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和精準扶貧探討
時間:2022-08-07 03:17:33
導語:農業發展和精準扶貧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從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轉型、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方面論述了加快農職業教育的迫切性,對如何加快文山州農職業教育的發展、發揮農職業優勢、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助力精準扶貧提出一些觀點和建議。
關鍵詞:農職業教育;新型職業農民;精準扶貧
云南省文山州州情特殊,是集老、少、邊、戰區為一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到2014年底,地區生產總值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40%不到,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全國的30%不到,農村常駐人口可支配收入才6998元,而2300元以下的有54萬人,絕對貧困人口將近3.3萬人,與國內省市甚至省內其他地區的差距都非常大。為了實現“十三五”文山州的經濟發展目標,到2018年確保8縣(市)脫貧摘帽、36個貧困鄉、329個貧困行政村出列,農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努力建成石漠化地區精準扶貧和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整州推進示范區,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急需加快農職業教育發展,加快教育助推扶貧的腳步。
一、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推動農業發展,實現文山州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
1.新型職業農民是推動文山州農業發展的基礎2014年文山州糧食生產已突破150萬噸,2015年達到159萬噸,但種糧效益差、農資價格上漲、農產品生產成本增加、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等都給糧食生產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形成很大壓力。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要提高我國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讓十幾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還得依靠農民,特別是要依靠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只有加快農職業教育,培養一代新型職業農民,調動其生產積極性,農民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得到提升,農業問題才能得到很好解決,糧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2.新型職業農民是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的先導文山州8縣(市)均為國家級貧困縣,目前有5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9個貧困村、36個貧困鄉。2015年,文山州委、州政府啟動了“23866”行動計劃以及精準識別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全年減少貧困人口8.16萬人,累計“十二五”期間減少貧困人口35.24萬人,要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實現培養新農民,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需要從“思想觀念”“綜合素質”等多方面來迅速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素質,真正變“輸血”為“造血”,把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接受農業職業教育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途徑,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把“文化教育”和“現代農業技能培訓”有機結合起來,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有質量的農業職業教育,盡力阻斷農村地區貧困代際傳遞,通過智力扶貧消除貧困、改善民生。3.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轉型的迫切需要當前,文山州正處于小農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州委州政府明確把培育發展產業作為富民強州的重要抓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從單一農戶、種養為主、手工勞動為主,向主體多元、領域拓寬、逐步采用農業機械和現代科技轉變,現代農業已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產業體系。但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青黃不接,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許多農民不會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工具,接受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不強。只有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市場意識,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現代農業發展才能具有后勁。4.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主體由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留守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素質結構性下降的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多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過50%,60%以上新生代農民工不愿意回鄉務農,文山州也不例外。今后“誰來種地”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要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關鍵是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止2015年6月底,全州累計發展農民合作社2842個,注冊資金36.10億元,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7個,省級示范社81個,州級示范社54個。但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仍然突出,絕大部分農民合作社管理人員是高中及以下學歷,專業人才匱乏,導致規范提質發展艱難。需要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關系長遠、關系根本的大事來抓,通過技術培訓、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擁有較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從事農業,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二、加快文山州農職業教育發展助推精準扶貧的建議
