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教學論文8篇
時間:2022-06-24 11:17:12
導語:職業教育教學論文8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問題與分析
如今,政府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有力政策,在如此有利的環境下,我們必將不會錯過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契機。如今我國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迅速發展的腳步主要呈以下趨勢:1.從功能定位上來講,以前單向的企業用人正在向整體需求過渡;2.從程度上來講,曾經分散型的合作正轉向密集型的合作方式;3.從合作的形式規模上來說,從以學校為主的合作模式向以群體為主的合作模式轉變;4.對于職業教育院校校企合作的內容而言,漸漸由課堂的需求轉向滿足工作崗位的需求。教育校企合作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這主要是因為在管理模式、法規章程以及合作方式上的改變與創新。但盡管目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勢態良好,步伐穩定,但從整體上分析,我們卻依然未找到可持續性的合作體制機制,同時也依然處于比較原始的狀態,難以持續穩定的發展前行。校企合作的有利條件還有待進一步建立,這主要表現為:一來是還未深刻認識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內部要求;二來是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系統的宏觀管理體制;三來是由于還未建立具有統治地位的合作機制體系;四是有待完善的殘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制;五是得不到充分發揮的行業組織。由上可見,我們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依然不夠完善,不論是外部的管理體制還是內部的合作要求,我國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都還有加強修復的必要,還有使其更加進步優化的空間。
二、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措施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中不變的旋律。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努力完善職業教育合作校企的法規制度,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國當前正在不斷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努力尋找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我國國情的體制與機制的模式。在整個進程中,我們很容易觀察到,當前大多存在著學校熱烈而企業漠然的現象。很多職業院校傷透腦筋卻找不到能夠與企業合作的路徑。與此同時也很難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適應企業發展的技能型人才。通過深入的探討,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一)職業院校應當主動且頻繁的與企業單位溝通交流,全方位合作職業院校應當轉變觀念,建立正確的教學觀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與企業進行主動溝通、積極交流、深入合作,樹立為服務企業的意識;深入了解企業文化、企業需求,與其進行全方位的深層次合作;共建管理制度,共設組織機構,構建與完善制度保障體系,使學校文化與企業精神相互融合。
(二)職業院校開設企業及市場有需求的相關專業職業院校開設專業要符合企業人力需求;職業教育學院應當積極邀請企業專家探討專業設置的開辦,適時調整需及時;專業的設置應融入院校的教學特點并融入企業文化。其次職業教育學院還需依靠企業充分有效的培養與聘任院校老師,要求教師進入到企業中實踐,到第一線進行技能培訓、體驗及鍛煉,努力建立并擴大“雙師型”師資隊伍。
(三)通過教學改革和課程調整以適應企業的適時需求及變化院校應注重學生實踐性的培養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積極同企業進行深入溝通,有效整合資源,設置具有針對性的課程;及時引入新技術、新知識到課程中。職業院校應當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加強實踐學習的品質,職業院校內部則應計劃并開辦實踐、實訓課程,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創立培訓機構。
(四)職業院校需不斷創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勇于突破傳統的合作方式校企合作的模式是校企合作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校企合作的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定向式人才培養模式、立體式合作教育模式以及學工交替等模式。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各個職業院校又總結出許多其他模式。大多數人認為,校企合作應采取定向式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有利于雙方共同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它能起到在專業設置和企業需求中的協調作用。學校能根據企業的具體需要來制定專門的培養方案,實現更多畢業生的就業愿望。
三、總結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想要可持續性發展,達到互惠互利的合作目的,關鍵在于職業院校要明晰自己在企業中所充當的角色與地位。積極與企業進行溝通交流。要想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能被企業所接受,被社會所接受,就要讓學生投入到實踐。一是要緊密專業知識與企業文化的聯系,二是要充分利用實習實訓的機會深入了解企業文化,三是要開展形式各異的企業文化展示與交流。我們相信,在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的努力下,勢必會找出一條適合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光明道路。偉大的發過作家司湯達曾經說過“偉大的熱情能夠戰勝一切”。只要我們本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情,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一定會越來越完善。
作者:張巧云工作單位:山東神舟重工工程機械技工學校
第二篇:職業教育功能分析
一、職業教育的功能
職業教育的功能指其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功用與效能,[1]可以籠統歸納為社會發展功能與個體發展功能。基于不同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職業教育的功能內涵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不同理解。同時,受到社會基礎、價值取向、受眾認知等條件的影響,呈現出多重性、多元性特征。
(一)經濟功能
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互為條件,相互制約。一方面,經濟發展依賴于生產者素質。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有效提升人力資源整體水平,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既是職業教育自身的責任所在,也是其基礎功能。另一方面,一定的經濟基礎是職業教育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必要前提。從宏觀而言,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基礎、產業結構狀況、市場發育程度,是職業教育發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制約其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就個體而言,接受職業教育是一種投資行為,需要支付一定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并承擔一定風險。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歷來為各國政府所高度重視。西蒙•馬金森在其《澳大利亞教育與公共政策》一書中指出:“支配政府教育政策的還是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系。”[2](P1)勞動力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職業教育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提高生產率的必要手段。“復雜的社會分工構成了現代文明社會的復雜結構,職業成為現代社會組織的基本構架”[3]。職業的載體是作為社會個體的人,職業教育為社會個體解決生計問題提供了保障。沒有職業教育對各行各業、不同崗位人才的培養,就談不到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社會的正常運轉。以人才培養為基本途徑,職業教育成為國家系統化、規范化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手段,成為構建合理的社會人才結構的重要基礎。職業教育通過開發人力資源潛質,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進而改進生產方式、推動技術創新、調整和緩解結構性失業、提高個人和社會收益等,以此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進步,帶動整體經濟水平提升。
(二)政治功能
