型海鷗期權為例,期權價格區間可設定為(P1,P2,P3)。假設到期日市場價位Ps,如果Ps<P1,企業按照P1結匯;到期日P1<Ps<P2,雙方無權利義務關系,企業按照Ps結匯;到期P2<Ps<P3,企業按照P2結匯;到期Ps>P3,按照區間上限與目標上限軋差,企業在支付(P3-P2)BP期權費后,按照Ps結匯。因此,客戶的預期和風險偏好得以細化,避險套保方式實現多樣化。3.幫助企業根據收付匯資金頭寸,進行資金流動性管理。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收付匯頭寸常面臨幣種與期限不匹配從而造成資金短期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外匯掉期可根據企業近遠端幣種情況,通過B/S或S/B掉期交易有效幫助企業進行期限調整。比如將近端所持有的幣種通過一筆掉期交易轉換為近端需支付的幣種,將遠端將收入的幣種到期進行反向操作,換回近端所持有的幣種,并鎖定成本或收益。同時,由于基礎貿易的收付匯時間因生產周期等因素影響而產生變化,需調整收付匯頭寸時,掉期交易可幫助企業進行原價或者市價的提前履約或展期,從而達到與基礎交易需求相匹配的目的。從期限來看,外匯掉期常滿足企業一年以內的匯率保值需求。4.解決企業本外幣資產錯配問題。貨幣掉期可有效對沖一年以上較長期限的海外發債、境外并購、對外直投等資本負債項下的幣種錯配問題。如海外發債,由于債券募集資金需回流境內使用,可以通過敘做貨幣掉期交易,在期初支付外幣資金、獲得人民幣資金,完成將期初外幣債務轉化為人民幣債務的目的,并支付人民幣利息,收取外幣利息,到期償還人民幣本金,實現匯率和利率風險的鎖定,完全規避了未來匯率波動所造成的待償金額不確定的風險。5.有助于企業進行風險管理,提升融資效率。外匯衍生品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常常配套基礎的信用證、進口押匯、內保外貸等結算、融資交易,其疊加運用可為企業貿易融資等方案的選擇提前確定綜合成本收益,便于企業進行核定與決策。趙峰(2017)認為,企業使用外匯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能夠保證企業未來收益穩定,現金流波動平穩可控,使企業擁有更多的內部資金,減少對外部融資的依賴,從而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從信息傳遞角度看,外匯衍生品的使用可向外部傳遞信息,即企業愿意通過風險管控的方式來降低財務風險,在使用空間、合約的規范性及交易時機等方面有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因此,外匯衍生品的使用,令財務風險在外匯衍生品與融資效率之間產生了“中介效應”,其研究證明,外匯衍生品使用每增加1%,大約可提高公司融資效率81%。

