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管理與服務研究

時間:2022-11-21 02:51:30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管理與服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管理與服務研究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股生力軍。而中國特殊的戶籍制度、教育政策壁壘導致農民工子女留守農村,產生了留守兒童問題。本文試從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出現的問題、原因及對策等方面著手,分析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管理服務及相應問題的解決中教育行政部門應擔之責、可對之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課后服務;寄宿制學校

自從允許農民進城務工開始,農村留守兒童便開始產生,其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產物。而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又讓留守兒童問題變得復雜,成為一直以來社會關注的焦點、難點和痛點。筆者本著人文關懷,試從教育管理與服務的角度,淺析對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應承擔起的責任,希望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合理解決提供些許可供參考的政策建議。

1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2013年,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樣本推算,留守兒童大約為6100萬人,占農村兒童數量的37.70%,占全國兒童數量的21.88%。此時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范圍為農村中父母一方或同時外出,留守在家的18歲以下的兒童[1]。隨著我國精準扶貧工程、新型城鎮化建設、戶籍制度和隨遷子女就地入學制度改革、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等一系列政策的有效實施,留守兒童數量開始明顯減少。2016年,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關于“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等相關規定,《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將農村留守兒童重新定義為“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者一方外出務工而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同時,2016年3月,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門聯合行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普查工作,此次摸底全國共排查出農村留守兒童902萬人。在這902萬留守兒童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撫養的有805萬人,占總數的89.3%;由其他親戚朋友監護的有30萬人,占總人數的3.3%;處于無人監護狀態的有36萬人,占4%;父母一方外出務工而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有31萬人,占3.4%。從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結構來看,0~5周歲的有250萬人,占27.8%;6~13周歲(含6周歲)559萬人,占62.0%;14~16周歲(含14周歲)92萬人,占10.2%[2]。

2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農民向城市遷徙,產生留守兒童,各國如此,但在世界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受戶籍政策、教育政策限制,能大規模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只有中國。由于留守兒童數量多,分布在廣大農村,有的與父母長期分離,在親情關懷、生活起居、家庭教育和安全保護等方面面臨著眾多突出問題。筆者通過查閱資料,并與現實案例相結合發現,由于成長中缺乏有效的家庭監督管理與教育,留守兒童群體的生活狀態普遍較差;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狀態穩定性較低,教育問題突出;更有甚者發生舉國震驚的人身安全事件。此外,由于缺乏父母親情、家庭關愛,大多數留守兒童存在性格孤僻、人際交往障礙、情感障礙、過度敏感偏激等心理問題。而存在的心理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長,甚至在組建家庭后會影響下一代。“當第一代留守兒童成年走入社會,尤其自己成為父母后,他們的心理問題就開始集體顯現?!薄读羰匾淮珖r村留守兒童902萬》報道中,對留守一代的心理問題有許多詳盡的案例陳述[3]。探究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產生原因主要如下。一是留守兒童撫養的主體——祖父母、外祖父母,大都是年齡偏大、學歷水平不高的老人,許多地方一個老人需要撫養多個孫輩,體力精力不濟。二是很多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父母缺乏監護責任和科學現代的教育理念,僅提供物質生活上的支持,較少回家看望子女,甚至常年不與子女聯系,致使子女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親情關愛。三是農村教學質量、課余教學條件有限,缺乏圖書館、少年宮、較好的興趣愛好培訓機構等,農村留守兒童無法享受豐富多彩、利于開拓人生視野的課余活動。四是相比可視化的教學樓、操場以及現代化的教學儀器等硬件條件,很多學校對學生飲食營養健康、心理狀況等方面的重視度遠遠不夠。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讓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有父母關愛的童年,既能助推教育公平,提升我國整體教育質量;又能阻斷農村留守代際傳遞,保障一代人的幸福生活[4]。而近些年,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頻頻見諸報端,留守兒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比重過高,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所有這些問題告訴大家: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解決或者緩解留守兒童問題迫在眉睫。

3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與服務的政策建議

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之初,留守兒童父母是迫于生計和經濟壓力選擇外出打工,但現在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村物質生活水平已經有很大改善,與之相對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各種惡性事件不斷出現,讓大家意識到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相當嚴重。為保障留守兒童享受父母親情、接受良好教育、得到人身安全保障等,從教育管理服務的角度,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幾點對策。3.1做好建檔立卡農村留守兒童控輟保學工作。要求各學校全面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定期更新其父母打出務工和監護人情況,實施一人一檔案、精準化管理;重點關注入學率、鞏固率等關鍵指標,認真開展信息核查比對,建立控輟保學動態監測機制,指導各地分類制訂控輟保學措施,對輟學兒童逐一進行勸返復學。逐步建立并完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留守兒童資助體系”,加大貧困家庭留守兒童教育資助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學校社會廣泛參與的貧困家庭留守兒童資助政策體系,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全覆蓋,真正做到不讓一個留守兒童因家庭貧困而輟學。3.2做好農村留守兒童課后服務工作。制定與出臺《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指導各地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等存在監管空檔期問題,提供便民性服務措施,增強教育公共服務能力。修訂普通中小學校辦學條件相關標準,要求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設立課余活動室,配齊配全圖書閱覽、親情電話等設施,為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課余活動閱讀、與父母親情聯絡等提供場所和條件,通過豐富的課余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并緩解其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3.3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通過“全面改薄”工程對貧困地區農村校園校舍修繕,為留守兒童提供基本的學習生活條件;對位置偏遠且學生較少的地方,在村開設低年級學段小規模學校,在鄉鎮設置寄宿制中心學校,方便農村孩子就近入學,通過精準施策,實現寄宿制學校合理分配,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入學需求;要求寄宿制學校配備具備科學管理能力、了解留守寄宿兒童心理特點的生活教師。通過寄宿學校的集體生活鍛煉寄宿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3.4形成“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家庭”監管合力。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對學校德育、法制安全教育、課余活動、營養膳食等的督導與綜合考核評價機制;制定與出臺《家庭教育試驗區實施方案》,組織成立家庭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傳遞科學的育兒思想,指導開展家庭教育服務和關愛幫扶活動,推動家長自覺履行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師德、職業精神培育[5]。通過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家庭各擔其責,逐步形成良好的協調溝通聯動機制。當然,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絕不能僅僅依靠教育部門一方之力,還需要民政部門、婦聯組織、共青團組織、關工委組織等共同發力,織建社會關愛網絡,逐步形成更趨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機制。

參考文獻

[1]楊兆山,王守紀,張海波.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適應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167-169.

[2]甘貝貝.農村留守兒童902萬[N].人民日報,2016-11-10.

[3]程曼祺,胡寧.留守一代全國農村留守兒童902萬[N].中國青年報,2016-11-23.

[4]蒙宗海.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知識文庫,2018(1):119.

[5]徐永軍,張劍.《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政策朔望與內涵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1):57-61.

作者:孟慶會 單位:山東省教育技術裝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