所謂政治,是國家上層建筑領域各種權力主體為維護自身利益,而選擇實施的特定行為和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西方政治學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利益關系,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4]按照這一理解,所有教育都有其政治目的,即為國家的、民族的、宗教的、社會的某些特定利益集團服務,幫助其在與其他集團競爭時獲得優勢。這個動機決定了教育機構應選擇什么樣的內容與科目,采用何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也決定了學習者應該養成怎樣的思想習慣。[5]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職業教育在維系社會穩定、推動社會變革、加快民主化進程、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是國家維護社會統治、維系政治穩定的重要手段。職業教育受眾量大而廣,主要是社會中下層勞動者。職業教育階段是受教育者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有助于培養其形成一定政治素質,具備國家所期望的政治理想與信念。更重要的是,它向受教育者傳授賴以生存的職業技能,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引導其積極參與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從而形成穩定的社會政治結構。現代職業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推動著社會政治的平等與開放,是促進社會變革與進步的重要力量。它通過宏揚職業道德,傳播職業理想,引導社會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它張揚政治、思想、道德領域中的積極因素,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極因素,為推進社會政治進步服務。教育同時是養成民主意識、觀念的重要途徑。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國民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是實現社會民主化的重要前提與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共同努力。教育公平是社會政治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教育機會、教育過程與教育結果公平與否,社會能否公平公正地為每個公民提供合適的教育,是社會學家評判社會公平的重要尺度。職業教育是平民教育,具有基礎性、全民性、全納性、終身性等特征,其功能的合理發揮有益于體現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
(三)文化功能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教育主要有兩大功能,為工業經濟輸送技術工人,通過文化傳遞的方式成為社會整合的工具。[6]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職業教育過程本身即是知識、技能與信息的傳播過程,通過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向受教育者傳播積極、先進的產業知識與產業文明,相關的職業技術文化,幫助其認同和接納先進文化。職業教育的文化傳播功能包括:傳播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求實與創新精神;傳播職業道德與行業規范,提倡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傳播以現代工業文明為主要標志的產業文明,鼓勵以技術技能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創造財富;傳播職業文化理念,形成愛崗敬業、務實重行的思想與作風。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職業教育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對那些蘊含在技術知識、職業技能、崗位規范、職業精神與職業觀念中的、人類已創造出的文化進行積累、整合與傳遞,吸收、融合域內域外先進文化,進行文化創新。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有關政治、道德、心理、生態文明等方面教育,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我國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百余年來起伏跌宕,不斷發展、創新,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潮交流、激蕩、吐故納新,中西方不同文化理念碰撞、滲透、交匯熔融。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過程中,一方面期望借鑒先進職業教育模式甚至將其移植到本土,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遭遇傳統力量的拒斥。這與不同教育模式深植的文化土壤與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學習域外經驗的前提,是認識、消化、有選擇地接納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和生成背景。綜上,職業教育的諸項功能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這些功能的有效發揮,保證了職業教育在中國特色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成為滿足現代文明復雜結構與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
二、職業教育的目標
目標是個人、部門或整個組織想要達到的境界、期望的結果、指向的終點。教育的目標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它是人們從事教育活動之先,在頭腦中預先存在的對結果的期望;狹義上,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教育提出的總的要求和標準,表明辦教育為什么,培養人才要達到什么樣的規格。職業教育目標是國家教育目標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化,是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的總體要求。從價值取向和已有功能出發,可以將職業教育的目標歸納為功利性目標、人本性目標和文化性目標。
(一)功利性目標
從國家整體發展角度,職業教育通過開發人力資源潛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完善教育結構、人才結構,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進而帶動國家綜合實力提升。這是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也是國家、政府堅持主導、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從個體發展角度,職業是個體謀生的載體。就業,是個體能夠立足并生存于社會的最大安全需要。職業教育雖不能直接創造就業機會,但可以幫助受教育個體掌握改善就業機會所需的職業技能,為其生存、發展提供基本保障,并獲得在社會階層間上升流動的可能。這是社會個體認可投入一定成本而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的原因所在。
(二)人本性目標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應當體現教育公平。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對于占人口大多數的、來自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等社會中下層群體意義尤為重大。作為社會問題而出現的弱勢群體,首先產生于社會結構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公平是評價社會制度的重要價值標準。在當前我國生產力尚未足夠發達的現實環境面前,促進公平的意義,首先在于保證每個公民都能夠接受教育,讓每個社會個體通過接受教育成為自食其力的、平等的社會成員。提升弱勢群體的技能水平從而提高其生活能力、生活質量,既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職業教育的目標所在。從個體發展而言,職業教育又不能閾于僅僅傳授技術技能。人的發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題,“全面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是教育追求的理想”[1]。不同的社會個體存在智力與體力方面的差異,不同職業、崗位之間也千差萬別,個體的才能與優勢只有在適合的職業崗位上才能得以發揮,即社會個體與崗位之間存在一定的匹配度。職業教育通過特有的教育手段,充分挖掘學生針對某一職業、崗位的特殊潛能,盡可能發揮其特長;通過有目的、計劃性地職業訓練與崗位實踐,幫助學生強化崗位適應能力,了解崗位與崗位群、職業與職業群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涯規劃意識,為實現合理的職業流動和轉換提供基礎。同時,通過職業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生涯教育等多種手段,培養社會個體形成主動適應社會、自我設計、自我規劃的能力,以促進個性得以充分發展。
(三)文化性目標
