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
時間:2022-11-21 03:12:45
導語: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城鄉統籌,處理好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項目建設、政府角色和社會參與、農民被動接受與自主發展、城市資源與鄉村共享、傳統形式和新興模式等關系和問題。達州市在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面有新舉措、取得了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探索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和策略,可以為有關部門提供借鑒。
[關鍵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農村;農民;城鄉統籌
近年來,西部地區勇于創新,實施文化惠民、文化強市戰略,從改善文化民生入手,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初步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但是,農村地區基礎還很薄弱,還不能完全滿足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必須更新思路,功艱克難,盡快建成完備高效的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1西部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成效顯著
1.1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近年來,達州市投入30多億元,打造重點文化設施,構建覆蓋城鄉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形成了“農村十里文化圈”和“城市十分鐘文化圈”。重點場所巴山大劇場、文化廣場、文化館、巴山書畫院、圖書館、博物館等相繼落成,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國文化信息平臺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逐漸完成,到2016年末全市建有文化館(站)317個(其中文化館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09個),博物館(陳列館)5個,美術館(書畫院)2個,劇場、影劇院20個,公共圖書館8個。有社區文化中心273個、村文化活動室1515個、農家書屋2834個、鄉村大舞臺57個、農民工文化驛站354個、留守學生(兒童)之家333個。全市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6.59%和95.71%,有線電視入戶率(含網絡電視)達到50.25%,基本實現一縣兩館、一鄉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冊、一村一月放一場電影的目標。1.2示范項目建設特色鮮明,成績斐然。達州市以打造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平臺為抓手,通過“基地+節會”的模式,推動了新農村文化事業和產業的融合發展、城市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統籌發展。從2011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以農民為中心,突出“農民演、演農民,農民看、樂農民”的鮮明特色的展演活動,把全國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成果吸引到達州來,把本土創作的文藝精品推介出去,大大滿足了達州人民欣賞高水平文藝精品的需求。以文藝展演為龍頭,廣泛開展“文化惠民在身邊•流動舞臺進基層”活動,把舞臺搭在田間地頭,把圖書擺到鄉間集市,把文化課堂辦到鄉鎮村社,把電影送進農家院壩,將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農村的每個角落,保持了文化惠民的常態化。該項目2013年獲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項目”,達州市順勢而為,在各區縣積極開展文化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建設,達川區、大竹縣獲得“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通川區、渠縣被授予“詩歌之鄉”“彩亭藝術之鄉”“竹編藝術之鄉”“呷酒之鄉”,達川區為“燒火龍之鄉”“孝善文化之鄉”,萬源市、宣漢縣為“太平腰鼓之鄉”“民歌之鄉”等稱號。1.3公共文化產品日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暢通高效。近年來,達州市每年有創作文藝作品5000件以上、視覺藝術作品2萬件、舞臺藝術作品200個以上。原創大型四川方言話劇《村官楊幫武》榮獲四川省文華獎多項大獎,并成為全國重點劇目,巡演50多場。有非物質文化遺產29項,通過流動展覽車、流動圖書車、流動電影院以及群眾義演等方式,開展“文化惠民在身邊”的服務活動,實現了文化惠民全覆蓋。據報道,達州市及所屬區縣(市)“每年舉辦大型專題文化活動20余場、廣場文化活動400多場、送文化下鄉300余場,各鄉鎮每年組織文化活動1300場以上,放映農村公益性電影34572場,受益群眾800萬人次以上”。最近三年,每年舉辦“巴渠大講壇”公益講座60余場、文化精品展覽60余次等,并到鄉鎮巡回舉辦,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成效更加顯著。1.4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達州市在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的推動下,著力打造“巴山作家群”、“巴山畫派”、“巴渠詩群”、“巴山攝影人”,培育了一批優秀的藝術人才,產出了豐碩的創作成果,長期保持全省領先地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整合人才資源,將原有5個藝術院團整合成達州市文化藝術中心和達州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將各縣文藝院團整體并入當地縣文化館,組建群眾文藝隊伍2000余支,“巴山蒲公英”文化志愿服務團已發展到4000多人,有效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開展。同時,在校園、社區、鄉村、企業等開展免費培訓,培訓基層業余文藝骨干1.2萬人次。
