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5:55:00
導語: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0引言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處滇西北,此地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并流,三山(梅里雪山、白馬雪山、玉龍雪山)并立,自然地貌絕妙、生物多樣性世界罕見、民族文化獨具特色,其申遺的成功無疑會給本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但由于其所處的橫斷山區是由印度洋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相撞擊而成,高山峽谷縱橫;加之又地處中國地形第一級階梯向第二級階梯的過渡帶,地勢北高南低,無論地質環境還是生態環境都極其脆弱。同時,此區域所處中國四大貧困區之一的青藏高寒區邊緣,貧困面大,屬典型的邊疆(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三江并流”區的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資源價值,是建立在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基礎上的,一旦破壞其價值將消失殆盡。鑒于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武陵源區的深刻教訓,在對“三江并流”區進行開發的前期便應把保護提上首要議程,分析其人地作用機制,探索各種有效的保護措施。
原生態的地理環境是無所謂優劣之分的,只有人類進入其中進行活動,相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言才有了地理環境的優劣之分。除了地理環境自身的演化,人類活動是影響地理環境的主導因素之一。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有極大的影響,但同時人類活動通過人地作用機制也極大地影響著地理環境的演化:由“平衡到失衡”或由“失衡到優化”。“三江并流”區人地關系特殊,其人地作用機制更為顯著。基于此,筆者認為應從其特定的人地作用機制入手,從人口生態生產的角度來探索對“三江并流”世界遺產的保護。
1問題的產生——非理性的人類活動
三江并流區特殊的自然因素及其組合狀況決定了其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強烈的侵蝕營力、坡面物質潛在不穩定性和自然侵蝕常導致嚴重的自然災害。再加上非理性的人類活動更降低了坡面對侵蝕的抵抗能力,在原來已經很強烈的自然侵蝕基礎上更增加了侵蝕程度,常導致嚴重的侵蝕性山地災害。自然因素導致的災害是其自身的演化過程,人文因素則加劇了其演化,因此,本文主要是從人文因素的角度進行分析。
1.1對“三江并流”區地理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人類活動類型
影響三江并流區的人口大致可分為3類:第一類是當地人口即當地居民,第二類是從事旅游開發的人口;第三類是進行旅游活動的人口即游客。根據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在目前狀況下,當地居民的主導需要層次是較低層次的生存需要(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從事旅游開發的人口和游客的主導需要層次是較高層次的社會需要,因此其主導需要層次的不同決定了這3類人口所從事的人類活動是不相同的。
當地居民尤其是貧困居民為滿足最低層次的生存需要而被迫進行傳統的生產活動。“三江并流”區生存條件的脆弱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總共11個縣中有8個國家級貧困縣,人均GNP較低,貧困人口較多。人民生活貧困,為生存迫使當地居民加大開墾坡耕地、擴大牲畜養殖數,土地利用變化會改變地表覆蓋從而影響生態系統性質;加之三江并流區是典型的山區,多數縣財政是林業財政,為維持財政開支而砍伐林木。這些前工業社會式的生產方式積累緩慢使得第一產業生產率低,第二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
旅游開發人口在利益的驅動下進行無序、過度的旅游開發活動。世界遺產代表了人類及自然界的最高價值,這必然與旅游業有著密切的聯系。三江并流區旅游資源有著極高的旅游綜合價值,這在世界范圍內都屈指可數。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開發商抓住當地政府引資開發心切的心理,忽視或不顧整體規劃,當地的某些決策人員為以旅游來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急功近利,缺乏遠見,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無序及過度的旅游開發,部分地方因行業管理的不當,造成景觀的破壞,大大損壞了旅游地的形象。
游客為滿足較高層次的旅游需要而進行旅游活動。隨著“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兩大世界級旅游品牌的推出,三江并流區必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前來游覽觀光,作為外來人口的游客所從事的異質性旅游活動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當地居民為了生存而從事的生產活動、旅游開發人口進行的旅游開發活動和游客從事的旅游活動,這些活動就其活動的本身和目的來說是可以理解的和客觀的,在一定時期內也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如果是在非理性的狀態下進行的,其活動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必然會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
1.2非理性的人類活動影響地理環境
