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現實畢業論文

時間:2022-03-31 02:39:00

導語:自由主義現實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由主義現實畢業論文

像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NAFTA)和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樣的協議擴大了跨國資本家的權力和利潤,付出的代價是日益增長的經濟不穩定和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惡化。盡管有這個現實,新自由主義者仍然宣稱自由化,消除壁壘,私有化產生了難以匹敵的好處,他們連篇累牘的宣傳讓工人階級相信這些是無可辯駁的真理。因此,美國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政治領導人總是這樣為他們擴大WTO獲得如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TradeAreaoftheAmericas(FTAA)等協議的努力辯護,說這是必要的措施確保給世界人民更燦爛的未來,尤其是生活在貧窮中的人們。

比如,WTO首任總干事雷納托·魯杰羅(RenatoRuggiero)宣稱,“世貿組織自由化努力有潛力在下個世紀(21世紀)早期消除全球貧困,這在幾十年前還是個烏托邦空想,但是今天成為實實在在的可能性。”1同樣的,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威廉-克萊恩(WilliamCline)在2005年12月香港召開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前夕發表簡短文章指出“如果所有的貿易壁壘都消除,15年時間就可以讓大約5億人脫貧。。世貿組織中現在的多哈回合(DohaRound)多邊貿易談判為國際社會達到這個目標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2

因此,如果我們要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工程提出強有力的挑戰,就必須加倍努力贏得思想的戰爭。贏得這次戰斗需要展示新自由主義是推動資本家利益的意識形態外衣,而不是表現資本主義制度經濟和社會后果的科學框架。還需要顯示資本主義作為國際性的機制破壞了而不是促進了工人階級的利益,不管是第三世界還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

自由貿易優越性的神話:理論上的批判

按照世貿組織及其FTAA協議之類的支持者的說法,這些機構和協議推動自由貿易為了提高生產率,將經濟利益最大化。這個對貿易的關注隱藏了事實上更加寬廣的政治經濟議題:跨國公司追求利潤機會的擴張和提高。在世貿組織中,這個議題通過一系列的協議來完成,這些協議露骨地限制或者實際上阻止國家對通常理解上根本和貿易沒有關系的經濟活動上的管理。比如,《知識產權貿易協定》(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TRIPS)限制了國家的能力否認某些產品的專利權的拒絕(比如活體器官)或者在相關國家對某些專利產品的使用控制(比如使用必須的認證確保某些關鍵藥品供應)等。它也強迫國家接受專利有效期的快速增長。《投資措施貿易協定》(TheAgreementonTradeRelatedInvestmentMeasures(TRIMS)限制了國家的權力對外國直接投資(FDI)執行要求的能力,(FDI),包含諸如要求當地參與(勞動力)或者技術轉讓等。《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強迫國家開放他們的國家服務市場(包括從醫療衛生,教育到公共設施和零售業等)給外來提供者,以及限制國家對這些活動的公共管理。同樣的,提議中的《政府采購協議》(GovernmentProcurementAgreement)將否認國家在簽訂采購合同時使用非經濟手段的能力,比如勞動力,環境保護等。

這些協議很少在主流媒體上討論,正是因為它們直接提出了不容易辯護的公共權利和私人權利的關系問題。這就是為什么那些支持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人更愿意描述幫助堅固它的機構性安排是作為貿易協議,而且根據所謂的自由貿易的優越性辯護的最重要原因。這個辯護在工人階級中占統治地位,尤其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不幸的,不值得的。把他作為理論基礎,資本主義全球化鼓吹者發現鼓勵大眾接受更寬泛的命題市場決定后果比社會決定后果在任何活動中都優越的觀點更加容易些。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要具備使用有效的,容易懂的語言揭穿自由貿易優越性神話的批評能力。事實上,這是比人們普遍認為的更加容易的任務。