美國學者路易斯•拉斯在《價值與教學》中談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按他個人的價值觀行事。”[7](P83)學校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在于緊緊抓住價值觀教育,發展學生的道德意識、判斷和選擇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職業教育“要為年輕人提供全面素質教育和能力準備,幫助他們盡可能獲得更好的就業條件、更高的生產率,從而不斷提高其生活質量。”“職業教育必須重新定位,才能適應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的價值觀、態度、政策及實踐的基礎應該建立在新的發展模式上。”[8]他們強調,為了全球化下更加有效地共同學習工作,價值觀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保障,價值和倫理須占據職業教育全部課程的中心,價值觀教育應當成為職業教育的特征之一。[9]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文化性目標或使命,是傳承和發展職業文化。所謂職業文化,是在長期的職業活動中人們逐步形成并廣泛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及氣質、禮儀和風氣,其“核心內容是對職業使命、職業榮譽感、職業規范及職業禮儀的自覺體認和自愿遵從。”[10]它是以現代社會的職業結構為基礎的普適文化,體現與職業社會、職業機構相關的制度、習俗與道德規范。長期以來,農業文明在我國占據主導地位,“重學輕術”的傳統思想影響巨大。在我國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起步較晚,而近現代工業發展歷史短暫,相應的職業文化發育遲滯,文化傳承薄弱。這種職業文化本身的不完善與非系統化,導致在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過程中,遭遇了很多障礙。對職業教育而言,如何發展和創新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文化體系,不僅是研究課題,也是現實責任,更是發展目標。它需要包括政府、院校、受教育者、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所有利益群體的共同努力,在觀念、制度和行為等不同層面,發揮主動性、積極性,提升職業教育自身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積極發揮文化領導力和文化創新力,構建開放、動態的職業文化環境和職業教育生態。
三、從功能到目標
矛盾調和與機制構建研究職業教育的功能與目標,是從根本上解決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的理論與實踐需要。從既有功能發揮到目標實現需要兩個條件。
(一)有效調和社會需求與個體需求的矛盾
從本質上講,職業教育面臨著社會需求與個體需求兩大需求。前者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出發點,關注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崗位適切,是基于社會學普適意義的價值觀、利益觀的考量;后者則以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為出發點,關注成本效益、就業質量、薪酬待遇與發展預期,是從個人價值觀、利益觀視角來審視的。受多種因素影響,這兩種需求在目標和價值取向上不完全一致,甚至產生沖突。職業教育的功能在于盡可能滿足兩大需求。當前它以首先滿足社會需求為前提,兼顧個體需求。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則是有效調節個人教育機會需求和社會教育產品需求之間的矛盾,實現兩種需求的統一、平衡、和諧。它強調以人為本,最終指向個體需求。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在社會對職業教育產品的需求旺盛,而個體對職業教育機會需求較弱,兩者不能同步。調節矛盾的根本思路在于以旺盛的社會需求刺激低迷的個人需求。實現兩種需求的統一,是促進職業教育充分發揮各項功能的前提,是促進職業教育自身和諧發展從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是扭轉當前職業教育發展困境,提高社會和公眾對職業教育認可度的關鍵所在。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切實轉換觀念,從滿足個體需要為出發點最終滿足社會需要,實現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需要優化技能人才成長環境,保障其經濟收益,提高其社會地位;提高職業教育服務質量,增強其吸引力與持續發展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和諧進步。
(二)構建利益整合的發展動力機制
從功能發揮到目標實現,需要完善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機制。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現實與理想(或公眾期望)之間差距較大,究其原因,與我國職業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發展內外部環境復雜、參與主體多元且利益訴求相互沖突有關,更重要的問題在于缺乏發展動力。例如,中等職業教育在規模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還存在著“四軟一險”,即靠行政手段而非市場選擇;靠資助拉動而非質量取勝;靠升學吸引而非就業導向;靠成人人群而非適齡人群[11],導致發展根基不穩。為此,有必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深入探討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關系,職業教育發展基礎和動力因素,研究政府、院校、行業企業、社會組織與受教育者等利益相關者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從教育公平的理念出發,構建符合利益相關者整體利益的動力機制,促成職業教育理想目標的實現。
作者:姚樹偉1谷峪2工作單位:1.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吉林省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第三篇: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影響因素
一、我省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質量問題分析
當前我省中等職業教育改革中的質量問題突出表現在職業教育特色不突出,普教色彩較為濃厚,專業設置盲目,缺少一批高水平的骨干職業學校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等職業教育特色不鮮明
中等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其鮮明的職業崗位針對性,這一點在培養模式上表現得最為明顯。而當前的中等職業教育大多模仿普通教育模式,走的是普通教育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知識講授為主,沒有按照職業崗位要求去開發課程、進行教學。傳統教學方式仍占主導地位,部分中等職業學校或一些中等職業學校的部分專業缺少可供操作的實訓設備和基地,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能上課,甚至有些職業學校把職業教育辦成了應試教育,眼睛盯著對口升學指標,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違背職教規律,影響了職業教育的質量。
2.盲目設置專業
相當一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對自身發展缺乏科學長遠的規劃,自身定位模糊,專業設置較為盲目,過度依賴市場信息,市場需要什么人才立即開設什么專業,專業開設的隨意性較大,造成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扎堆開設,區域內職業學校專業設置重復,導致學校之間的惡性競爭。另外,受到學校條件限制,一些對實訓場地和設備設施要求低的專業重復開設,如計算機專業和會計專業成為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的必開專業,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據統計,全省中等職業教育中20%的在校生都在學習計算機相關專業,專業重復設置的現象比較突出。就學校而言,一些學校專業設置脫離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專業設置多而全,沒有自己的特色,導致學生就業難、學校發展緩慢。
3.缺少一批高水平的骨干職業學校
據統計,2012年,我省中等職業學校有920所,比實施職教攻堅前2007年的1116所已經減少了196所,但我省職業學校弱、小、散的問題仍然突出。據調查,全省中等職業學校中5項辦學條件全部達標的僅占17%,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普遍較差。另外,“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環節比較薄弱,導致職業教育辦學特色不突出,辦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規模大、質量高、聲譽好、特色鮮明、符合職教發展規律的優質中等職業學校還很少。以上問題導致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教育不滿意,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偏低。據一項專門針對職業教育的問卷調查顯示,自愿報考職業學校的學生僅占14%,同時有50%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認為在中等職業學校學不到有用的技能。企業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專業能力也不認可。盡管近年來我省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5%以上,但是很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時專業不對口,就業率雖高,但就業質量不容樂觀。
二、制約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高的因素分析
影響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高的因素很多,既有社會認識的問題,也有中等職業學校自身內在的因素,如中等職業學校自身基礎問題,學校發展規劃和策略問題等,同時還有外在的因素,如職業教育法制建設、政策制度不完善、經費投入不夠、校企合作不暢通等。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內在因素