(1)當地居民尤其是貧困居民為生存而從事傳統的生產活動威脅“三江并流”世界遺產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當地居民為生存而從事傳統的生產活動使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發生災害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表1),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及珍貴稀有動植物的棲息和生長環境,進而會危及其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的原始性、豐富性及唯一性。
表1三江并流區生態環境脆弱度指數分析
Tab.1Ontheindexanalyzation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fragilityintheareaofTheMergingof"TheThreeRivers"
地區成因C[,z]表現C[,z]脆弱度C[,z]地區
值分量值分量值分量平均
德欽縣21.133.254.3
香格里拉縣20.029.849.8
維西縣22.430.853.2
迪慶州52.4
貢山縣22.022.144.1
福貢縣19.624.043.6
蘭坪縣19.126.745.8
瀘水縣19.225.845.0
怒江州44.6
麗江縣18.826.945.7
永勝縣23.227.851.0
華坪縣19.630.149.7
寧蒗縣22.027.449.4
麗江市49.0
資料來源: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
(2)旅游開發人口進行無序、過度的旅游開發活動威脅“三江并流”世界遺產地自然的原生態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對于政府而言,世界遺產意味著是一條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戰略通道;對于商家而言,世界遺產意味著是一條蘊涵有豐富資源和無盡寶藏的黃金之路。在這些利益的驅動之下旅游開發一旦失控或過度,其后果不僅僅是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和環境污染,還包括現代文明的沖擊及傳統文化的消失,其也更難恢復和重建。這必然會破壞“三江并流”區自然的原生態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3)游客違背生態規律的旅游活動破壞自然生態。對于旅游者來說,世界遺產地的旅游意味著是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神秘的世界絕品旅游。某些旅游者為滿足自身需要,生態意識不強,在旅游活動中不規范自己的行為,游客的素質和行為直接影響著旅游環境的質量及開發效益。隨著旅游活動與世界遺產結合的日益深入,這會導致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旅游與環境的沖突關系。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社會環境遭到異化,那么三江并流區獨特的科考價值、豐富的生態價值、重要的經濟價值將不可能實現效益最大化。這正如古建筑專家陳志華先生所警告的那樣:“目前我國又面臨著一個新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破壞的**,由旅游而引發”。
2問題的解決——人口生態生產
根據以上所述,“三江并流”世界遺產保護面臨的主要人文因素威脅是基于其特殊的人地作用機制下非理性的人類活動。雖然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已探索出多種有效的思路和措施,但在本文,筆者依據其特殊的人地作用機制,基于其人類活動類型,著重從人口生態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對“三江并流”世界遺產的保護,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同人口的基本需要,又逐步減少直至最終消除非理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負面影響。
人口生產是“馬克思兩種生產理論”的一個方面,它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動態的人類繁衍生息的過程。人口生態生產則是指人口生產過程要符合生態化的要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依據人類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的發展演化的實際狀況,總體上要求人口的數量不應超出生態環境的容納限度,人口的質量素質適應當今以及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人口的結構框架凸現人類進步趨勢和發展方向,人口的分布格局更加優化合理和協調平衡,總之,人口生態生產具有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和分布生態化的特征。
2.1當地人口生態生產,消除前工業社會式的人類活動對“三江并流”世界遺產的威脅,促進自然及社會的良性循環
當地居民數量生態化。主要是指當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要符合生態化的要求,人口總量要控制在具體而動態的生態環境承載容量閾值之內。三江并流區內居住總人口30余萬,2000年全區平均人口密度61.2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62‰,雖然在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長率上都不高,但人均耕地偏低,大于25度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積的13.53%,難利用地面積18.9%,人口壓力依然嚴重,尤其是貧困人口較多。因此,實施科學的生育政策、政府及其民間要多管齊下切實加大扶貧開發,減少當地貧困人口數量并最終實現徹底脫貧,解決當地人口尤其是貧困人口的生存需要并逐步向小康生活邁進,緩和當地居民為生存而進行的傳統農牧業活動對三江并流區脆弱生態環境的壓力。