鼓吹自由貿易的觀點一般都是依賴相對優勢理論。李嘉圖(DavidRicardo)在1821年提出該理論在他的書《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國家擁有或者能創造不同的相對優勢或者貿易是有幫助作用的觀點是普遍的誤解。實際上,它支持一個非常具體的政策結論:一個國家的最好的經濟政策是允許沒有壁壘的國際市場活動決定相對優勢和國家的生產模式。3

李嘉圖用兩個國家,世界靜止模型“證明”他的相對優勢理論。其中葡萄牙被認為在葡萄酒和布匹生產上比英國有優勢,但是在葡萄酒生產上優越性最大。李嘉圖在他創造的世界中顯示葡萄牙和英國在國際分工中得益,各方都生產相對優勢最大,最有競爭力的商品。因此,即使英國的生產率在兩種產品上都比不上葡萄牙,自由貿易的邏輯讓葡萄牙集中生產葡萄酒,英國生產布匹,兩國的貿易讓各自獲得最大的利益。

主流經濟學家雖然繼續接受李嘉圖理論的基本觀點,但是他們發展了這個理論。最重要的是赫克謝爾—奧林(Hecksher-Olin)理論認為因為一個國家的相對優勢受到資源基礎的影響,資本缺乏的第三世界國家應該專門從事勞動密集型的產品;要素價格均平化理論(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認為自由貿易將提升密集使用的因素的價格(第三世界中的非技術勞動力)直到所有的因素價格在全世界達到平等;以及斯托普勒-薩繆森(Stopler-Samuleson)理論認為稀缺因素的收入(富裕國家的勞動力,貧窮國家的資本)在自由貿易中損失最大。所有這些修改都沒有挑戰李嘉圖理論的相對優勢的核心觀點。實際上它們提供了補充的證據那就是第三世界的工人在自由貿易中是最大的受益者。

像所有理論一樣,相對優勢理論(以及結論)是建立在一些假設上面的,最重要的假設包括下面的內容:

·公司間的競爭完美無缺

·生產要素的充分使用

·勞動力和資本在國內完美的流動,流動不能越過國界

·國家從貿易中獲得的利益被生活在國內的人享用,在本地消費

·國家的對外貿易總是平衡的

·市場價格準確地反映產品的真實(社會)成本

即使簡單的看一下這些假設就會發現它們是粗放的,不符合實際的。而且,如果他們不滿意,就沒有基礎接受該理論的結論自由貿易推動國際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所有生產要素的充分使用的假設包括勞動力明顯就是虛假的。同樣有問題的是該理論隱含的重組過程的假定(但是從來沒有解釋到底是如何做的)因為自由貿易產生的進口導致的失業的工人在出口增長的經濟領域很快找到新的工作。實際上,工人(以及生產的其他要素)在另外的使用方面并不是同等有生產力的。即使我們不考慮這個問題,即使他們的重新分配不是足夠的快,新解放的經濟很可能承受失業率的增加,導致需求的減弱或許造成經濟停滯。因此,即使所有生產要素最終充分的使用,很可能轉型的成本將大于經濟轉型帶來的貿易中得到的所謂的效率收益。

價格反映社會成本的假設也是有問題的。許多產品市場都是由個別人壟斷,許多公司得到政府巨額補貼,足以影響他們的生產和價格決定。許多生產活動產生負面的外在后果(特別是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建立在現有市場價格基礎上的貿易專業化將很容易生產總體上低效率的國際經濟結構,并導致社會生活水平的下降。

對外貿易保持平衡的假設同樣面臨挑戰。該假設依賴于另外一個假設---匯率是自由浮動的,而且迅速糾正貿易的不平衡。但是匯率很容易受到投機性經濟活動的影響,造成匯率的不穩定而不是朝著均衡的方向前進。另外,貿易越來越多的發生在跨國公司控制的生產網絡,匯率的變化很難產生期待的新生產模式。匯率變化在短時間內無法產生必要的貿易調整,進口就得減少(貿易平衡得以恢復)通過強迫性的積累需求減弱,造成經濟停滯。

