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生態環境論文

時間:2022-03-26 09:22:29

導語:莊子與生態環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莊子與生態環境論文

一、“道”是天地萬物生存的本原

道家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即天人合一,道家認為自然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是人類的生命和其他一切生命的本原,這本身就是內在的存在,不是任何人力和外力所能打破和替代的,這種“自然之德”構成了人類社會最高的價值本原。在古代社會,人們對“天”充滿著敬畏之情。春秋戰國時期,哲人已經把宗教的“主宰之天”轉變成了具有生命意義的、代表生命本原的“天”。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認為四時運行、萬物生長是自然內在的生命意義,莊子把儒家所敬畏的天提升為一種更本初、更恒久的“道”,莊子認為“道”和“自然”是最恒久的、最崇高和最純粹的,莊子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保ā肚f子•大宗師》)這里“自本自根”的道是天地萬物存在的依據,也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本原。之所以說是“自本自根”,就是因為它不需要被規定,是生命萬物的終極歸宿,是一種絕對的、自足的“善”,能生成萬物、成就萬物。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社會性,而忽視了人的自然性,經常說人是社會的存在,把人的社會屬性凌駕于人的自然屬性之上,把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對立起來。而莊子認為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處的,人類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理智主義是荒謬的、愚蠢的、膚淺的,人類要用無限的觀點看待世界,超越人類的有限性去理解萬物存在的必然性。用“道”的觀點理解宇宙、洞悉人生。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柿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保ā肚f子•知北游》)莊子認為“道”承認世界萬物生命的內在性,而人類的理智是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用自己的獨裁習慣性的用自己的存在方式去代替其他的存在方式,是世界失去多樣性、失去活潑,如果將人的需要和利益作為宇宙的本原,那么將會使人道與天道對立起來,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尊重和敬畏自然,是莊子給我們的重要的一個啟示。

二、“無以人滅天”

近代史以來,“人類中心主義”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認為人類是世界的主宰,自然環境是為人類服務的,只有被人類利用,自然才有存在的價值,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向自然索取,但是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最終導致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茖W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工具理性的傲慢,加上人們不合理的生活態度,人們已經離自然越來越遠,遺忘了人與自然的生命整體性。我們只有明白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夠認識到“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荒謬和可笑,才能調整我們的錯誤態度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謙恭地確立人與自然共生的生命價值觀?!榜R,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睙?,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保ā恶R蹄》)在莊子看來,萬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如果將人類的意志強加到其他物種身上,只會使多樣的自在世界變成單一的為我世界,所以人類要想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放低自己的姿態,心平氣和的與世界其他物種和平共處。

三、“道通為一”,尊重生命多樣性

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主張“道通為一”的生命整體性的世界觀,尊重生命的多樣性?!暗佬兄桑镏^之而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與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保ā洱R物論》)莊子主張用平等的觀點看待世間萬物,即“齊物”。莊子特別反對人類用自己的視角來對待千差萬別的生命世界,更反對人類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世界萬物身上。雖然莊子的齊物論被認為具有相對主義傾向,但是在現在看來,里面有非常寶貴的萬物平等的生態思想。在道家“天人合一”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所以我們不能認為我們人類的生存方式和認知水平是最好的、最高的,我們應該將自己合理的納入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多樣性。

四、“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謹防工具理性帶來的惡

現代社會認為生產技術的提高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代表著人類主體地位的提高,運用和使用工具使人類具有了一種盲目的優越性,對工具理性表現出了一種盲目的樂觀。但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可以給人類帶來福祉,也可以帶來災難。莊子就工具理性可能帶來的“惡”在兩千年前就用漢陰丈人的故事作了警惕和說明。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將為圃畦,鑿隧而如井,抱甕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而出灌,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溢湯,其名為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痹谇f子看來,人類利用自己的心智制造出來的工具,會破壞世間萬物的本性,會使客觀事物變成滿足人類虛榮心和野心的對象。使人與自然發生隔閡,變得對立,如此反復,人類反而脫離不了工具,無意中被工具所支配,變成那些工具的附屬品。雖然莊子也同老子一樣,把歷史和文明異化歸罪于技術,這固然否定了歷史,否定了“辯證揚棄”的發展觀,但是,莊子能夠預警到工具理性可能給人類帶來的“惡”,這對于我們謀求技術或工具的合理運用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兆旺單位: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