當地居民質量生態化。這是指當地人口的身體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及環保生態素質要符合生態化要求。由于生存條件、醫療條件和教育條件的限制,當地人口的身體心理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還較低,麗江、怒江、迪慶3市州200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6.07年、4.96年、5.29年,這在很大程度上既影響了當地人口的脫貧致富,又影響先進生產方式的推廣。改善當地的醫療衛生和教育條件,提高當地人口的素質,不但可以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當地人口環保生態素質的增強在一定程度上還可抑制外來人口對當地環境的破壞。
當地居民結構生態化。這是指人口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和民族結構等要符合生態化的要求。這一地區在人口年齡結構上,少年兒童及老年人口比重較高,這使得這一地區社會負擔系數較高,社會負擔過高,影響著區域發展的能力,對于遺產保護來說,影響著遺產保護資金的投入、遺產保護人員的來源以及遺產保護意識的宣傳等。人口結構的生態化有助于實現人口再生產的合理化,確保人口社會學意義上的“生態平衡”。民族結構的生態化,有助于保持三江并流區社會民族文化資源的原生性、多元性、神秘性及其自然發展性。
當地居民分布生態化。其不僅包括人口的空間地理(地域)分布的生態化,而且還包括人口數量分布的生態化和質量分布的生態化這樣互相關聯的有機構成。努力優化和逐步實現人口分布生態化格局,是保持或達到一定區域生態平衡與和諧、保證或實現一定區域的發展得以可持續(空間上)的重要條件。通過推進城鎮化和進行生態移民,一方面可以減輕移出地的生態環境壓力,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人口的相對集中,實現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集約化,通過產業化,實現農牧業生產的集約化,提高生產效率,進而優化地理環境;輸出當地剩余勞動力,一方面可以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其意識向現代轉變,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
2.2旅游開發人口生態生產,消除無序、過度的旅游開發活動對“三江并流”世界遺產的威脅實現旅游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旅游開發人口生態生產。這集中表現在人口素質方面,旅游開發人員素質作為旅游軟資源對旅游環境承載力有一定的影響,這不但要求決策者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還要有較高的環保生態素質,要求決策人員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長遠發展的認識態度,不僅要重視當前的效益,更應把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還要求開發者應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準則,具備較高的開發水平,從事保護性開發,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在開發過程中實現當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2.3旅游人口生態生產,消除非生態性旅游活動對世界遺產的威脅及破壞,優化當地的地理環境
游客數量生態化。“三江并流”區的水奇、山雄、谷險和風情美必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游人前來。必須按照生態化的要求,依據旅游環境容量,對旅游人口實施監控,減少因旅游人口過度對自然環境造成壓力和對當地民族文化產生異化。
游客質量生態化。這主要是指游客的素質要符合生態化的要求。這在實踐中很難操作,但可以在旅游活動中培養游客“天人相一”、“人地和諧”的旅游觀,強化游客的生態旅游意識和保護性旅游行為。
游客結構生態化。這主要是指游客的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等要符合生態化的要求。這在實踐中也很難操作,但是為適應不同結構游客的旅游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旅游產品開發的多樣化,避免單一旅游產品對某一種資源的過度依賴以至于造成壓力。
游客分布生態化。這不僅包括游客空間地理分布的多元化和來游時間分布的均衡化這樣兩個有機維度構成,而且還包括游客數量分布的生態化。基于三江并流區旅游資源及旅游產品的獨特性,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帶有顯著的淡熱季節性,游客黃金季節嚴重超載的直接后果是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逆化。因此旅游產品的開發應兼顧季節的平衡性,以此來帶動并實現游客時間(季節)分布的生態化。同時,積極開拓多元化的客源地及目的地市場,實現游客空間地理分布的多元化,使旅游資源利用最大化。游客分布生態化最終將實現具有一定人口特質的游客自覺的分布或被自覺的分配的一定的地區,主動地避免游客的過度集中而造成的生態環境壓力,維護三江并流區的生態和諧。
3結語
人是社會的人,也是生態中的一員,人類的活動影響著人類棲居于其中的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人民的。正是這種價值的共有性,要求我們必須探索多元化的保護措施。之所以提出人口生態生產,旨在強調人口生產與再生產過程應具有生態意識,以引起人們對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這一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的重視,從而使人類活動更加理性化,世界遺產地的環境更加優化,以實現整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網絡營銷物流管理論文
- 下一篇:高等教育對外營銷戰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