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10-14 09:49:00

導語: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摘要:高師院校的校園文化有其自身的三大特點:注重導向性熏陶、注重師范技能培養、注重人文精神教育,但存在著明顯的不和諧之處,必須從堅持齊抓共管,確立全員共建和諧校園文化意識;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制度文化;堅持創新能力培養,弘揚和諧校園科技文化;堅持利用與學校密切相關的社會資源,保持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活力等多方面入手創建高師院校的和諧校園文化,從而實現學校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高師;校園文化;和諧;建設

黨中央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高度,明確提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黨執政的重要目標,高師院校是社會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知識文化的重要集散地。如何精心構建一個協調發展、文明高雅、融洽祥和,教師安居樂業,學生健康成長的和諧校園文化,理應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高師院校的校園文化特征

高師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因此,高師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既有與其它高等學校相類似的共同性一面,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

注重導向性熏陶。從高師院校所形成的獨特校園精神來看,在師德方面向教師和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樂教,要自育、自律等,要求學生勤奮學習,博學多才,求真務實、文明做人等。正如張之洞所言:“師范學堂為教育造端之地,關系至重。”[1]高師院校倡導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精神境界,成為師生未來行為的一種導向。高師院校作為培養“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奠基工程,其師生自身的文明程度也受到社會的注目,通過校園文化加強自身的文明修養,這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間接地引導著社會成員行為的文明化,使社會的精神環境得以不斷凈化。

注重師范技能培養。高師院校校園文化實踐質量意識的基礎是扎實、過硬和高超的基本功訓練,高素質教師必須以精湛的師范技能為首要構成因素。高師院校校園文化一直積極倡導大學生加強教育教學能力和協調管理能力的培養,加強發現、分析、探索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加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掌握現代教育思想、教育規律和教育教學藝術能力的培養,比如“三字一話訓練”、“試講驗收”、“課堂教學藝術比賽”、“教材分析”、“專業繪圖和實驗技能大賽”等活動就是專門為培養學生的師范技能而舉辦的。

注重人文精神教育。置身于高師院校校園之中,讓你感受最深的是那濃烈的人文氣息和厚重的傳統意識。從校園景點設置上看,高師院校的校園景點所反映的主題比較集中,基本上體現了“忠誠教育”、“為人師表”的主題。如北京師范大學的“吳貽芳塑像”、河北師范大學的“孔子行教塑像”、安徽師范大學的“陶行知塑像”、華東師范大學的“蔡元培塑像”、浙江師范大學的“尊師園”、徐州師范大學的“教育名言碑園”[2]。瞻仰和欣賞這些景點,可以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境界得到提升,受到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感染。

二、高師院校校園文化的不和諧之音

高師院校校園文化本身的特性蘊藏著潛移默化、點滴滲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其發展和繁榮是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和諧相融的重要前提,是學校全面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因此,要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不和諧的因素進行全面審視。

制度文化比較森嚴,有些壓抑學生個性。在管理的內容上,師范院校的管理制度既詳細又全面。從時間上說,由新生的“人學教育”到畢業生的“文明離校要求”;由早操的檢查到班會的考勤;從空間上說,由教室的管理條例到宿舍的文明細則;由餐廳的就餐規矩到圖書館的“借閱須知”等等,凡是學生要遵守的規章制度,均編入《學生手冊》,學生人手一冊,便于隨時對照檢查。而且時時組織班主任、輔導員等學生工作者,輪流值班,巡回檢查,一旦查獲違規違紀現象,就會將“處分決定”發至各班級,懸墻公示,使學生人人盡知,望而生畏。在校園里的確營造了遵章守紀的良好氛圍,但很容易抑制學生個性的發展,讓學生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完全步入循規蹈矩的既定軌道,他們缺乏個性的張揚。

科技文化比較薄弱,缺乏創新能力培養。高師院校教育培養目標比較單一,主要是培養合格的未來的人民教師。為實現這一目標,師范院校的專業設置突出體現師范性,不僅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外語、體育等公共課具有較強的師范性特點,即使專業課程也與綜合大學、理工大學不同,帶有明顯的師范色彩。比如說專業名稱就清楚地標明:漢語言文學教育、數學教育、物理教育、化學教育等。在教學過程中,重理論灌輸,輕實踐訓練,過分強調與中學教育接軌,而對如何面向社會,為社會服務,如何跟上高新科技發展的潮流,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納人教學內容,考慮較少,學生在創新能力上明顯缺乏。轉校園文化表面繁榮,實質收效不大。高師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的總量和規模在不斷地擴大,表面上熱鬧非凡,但質量不高,層次偏低,缺少經典之作,有不少活動是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從活動的內容來看,大多都是歌舞、演講、朗誦、書法、征文、體育比賽等,常還草草收場,或名存實亡。而且學生參與面很狹窄,幾乎是些少許有藝體才能的學生登臺亮相,其他部分學生只是當當觀眾而已,絕大多數人連觀眾都未擔當過。

三、構建高師院校的和諧校園文化

堅持齊抓共管,確立全員共建和諧校園文化意識。校園文化在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決定著它不是學校內部哪一個或幾個部門所能建設得好的,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各個方面的工作都有關系,良好的校園文化也不只是讓在校大學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師在內的所有師生員工受益。因此,必須確立全員共建和諧校園文化的意識,要求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管理、科研中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積極研究學生的文化需要和文化心理,研究寓教于樂、寓教于管理之中的新內容、新形式,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制度文化。制度雖然具有強制性,但從其本質來講,應該具有人文情愫,制度文化的創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特別是要體現對人格的尊重,對學術的敬畏,對遵守規則的自覺。要使教育成為實現社會理想的推進器,就要尊崇民主、平等的價值理想,要讓教育保持高貴的品質,就需要一個人道主義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充分體現人性的學校制度安排。這要求充分尊重師生在高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發揮師生員工在學校事業發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保障師生的各項權利。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對成長中的青年大學生,針對他們成長中的煩惱要給予切實的關心,對于他們的過失和錯誤,要體現“教育為主”,減少懲罰性因素,給以改正的機會,讓他們在吸取教訓的過程中逐漸聰明和成熟起來,增強對所選擇行為的責任意識。

堅持創新能力培養,弘揚和諧校園科技文化。在高師院校要特別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多舉辦科技學術活動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科技學術活動是屬于層次高、內涵深的活動,它能以最具挑戰性的形式展示學生的科技文化素質以及其他方面的才能,從而促進學生把文化知識的學習與科學研究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學習、科研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局面。比如多舉行一些專家學者的學術報告會、學生論文報告會、學生科技小革新、小發明成果展覽會等活動,營造出高師院校濃厚的學術氣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科學研究。

堅持利用與學校密切相關的社會資源,保持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活力。開拓校園文化建設的視野,把校園文化建設與突飛猛進的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結合起來,把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多種多樣專門人才的需求及未來教育事業的發展前景展現出來,把各行各業艱苦創業樂于奉獻的模范人物,尤其是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取得成績的優秀畢業生的事跡和經驗引薦進來,把實習基地學校的綜合教育作用和實習生的心得體會融通起來,讓所有這些精神、事跡、經驗和聲音經常不斷地在校園內響起來,必將在校園里掀起強大的震撼力量和激勵作用。與此同時,隨著我們的畢業生師范人,一屆一屆地跨出校園、走上社會,他們必將承載著校園文化的碩果,并使其精神在社會上得到繁衍和延伸。

參考文獻:

[1]張之洞.籌定學堂規模次第興辦折[A].張文襄公全集[c].文海出版社,1966.

[2]王旭善.師范院校校園文化的特殊性[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