三、我國外匯衍生品市場存在的問題與差距

(一)市場規模偏低、整體發展滯后。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遠期、貨幣掉期和期權(組合)品種的交易份額明顯落后于國際外匯市場。目前美、英兩國外匯衍生品交易額占全球外匯衍生品交易總額的比例最高,超過了全球總額的50%;日本占比約為7%,緊隨其后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瑞士、新加坡、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因此,北美洲的美國,歐洲的英國、德國、瑞士,亞太地區的日本、新加坡與中國香港是全球外匯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區域。而國內外匯衍生品市場規模與我國經濟的全球性地位不匹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當前全球GDP的比例近15%,而境內外匯市場的日均交易量僅為全球外匯市場總量的1%左右,相差甚遠。即便與離岸市場相比,境內市場也存在落后性與滯后性。新加坡、香港、倫敦等離岸市場規模發展迅速,其人民幣外匯日均交易量是境內市場日均交易量的4倍以上,對在岸市場構成一定壓力。(二)企業對外匯衍生品接受程度偏低,現有產品體系未。能與客戶需求實現精準對接從對客交易與銀行間市場交易整體規模對比情況來看,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統計顯示,自2015年以來我國每月外匯市場遠期交易平均在345億美元左右,其中銀行對客市場和銀行間市場交易額貢獻度分別為78%和22%;掉期市場月平均交易額在8238億美元左右,其中銀行間市場與對客市場貢獻度分別為98%和2%;期權交易市場月平均交易額545億美元左右,銀行間市場和對客市場交易貢獻度為別為73%和27%。由此可見,我國外匯市場期權和掉期交易,主要集中在銀行間市場,對客市場遠遠落后,仍集中在遠期合約交易。以某大型國有銀行2017年即期與衍生產品簽約業務為樣本。2017年,該行全年企業客戶簽約即期合約79618筆,衍生合約簽約628筆,二者占比分別為99.22%和0.78%,衍生合約筆數遠遠低于即期交易筆數,企業客戶的套保觀念明顯不足。從簽約業務量進行比較,2017年,該行企業客戶簽約即期合約業務量157.26萬美元,占比93.21%;遠期、掉期、期權合約共計11.46萬美元,占比僅為6.79%,衍生業務量規模也遠落后于即期業務。在實務中還可以發現,即便是開辦衍生品的企業,對衍生品的理解程度也參差不齊。有的缺失套保觀念,對于匯率波動放任自流;有的缺乏財務中性原則,追漲殺跌、主動投機;有的漠視外匯監管政策,將衍生品作為套利手段;另外許多企業只是試探性辦理衍生產品,缺乏套保觀念的連貫性。對客衍生品主要集中在遠期產品,期權、掉期產品所占比重過小;而在期權單項產品序列中,雖涉及海鷗期權、日歷期權、價差期權等十余種,但多數客戶傾向于增值型期權或單賣期權,收取期權費,業務品種單一,現有產品體系與客戶需求之間匹配度過低。(三)市場參與者單一,易形成市場踩踏與羊群效應。我國對外匯市場的管制相對嚴格,參與主體相對單一,進出口企業交易要具備真實的貿易背景,因此當前國內衍生品的主要參與者是符合實需套保背景的進出口企業,中小企業與中小銀行無法參與外匯衍生品市場交易,而一些持有外幣資產的國內投資機構與持有人民幣資產的國外投資機構也無法進入期權等外匯市場,此外,大銀行中小銀行合作辦理衍生品限制過多、品種單一,通常僅限于遠期合約,這些因素都限制了產品多樣化的需求與市場流動性的提高。加之銀行間市場機構交易受到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的限制,影響了境內外匯市場發展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個人外匯衍生品嚴重缺乏種類單一,無法像企業一樣根據自身需求開展遠期、掉期、期權業務,市場基礎建設難以滿足眾多投資者需求。而且,交易主體的單一易造成流動性不足與市場預期的趨同,進而易形成市場踩踏與羊群效應。(四)衍生產品創新落后,市場環境有待改善。衍生品種類的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市場參與主體的積極性,與市場的流動性,與成熟的市場相比較,國內衍生品市場創新能力較弱,各機構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跨品種組合創新。境內市場至今未推出外匯期貨合約,不利于避險工具的完善、價格的優化發現與市場流動性的改善。與此同時,監管部門、行業自律組織、市場參與者的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無法有效預警、防范、化解各類風險。(五)商業銀行及企業外匯衍生品專業人才極度缺乏。國內多數學者對外匯衍生品市場的研究,通常會選取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從選取樣本數據的可操作性角度考慮,上市企業更易獲得數據。但實務中,上市公司因涉及信息披露等因素,開辦衍生品的障礙相對更多,能動性更弱。另有一些跨國企業,開辦衍生品內部流程繁瑣,需國內分支機構及國外總部層層審批授權,因此推廣相對更加困難。與此同時,不管是企業還是銀行機構,從事外匯衍生品交易的高素質人才嚴重缺乏,尤其在產品設計、研發、營銷推廣方面極易出現斷層現象。外匯衍生交易處境尷尬,在產品對接中常常曲高和寡。(六)風險防范有待進一步加強。外匯衍生交易具有跨期性和高杠桿性的特征,期初通常采取按較小比例占用企業授信或繳納保證金的方式作為履約保障,并不能覆蓋存續期內可能面臨的市場波動風險,市場風險極易向客戶信用風險轉化;目前商業銀行缺乏全流程風險管理與履約追蹤機制,風險管理部門存在與業務部門利益趨同或職能不明晰的現象,企業內部風控措施缺失,衍生品套期保值常流于表面,缺乏系統管理;順周期套利行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有待繼續加強;同時,衍生品市場還面臨監管政策、操作風險等多重風險,風險管理環境有待整體提升。

