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林業產業化反貧機制研討
時間:2022-04-28 05:24:00
導語:農村林業產業化反貧機制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林業反貧困的思路在中國早已有之,徐家琦(2002)在幫助山區貧困農民通過“開發式”扶貧方式發展林業中建立了一種農戶、部門或社區參與式的扶助模式…。徐家琦、TimZaehemuk、趙永軍(2004)面對山區反貧困的各種挑戰,積極探索和幫助山區貧困農民建立起“農戶林業+科技示范機制+農民專業協會”的可持續扶貧模式,以“開發式”生態扶貧方式促進社區林業從生存角色向脫貧致富產業的方向轉變口。韓文洪(2005)以云南省鎮雄縣杉樹鄉的林業產業化扶貧為例提出了讓當地貧困農民積極參與到林業產業化工程建設中來,并從中收益,逐漸脫貧致富[31。褚利明等(2006)對印度森林資源管理、林產品貿易及加工、聯合森林經營和消除貧困等情況進行了考察,提出居民參與森林資源管理,明晰森林權屬,完善管理體制模式等措施消除農民貧困。張於倩、馮月琦、李爾杉(2008)提出了林區反貧困的對策:即深化林區體制改革,樹立林區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發展林區特色產業、拓寬林區脫貧致富的途徑,改善林區生產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完善林區社會保障制度、幫助弱勢群體脫貧[sj。中國林地有國有林地和集體林地組成,個人林地較少甚至沒有。無論是“參與式”林業產業化反貧還是單純的林業產業化反貧,都是由政府主導的。在森林權屬不明確或是由政府主導的條件下進行產業化,勢必造成“尋租”,使老百姓利益受損,反貧效果不明顯。
一、云南邊境地區簡介
云南邊境地區范圍包括保山、普洱、臨滄、紅河、文山、西雙版納、德宏、怒江等八個邊境州市共25個市縣,其中保山市有騰沖縣、龍陵縣;普洱市有江城縣、孟連縣、瀾滄縣、西盟縣;臨滄市有鎮康縣、耿馬縣、滄源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金平縣、綠春縣、河口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有麻栗坡縣、馬關縣、富寧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有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有瑞麗市、芒市、盈江縣、隴川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縣。邊境25個縣占全省129個縣的19.37%,國土面積9.2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3.47%;人口666.95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4.49%;總產值684.9772億元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9.48%。邊境25個縣市共有252個鄉鎮,村委會和居委會合計2167個,人均生產總值10364元,人均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88元,人均儲蓄存款9100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3198元[61。邊境地區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僅西雙版納州就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占全國總數的1/6,占全省的1/3,被譽為“動植物的王國”,“人類的生態家園”,“生態資源物種基因庫”。景洪市有“物種基因庫”和“綠色寶庫”之稱。怒江州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有國家級保護植物42種,藥物資源356種,野生動物474種。然而在邊境25個縣市中有16個國家級貧困縣,1個省級貧困縣,占邊境縣的68%。全省森林覆蓋面積1817.7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7.5%,遠遠高于全國森林覆蓋率20.36%的水平。自然地在邊境地區林業產值占農民收入的比重較大,在西雙版納州林業產值占農業收入的比重高達51.6%,在普洱為26.4%;在邊境8州市中林業產值占農民農業收入的比重平均為16%。林業是可再生資源,云南特殊的氣候環境適合植被的生長,鑒于此利用云南邊境林業資源優勢反貧是反貧困又一抓手。
二、云南邊境地區的貧困現狀及原因
1.邊境地區貧困現狀。
2010年底,云南省貧困人口仍達525萬,居全國第二位,其中還有人均純收入低于785元、人均有糧低于300公斤的160.2萬深度貧困人口,而基本喪失生存條件、急需進行異地搬遷的特困群眾達60多萬人。云南邊境25個縣中國家級貧困縣分別是:龍陵縣、江城縣、孟連縣、瀾滄縣、西盟縣、鎮康縣、滄源縣、金平縣、綠春縣、麻栗坡縣、馬關縣、富寧縣、勐臘縣、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縣,省級貧困縣是騰沖縣。貧困縣人口合計435.75萬,占邊境縣總人口的65.33%,占全省貧困人口的83%。可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邊境民族地區。
2.云南邊境地區貧困的原因。