2存在的主要問題
達州市的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盡管取得良好成績,有了較快的發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2.1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文化服務針對性不強。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等政策逐步落實,達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了巨大改善。但是,由于多種原因,農村地區文化基礎設施仍然遠遠落后于城市,而且空間布局不夠合理,還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盡管目前每個鄉鎮建起了文化站,每個村也有文化室和農家書屋,但村級文化信息共享服務點和網絡平臺還很少。有些地方的公共文化建設流于形式,不接地氣。政府和社會提供的文化產品總量不足,品種少,更新慢,農民選擇余地小,農民喜聞樂見的項目不多,更談不上公共文化服務的針對性、層次感和多樣化了,分別針對青少年、老年、女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現不出來。從群體看,農村的婦女兒童和老年人,文化水平低、知識量有限,喜歡參加一些簡單的、娛樂性文化活動;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注重個人能力的提高,喜歡參加“知識性”文化活動。目前,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剩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而且居住分散。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主要是讀書看報、廣播電視宣講等基本方式,所有鄉鎮、行政村整齊劃一、單調雷同,缺少針對性和多樣性,農民參與程度低,往往造成政府花錢購買的基本設施和文化產品閑置浪費,出現“相對過剩”,造成供需結構失衡。2.2文化服務人才短缺,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質量不高。近年來,隨著一些大學生村官和公務員充實基層,農村管理干部文化素質、文化視野和管理能力有很大提升,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多數基層文化干部的專業知識不足,管理能力偏低,真正懂科技、文化、音樂、舞蹈等專業知識,又能懂管理、善交際的業務人員很少。加之農村文化服務工作難度大,環境差、交通不便,待遇低,一些文化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主動性差,服務質量難上新臺階。一般人看來,公共文化就是唱歌、跳舞,文化活動就是娛樂、休閑。逢年過節搞一些耍龍舞獅,平時讓大家跳跳“壩壩舞”而已。有些地方開展的“文化下鄉”活動有名無實,讓農民做觀眾,流于走形式,讓農民真正受益的很少。2.3社會參與程度不高,資金投入不足。達州是革命老區,經濟欠發達,幾年來政府努力籌集了30多億元,主要用在必要的城市重點文化場所修建和展演活動上了,而真正用在農村文化建設上的資金并不多。沒有足夠的資金持續投入,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會整體滯后。達州本地的文化產業一般規模小、資金少,經營發展欠佳,大型企業參與熱情不高,外來資金少,嚴重影響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2.4農村公共文化管理體制不健全、職責不夠明確。首先,由于經費投入不足和文化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有些鄉鎮干部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雖設有鄉鎮文化站,也有固定編制和人員,但往往安排非專職人員負責,專職人員被挪去干其他工作,存在部門虛設、管理缺位、陣地弱化的現象。其次,管理職責不夠明確,管理效率不能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管理體制職責不明、協調不暢,對文化設施的運行、文化產品的調配缺乏系統規劃和綜合利用。最后,農村基層的文化建設潛力挖掘不夠,廣大群眾主動參與較少,沒有真正參與到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決策和管理體制中去,無法形成合力,發揮有效監管,產生良好效果。
3聚焦問題,補齊短板,滿足農民文化需求
當前,達州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做好以下工作。3.1堅持城鄉統籌,完善文化服務網絡,建好文化服務陣地。首先,進一步完善文化基礎設施,重點是文化大院、群眾文化廣場、網絡信息中心等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對等化。其次,落實“總分館制度”,實現文化資源共享。積極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打通壁壘,城鄉一體,實行文化資源統一配置和共享,充分發揮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服務功能和輻射作用,填補鄉村文化站、圖書室“無人員”“無資源”的短板。第三,建立“互聯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通過互聯網把城市的優質文化資源與鄉村農戶連通起來,使農民也能享受到跟城鎮居民同樣的公共文化服務。“互聯網+”可以打通公共文化設施與文化服務對象之間“最后一公里”的阻隔,使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得到無限延伸,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發揮。3.2開發特色資源,打造文化品牌。達州市立足本土,主動作為,已經取得一些成績,產生了良好影響,但品牌還不夠響亮,影響不夠持久。達州有豐厚的文化積淀,巴人文化、賨人文化、紅軍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大巴山人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沃土。