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時間:2022-08-15 10:54:19

導語: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摘要:隨著我國農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已成為解決農業發展矛盾的重要一步。圍繞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這兩大主題、促進農業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這兩個目標,我國將繼續調整和優化農作物生產結構,以滿足城市居民對糧食和農業的需求,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本文就如何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以及其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期望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農業經濟

目前,世界農業總的發展趨勢有三大方面:一是畜牧業在農業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發達國家更是如此,通常畜牧業產值超過農牧業總產值的50%以上;二是食品工業的糧食比重逐漸增加,一些發達國家糧食結構中對畜產品的需求增加,一些發達國家飼料谷物占70%以上;三是優質品在產品結構中的比重日趨增大,市場對于優質、營養且方便享用的農產品需求越來越高。通俗來講,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就是改變種植產業的比例,優化協調各種農作物的種植比例。目標在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并且改善生態環境。從全球各國的種植業發展趨勢來看,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是現代化農業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目前,中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階段。未能解決農作物結構性矛盾,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合理進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是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發展過程的一個必然要求[1]。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從我國自身的國情來講,有4個方面的因素。(一)市場需求的變化。市場需求的變化,要求相應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農產品供求關系已經從過去的供應者市場轉變為消費者市場,要滿足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就必須從過去農產品生產注重數量轉變為質量、數量并重。(二)農業對外開放的要求。我國農業已經逐漸融入國際市場,因此農業生產逐漸要滿足國內與國外兩大市場的需求,以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不僅是中國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我國農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其還可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是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三)我國農業資源相對短缺。我國農業資源相對稀缺,加上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因此,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必須走科學、規范、健康的道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四)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更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通過提升農副產品質量,滿足現代農產品市場的需求,從而實現農民增收。總體來說,我國的農業種植結構比起早年改革開放時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差距明顯。要想致力于發展現代化農業,就必須科學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二、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思路

(一)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種植產業。土地是農業的載體,任何農作物的種植都依賴土壤。為此,在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時,應根據當地土壤特性和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作物。根據種植業的結構優勢,應合理調整種植區的作物。具體做法如下:根據土地的性質,對每個種植區的潛力進行檢測和劃分,并相應地選擇作物;并對投入產出比進行估算,然后進行種植,有針對性地發展地方特色種植業。(二)種植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農業經濟的基礎是各類農副產品,但由于農作物種植成本的提升且糧食作物的經濟價值較低,中國農副產品出口貿易優勢明顯降低。近年來,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市場需求逐年增加,經濟價值和種植效率日益突出。在這方面,在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過程中,可以在穩定增加糧食產量的基礎上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以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圍繞優勢產業,大力建設高價值作物示范基地,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作用,探索各種形式的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三)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對農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時,應適當增加相關方面的投入,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主導產業,實施品牌戰略。市場是農業生產的風向標。在農產品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基本原則,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四)革新并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科技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因此要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必須堅持科技創新,積極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借此來突破傳統的種植模式,促進農業經濟轉型發展。例如,在種子的選擇中,可以選擇高產量、高質量且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雜交種。另外,大力推進種植機械化,縮短種植作業時間,提高農業種植效率。施用化肥和農藥時,應遵循科學合理的使用原則,確保農產品的安全。積極引進名優新品種,開展良好的田間試驗。挑選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并加以推廣,促進農作物的品種結構調整和更新換代[2]。

三、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從兩個層面促進經濟發展。從微觀角度來看,通過科學合理地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能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使特色產業帶動農業經濟增長,增加農民的增收渠道。從宏觀角度來看,作物生產結構調整是一個綜合性項目。在調整過程中,必須以農業發展戰略和國家宏觀發展政策為指導。在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同時,還要注重農業科技的創新、利用和推廣。實現科學化、標準化的作物種植,將有助于塑造特色農業品牌形象,提高農副產品的價值。(二)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能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是促進現代化農業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更新農業種植模式,制定農作物種植標準,發展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將過去的廣泛種植轉型轉化為集約種植,提高農業產出效率。例如,在山區,可以利用退耕還林政策;在平原地區,可以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圍繞城市發展和市場需求發展特色農業和觀光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3]。

四、結語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要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各種自然資源進行科學的充分利用,緊跟政策方針,緊跟市場發展趨勢,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質量。隨著現代農業觀念的更新、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以及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科技推廣等,有利于實現種植結構優化,增加農民收益,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綜合生產力。

參考文獻:

[1]吳培.以河南省為例淺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實證分析[J].科學種養,2016(3):67.

[2]李楓.淺談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對農業節水的影響[J].科學技術創新,2016(18):275.

[3]杜永生.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探尋[J].財經界(學術版),2017(23):25.

作者:黃桂勇 單位:田東縣作登瑤族鄉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