還值得挑戰的是資本在國內高度自由流動的假設。這個假設鞏固了其他假設,包括充分就業和貿易平衡。如果資本高度自由流動,自由市場自由貿易的政策就產生資本流向非工業化,貿易不平衡,失業,經濟危機。總而言之,來自相對優勢理論的自由貿易政策建議依賴一系列讓人懷疑的假設上面。4

自由貿易的優越性神話:現實的批判

新自由主義者常常引用非常復雜的模擬研究來支持他們的觀點。但是這些研究本身是存在嚴重問題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建立在相對優勢理論依賴的同樣的假設上面。對下面兩個非常有名的研究的考察顯示依賴這些假設是如何破壞他們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的。

2001年布朗等(DrusillaBrown,AlanDeardoff,andRobertStern)發表了他們的研究,聲稱世貿組織支持的貿易壁壘消除到2005年將讓全球經濟總量增加1.9兆美元。5他們的研究結果在2001年11月卡塔爾多哈世貿組織談判之前被廣泛刊登在媒體上。

作為其全球經濟展望系列的一部分,世界銀行也試圖預測貿易全球化帶來的利益。2002年在《2002年全球經濟展望》中它的結論是“通過降低商品貿易的關稅壁壘造成的快速融合將提高增長,在2005–2015年間提供1.5兆美元的額外積累收入給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自由化將提供更大的收益---也許是這個數量的四倍多。結果還顯示勞動力在全國收入的比重在整個發展中國家得到提高。”6

布朗等和世界銀行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可計算的籠統均衡模式的基礎上,經濟被一套相互連接的市場來限定。當價格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是因為關稅的變化)國內產品市場應該調整以重新達到均衡。因為經濟本身通過貿易聯結在一起,價格變化也被認為產生更復雜的全球性的調整,在新的均衡結果達到以前。就是在這樣的模型基礎上,這些研究的作者們試圖決定貿易自由化的經濟后果。

這個模型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必須提出關于不同市場和不同國家的消費者行為的具體假設,包括他們的調整速度。同時還必須具有詳細的全國性投入產出(input-output)表。需要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為了確保他們的模型解決問題,布朗等假定每個貿易自由化的場景都有一個獨特的均衡結果。他們還假定有兩個輸入,在每個國家的國界內都完全自由流動的資本和勞動力。而且,他們假定每個經濟體總體積累性支出是充分的,自動調整的,確保所有資源的充分利用。最后,他們還假定浮動的匯率防止關稅的變化造成貿易平衡的破壞。

雖然說法不同,這些作者創造了一個模型,其中自由化不會造成或者惡化失業率,資本外流,貿易失衡。多虧了這些假設,如果一個國家取消了貿易限制,市場力量就會很快的,不費力氣的鼓勵資本流向新的,更有生產力的領域。而且,因為貿易總是平衡的,這個轉型將產生一美元的新出口換取一美元的新進口。正如彼得·多曼(PeterDorman)在對該研究的批評中指出的“當然,工人和政府在這樣的世界根本不用擔心---如果他們能夠容易地在擴張和縮小經濟領域間游刃有余的話。”7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也使用可計算的籠統均衡模型在他們的研究中。在〈2002年全球經濟展望〉中他們開始預測性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可能演化的基本的觀點,建立在穩定參數的最好猜測上---儲蓄,投資,人口增長,貿易和生產力增長。”8這個基本觀點只結合了1997年出現的“全球貿易模式”中的變化,而且用這些最好的猜測來預測2005年到2015年的經濟結果。其次,他們假設2005年到2010年所有貿易壁壘取消,每年關稅降低六分之一。9最后,他們比較了自由化情景下的預測結果和來自最初的基本場景下的預測結果來決定自由化的收益。

這個模型努力也依賴幾個經不起推敲的,不切實際的假設上面。其中一個是關稅減免不會影響政府赤字,他們仍然保持不變。這個假設聲稱政府會自動從其他領域獲取新的收入來彌補關稅損失。另外一個假設是關稅減免對貿易平衡沒有影響。最后,充分就業的存在。強烈的自由貿易偏見被假設植入到模型的核心,因而確保了親自由化的結果。

