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與策略
時間:2022-06-28 03:17:48
導語:淺析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千百年來,傳統小農經濟分散式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代代相傳,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同時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與控制造成很多不便。如,難以形成對種植的統一規劃和指導,也難以形成市場化、規范化的收購加工體系,導致農產品通過各種方式流入消費市場。同時,農民對現代農業無公害技術的掌握不夠,缺乏科學管理和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基礎十分薄弱。有資料顯示,我國每1hm2土地的化肥施用量接近歐洲的3倍,導致化肥、農藥在土壤中累計殘留量是驚人的。同時,現代醫學表明,環境污染因素在致癌因素中占到80%左右,其中有毒化學物質污染占環境因素的11%,而我國使用的農藥品種大多都是有毒的有機物。近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胎兒畸形率逐年上升,與環境和食品的污染密切相關。伴隨著經濟發展,農業生產環境面臨重大威脅,工業排放物與生活垃圾以及農業投入品(如地膜、農藥等)造成耕地土壤、灌溉水源、大氣環境等農業生產環境交叉立體污染嚴重。同時,農業資源減少,自然災害加劇,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鹽漬化等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與農產品安全的重要制約因素。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包括安全生產體系、安全標準體系、監督檢驗檢測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執法體系、生產技術推廣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體系的職能分工不明確,很容易形成管理真空。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較弱,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機構在布局、數量、檢測能力等方面與國際上的差距較大,檢測從業人員專業能力有待提高,并且缺乏科研的足夠支撐,缺乏完善的評價標準體系,監測評價工作尚未制度化。質量認證體系還沒有形成統一,各認證機構執行標準不一,通過認證的農產品品質良莠不齊。生產技術推廣體系與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后,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國際上普遍實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行政部門、監督檢驗部門和分析實驗室。通過對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加工、銷售等全過程的監督、控制與檢驗檢疫來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這一做法值得我國借鑒。同時,應該成立專業委員會,協調各部門的分工與合作,進一步明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初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驗檢疫、認證管理、市場準入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加強檢驗機構的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建設,合理布局機構分布,加強人員培訓,建立覆蓋面廣、檢測標準化高的檢驗檢測網絡體系。在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需要調整農業科研重點,從提高農產品產量轉移到保證其質量安全上來,如何處理農業產量與質量的關系將是今后科研的一個重要命題。要大力推廣清潔農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鼓勵開發有益于農產品安全和清潔生產的相關技術,以促進生產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產品可追溯制度是一種以增進產品質量為目的,以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是追蹤農產品進入市場各個階段的系統,有助于質量控制和及時的產品召回。通過推廣農產品產地標簽制度,使農產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從而可以保證消費者享受到安全產品,也有利于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的建立。“三品一標”是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三品一標”是政府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產品生產消費的主導產品。進一步完善“三品一標”體系,有利于帶動農業標準化生產。目前,農業部已綠色食品各類標準126項,地方配套頒布實施的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400多項;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在綠色食品企業中,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分別占到30%以上和20%左右,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綠色食品新的生產主體,其數量和產品數已占綠色食品總數的15%左右,有利于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通過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全國約有1600×104hm2的農田、果園、茶園、草原、林地、水域受到監測和保護,其中農作物種植面積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0%,有利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截至2011年,全國已建成610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對接龍頭企業1650家,帶動農戶1925萬戶,每年增加農民收入超過10億元。“三品一標”體系的建立是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戰略選擇,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標志。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要盡量選購經過“三品一標”認證的農產品,這些產品可以保證基本的安全需求。“三品一標”農產品在管理上實行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相結合的制度,其產品質量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規定了更高的衛生安全指標要求,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質量安全水平,可以放心購買。
本文作者:李雙均工作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
- 上一篇:機電設備的維修技術分析
- 下一篇:機電安裝的難題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