1.轉變觀念,準確定位,聚焦精準扶貧,適應農業農村發展隨著文山州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的加快,精準扶貧工作逐步深入,各級政府不僅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更重視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強化“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培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脫貧。把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作為增收的主渠道,加強產業項目進村到戶的機制建設,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對農民的技術培訓,立足當地實際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基礎性、創新性工作,要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目標,加大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現從“培訓”到“培育”的轉變。過去的農民培訓主要針對農戶經營方式下的單項技術培訓,需大力推行“送教下鄉”模式,通過全過程培育,后續跟蹤服務等方式,為培育對象創造良好成長環境和創業發展條件。2.找準差距,制定規劃,面向精準扶貧,服務農業農村發展借助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和精準脫貧的建檔立卡的實施,弄清文山州農業、農村、農民基本情況,準確掌握農業生產、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化等新情況,找準農業農村發展的差距和短板。圍繞州政府制定的培育發展烤煙、辣椒、蔗糖、木本油料、畜牧、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打好高原特色農業品牌的規劃,學校要拓寬直接面向農村、農民的中職辦學領域,著力培養農村發展的應用型人才。一是在州農校舉辦中專日制教學班。培育對象為貧困家庭中年齡在50歲以下,初中畢業以上學歷(或具有同等學力),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工作的農民以及農村新增勞動力,包括種養殖大戶、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的“農二代”等。結合文山州精準扶貧“能力素質提升到村到戶工程”、“特困少數民族幫扶工程”的實施,對貧困村初中、高中畢業后未能升學,有服務農村意識的貧困家庭學生實行農業職業教育。實行彈性學制,有效學習年限為2~6年,允許學生采用“半農半讀”“農學交替”等方式,分階段完成學業。學生入學后享受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和助學金政策,學校的辦學資金由政府用出資購買農民學習成果的公益性經費補償,增加學校制度性的經費支持。二是在州農校建設農業類校園創業平臺,或鼓勵學校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合作建立創業平臺,積極探索“創業創新+技能”新模式。培育對象為:學校涉農專業學生或初中后、高中后未能繼續升學和就業的有志于從事農業的畢業生。通過開設創業指導、農學相應專業課程,熟悉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企業財務管理和市場營銷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從種到收,依據農業生產技術環節和農時季節開展生產全程參與,又從生產決策、成本核算、過程控制、產品營銷到資金回籠,依據時間節點和產業需求得到創業的體驗,使他們學有一技之長,先解決生存問題、再解決發展問題,先就業、再創業,先做員工、再做老板,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為創辦更多高質量的農村經營主體提供就業創業服務。3.精選對象,量身定做,助力精準扶貧,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扶貧先扶智”,扶持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學到技能是職業教育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以明確培育重點,精選培育對象,拓展培育渠道為目標,對貧困地區留守人員著力培育產業增強發展能力推動脫貧。切實做到“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充分發揮農業職業教育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的主陣地作用,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撐,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通過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以及政策扶持相互銜接配套的培育制度。如文山農業學校作為文山州唯一的中等農業職業學校,2008年以來至2010年秋季,大膽實施“送教下鄉”辦學模式,共招收“送教下鄉”班學生3509人,其中學生主要為村組干部、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和“雙帶頭人”。學校在“送教下鄉”辦學模式探索中,邊實施、邊總結、邊調整,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從2012年以來,學校對全州8縣(市)進行了農民培訓近4200人,逐步形成有效規范的培訓模式,特別是通過對“送教下鄉”模式的探索,積累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管理經驗,擁有一支專業教師隊伍,結合各鄉鎮農業產業情況編寫了相應的課程教材。文山農校職業技能培訓站是文山州認定的定點培訓機構,重點培訓家畜飼養工、農藝工、園藝工。4.整合資源,加強管理,加快職業農民培育,實現精準扶貧一是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統籌各類涉農培訓項目和政策。必須有專門機構和專業隊伍作支撐,向專業化、標準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完善農業職業人才培養培訓體系,科學整合資源,面向每個貧困縣,定向培養農業技術、旅游業、電子商務等方面專業人才。二是以政府推動、指導為前提,實現州農校、州縣農廣校、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個資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公益化+市場化”的技能培訓運營模式,從選擇培訓對象、認定培養機構、選定內容、選定師資、資金管理、監督檢查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質量保障機制及管理機制。對篩選的學員,分產業、按區域組建教學班,教學班大多設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或生產基地。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育模式,以產業為立足點,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發揮州農校、州縣農廣校優勢,依托基層遠程網絡教育平臺和“互聯網+技能培訓”課程資源,借助微課教學,搭建課程體系,對課程開發、培育標準、考核標準進行研究,最終形成有效的資源和網絡,開展遠程網絡職業技能培訓。三是統籌農民工職業培訓、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農民適用技術培訓和科技扶貧培訓等項目和政策,依托政府專項經費,學校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培訓模式,培訓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經紀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等。扶持他們做大做強產業,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培訓農村基層干部,促進農村干部隊伍、農村帶頭人業務素質、管理水平、決策能力的提高。培訓留守在家的人員,依托當地的支柱產業、重點產業、增收致富產業進行培訓,讓真正從事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提升素質和生產技能的種養農民優先接受培育。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富裕既要靠政府政策推動,也要靠科技的拉動。要實現文山州脫貧致富,實現農業長足發展,就必須通過教育使廣大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的創新者、知識技術的傳教者、高素質的管理者,成為農村的領頭人。
作者:廖青 單位:云南省文山農業學校
- 上一篇:特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
- 下一篇:唐朝農業經濟職能探析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