盡管這個偏見足以讓人們放棄把這個研究結果作為政策指南的用途的努力,它的結果仍然值得考察有兩個原因。第一,所謂的益處并不像人們預料的那樣大,考慮到世界銀行對自由化的缺乏根據的鼓吹。第二,世界銀行后來的研究顯示了更少的好處。在2002年的研究報告里,世界銀行的結論是“按靜止情況測量,2015年世界收入在貿易自由化情況下比基線情況下增加3550億美元。”10第三世界國家作為整體將獲得1840億美元,或者總體收益的52%。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得到的這1420億美元收益是來自農業產品自由化的結果。更加明顯的是,其中1140億美元是來自第三世界將自己的農業領域自由化的結果。工業產品貿易自由化變成可有可無的小事情。第三世界從工業產品徹底自由化中獲得的總收益只是440億美元。

如果我們認真看待這些數字,它們當然顯示第三世界從世貿組織的協議中得到的利益非常有限。正如馬克·維茲伯特(MarkWeisbrot)和迪恩·貝克(DeanBaker)在對這個研究的批評中指出的,“取消富裕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商品出口的貿易壁壘---包括農業,紡織品,和其他產品---將。。。當這樣的改變在2015年完全實施后,增加中低收入國家GDP的0.6%。這就意味著在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在這樣的貿易安排下在2015年獲得的年人均收入不是500美元,而是503美元。”12而且,他們還指出世貿組織協議等貿易協議造成的損失將遠遠超過這個可憐的收益。

世界銀行最近的研究顯示自由化的收益更少。《2005年世界經濟展望》加入了新的數據讓他們能夠“抓住1997年到2001年相當程度上的改革(比如,烏拉圭回合談判協議的繼續落實,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優惠貿易協議的改進。”13結果,從商品貿易自由化中得到的靜止收益總量下降到2600億美元(2015年和基線情況相比),第三世界得到了收益只占總量的41%。

雖然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中待遇糟糕,許多人仍然不愿意挑戰它,因為他們被所謂的支持全球化的學術觀點嚇怕了。但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這些觀點都是建立在理論和杜撰的假定上面,有意識地歪曲了資本主義的本質。這些虛假的玩意兒應該被批判和拋棄。

新自由主義的現實

1980年后的新自由主義時代的特點是低增長,更大的貿易失衡,惡化的社會條件。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The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UNCTAD)報告指出“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整體(除了中國),平均貿易赤字在1990年高于1970年幾乎3個百分點GDP,而平均年增長率低于2%。”14而且

這個模式在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相似的。在拉丁美洲平均增長率在1990年比1970年代每年降低3%。而作為GDP一部分的貿易赤字一直保持不變。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貿易赤字在增加。亞洲國家在80年代增長迅速,降低他們的支付赤字,但是在1990年代他們的赤字增加,但是沒有取得更快速的經濟發展。15

馬克·維茲伯特、迪恩·貝克和大衛·羅斯尼克(DavidRosnick)對新自由主義政策對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產生的后果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作者指出“和人們普遍的想法相反,過去25年(1980-2005)見證了經濟增長的明顯減緩,中低收入國家的大部分人社會進步指標的惡化(和以前的20年相比)16

對于那些反對主流媒體上大肆宣傳的國際經濟自由化的基本假設的人來說,這個結果并不讓人吃驚。活躍的經濟,貿易自由化幫助造成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非工業化,因此增加他們的進口依賴。因為很容易得到,又很便宜,貿易自由化鼓勵奢侈品進口的增加。最后,因為吸引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第三世界,它同時也增加了很多第三世界出口的進口強度。出口收入不能同步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第三世界出口的增加和競爭的激烈(由于抵消進口增加的需要)導致出口收入的下降。出口也受到經濟增長緩慢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

