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3 02:02:00

導語: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吉林省是農業大省,要保持吉林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農村市場的開拓,居民消費狀況是反映經濟水平的重要指標,健康科學消費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本文從吉林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特點出發,分析制約農村健康消費的相關因素,并提出可行性指導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農民生活消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農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通過許多方面體現出來,尤其是農民在新時期所形成的消費模式。吉林省農民消費狀況在很大程度上與全國地區有著共同特點,但由于本地的民俗習慣、民族分布,經濟狀況,地理位置等因素有著區別于其他地方的顯著特征。當前,吉林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吉林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特點

1.消費結構層次較低在居民消費結構中,恩格爾系數較高,如2007年吉林省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0.0%,這說明在食物消費方面吉林省農村居民消費比重較大。同時農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費也較低,只有個別家庭因為有子女考上大學使得教育投入成為家庭消費的最大支出。服務消費比例較低,農村居民大多對服務消費的接受程度較低.這一方面是受收入及第三產業發展較慢的客觀原因所限,另一方面是受農民傳統持家思想的影響。因此很多服務消費都采取了自給自足的方式加以實現,如搬家服務、保姆、鐘點工、商品速遞等服務在農村很少見。

2.不健康的消費方式

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方式中還有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賭博消費、封建迷信消費和人情消費等。吉林省許多農村地區仍然有賭博現象存在,打麻將、推牌九等具有賭博性質的娛樂項目已成為部分地區農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他們消費支出的一個重要項目,尤其是在秋收后及春節期間更加盛行。封建迷信在廣大農村仍十分盛行,很多農民四處花錢找“先生”、“大仙”看病免災、算命看相、看風水等。再有就是人情消費,農村人情消費一直居高不下。人情消費的名目、種類繁多,價碼也越來越高,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結婚生子,考學過壽,喬遷和喪禮都需要禮金,使部分農民不堪重負。

3.消費時段集中

在吉林省所在的北方,由于在秋收后農產品才能變成現金,農村消費呈現很大的季節性。生產資料消費主要在春耕之時,而生活消費大部分在秋收之后。另外,在平常時日,農民普遍比較節儉,只有到重要節日時會選擇集中進行消費。例如,春節、國慶節等是農村集中消費的時段。在集中消費時段內,肉類、煙酒類、禮品類等消費金額巨大,占農村居民全年消費比重的大部分。

4.消費方式趨同

農民有很強的從眾心理與模仿意識,個性化消費少,同村、同鄉消費方式大致相同。農村屬于熟人社會,購買商品受“口碑”影響較大,在購買家電、摩托車、農用車等大件商品時,模仿消費現象比較普遍。同時農村消費者把城市尤其是縣城,當作消費潮流的風向標,積極模仿城市消費。牛奶、可樂在農村的迅速普及,追求時髦的穿著打扮,都得益于農村對城市的模仿效應。

5.消費心理謹慎

吉林省農村居民的收入狀況偏低,為了躲避風險,大多數農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攢起來而不用作消費,同時受傳統消費觀念和習慣的影響,以及對未來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農民的消費心理普遍較為謹慎。在農村,許多農民保持“量入為出”的勤儉節約型消費傳統。

二、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分析

1.農民收入水平的約束

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吉林省所在的東北地區在解放后曾一度成為全國最富有的地區。但改革開放后東部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東北逐漸失去領軍地位,現在甚至已成為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收入的不足嚴重制約著生活消費水平。

2.傳統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的制約

中國農民自古就有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尤其是經歷過戰爭和經濟蕭條期的老人們,更是過度的節約。而且中國人歷來就有先儲蓄再消費的習慣,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這些嚴重制約著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另外,東北人好講究愛面子,所以在重大節日如新年婚嫁時都很鋪張講究排場,這樣就又會導致浪費,使后期消費動力不足。

3.市場化不足

由于我國農村市場沒有完全打開,形成獨立的經濟體系,企業在農村居民消費方面獲得的利益比較少,所以生產型企業沒有把農民作為一個獨立的目標群體來生產適合農民生活消費的產品。同時由于運輸渠道,銷售渠道的不健全,產品售后服務不到位,導致農村消費困難化,致使農村居民消費熱情不高。4.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薄弱,限制農村消費

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消費條件不健全。農民購物難、飲水難、行路難、上網難等問題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消費。如與生活相關的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不僅抑制了農民對水、電、氣等商品的消費,也嚴重制約了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和摩托車等交通工具在農村的普及。廣播、電視、通訊、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對手機、電腦等大件耐用品的消費意向很弱,阻礙了農村新消費熱點的培育。

同時,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一般只覆蓋城市范圍,在農村社會的保障制度還相當薄弱。統計數字表明,農村社會保障率僅有3%,養老、醫療、子女入學、住房等問題時刻困擾著農民,影響農民的消費能力。

三、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完善農村消費結構的措施

絕大多數農村居民的消費模式至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科學、健康、現代的生活方式仍然沒有充分展現出來,與城市社會化程度高、生活質量高的生活方式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農民消費模式的落后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需求的增長,進而制約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偉大戰略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農民消費模式的轉變。

1.貫徹黨的基本方針,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質基礎。目前,農業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要想使農民增收必須在農業上做好文章,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走精細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道路,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此外,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對于進城務工,應簡化農民跨區就業和進城的手續,妥善解決進城民工的工資待遇、勞動保障和子女教育問題。對于吉林省來說朝鮮族人口較多,且與日本韓國比鄰,出國務工的人口很多,應積極開展區域性勞務合作,規范組織勞務輸出,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合理轉移。只有把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農村經濟步入良性發展,使農民收入切實增加。

2.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自身素質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以村為單位組織農民學習生產、生活、文化等相關知識,開展有創新,有意義的休閑活動,把農民的注意力轉移到豐富的精神生活中去,全面提高農民自身文化素質,為農民消費模式的轉變夯實思想基礎。

3.鼓勵生產企業面向農村調整產品結構,增加農村市場有效供給

搞好對農村市場預測和市場調查,特別是要注意調查農民的消費目的、消費水平、消費環境、消費傾向和消費要求等因素,鼓勵和支持企業面向農村調整產品結構,開發、生產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需求的消費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設計,做到簡單實用、操作方便、價格低廉,專供農村市場消費。把農民的注意力集中到產品上來,以提高消費水平。把向農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務結合起來,鼓勵生產流通企業在農村設立售后服務網點,對設立的維修網點給予稅收等優惠扶持政策。

4.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農民后顧之憂,為農民消費模式的轉變提供制度保障。在農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把農戶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逐步提高社會應負擔的比例,徹底使農民擺脫“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重病只等死”的狀況。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使農民老有所養,解決后顧之憂。完善貧困地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貧規范化和制度化。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為農民消費模式的轉變創造客觀條件。加強電網,寬帶,無線信號接收器等通信硬件設施,讓農民有購買的熱情,加強煤氣,自來水的覆蓋情況,讓農民生活無憂。

雖然在目前看來,吉林省農村消費水平還處于相對低下的階段,但通過采取必要和正確的措施,農村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大幅度的提高,只要我們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消費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沿,我們就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參考文獻:

[1]范劍平劉國艷:我國農村消費結構和需求熱點變動趨勢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1)

[2]張錦梅方天:政府在農戶消費方面應發揮積極作用[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盧嘉瑞: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歷史考察[J].消費經濟,2005(3)

[4]趙衛亞:我國現階段農民消費行為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