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息服務差異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0 10:46:38

導語:農村信息服務差異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信息服務差異性研究論文

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三省區在信息服務總體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程度、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創新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三省區各級政府部門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不同力度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山東省,2007年由山東省信息產業廳牽頭,組織協調山東網通、山東郵政、大眾報業、微軟公司、英特爾公司、海爾集團共同合作建設山東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湖北省,2007年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2006-2020年湖北省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通知;2009年湖北省農業廳下發了《湖北省農業廳關于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意見》。同年底,湖北電信還啟動了農村信息化鄉鎮建設專項行動。計劃用5年的時間,累計投資1.5億元,建設農村通信基礎網絡和寬帶網絡,提升農村網絡覆蓋能力和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寧夏回族自治區,2006年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見》,2008年又出臺了《2009-201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信息化建設規劃與實施方案》等,指導和保障了寧夏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2.1.2經濟社會環境差異農村信息服務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農村信息服務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的收入是否得到了提高。中國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民收入水平存在著差異,因此各地對信息服務投入的力度和用戶的消費能力也各不相同。山東、湖北和寧夏分別位于中國不同的地區,各省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各異。山東省地處東部沿海,屬于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業總產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2009年該省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水平達到5395元,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經濟基礎較好;湖北省地處中部地區,屬于中部崛起的中等發達地區,省內有江漢平原和鄂北崗地兩大農業基地,2009年該省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為4137元,農村經濟發展較快;而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中國西部地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信息不暢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村總體經濟發展落后于山東和湖北兩省,2009年全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只有3432元。據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6118.77元,湖北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5035.26元,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4048.33元[2]。可以看出,山東和湖北兩省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均較寧夏稍高,因此,山東、湖北地區農村信息服務建設和推廣較寧夏相對容易,普及效果也更好。2.1.3教育文化環境差異教育文化發展程度對農戶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獲取能力有一定影響。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個覆蓋多業務類型的系統,不僅包括農業信息化,還覆蓋農村教育信息化、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文化水平直接影響著用戶獲取信息的意識和信息獲取的能力。2010年,山東省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入學率保持在98%以上,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省將建設800所左右的高中和中職學校;湖北省屬全國科技與教育發達地區,科技進步指數排名全國第11位,居中部6省之冠,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國前列。該省2007年率先在全省范圍內實現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校校通”。2010年實現農村地區免費義務教育;寧夏在2007年10月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任務全部完成,共建設教學光盤播放點3568個、衛星教學收視點2155個、農村初中計算機教室279個,實現了農村現代遠程教育“三種模式”全覆蓋。寧夏地區2010年教育事業發展迅猛,6縣市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14個縣市區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18個縣市區實現創建教育強縣目標,連續8年中職招生超額完成任務,170萬m2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順利竣工,總投資高達21億元的寧夏職業教育基地基本建成,近5萬人次的中小學教師得到了培訓等。

近年來,全國各省區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電話“村村通”已經全面實現。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寧夏全區在全國較早地實現了所有行政村“村村通電話”,2007年提前3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電話”。200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141.33部,湖北省134.21部,寧夏151.83部,電信發展水平越來越高。此外,三省區農村固定電話用戶分別為957.0萬、378.0萬和37.1萬,據估算平均每年每戶電信業務量分別為2109.90元、1884.55元、2346.87元[2],詳見表1。2.2.2廣播電視網絡發展迅速,基本實現全覆蓋山東、湖北和寧夏三省區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進展順利,成效顯著。截至2009年底,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8.02%、97.41%和92.9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7.88%、97.49%和97.31%,有線電視普及率為52.67%、41.44%和40.1%[3]。山東省有線電視用戶達1500萬,2009年新通廣播電視20戶以上的自然村個數為3414個。湖北省2009年新通廣播電視20戶以上的自然村6236個。2009年11月19日寧夏成為全國第一個提前完成20戶以上盲點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任務。2009年新通廣播電視20戶以上自然村個數為338個。從圖1可以看出,山東、湖北和寧夏三省區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水平相當,差距不明顯,但是有線電視發展相對較弱。2.2.3農村互聯網基本實現村村通相關數據顯示,山東省互聯網發展水平較高,普及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網民規模增長速度相對較快,年增幅度為39.6%,增長排名第12位[4];2010年山東省農村寬帶用戶達到160萬,基本實現村村通寬帶。全省131個縣級信息服務平臺和1170個鄉鎮信息服務站全部接入了互聯網;湖北省互聯網普及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網民增幅為39.9%。從2009年底開始,通過半年時間的網絡整、改、建,44個試點信息化鄉鎮的行政村平均光纜通達率由66%提升到93%,自然村平均光纜通達率由46%提升到71%,寬帶提升到2~8M,可以滿足3~5年內農村對于寬帶、IPTV視頻業務發展的需要[5];寧夏回族自治區互聯網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網絡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2008年全區也全面實現了2362個行政村“村村通寬帶,村村能看網絡電視”的目標,截至當年年底,全區開展互聯網技術培訓8000場次,培訓農民11萬人次,農產品供求信息30萬條次,實現農產品網上銷售超過5億元。初步形成山東省投資10多億元,在8.4萬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形成了覆蓋全省農村、功能比較完備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體系。全省17個市中有15個市已建成市級網絡平臺,93%的農業縣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了農業機械、畜牧、水產養殖等15個專業網站;建立了農產品市場價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農村政策等10個農業專家系統;建設了濟南、東營、煙臺、濰坊等4個農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基地和佳寶乳業等4個試點工程基地,基本形成了以山東農業信息網省級平臺為龍頭,市、縣農業信息網絡為骨干,向下延伸到鄉鎮、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部分村、戶的信息網絡體系。湖北省搭建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省-市-縣-鄉-村”五級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建立起以電話、廣播、電視、專刊、Internet網絡等多終端設備形式應用為基礎的公共信息網絡平臺。建設了一批多介質的農村信息資源數據庫,并建設有多個大型農村信息網站,建成了17個市(州)農村信息服務中心、32個縣級農村信息服務中心和27413個站點表12009年山東、湖北和寧夏移動電話和固定電話業務情況地區山東湖北寧夏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部141.33134.21151.83農村固定電話用戶//萬957.0378.037.1全省區移動電話用戶//萬5334.53136.9382.8全省區固定電話用戶//萬2217.31088.3114.5電信業務總量//億元1593.35796.26116.71平均每年每戶電信業務量//元(估算值)2109.901884.552346.87建成,近5萬人次的中小學教師得到了培訓等。近年來,全國各省區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電話“村村通”已經全面實現。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寧夏全區在全國較早地實現了所有行政村“村村通電話”,2007年提前3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電話”。200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141.33部,湖北省134.21部,寧夏151.83部,電信發展水平越來越高。此外,三省區農村固定電話用戶分別為957.0萬、378.0萬和37.1萬,據估算平均每年每戶電信業務量分別為2109.90元、1884.55元、2346.87元[2],詳見表1。發展迅速,基本實現全覆蓋山100806040200百分比/%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圖12009年山東、湖北、寧夏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情況對比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有線電視入戶率山東湖北寧夏5226建設,其中有5483個點利用衛星通信完成,全面覆蓋湖北全省農村的自然村及以上單位,建成了22553個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站點。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的21個縣(區)全部建成了農業信息服務平臺,70個鄉鎮建成了信息服務站,占到鄉鎮總數的40%左右。全區2362個行政村共建設了2802個農村信息服務站,實現了互聯網經營、農村黨員干部教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三項功能,基本形成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齊全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采取“龍頭帶動型、資源共享型、科技領先型、組織引領型、扶貧幫助型”等5種村級信息服務站建站模式,既適應了不同地域、不同條件的農村村民的信息需求特點,又為眾多的行政村從村情出發有效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供了廣闊平臺。