①學校自身基礎比較薄弱。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由原來的教學質量較差的普通高中轉制過來,先天條件不足。這些轉制而來的學校基礎條件差,專業課教師匱乏,學校培養目標定位模糊,缺乏科學的發展規劃,對職業教育規律認識不足,導致盲目模仿、照搬其他高職或普通高中。②師資隊伍素質不高。現有中等職業學校尤其是農村職業學校的教師大多都是普通院校畢業生,實際操作能力比較欠缺。絕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缺乏足夠的“雙師型”教師。據統計,2012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有教職工7.6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5.72萬人,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只有1.13萬人。目前,我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與專任教師比高達30∶1,按照教育部生師比16∶1的標準測算,專任教師缺額5.14萬人。③專業、課程、教材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銜接不夠。課程開發力度不夠,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的課程開發不足。教材內容更新速度滯后于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速度,導致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社會適應性不強。據統計,2012年,與我省4大傳統優勢產業、4大戰略新興產業對應的職業院校專業畢業生比例分別只有2.95%、6.59%,當前職業教育還不能很好解決人才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④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相當一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尤其是農村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實訓基地和設備,教學方法和手段還在沿襲普通教育。個別學校領導對改善教學設施缺少緊迫感,專業設施配備無法適應新技術發展的需求,學校實習條件差,不能滿足學生實驗、實習教學的需要。即使有些中等職業學校具備了一些基礎課、專業課的實驗條件及實訓設備,但遠遠不能滿足實習教學的要求,影響了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提高。⑤職業教育科研滯后。當前的職業教育科研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科研機構體系不完善,科研隊伍數量不足,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經費投入不足,職業教育科研還不能很好地和經濟、社會、產業、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等緊密結合,研究缺乏戰略性、前瞻性和針對性。目前的職業教育科研不能為整個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指導。
2.外在因素
①社會對發展職業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重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輕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傾向仍比較突出,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較低。②職業教育專項政策法規不完善、不健全,或者實施狀況不理想。盡管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職業教育法,我省出臺了職業教育法實施辦法,實施職教攻堅以來,省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事業的發展仍缺乏一些操作性強、針對性強、具體可行的專項法律法規。同時,受教育觀念、經濟發展水平等條件的限制,許多地方并沒有認真貫徹落實職業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沒有按照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致使辦學條件改善嚴重滯后于事業發展的需要。教學實習、實訓、圖書、體育設施、學生活動場所及食堂配套設施不夠,還遠遠不能滿足事業發展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高。③校企深度合作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要素。縱觀職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共同的成功之處就是較好解決了校企合作問題。目前我省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不夠,本質上就是職業院校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結合問題沒有解決好,還沒有建立起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機制,這是制約職業教育質量水平提高的主要癥結所在。另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還比較封閉,校企合作不夠緊密,貼近市場、貼近社會需求辦學的意識和能力不強,行業積極指導、校企深度合作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職業教育辦學體制還比較單一,多元辦學體制改革需要深化,辦學效益有待提高。④沒有形成真正符合職業教育需求、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招生考試升學制度,特別是“文化知識型”選拔考試方式,不適應也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技能競賽制度還未完全建立,對提升職業教育質量造成一定的障礙。以上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中等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影響并制約著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提高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對策及建議
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技能型人才培養水平,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省職業教育工作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可以說,當前我省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已經走過以規模擴大為核心的時期,進入了以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為核心的新階段。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是當前我省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當務之急。
1.加強內涵建設,實施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
從實施范圍來說,質量提升工程既可以是全省范圍的,也可以是市、縣、區等區域范圍的。從實施主體來說,要統籌政府、學校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進。各級政府要為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穩定有力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學校要承擔起質量工程實施主體的責任,社會各界要積極參與支持質量工程的實施。從實施內容來說,質量工程要包括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主要方面,如要加強專業建設,加快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布局,培育一批品牌示范專業,做強一批特色專業;要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努力建設一批具備教學、生產、培訓、鑒定等多功能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推動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需求的有效對接;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采取培養、培訓、引進、聘用等辦法,建設一支滿足需要、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要加強課程教材建設,開發一批精品課程和校企合作精品教材,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要加強職業教育科研工作,完善科研機構和科研隊伍建設,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引領職業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等等。
2.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深入推進校企合作
為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省政府于2012年專門出臺了《河南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成立了由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組成的“河南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委員會”,在此框架下,面向全省支柱產業,以產業和專業為紐帶,以緊密型職教集團為基礎,成立了全省首批9個行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這一系列重大舉措,對促進全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接下來,我省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組織架構,建立政府強力推動、多方廣泛參與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要全面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定崗實習”技能型人才培養新模式,以產業和專業為紐帶,實現學校培養培訓與區域經濟發展及企業需求對接,專業與產業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要發揮企業和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引導、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加強雙向溝通和對接,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緊密合作新局面。