為了保持貿易增長和經常帳戶赤字處于可控制的程度,第三世界國家往往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擔保下,使用嚴厲的措施(尤其是社會項目的殘忍的削減)來減緩經濟增長(和進口)。他們也拆除資本市場的限制,將經濟活動私有化,放松外來資金的管理規定目的就是吸引外資來抵消存在的赤字。雖然對工人階級和國家發展不利,這些政策正如設計好了的,是對籠統的跨國資本的利益和少量但是有影響的第三世界資本的利益的回應。這就是新自由主義的現實。

當代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

雖然“新自由主義”確實在很多方面抓住了當代資本主義實踐和政策的本質,但是在有些很重要的方面也是存在問題的。它特別鼓勵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同時存在很多的政策選擇,新自由主義只是其中的一個選擇的觀點。如果愿意,國家可以拒絕新自由主義,推行更加社會民主的干涉性的政策,就像60年代70年代推行的政策一樣。但是,不幸的是,事情沒有這么簡單。新自由主義提出的經濟活動的自由化不是一個糟糕的政策選擇,而是第三世界國家對資本家造成的緊張和矛盾做出的被迫性的結構性反應。換句話說,這是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本性)而不是新自由主義(一套政策選擇),因此是必須挑戰和克服的。主流理論家常常考慮國際貿易,金融,投資等作為單獨的過程。實際上,它們是相互聯結在一起的。正如上面指出的,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強迫第三世界國家進入一個支配一切的自由化和管制消除。這個運行機制產生了嚴重的后果,尤其是對于第三世界國家。它鼓勵跨國公司通過建立和擴張國際生產網絡達到他們的目標,這導致他們對第三世界工業活動的支配,這些活動改變和融合了國界,這種方式對工人階級的利益和社會,經濟和政治需要的破壞性更大。

在60年代和70年代,多數第三世界國家推行國家指導的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用銀行貸款補貼貿易赤字。這個模式在80年代早期突然停止了,當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不穩定,尤其是美國,造成利率升高和全球性經濟蕭條。第三世界的借貸成本大幅度增加,出口收入陷入谷底,促成了第三世界的“債務危機”。由于償還債務出現問題,銀行大幅度減少了他們的信貸規模,造成第三世界更加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第三世界國家尋找新的辦法推動出口和國際資本的新來源。逐漸的,他們發現以出口為主的外國直接投資是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外資競爭非常激烈。一個又一個的國家改變自己的投資管理規定,大部分的國家就是要創造一個更加自由的,管制更少的,鼓勵投資的環境。跨國公司對這些變化做出積極的反應,這些變化的很多都是它們或者它們的政府幫助推動的。在1991-1998年,FDI成為流入第三世界國家的凈資本的唯一最大來源,占全部資本的34%。17

新技術讓跨國公司能夠降低許多產品的生產成本,通過分配和地域上的生產過程分割。因此他們利用投資把這些產品勞動密集型的部分轉移到第三世界,尤其是生產或者部件組裝部分。尤其對于電子和機電產品,服裝,服飾,以及某些技術上先進的產品如光學儀器。結果就是建立或者擴大了數不清的垂直分工的國際生產網絡,許多擴張到許多不同的國家。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據估計,根據來自一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和新興市場國家的投入產出表,建立在垂直分工生產網絡的專業化基礎上的貿易占據世界出口的30%,在過去的25年中增長了40%。”18

盡管第三世界國家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激烈競爭,跨國公司傾向于把投資集中在少數國家。總體上說,美國資本強調北美(NAFTA),日本資本集中在東亞,歐洲資本集中在中歐。在FDI競爭中漏掉的國家一般來說被迫嚴酷地解決自己的貿易和金融問題。那些“贏得”外資的國家通常經歷相對迅速的工業化轉型。具體的說,它們成為主要的產品出口者,尤其是高技術產品比如晶體管,半導體,電腦,電腦部件,辦公機器,電信設備,和電子機械等。

作為這個發展的后果,第三世界占生產出口的份額從70年代和80年代的20%猛增到1990年末期的70%。19第三世界在世界生產出口中的份額也從1965年的4.4%增長到了2003年的30.1%。20