發展迅速山東省17個市和絕大多數縣(區)的農業主管部門成立了領導信息化建設工作的行政科室,139個縣、1170個鄉鎮建立了信息服務站,初步建成了覆蓋所有市、縣、鄉、村的梯級農業信息員隊伍[6]。近兩年共舉辦各類市(縣)級農村信息員培訓班300余期,累計培訓農村信息員近萬人,建成了市、縣、鄉、村四級農村信息員隊伍,總結推廣了“招遠蠶莊”等多個農村信息服務成功模式。湖北省的農村信息服務機構開始向基層延伸,目前全省縣鄉兩級建有農村信息化機構2402個,從事農村信息化的人員有20380多人,其中專職人員近8000人。2006年底,湖北省啟動了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系統的建設,截至2008年湖北農村黨員遠程教育點已覆蓋60%以上的農村。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市(縣、區)農業、畜牧等部門和全區198個鄉鎮都配備了專職或兼職農村信息員,農民經紀人、種養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有關社會中介組織中也有一批農村信息員;寧夏還實施了新型農民信息化培訓工程,通過集中授課、個別輔導、“信息大篷車”等多種方式,已培訓了10多萬農民。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差異山東、湖北、寧夏三省區的農村信息服務工作分別取得了一定成就,探索出了適合各自省區農村發展和農民需要的信息服務模式。2007年7月,山東省成為國家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工程首批試點省份。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建成各類涉農網站1214個,居全國首位。全省的139個縣級信息服務平臺和1218個鄉鎮信息服務站全部接入了互聯網,形成了覆蓋全省,以市、縣網絡為骨干,貫通鄉鎮、農業龍頭企業和部分村、戶的農村信息網絡體系[7]。截至2010年底,湖北省已通光纜的行政村為18821個,農村光纜長度達到73566皮長公里,行政村光纜通達率提升到72.1%;農村寬帶用戶數達到68萬戶。并力爭到2015年,光纜延伸至所有行政村和大的自然村,實現100%的自然村通電話、90%的行政村具備寬帶上網能力[8]。可見,湖北省的光纜通達率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在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湖北已建成1個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平臺,農業科技110組織管理體系和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兩套體系,信息資源提供系統、信息查詢與服務系統和用戶管理信息支持系統3個支持系統,自動語音服務、專家熱線咨詢服務和現場技術服務3種服務模式,襄陽、十堰和荊門3個示范區的湖北省農技110信息服務示范體系。實現了統一服務品牌、統一星火標識、統一熱線號碼、統一收費標準、統一服務規范的“五個統一”[7]。寧夏回族自治區“三網融合”發展迅速,IPTV使寧夏首先在全國突破了“三網融合”中部門網絡資源分割的體制障礙,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實現了“合作共贏”,在農村信息服務中率先解決了“多網合一”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以IPTV作為“三網融合”切入點,正確處理產業鏈核心價值關聯,協調和促進電信部門、光電部門和相關各方面的合作。其次,“共建一個涉農數據庫”的思路打破了壟斷和部門利益的分割,改變了以往各部門關起門來建數據庫、部門之間的數據庫“老死不相往來”以及信息重復采集、分割擁有、壟斷使用和低效開發的局面,有效推動了農村信息服務工作的開展。近年來,山東、湖北、寧夏三省區在農村信息服務工作中不斷探索發掘新模式、新內容,并根據各自的優勢分別以示范省建設、光纜建設和“三網融合”為切入點,創造了一系列符合地方發展特色的農村信息服務道路,為中國其他省份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構建人人受益的信息社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本文作者:郭美榮李瑾秦向陽工作單位: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