(1)惡劣的自然條件:云南邊境地區大多是橫斷山脈和高山峽谷地區,特殊的地貌、地形和氣候導致年年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災、低溫、冷凍、冰雹、洪澇、滑坡、雪災、泥石流、地震和各種病蟲害災害。1979年10月,福貢縣發生洪災,造成滑坡和泥石流,導致30人死亡,25人重傷,993畝經濟林被毀;據水利區劃推算,福貢縣每年流失土壤275.5萬噸;2004年發生在德宏的“7•5”和“7•20”洪澇泥石流重大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占當年全州GDP的20.7%;2005年龍陵縣先后遭受干旱、風雹、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25.7萬畝,成災21.5萬畝,糧食減產6458噸,造成經濟損失2731萬元。總之邊境地區“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現象嚴重。
(2)基礎設施滯后:邊境地區山高谷深交通極為不便,鄉村公路等級低、質量差,通行和運載能力弱,阻礙了內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傳播。使得市場發育不完善,普遍呈現出自給自足、商品種類少、商品率低的小農經濟特點。產業發展滯后、產業結構單一,農村耕地面積少、質量差、耕作技術落后、施肥不足使得糧食產量低,再加上市場競爭力不強往往造成農民增產不增收。2010年大關縣人均財政收入205元,鎮雄縣人均財政收入為198元是全省人均財政收入最低的縣。
(3)社會文化水平低:在這些邊境農村,人們的商品意識淡薄,相當多的邊境農民不懂市場經濟運作規律,思想跟不上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發展過程中“等、靠、要、拿”的意識比較濃厚,不會利用市場信息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
要市場化運作必須有明確的產權和公平的市場機制,才能保證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害,防止損公肥私。林業歸國家和集體所有的理念是制約林業產業化而不能市場化的主要原因,如何劃分林業產權關系到農民切身的利益。在產權不明確或者是林業國有的條件下,由于邊疆地區農民的生產力不發達、受教育程度不高等原因,對林木進行亂砍濫伐已屢見不鮮,很多茂密的林區已變得荒蕪。為了對原始森林等重要林區仍歸國家管理,不準亂砍濫伐;對于荒山等國家非重點保護區可實行林地股份承包責任制。股份承包責任制是指由農民入股由企業承包,農民對股份享有收益、繼承的權利。按地塊或者片區通過公開招標選取多家企業合作者,當地農民也可通過建立合作組織參加競標,招標資金作為農民的福利基金,基金由國家公開、公平公正的管理,基金分成等額股份由農民持有,用于定期為農民發放福利。招標企業必須只能種植樹木而不能是其他,由政府給予監督。企業進行林業產業化運作,其實施方案是在春季組織農民進行種樹、夏季組織修剪、秋季砍伐、冬季加工。每家企業或合作組織根據樹木的生產周期確定每次砍伐樹木的數量,次砍伐量=片區林木總量/樹木的生長周期,并在次年春種植砍伐量等量的樹苗,每次進行砍伐時都要獲得林業部門檢查樹苗補齊情況,通過后方能進行下一輪砍伐,這樣既保證了農民一年都有活干,又保持了森林的覆蓋率,企業獲得收益,農民獲得收入,既增加了國家財政稅收又減少了貧困人口,形成了循環林業反貧生產模式。企業進行林業產業化的可行性:云南邊境地區多山不適合農業的種植,但由于天然的自然和氣候環境適合樹木的生長,雨量豐富、日照充足,樹木生長旺盛。樹木從樹枝、樹干到樹根均可進行初加工或者深加工,企業投資成本低、收益大。在山東省莘縣燕店鎮到河北省大名縣金灘鎮的道路兩旁就形成了從樹枝、樹干到樹根的各類加工廠,這些加工廠不僅合理利用了當地的人力資源優勢、林業資源(馬西林場),也為解決當地就業貢獻了力量。中標后的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優勢建立各種林木加工廠,使林木的種植、砍伐、加工生產按照時間有序、種植及時、砍伐合理、加工生產有效的方式進行,不斷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力,只有在競爭中才能使各項權利歸屬有其主,才能促進公平和效率的提高。小結只有明確林業產權歸屬才能使林業更好的實行市場化和產業化。通過林業市場化和產業化,首先,可以促進當地農民增加收入起到脫貧致富的目的;其次,引進企業到農村,可以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公路的建設,從而加大農村、農民與外界的交往,加大商品貿易流動,進而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市場觀念和對市場經濟信息的把握和預測,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最后,提高了森林覆蓋率,減少了水土流失,避免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政府又可獲得稅收,稅收又可用來減貧。
總之,林業產業化、市場化必須打破林業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格局,不斷使林業產權明確化、林業承包多樣化,林業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堅持“市場主導、政策引導、多元投入、產業開發”的原則,突出效益、規范運行,才能使農民、企業、國家都受益。
- 上一篇:林業有害植物防控策略
- 下一篇:物價局行政事業性收費整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