主流經濟學家說生產出口的增長說明了自由化的好處,因此WTO式的自由化協議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這個觀點錯誤的把FDI和產品出口當作了經濟發展,因此嚴重歪曲了跨國公司資本積累的運行機制。現實是參與跨國公司控制的生產網絡很少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經濟穩定,或者國家的發展前景。

這個失敗有許多的原因。首先,那些成功吸引外資的國家通常是在自由化或者拆除管制的經濟的情況下實現的。這么做的后果往往造成本國進口競爭行業的破壞,失業率上升,進口大幅度增加,工業空洞化。第二,轉移到第三世界的活動很少涉及技術和技能轉讓,或者促進國內工業聯動。這就意味著這些活動很少能夠推動全國一體的經濟發展過程和互動。而且,出口的增長嚴重依賴進口,因此大大減少了外匯收入的增長。

最后,跨國公司資本積累的過程讓第三世界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外來需求。在有些情況下,這個網絡的最重要終點市場就是美國,意味著第三世界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美國的能力保持龐大的貿易赤字---一個越來越讓人可疑的怪現象。

很少有國家能擺脫這些問題。比如UNCTAD研究了1981-1996“7個最發達的發展中國家”:香港(中國),馬來西亞,墨西哥,南朝鮮,新加坡,中國臺灣省和土耳其。這些是最成功的第三世界制造業出口商,但是因為他們的出口活動是跨國公司控制的生產網絡的組織下進行的。工人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國家發展的收益非常有限。

比如,作為整體的制造業平均附加值仍然連續低于制造品出口在整個階段的價值,這個比例從1981年的76%減少到1996年的55%。而且,雖然整體的平均制造品出口占GDP的比例急速增加,平均的制造業價值對GDP的貢獻基本沒有改變。21而且,盡管作為整體制造業產品貿易基本保持了大體上的平衡直到19880年末期,但是此后進口就遠遠快于出口。墨西哥的經歷最好的說明了這個增長戰略的破產。“在1980到1997年間,墨西哥在世界制造業出口的比例增加了十倍,但是它在世界制造業附加值的比例下降了三分之一,它在世界收入的比例(按美元計算)下降了13%。”22

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最新故事

資本主義推動發展的失敗不在于它缺少活力。事實上正相反,它活力太強了。通過加速發展和國內國際間新生產和交流的運用,這個運行機制造成了經濟財富在國家間的轉移,造成不斷改變(萎縮)和勝利者和(不斷增加的)失敗者團體。它掩蓋了兩者之間的聯系。即使東亞國家也受到資本主義運行機制不穩定性的影響,因為1997-8年的東亞經濟危機摧毀了過去的“明星國家”比如南朝鮮,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經過迅速的和這些國家保持距離,(他們過去稱贊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多數新自由主義者現在急切的擁抱新的冠軍---中國23。

按照傳統的智慧,中國成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外資接受國,制造業出口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主要因為中國政府采取了建立在特權私有企業和國際市場力量基礎之上的增長戰略。作為對這個新戰略的回應,中國的凈外國直接投資從1990年的350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606億美元。外國制造業分公司現在占據了中國整個制造業銷售的三分之一。它們也生產這個國家出口的55%,和高科技出口商品的更高的比例。作為這些趨勢的后果,中國出口占GDP的比例穩定的上升,從1990年的16%增加到了2003年的36%。24因此,中國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依靠跨國公司控制的出口活動。

外國投資確實把中國改變成為迅速增長的出口平臺,同時有相當的國內生產能力。當然,這個增長戰略的許多局限性,如本文談到的,在中國也表現的非常明顯。比如,外資控制的出口活動對國家的綜合性生產和技術供應網絡沒有多大貢獻。25而且,因為中國繼續失去計劃和指導能力,中國的資源越來越多的進入外資生產網絡,基本上是為了滿足國外市場的需要,中國的自主發展的潛力正在消失。