3.突出技能導向,加快職業教育考試選拔制度改革
考試作為一種主要的評價方式,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職業教育應加快推進“知識+技能”考試制度改革,改變原來那種用普通教育高招模式來代替職業教育高招模式,考試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忽視技能考核,考試方式主要采用筆試、在卷子上考技能的現象,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改革技能考核的方式。要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技能競賽制度,力爭使技能競賽覆蓋全省每所中等職業學校、每個專業、每位學生和每位教師,實現全員參與,促進“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的制度建設。在技能競賽全覆蓋的基礎上,將技能競賽作為職業教育考試選拔中的一個重要指標。以技能競賽為抓手,推動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加強實踐教學,突出職業教育特色。
4.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職業教育質量提升氛圍
質量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生命線,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以良好的基礎條件來保障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順利實施。同時要優化政策環境,為職業學校加強改革創新、不斷探索新思路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提高質量既是職業學校自身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同時還是整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需要。各中等職業學校要深刻認識提高質量對學校自身發展的重大意義,將提高質量擺在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營造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良好氛圍,提高學校教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吸引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作者:王會莉工作單位: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學研究室
第四篇:我國職業教育管理方法
一、職業教育的特性
職業教育是教育的一種,但職業教育相對基礎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性。概括起來,職業教育的理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以人為本
同志指出:“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因此,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以人為本有兩層含義,一是要形成以校為家、以教為樂、以師為榮的職業教育氛圍,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在這一點上,建設學生會等學生自主管理組織以及讓學生去擔任校長助理、班主任助理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很好體現。
2.因材施教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專門性、技術性的人才,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塑造。因材施教就是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防止照抄照搬,杜絕教條主義,要上學生聽得懂、學得會、感興趣以及出門以后用得上的課程,使學生不落入“書呆子”的萬丈深淵。
3.服務為先
在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是集政府、學校、企業以及行業等多種性質的主體及其多元化需求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形式。教育作為一種公益性事業,本身就是一種服務性行業,職業教育位置關鍵,強化服務意識就勢在必行。只有堅持以服務為先的職業教育理念,才能滿足不同主體和不同對象的人才需求,才能有效協調矛盾,形成強大的教育力度。
二、職業教育的管理準則
職業教育的管理準則是緊跟時代步伐,在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和最新政策的基礎上形成的原則。這一原則既可以推動職業教育管理方法的有效實施,亦可以促進職業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對職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1.道路性準則
我國是在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職業教育道路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的。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管理要緊貼國家政策和核心理論,并對全體師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努力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素質、有文化,有道德的高級職業技術人才。
2.科學性準則
隨著網絡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已進入了一個相對發達的信息化時代。科學發展是全社會的共識,職業教育管理更不能例外。一方面,職業教育管理者要掌握一定的現代化教育科學理念和管理方法,建立科學的而現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明細職業教育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范疇,做到有條不紊,分工明確,獎罰分明,進而提高職業教育管理質量。
3.民主性準則
民主是職業教育管理中管理人員之間以及管理人員與學生之間為提升職業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在管理人員之間,不時的交流與合作,將大大調動管理者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教育管理科學創新機制。而在管理人員和學生之間的民主相處,將有效彰顯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學習進步。
三、職業教育的管理方法
從上面的分析中不難得出,職業教育要想發揮好其應有的社會能量,管理方法的優劣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2012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的,指出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管理方法的探究迫在眉睫。
1.提高技能課的教學內容
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素養,旨在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服務,培養生產與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相對文化課教學,技能課的教學內容理應占據首要地位。然而,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理論對實踐亦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教育教學中,一方面,要確定以技能培養為主,理論學習為輔的教學模式,既要在課時安排和資源配置上向技能課傾斜,也要適當配設一周4—5節的文化課程。另一方面,要適時編寫與技能相應的教材,多開展專業技能競賽,為專業課教師提供更多培訓學習的機會,從而在整體上凸顯職業教育的特性與優勢。
2.擴大“雙師型”師資教育隊伍
所謂“雙師型”教師,指的是那些既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也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的教師。這樣的教師不僅能為職業教育提供理論上的堅實依靠而且還能為同學們的動手實踐提供準確有效的行為幫助。所以,職業院校應該且必須招聘吸納并培養“雙師型”的師資力量。如在實際工作中,鼓勵教師了解國家的最新動態,行業最新的專業知識,鼓勵他們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再如,吸引企業專業的技術人才到學校來做兼職教師,傳授最新的操作方法和工作經驗,吸引他們參與學校的科研實驗等。
3.增加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如果說上述兩個層次還只是學生和教師在職業教育管理中的體現的話,那么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就非國家機構莫屬了。目前,以地方政府投資為主的職業教育仍是我國職業教育投入的主要模式。隨著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壯大,其資金需求也越來越高,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才能解決職業教育的投入瓶頸呢?一方面,需要國家提高投資職業教育的經費比例,確保職業教育發展得到充足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要拓寬各種融資渠道,走出單純依靠政府財政資金投入的單一模式。國家可以制定相關的財政金融政策,鼓勵企業和私人投資高等或中等職業教育,從而保障職業教育的正常運轉。總而言之,職業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特性。在教育管理準則方面,職業教育道路明確,科學發展,民主性強,這為職業教育的管理方法提供了依據。首先,要提高技能課的教學內容,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是培養實踐工作能力的教育。其次,要擴大“雙師型”師資教育隊伍,為職業教育把好關,鋪好路。最后,要增加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保證職業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受資金短缺的拖累。只有這樣,我國的職業教育才能又好又快地前進,才能為社會培育出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技術人才!
