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探究
時間:2022-12-03 10:10:11
導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通過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以課堂教學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可以從圍繞挖掘課本材料,構建開放課堂;創設教學情境,精心置疑設問;圍繞核心知識,優化教學設計三個方面,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現在很多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上歷史課。”“背誦、聽寫、默寫、應試似乎就是歷史課的全部。”這是筆者在一些學校歷史教學調研中聽到的聲音。誠然,在一線教學中,存在部分歷史教師課堂教學組織不到位,課堂提問缺乏深度思維、針對性和啟發性不足、要求不明確的現象,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頗為缺失。這樣的歷史課堂教學變成了狹隘的背誦知識點、復述教材的過程,導致學生的時空觀念混亂、史料實證意識不強、歷史理解能力低下等。之所以存在以上問題,一方面說明教育改革的復雜性,一些陳舊觀念和習慣傾向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說明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歷史課堂教學的轉型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一、挖掘課本材料,構建開放課堂
以初中部編歷史教材為例,教材的每一課中,除正文外,還設有輔助部分。課文前設導言,課文旁設相關史事、材料研讀、人物掃描、問題思考等欄目,課文后設有課后活動、知識拓展等。這些欄目的設置補充和完善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展現了真正的歷史;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歷史學習更加鮮活;豐富了課程資源,有利于更好地突破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部編教材作為“教本”與“學本”相結合的體現,為師生提供了開展教學活動的契機。教師要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探究式、研究型學習等教學模式。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如何運用這些欄目創設教學情境,突破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催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處發展。1.整合學習內容。在歷史教學中,課程整合強調教材內部知識的整合、不同學科間內容的整合以及文本學習與社會生活的結合。教師除了要重視部編教材內部知識的結構化、體系化,還要重視同一年級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學科整合的理念加強部編教材內容的綜合呈現,引導學生將書本內容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發揮歷史學科的現實導向功能。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融會貫通,整合一些專題化的問題。如學習唐朝的歷史,可以將歷史學科的事件線索與唐代文學聯系起來,通過不同歷史時期唐詩的內容、藝術風格加深對唐朝歷史發展的理解。2.拓展歷史史料。在教學組織中,教師要根據歷史學科特點,充分利用部編教材的主體內容和輔助欄目,適當拓展歷史史料,讓學生不斷提高以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如“材料研讀”和“相關史事”欄目介紹了大量的史料,引導學生研讀、思考可以凸顯歷史學科的實證性,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3.營造多樣化課堂形態。新的課程理念更加突出教學中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方式多樣的新的教與學樣態。教師要善于營造多樣化課堂形態,以歷史劇表演、課堂討論、歷史問題辯論會等形式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觀看影片、采訪歷史見證者、編寫歷史小報、組織演講比賽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歷史上,對于隋朝開鑿大運河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1]這是唐朝詩人胡曾的詩《汴水》,詩中認為大運河的開鑿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2]這是唐朝詩人皮日休的詩《汴河懷古》,詩中評論的是隋朝大運河和隋煬帝。筆者在進行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公開課教學時,在學習“開通大運河”這一目時,圍繞這些觀點,結合課文中的“相關史事”“課后活動”和“知識拓展”,以“隋朝開鑿大運河之我見”為題要求學生寫一篇小論文。通過這種開放性的作業布置即活動的開展,一方面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與反思,逐步提高書面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啟發學生在鞏固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探索,有利于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提升。
二、創設教學情境,精心置疑設問
創設歷史教學情境,是指運用典型的歷史情境材料創設歷史問題。現行的部編初中歷史教材按通史編寫,教材中一些重要的歷史主干知識敘述簡略,缺乏充足的史料說明。學生缺少通過歷史材料對歷史現象分析、質疑、判斷、概括等思維過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歷史教學情境,如利用歌曲和影視片段再現歷史;利用形象的圖片和直觀的語言引導學生;創設人物情景,使學生熟悉歷史人物;創設事件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歷史氛圍中。“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公開課教學中,筆者引用了這首民歌介紹鮮卑族的起源與發展,同時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這樣一段話:“當時,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見。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別。”并提出:“從這首鮮卑族民歌和教材的表述,我們可以發現鮮卑族當時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況?”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碰撞,從而理解教材中所說的“鮮卑拓跋部因為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要治理好廣大北方地區困難重重”。歷史情境模擬也是情境教學的方式之一,角色的情景模擬可以將學生帶入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例如,在學習部編七年級歷史第8課《百家爭鳴》這一課時,筆者就嘗試了歷史情境模擬教學。首先,為了使學生所扮演的角色有血有肉,筆者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圖書館等渠道,查閱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的有關資料。其次,做好角色分工。分飾不同角色學生要了解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他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他們的主張。再者,安排一些學生扮演諸侯,讓學生決定選擇哪個學派的思想作為治國思想,并說一說為什么。課堂上,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諸侯王紛紛點評。在熱烈的爭論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各家的代表思想,也提高了他們合作探究能力。又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女皇武則天是一個爭議的人物,她掌權時唐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但也出現任用酷吏的現象。教師可以根據這一課時的學習目標,編寫一個關于武則天統治時期所做的貢獻及朝廷內部爭斗的相關情景劇,并引導學生通過分組表演,對武則天進行演繹。學生在惟妙惟肖的角色扮演中,一方面了解了“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武周政治為唐代中期的繁榮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認識到武則天在專政時期,以殘酷誅殺的手段對付反對她的貴戚重臣和李唐宗室,這是她身上不足的地方,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要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對歷史人物進行客觀地評價”。
三、圍繞核心知識,優化教學設計
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可能讓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理解僵化的狀態;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主旨的課堂教學,則能夠啟迪學生成為擁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人。為把核心素養真正滲透到教學中,必須推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學習方式的變革。以學習七年級歷史部編教材《動蕩的春秋時期》這一課為例,筆者首先利用歷史典故,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在導入環節后,筆者通過“一鳴驚人”“楚王問鼎”這兩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學生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其次,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材料感悟、知識歸納,結合理論認知,學習主干知識。緊接著,引導學生了解此時周王室衰微的具體表象,隨即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這時,教師不是“告訴”知識,而是旁觀學生體驗和建構知識,讓學生會學。在學生解答問題時,教師應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提煉、歸納。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更深層次地理解該課的核心知識,獲得更多的真實體驗,收獲學習成果即學習的效能感。教學中,教師簡明生動的語言、深刻的分析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契合了學生的興趣、情感等心理需求,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呼應,出現了師生之間真正的思想互動和心靈交流,正可謂“娓娓敘述歷史,殷殷寄情現實”。
參考文獻:
[1]趙望秦,潘曉玲.胡曾《詠史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56-57.
[2]彭定求,等.全唐詩(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58.
作者:葉敬玉 單位:宿遷市宿豫區教育局教研室
- 上一篇:歷史理解策略教學論文
- 下一篇:中學歷史學習經驗對策研究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