四、發展衍生品市場的重要戰略意義

(一)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長期以來,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過分依賴傳統資產負債業務,中間業務發展相對遲緩。外匯衍生品市場的完善與發展,可以改變商業銀行依靠傳統信貸業務盈利與擴張的模式,通過對匯率敞口的管理,鎖定成本收益,以實現資產與負債頭寸的匹配。同時,外匯衍生品的發展也有利于銀行機構對匯率市場風險、政策性風險、操作風險的關注與管理,提高自身風險管理的水平與能力,同時減少套利行為的發生,促進行業自律。未來,能夠開展更多外匯交易產品、業務覆蓋率更高,可以提供跨市場、跨品種綜合業務方案的商業銀行將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更具發展競爭力的跨國金融機構。(二)有利于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及金融改革的深化。自2014年起,人民幣匯率結束了近10年的低波動率、單邊升值的通道;2015年“8.11匯改”,人民幣雙向波動態勢確立;2017年,外匯市場呈現清潔浮動,波動彈性顯著增大;2018年初,人民幣大幅升值,漲勢如虹,各類市場主體面臨的匯率風險敞口不斷加大。外匯衍生工具能有效管理匯率波動,外匯衍生品市場的建立和發展與匯率市場化緊密相連。建立成熟完善的外匯衍生品市場是促進匯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路徑。人民幣匯率市場的多功能、多層次、完善性是外匯市場成熟的標志與目標。因此,發展外匯衍生品市場,促進外匯市場的透明性、流動性、公平性、開放性、穩健性發展,不僅有助于推動匯率體制改革的深化與發展,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有助于擴大金融的對外開放與金融改革的深化。(三)提升我國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助推我國經濟創新轉型。黨的報告指出“金融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衍生品市場有助于提升我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與深入度,有助于市場參與者的資源管理、資源配置,促進我國金融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善。實體經濟的發展與創新要以金融市場的創新為助力,外匯衍生品市場是金融市場創新的催化劑,外匯衍生品的發展有助于推進整個金融業的轉型與發展。因此,發展外匯衍生品市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發展外匯衍生品市場的路徑建議