中國的增長讓相對數量較少,但是絕對數量非常驚人的高收入中國人發財致富,他們享受了急劇擴大的消費機會,但是這些好處被大部分人勞動人民受剝削的現實消耗了。比如,中國自由化政策的結果讓國有企業在1998到2004年裁員3000萬人。由于城市兩位數的失業率,這些從前的國企工人很少能重新再就業。事實上有超過兩千一百八十萬的工人依靠政府的“平均最低生活補貼”生活。2005年6月,這個補貼等于每月大概19美元,對比一下,城市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大概是165美元。26

雖然新的外資支配的出口生產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工作的大部分工資非常低。美國勞工統計署顧問曾經估計中國工廠的工人平均每個小時賺64美分(包括福利在內)27在占中國出口生產三分之一的廣東,制造業工人的基本工資過去10年里一直沒有變化。而且這些工人中很少能夠有能力買房子,獲得健康衛生待遇,退休金,或教育等。28

中國的經濟轉型不僅讓工人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同時加劇了(也從中獲得益處)在其他國家包括東亞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矛盾。比如中國往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出口的成功迫使其他東亞生產商退出這些市場。出于需要,他們重新定位他們的出口戰略,用來生產在中國生產的出口為主的跨國公司的部件的生產。這樣一來,整個東亞被結合成一個跨越國界的區域集合體,這么做的過程中,把國家的經濟活動和資源從滿足國內需求引向滿足外來需求。經濟活動和資源在跨國公司指導下被組織起來滿足區域外出口市場的需要,這些公司的利益在于降低成本,根本不考慮造成的社會和環境后果。29

東亞國家經濟危機后的經濟緩慢增長和導致整個區域生活水平下降的日益增加的競爭壓力提供了強大的證據說明區域經濟關系的新安排沒有能夠推動穩定的長期發展的過程。同時,中國的出口爆炸加劇了日本和美國經濟的工業空洞化以及無法持久的美國貿易赤字。

這個積累過程帶來的不平衡在某些方面(經濟和政治上)可能變得過于巨大,必須采取一些糾正措施。由于資本主義競爭的邏輯不受挑戰,人們期待政府管理這個調整過程,改變可能惡化第三世界和發達國家工人工作條件的政策。新自由主義鼓吹者也應該擁抱這個調整過程作為“發現”下一個成功的故事的手段,又可以引用這個成功者的經驗證明市場力量優越性的證據。

我們的挑戰

正如上文指出的,用來說明自由貿易/自由市場政策將改變經濟活動和關系以便讓全球工人階級收益的觀點建立在歪曲資本主義本質的理論和模擬實驗基礎上。現實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工人被越來越團結的資本積累跨國區域過程所俘虜。雖然創造了財富,但是參與這個過程的所有國家的工人相互同情承受類似的苦果,包括失業和生活工作條件的惡化。

工人和他們的家庭社區忙于不斷增加的雖然不平衡的,對這個狀況的抵制。雖然效果越來越好,這個抵抗仍然很大程度上是防御性的,政治上沒有焦點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繼續提供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強大意識形態外衣,盡管事實上這個過程被設計和推動都是出于資本家階級的利益。另外一個原因是當代資本主義的運行規律,傾向于掩蓋其破壞性的本質。因此,作為抵抗活動的參與者,我們必須保證我們的斗爭方式要幫助工人階級更好的理解資本積累過程改變我們生活的本質。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說明我們面對的很多問題的資本主義根源,以及旨在推動激進的社會改革和國際工人團結的活動的重要性。

原文注釋:

1.QuotedinHa-JoonChang,KickingAwaytheLadder:DevelopmentStrategyinHistoricalPerspective(London:AnthemPress,2002),15.

2.WilliamCline,“DohaCanAchieveMuchMorethanSkepticsExpect,”FinanceandDevelopment(March2005),22.

3.Significantly,mostneoliberaltheoristsdonotincludethefreemovementofpeopleintheirargument.