作者:徐德軍工作單位:細河職業教育中心
第五篇:職業教育革新方向
一、明確職業教育辦學理念
我國職業教育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以就業為目標導向,結合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明確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滿足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人才需求,更好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職業教育一定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職業教育的經驗一定要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紙上談兵的職業教育是失敗的。要把企業實踐結果作為檢驗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標準,是否適合經濟發展的需要。把課堂移動到工廠去,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滿足社會對培養專業型人才的需求。要根據產業的結構調整,根據市場的發展需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才能使職業教育工作落到實處。職業教育進行職業人才培養時,一定要注重強化學生的技能培訓,經過這樣培養的學生在就業上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其待遇得到更好的提高。在培養學生就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與高職業技能同等重要,不可輕視。只有具有職業道德的人才能更好的對企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職業教育課程的設置需要有很好的定位,要選擇具有就業優勢的,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學校要根據本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制定符合本地市場需求的教學目標,培養出合格的具有就業能力的技術型人才,這是職業教育學校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國職業教育學校的現狀存在很多問題不容樂觀。如師資力量薄弱,實踐環境條件較差等,亟待進一步調整與改善。只有改革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職業教育學校自然就具有了強大的競爭力。如果職業教育片面追求知識教育,不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職業競爭能力,學校發展的空間也將越來越小,教學質量自然也無法提升,至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綜上所述,職業教育的改革已刻不容緩,需要提到工作日程上。目前,我國對職業教育進行革新,這一難題已擺在各職業教育學校的面前。各校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校的革新與發展,轉變教育理念,已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改革后的職業教育學校具有更強的教育特色,能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開創出新時期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之路。
二、學習外國有特色的職業教育
在保持我國職業教育的優勢基礎上,借鑒學習國外職業教育學校的教育方法,也是培養我國職業技術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學習外國有特色的職業教育,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與思想,總結出自己的革新方向與目標。國外的職業教育大多以務實為主,不僅為社會培養出管理者,也能培養出大批的技術型工人。有些職業教育學校從中等教育就開始開辦,學生們都要學會實踐,讓學生在學習中實際動手,學習先進設備的使用和操作。經過實際操作,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才,這樣培訓的學生畢業后不僅能快速適應企業工作需要,為企業創造效益,還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受到企業的歡迎。例如:瑞典的職業教育就是學校與社會融合在一起,將普通教育課程與專業技術教育融合在一起,打破原有各領域的分工,綜合化的教育,被稱為北歐教育的典范。國外的職業教育最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實踐能力的培養。從上述例證中可以看出,國際教育發展的職業化、技能化、社會化。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教育模式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結構型人才。我國面臨經濟高速發展,經濟調整后,人才結構也隨之需要調整后,現在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問題十分突出,因而一定要盡快對職業教育進行改革,加大職業教育的研究力度,改變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
三、結語
我國經濟的發展,使社會出現了新型專業人才的短缺。我國的職業教育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形勢,滿足市場經濟發展中各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增強各職業教育學校的競爭力,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職業教育要具有對未來的培養目標審時度勢,合理規劃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先進教育理念,國內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要造就一支高素質職業教育的教師團隊,只有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才能帶領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更好的服務,為職業教育革新,開創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的道路。
作者:孫立峰呂楓工作單位: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第六篇:職業教育法律制度研究
1我國職業教育法律制度發展狀況
隨著社會經濟大環境的變革,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進退維谷的窘境。從政策導向來說,用人制度、學校就業分配制度的改革,給中等職業教育帶來壓力;從外部環境來說,傳統工業的改革以及新興工業的興起,對技術人才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給職業教育帶來新的挑戰。
2我國職業教育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2.1《職業教育法》立法存在缺陷
2.1.1法條規定過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職業教育法》于
1996年9月起實施,距今已有十余年。在實施之初,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調動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發展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推動了職業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但作為職業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法律,《職業教育法》原則性條款過多,對于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多為指導性、引導性內容,缺乏執行力和可操作性。例如,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鼓勵通過多種渠道依法籌集發展職業教育的資金”,即為倡導性語句[2],具有宏觀上的指導性,卻缺乏一定的邏輯結構,導致實際適用較為困難。
2.1.2法律責任有關規定不完備,導致《職業教育法》執行不力
《職業教育法》中不少法律條文只有假定條件、行為模式而無法律后果,導致一些法律關系主體雖未履行義務卻不必承擔法律責任;一些法律條文對適用主體或者違法懲處主體的規定也不明確,導致責任主體之間互相推諉、互不負責,最終使規定的法律條文成為一紙空文。例如,《職業教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挪用、克扣職業教育的經費。”這條規定只有行為模式并沒有涉及法律后果,一旦法律主體觸犯此條,如何處理、誰來處理、處理程序均沒有法律規定,導致《職業教育法》無任何執行力。
2.1.3法律監督機構執行不力,《職業教育法》缺乏有效的執行監督機制[3]
《職業教育法》包括總則、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實施和職業教育保障條件4部分,缺乏對職業教育執法監督的專門規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法》的實施與效力。執法監督的主體不明確,導致對職業教育領域的違規操作缺乏權力機關、司法機關、黨政機關、人民群眾以及新聞媒體的有效監督。職業教育的監督主體主要是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這使得監督主體與被監督者重合,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使職業教育監督體系面臨尷尬局面。
2.2《職業教育法》普法力度不夠[4]