(一)擴大匯率波動空間,擴大衍生品市場主體參與范圍,提高市場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匯率雙向波動是外匯衍生品有效發展的前提。2017年9月以來市場預期日益分化,供求格局日趨改善,進一步推動了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人民幣對美元波動區間目前框定在2%,當市場走過適應期后,可根據市場參與者的供求關系與風險承受能力,在保持清潔有效的雙向波動前提下,適度考慮增大匯率波幅彈性至3%,使市場價格更真實地反映市場需求,達到價格均衡。同時,擴大銀行間市場做市商的范圍、引導更多機構投資者進入國內外匯市場,對于整個外匯市場價格發現、市場完善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外匯交易中心推出即期撮合交易,有利于價格發現與市場分層,提高了市場效率與流動性,也為下一步豐富外匯交易參與主體與交易品種奠定了基礎。此外,衍生品的出發點應回歸本源。國內衍生品市場培育的工作任重道遠,企業對衍生品的認識亟待加強。衍生品的本質是套期保值工具,不是企業利用匯率波動增收的來源。因此商業銀行作為專業金融機構,不僅應加強自身對于宏觀政策、市場行情的研究,還應幫助客戶轉變避險觀念,樹立財務中性原則,使其基于自身生產貿易活動收付匯頭寸,合理配置本外幣資產與負債,通過衍生產品,將匯率的不確定性變為確定性;建立止損體系,將匯率波動對企業經營的影響保持在可控范圍內,以專注于主營業務的發展。市場預期的分化與風險溢價的降低,使企業客戶的需求差異化程度明顯提升,因此,建議為不同企業提供定制化選項。比如針對境外上市企業、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通常每年會有利潤匯回或者境外分紅的特點,可配套遠期或期權產品;針對開展海外融資、境內外幣貸款的房地產、航空類客戶,因其具有外幣現金流的流入,可考慮遠期結匯;對海外發行外債的企業,期初資金調回境內,到期需境外兌現債務,可開展貨幣掉期產品;外資股權類企業,存在增資匯入或減資匯出,可分別考慮鎖定遠期結匯或遠期購匯,通過市場細化,提高市場參與主體的積極性。(二)以更科學的財務制度為衍生品業務的開展提供合理條件。當前,境內遠期結售匯差額交割產品的推出,為企業財務報表的核算帶來積極作用,在幫助企業管理匯率風險的同時,可最大限度降低匯兌損益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優化財務報表。而良好的報表數據也可為企業的融資帶來便利。除此之外,境內企業如在境外設立分子公司,根據財務制度需合并本外幣報表,也可通過遠期結售匯差額交割進行匯率的避險套保。企業對衍生品業務回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企業財務考核制度片面,且衍生產品考核繁瑣,一旦出現盯市浮虧,便可能計入考核體系,甚至有企業管理層寄希望于利用匯率波動營利,為財務設定了匯率營利的考核目標。這其中既有企業本身制度的問題,也有我國財務準則的限制。目前,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準則,于2018年初開始逐步推行,其對衍生產品工具的會計處理進行了簡化,在企業財務層面為衍生品的應用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企業未來應引入更加科學的財務管理機制,助推衍生工具使用的拓展與深化。(三)加快產品的研發創新,豐富現有衍生品的清算方式,縮短與國際成熟市場的差距。2018年2月,外匯局放開遠期售匯交割方式,但從衍生品整體發展看,依然亟待新產品與新模式的開發,這一點在期權業務方面尤為明顯。目前,客戶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國內的市場、人員、技術也已可實現復雜期權的定價與管理。因此,未來可逐步推進美式期權的發展;根據市場培育情況與監管政策,適度松綁數字期權業務;放寬銀行外匯理財產品;支持開發與匯率波動掛鉤的結構性產品;在自貿區試點推出外匯期貨等交易。同時,可加強在岸與離岸外匯衍生品市場的聯動性。隨著企業跨國經營的廣泛發展,企業境內外(母)子公司的交易需求同時存在匯率與利率的差異化與聯動性,具有大概率聯動套期保值的空間。而境外市場在衍生品發展方面具有先行性優勢,產品更加完善、市場更加成熟。境內市場可借鑒境外市場衍生品發展的先進經驗,并加強與境外市場的聯動套保,促推跨境期權、跨境掉期交易等產品的創新普及。在滿足背景真實性審核的前提下,還可利用雙掉期作聯通境內外市場的平臺。此外,“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也催生出沿線國家的避險需求,而絕大多數國家風險級別高、流動性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匯率管制、缺乏匯率對沖工具,因此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可匯集“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匯率風險管理需求,在境內集中發展有關“一帶一路”國家貨幣的外匯衍生品市場,開發“一帶一路”匯率指數,通過統一的市場,使所有涉及“一帶一路”項目的相關企業參與外匯洐生品交易,實現我國企業與貿易對手企業的避險需求,從而豐富外匯衍生品交易品種、擴大交易規模,提高市場流動性與成熟度,使外匯衍生品真正實現服務實體經濟的目的。(四)構建具有充分透明度的外匯衍生品市場框架,將外匯衍生品納入貨幣政策工具,健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運行。2017年9月,我國調整了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體現了外匯宏觀管理由單邊管理轉為中性管理,并將拉開后續中性化政策的序幕,針對于資本外流的單邊限制也或淡化。因此,未來應逐步放松外匯管制,減少人民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程度與頭寸限制,放寬資本項下衍生交易及投融資行為,允許金融機構根據自身資產負債情況,自主進行外匯衍生業務的投資交易;完善監管、優化信息披露、促推行業自律,推動市場從“他律”轉變為“他律與自律”同時并重的局面,構建一個具有充分透明度的外匯衍生品市場框架。同時,運用外匯衍生品來完善貨幣政策。匯率是貨幣政策影響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之一,未來可將外匯衍生品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其在匯率、國際貿易領域的調節作用,監控衍生品對于貨幣政策影響的效果,從而調整貨幣政策,理順政策傳導機制,有效發揮貨幣政策的宏觀效應。(五)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防控衍生品風險,促推衍生品市場的改革與發展。金融科技將為金融市場帶來顛覆性變革,外匯衍生品領域也應當和金融科技手段緊密結合。比如在外匯衍生品交易所涉及的背景真實性審核、交易簽約、確認、交割等環節都可引嵌金融科技手段。除此之外,金融移動端交易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可有效實現“一站式、智能化、碎片化”便攜式交易,為進出口企業簽約遠期、期權、掉期等外匯衍生品提供實時報價,實現高頻交易,同時達到智能風控參數化管理與保證金賬戶頭寸管理。另外,為了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監管部門應采取宏觀審慎原則,抑制羊群效應與順周期行為,并應用科技手段集中大數據分析,有效防范各類風險。

參考文獻:

[1]李劉陽.新政催生外匯避險新功能[J].中國外匯,2017(10).

[2]趙峰,黃嶸,程悅.外匯衍生品的使用與上市公司融資效率的提升[J].商業研究,2017(3).

[3]陳婧.從期權波動率曲面看人民幣匯率[J].中國貨幣市場,2018(2).

[4]金秋.外匯產品市場的國際比較分析[J].上海金融,2018(5).

[5]葛志蘇.管理浮動匯率制下的外匯市場干預:國別經驗[J].海南金融,2016(2).

[6]張彬,陳麗蓉.我國外匯儲備資產投資與管理問題探析[J].區域金融研究,2017(7).

[7]劉向耘,徐瑞慧.全球低通脹的表現、原因和挑戰[J].當代金融研究,2018(3).

[8]李厚澤.基于VAR模型的我國人民幣匯率影響因素分析[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7(4).

[9]胡瀟予.外貿企業如何運用外匯衍生品應對匯率風險[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2).

[10]中國人民銀行紅河州中心支行課題組.我國跨境資本流動之匯率因素分析及監管建議[J].西南金融,2018(4).

作者:胡瀟予 單位: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