4.Additionaldiscussionofthetheoreticalweaknessesunderlyingfree-tradetheoriescanbefoundinArthurMacEwan,Neo-LiberalismorDemocracy:EconomicStrategy,Markets,andAlternativesforthe21stCentury(NewYork:ZedPress,1999),chapter2;GrahamDunkley,TheFreeTradeAdventure:TheWTO,theUruguayRoundandGlobalism—ACritique(NewYork:ZedPress,2000),chapter6;andAnwarShaikh,“TheEconomicMythologyofNeoliberalism,”inAlfredoSaad-Filho,ed.,Neoliberalism:ACriticalReader(London:PlutoPress,2005).

5.DrusillaBrown,AlanDeardoff,&RobertStern,CGEModelingandAnalysisofMultilateralandRegionalNegotiatingOptions,DiscussionPaper468(UniversityofMichiganSchoolofPublicPolicyResearchSeminarin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1),Papers451-475/r468.pdf.

6.TheWorldBank,GlobalEconomicProspects2002(WashingtonD.C.:WorldBank,2002),xiii.

7.PeterDorman,TheFreeTradeMagicAct,BriefingPaper(Washington,D.C.,EconomicPolicyInstitute,2001),2.

8.WorldBank,GlobalEconomicProspects2002,(Washington,D.C.:WorldBankPublications,2001),166.

9.Therestrictionsthatareeliminatedincludeimporttariffs,exportsubsidies,anddomesticproductionsubsidies.

10.WorldBank,GlobalEconomicProspects2002,167.

11.ThisresultislargelyareflectionoftheassumptionsoftheWorldBankmodel.Becausetheagriculturalsectorinthethirdworldisprotectedbyrelativelyhightariffsandassumedinefficient,itsliberalizationproducesthebiggestgainsforthethirdworld.Thisviewofthirdworldagriculturalproductionignoresallculturalandecologicalconsiderations.

12.MarkWeisbrot&DeanBaker,TheRelativeImpactofTradeLiberalizationonDevelopingCountries,BriefingPaper(Washington,D.C.,CenterforEconomicandPolicyResearch,2002),1.

13.WorldBank,GlobalEconomicProspects2005(WashingtonD.C.:WorldBank,2005),127.

14.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1999(NewYork:UnitedNations,1999),vi.

15.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1999,vi.

16.MarkWeisbrot,DeanBaker,&DavidRosnick,TheScorecardonDevelopment:25YearsofDiminishedProgress(Washington,D.C.,CenterforEconomicandPolicyResearch,2005),1.

17.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2002(NewYork:UnitedNations,2002),103.

18.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2002,63.

19.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2002,51.

20.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2005(NewYork:UnitedNations,2005),131.

21.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2002,77.

22.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2002,80.

23.ForadiscussionoftheriseofChinaasaneoliberalsuccessstoryseeMartinHart-Landsberg&PaulBurkett,ChinaandSocialism:MarketReformandClassStruggle(NewYork:MonthlyReview,2005),especiallychapter1.

24.MartinHart-Landsberg&PaulBurkett,“ChinaandtheDynamicsofTransnationalAccumulation:CausesandConsequencesofGlobalRestructuring,”HistoricalMaterialism(forthcoming2006).

25.Hart-Landsberg&Burkett,“ChinaandtheDynamicsofTransnationalAccumulation.”

26.ChinaLaborBulletin,“SubsistenceLivingforMillionsofFormerStateWorkers”(September7,2005).

27.EdwardCody,“WorkersInChinaShedPassivity,SpateofWalkoutsShakesFactories,”WashingtonPost,November27,2004.

28.FormorediscussionofthedestructivesocialconsequencesofChinesestatepoliciesonworkingpeopleaswellastheirgrowingresistancetothesepoliciesseeHart-Landsberg&Burkett,ChinaandSocialism,chapter3.

29.ThisrestructuringisexaminedindetailinHart-Landsberg&Burkett,ChinaandSocialism,chapter4,and“ChinaandtheDynamicsofTransnationalAccumulation.”

譯自:“Neoliberalism:MythsandReality”byMartinHart-Lands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