達州市要利用好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平臺,按照“一縣一品牌、一鄉鎮一特色”的原則,開發本地的文化資源,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造名山名鎮、名節名俗、名人名事、名戲名歌、名產名食等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弘揚大巴山人勤勞勇敢、愛國愛家、樂于奉獻的品質和樂觀熱情的性格形成特色文化精神和優良傳統。開發文化休閑旅游、民族文化尋根、鄉土文化體驗等項目,不僅滿足了農民的文化需求,也能廣泛吸引具有鄉愁情結的城里人。可以將公共文化建設與扶貧開發、美麗鄉村、特色村寨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設相結合,構建“文化+”的新模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鄉間休閑、鄉村旅游、生態養老、農業農產、現代服務等特色產業協同發展。3.3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全員參與的多元合作供給模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決定:“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在新形勢下,政府要轉變觀念,堅持“需求導向”,從農民的意愿出發,制定公共文化供給政策,鼓勵企業尤其是文化商業組織參與進來,將公共文化服務和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發展印刷出版、廣告演藝、影視傳播、網絡媒體、環境藝術設計、文化旅游、文化餐飲等產業。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提高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更好地參與公共文化建設與服務。重視農民的參與熱情和藝術創造力,鼓勵、引導農民群眾自辦小劇團、舞龍隊、電影院、文博藝術館等文化組織,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農民的這種自產自銷、自給自足供給方式,既能擴大文化產品增量,更能提高文化服務的針對性。3.4注重文化人才培養,增強文化服務能力。文化人才是實現農村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因素。但目前,農村文化人才還十分缺乏,必須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和保障機制,可以通過上派、掛職鍛煉、短期輪訓、示范崗等多種方式培養既懂文化又懂經營的復合型管理人才;通過選送培養、跟師學藝、進修等方式,培養本土文藝骨干;可以通過鼓勵大學生當村官的做法,吸引有才干、有藝術專長的大學生到農村文藝隊伍;還可以通過獎勵政策吸引優秀專業藝術人才服務農村文化事業,變“送文化”為“種文化”。人才問題涉及面廣,難度大,必須解決好人員編制、經費和配套制度,才能建設一支由管理干部、專業骨干、民間藝人、文化團體組成的專兼職人員隊伍,增強農村的文化“造血功能”,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持久生命力。3.5建立政策保障機制,激發文化活力。要立足達州市情,聚焦群眾需求,“建立一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政策支持、資金保障、資源配置、平臺互動、成果共享、聯動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公共文化服務考核評價體系,并作為衡量各級部門政績的重要指標”。更新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供給機制,堅持以農民為中心,農民“需求導向”,避免“可能”“也許”式的無針對性配置,造成資源浪費。建立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效評價機制,考核公共文化投入度、公眾占有率、公眾選擇率、公眾滿意度、公眾受益度等指標體系,兌現獎懲。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的評價,農民的意見應該占較大比例。要讓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網“大”起來,覆蓋鄉村的各個角落;讓鄉鎮綜合文化站“站”起來,充分發揮文化服務的帶頭作用,杜絕“空殼化”;讓文化下鄉活動“多”起來,把先進文化的種子移植到新農村的沃土;讓農家書屋人氣“旺”起來,避免圖書資源的浪費;讓農民主動參與“樂”起來,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
[參考文獻]
[1]達州市統計局.達州市2016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中國統計信息網,2017-05-07.
[2]任華明,柯文川.達州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N].四川日報,2015-10-26.
[3]龐瑩.打造大巴山“文化糧倉”[N].四川日報,2011-11-06.
[4]顏玉凡,葉南客.我國現階段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困境解析——以H社區為例[J].藝術百家,2014(06):23-29.
[5]金武剛.論縣域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的構建與實現[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01):42-47.
[6]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7]程玉賢,李海艷,石月清.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5(01):86-87.
作者:杜松柏 許洪順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
- 上一篇:高校經濟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改革
- 下一篇:農村氣象服務水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