當今社會,“學歷高于技術”的傳統觀念仍然影響著社會上的大部分人,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較低,很多人認為職業教育是次等教育。《職業教育法》雖然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沒有明確職業教育同高等教育的平等地位,導致很多家長寧愿花高額學費、贊助費讓子女去普通高中繼續學習也不愿意讓其進入職業學校。這與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沒有做好職業教育宣傳工作有很大關系。職業教育發展得好壞、《職業教育法》能否起作用,與國家和政府部門以外的學校、企業、社團、其他組織,甚至個人的法律意識狀況息息相關。
2.3職業教育經費不足,缺乏物質保障
充足的經費是發展職業教育的最基本條件。《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的經費保障雖有一些原則性的規定,但沒有經費投入的強制性標準,缺乏可操作性。職業教育財政現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2.3.1職業教育經費短缺
我國的職業教育一直處在進退維谷的窘境,辦學條件差、生源緊張、骨干教師缺乏、畢業生就業難,這些現象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緊張。《職業教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用于舉辦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財政性經費應當逐步增加。”這一條雖然強調了要重視職業教育,加大財政撥款,可是我國各個省份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千差萬別,這一原則性規定顯然不能有效改變職業教育面臨的經費籌措困難問題。眾所周知,各地職業教育的教育成本均高于普通高中,但是職業教育的財政撥款卻遠遠不及普通高中,經費相對短缺已經成為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絆腳石。
2.3.2職業教育經費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與使用
由于缺乏宏觀調控,職業教育的管理與監督未能形成合力,主要責任和權力分屬地方,各級地方政府在對職業教育協調統籌時,不按預算劃撥教育經費,克扣、挪用現象十分普遍。職業教育經費在短缺的情況下得不到有效利用,直接影響了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以及整體優勢的發揮。
2.3.3職業教育經費缺乏長效的保障機制
發展職業教育,地方財政撥款固然必不可少,但是企業未與職業教育產生良性互動,造成職業教育與社會脫節。同時由于輿論導向以及國家政策等原因,經濟界對技術應用型人才不夠重視,導致學生沒有去企業實習的機會。這種情況在2005年《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出臺之后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該決定第六條與第八條著重強調了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密切結合,多渠道增加經費投入,建立職業教育學生資助制度,并首次以數字形式規定了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5]。
3我國職業教育法律制度的完善
3.1加強職業教育法制化建設,完善立法
職業教育立法要立足于社會客觀情況和客觀需要,及時解決實際問題,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修正補充職業教育相關法律,加強職業教育法制化建設。首先,要完善職業教育法律責任制度。我國《職業教育法》僅在第三十九條有關于法律責任的規定:“在職業教育活動中違反教育法規定的,應當依照教育法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但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特點,教育法的法律責任不能完全適用于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法》修訂時,必須考慮增加職業教育法律責任的專門規定,強調法律責任主體,增強《職業教育法》的強制性,推動職業教育的法治化。其次,要加強職業教育法律監督。在修訂《職業教育法》時,明確法律監督主體、監督途徑以及救濟方式。例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監督,保證制定法律的程序公正、不與憲法及其上位法沖突,內容公開公正。明確對于違反《職業教育法》的行為的制裁措施,加強司法監督以及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等。
3.2培養公民的職業教育法律意識,提高認識水平
首先,應在《職業教育法》中明確規定,職業教育同普通教育一樣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其次,地方政府職能部門應將發展職業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通過各種途徑廣泛開展關于職業教育的地位、作用,發展職業教育的目的、意義以及貫徹實施《職業教育法》的宣傳教育,重點培養公民的職業教育法律意識,使公民逐步消除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3.3為職業教育經費的籌集、使用提供法律保障
根據各個省份經濟發展速度以及財政狀況,職業教育所需經費可以由國家提供一定數量的補貼。為避免資金的浪費以及挪用現象,教育經費的分配下撥權應分別由教育、財政部門掌握,監督權由司法機關掌握,從而有效監督職業教育資金的使用情況。職業教育經費由地方政府負擔的部分,雖可以保證經費來源,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支出水平與結構不同,勢必造成職業教育經費在地區之間的較大差別。所以,教育經費來源以及比例需以法律條款形式明確規定。對于挪用職業教育經費的行為應該比照刑法明確法律責任。加強同企業的合作,使學生、學校、企業之間有更多的交流機會,進而培養出既有理論知識又有熟練操作技能的通用型人才,同時,突出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從而保障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作者:賈銀鈺工作單位:甘肅省經濟貿易學校
第七篇:職業教育體系構建
一、系統思考,頂層設計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對產業、行業、職業的結構分析和發展趨勢的梳理基礎之上,及對職業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只有當分析研究具有跨界的視野時,才能審時度勢,準確把握體系的層次與布局、重點與難點。加強職業教育科研,尤其是職業教育發展政策的頂層設計研究,是我國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現有科研成果主要是從事職業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缺少對職業教育發展政策、職業培訓標準、職業教育需求尤其是產業結構變化下的需求研究,也缺少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內容、規律與教師培訓等方面的研究,無法促進職業教育的有效發展。
1.構建原則
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迫切,農村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產業聚集區建設提速,節能社會、低碳生活、生態文明、精細化生產成為社會發展目標,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穩定、國家發展的需要,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需要,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首先必須明確:職業教育是面向就業的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必須加快本科乃至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層次;強化技能提升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以終身教育為導向,建構技能型人才的繼續學習機制。現代職業教育應當“將學生的成才作為辦學的邏輯起點”,著眼于人的發展,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2.構建主體
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主體是政府,但要發揮各方面的重要協同作用,如國家的法制化導向作用,政府的投入性拉動作用,高校的創新性引領作用,職院的改革性發展作用,企業的參與性助推作用,公眾的支持性給力作用。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只有政府才能作為主體。首先,應加強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健全地方政府統一領導,相關職能部門分工明確、統籌有力、協調運行的領導管理體制,統籌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職業教育內部協調。做優中等職業教育,做強高等職業教育,做好高端職業教育,做大職業培訓。其次,要提升職業教育發展重心,健全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最后,要多樣化構建體系,由政府為主體,到政府主導,行業為主體;再到政府主導,企業辦學。
3.建設目標
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已確立建設總目標———適應需要、有機銜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國特色與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策略包括:要有戰略高度,考慮生態文明、地方特色,同時進行國際比較、歷史借鑒。
4.體系設計
頂層設計是指自高端開始的總體構想,需要系統的、全局的視角,對體系建設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考慮。頂層設計注重規劃設計與實際需求的緊密結合,強調定位上的準確,結構上的優化,功能上的協調,資源上的整合。做好頂層設計是體系建設的靈魂。職業教育結構指教育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聯系與比例關系。主要由專業結構、層次結構、形式結構、布局結構等要素構成。主要體系———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輔助體系———資助投資體系、行業企業參與機制、國家法制體系、科研開發體系。支撐體系———社會環境、人事制度改革、思想觀念。從層次上分析,主要是解決以下問題:①基礎教育階段職業啟蒙教育不足。②中等職教與高等職教不能有效銜接。③本科以上層次職業教育缺位。從功能上分析,主要是解決以下問題:①服務產業結構調整的能力有限。②技能型人才提高產品質量的效果不明顯。③職業教育服務在崗職業人的能力不足。④職業教育服務社區民生的能力欠缺。現代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應用型、技術型的勞動者。根據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結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思路,我國職業教育應形成以中等職業培訓為基礎,高等職業教育為骨干,高端職業教育為龍頭,各級職業教育相互貫通,逐級分流,職前、職后教育并存的終生教育體系。三個層次的教育形成一個鏈條,逐層次培養經濟領域所需要的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
5.實踐策略
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各地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城市、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重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發展將按照集約型、精品化、內涵式的發展思路,做好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探索實踐工作。①兩大中心相溝通職業教育教學與職業培訓實踐相溝通。職業教學主要在職業院校,職業培訓主要在公共實訓中心、行業企業,全面實行工學結合。②四大階段相銜接職業啟蒙教育、職業準備教育、職業實踐教育、職業繼續教育互相銜接。③建立公共實訓中心各學校重復建設相類似的實踐基地、實習基地或操作技能室,造成資源浪費。應利用有限的職業教育投資,創建一些特色實訓設施,最終作為社會可開放的資源,發揮其更大的作用。④提升一線工作員工的社會地位沒有一線員工較高的社會地位,就沒有堅實的產業基礎。提升其人才價值、社會地位,是決定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的重要方面。
二、信息溝通,建立平臺
以信息論思維統籌規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信息溝通、建成后的信息平臺,以強化職業教育的有效銜接。
1.信息溝通
職業教育體系的信息溝通,是指職業教育內部的信息共享以及與外部信息的快速鏈接。目標是內在功能的完全發揮和外在功能的充分展現。特別要表現出適應社會的針對性、服務經濟的吻合性、教書育人的時代性。信息溝通的基本框架體系為:職普融合的學分等級體系;職終并軌的社會學院;職前職后結合的教育體系。內部信息溝通主要指中高職招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專業建設、實踐教學、實訓基地等的溝通與銜接,以及初中、普通高中與中職的銜接。而外部信息銜接主要指職業院校之間、校企之間、高職與普通本科、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溝通與銜接;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的溝通與銜接。
2.信息平臺
建立職業教育信息平臺,是體系構建的重要手段。職業教育層次的梳理與構建,決定了信息平臺建立的范圍與功能:淡化初等職業教育,穩定中等職業教育,強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高端職業教育。職業培訓體系與技能型人才相對應,與職業教育層次相銜接,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信息共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成的顯著標志是職業教育網絡系統全國聯網,各類數據庫管理系統相互銜接。如試點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在現有教育部學籍網的基礎上,增加專業建設管理系統、實踐教學管理系統等,研究、開發、構建職業信息網、產業發展網、人才需求網、技術開發網、科研開發網,并相互溝通與銜接。通過職業教育信息平臺,可以快速訪問職業教育最新發展信息,如專業建設動態、精品課程實況、實訓基地、公共實訓中心信息等。行業產業的最新技術攻關、工藝改造、成果轉化等信息,也可以在相應模塊快速鏈接。
三、控制評價,穩健發展
用控制論方法,評價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步伐,并進行分類指導,合理推進。探索分類試點是體系建設的重點。
1.客觀評價,有序控制
通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解決培養目標不明晰、師資力量同源、教學手段雷同的問題。同時,研究評價手段,改善評價模式,推進評價功能。采取不同評價手段、不同評價模式,最大可能地彰顯職業教育的活力與吸引力。職業技能的培訓、考核、評價,應始終貫穿于職業教育的全過程。眾所周知,職業工作與生產是重復、熟練、專家化的過程,而職業教育更多的是課程體系的序列化,教學過程的無重復。職業教育要關注職業人從新手、老手、高手到專家的發展過程。只有改革與創新學習與鍛煉的方式,才能采用更靈活、科學的評價模式。考查和評價一個學生合格不合格,要從職業院校的考試成績說了算變為企業說了算,以學生高薪就業為標準,以充分展現職業教育的開放性、技能性、職業性、終身性特點。
2.明確目標,逐步實施
職業教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要穩步推進,長期發展,做到長期有規劃、中期有目標、短期有措施。從戰略上頂層設計,系統思考;從戰術上改革創新,統籌安排。深化校企合作辦學是體系建設的關鍵。筆者認為,需用5年時間進行中高職業教育銜接,用5年時間進行高端職業教育的溝通,用10年時間進行終身職業教育的機制創新。同時,強化法制建設,如修訂職業教育法,制訂職業資格證書法,制訂校企合作法。強化創新機制,如建立技能等級體系,頒布技能等級國家標準,出臺第三方考核評價方式等。在全國推進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有差別推進。東部發展快速,與國際接軌,引領西部前行。西部發展注重實效,與經濟水平同步,和民生需求和諧,與區域規劃協調。河南省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陣地,采取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要重點解決幾個關鍵問題。一是政府要加大對高職學生的生均撥款額度。二是提高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投入資金。三是完善技能人才評價模式,形成有效的技能等級升級制度。四是舉辦特色高端職業教育。五是創新中高職銜接模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以創新觀念的形成為標志。主要包括:“大人才”觀———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工程人才等,加上技能人才。“大學習”觀———學校學習、社會學習、終身學習。“大教育”觀———學校教育、成人教育、終身教育。“大職業教育”觀———從關注就業的職業教育,到關注人員素質的職業教育(崗位轉換、技能提高、素質升華),再到關注生活質量的職業教育(環保、生態、健康、養生)。從解決經濟問題的職業教育,到解決社會問題的職業教育,再到解決人生問題的職業教育。
作者:郭文云工作單位:河南省工業設計學校
第八篇:職業教育質量觀對比
一、世界職業教育質量觀的歷史嬗變
二戰后,世界職業教育質量觀的嬗變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職業教育思想以及人才培養模式。
(一)知識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二戰后—20世紀70年代)
二戰結束后,人們希望迅速恢復經濟與社會秩序,同時受到現代化理論、人力資本理論與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影響,教育成為當時經濟復蘇和社會發展最大的指望。這一時期,各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很快,許多發達國家都出現了人力供應嚴重不足的狀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成為發達國家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基本國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對職業教育質量無法提出應有的要求,學校的著眼點也是規模與人才培養的速度和效率[2]。職業教育以學科為本,以學校教育為主要場所,以教授知識為主,普教色彩很重,課程內容脫離生產崗位的實際需求。因此,這一時期的職業教育質量觀被稱為知識本位的質量觀。
(二)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末)
20世紀70年代中期爆發的經濟危機改變了職業教育的走向,由于經濟危機導致大批企業倒閉,工人大規模失業,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人力供不應求”轉為“人力供過于求”,學校職業教育也遭遇信任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先的知識本位的質量觀受到極大的挑戰,職業教育質量觀也開始轉向能力本位。能力本位興起于歐美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影響力巨大。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經歷了大致兩個發展時期:崗位能力本位時期,即以畢業即上崗為目標;綜合職業能力本位時期,強調關鍵能力、可遷移能力等,以勝任職業群為目標。
1.崗位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在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失業問題時,上崗能力自然成為職業教育追求的目標。這一時期出現了就業技能模塊(MES)課程和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與培訓(CBET)。MES由國際勞工組織開發,其以工作分析為基礎,圍繞工作體系本身來開發職業教育課程。相對于MES,CBET更受青睞,流傳也更為廣泛,典型的國家有加拿大和英國[3]。最早實施能力本位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國家是加拿大,加拿大CBET的特點是以任務技能的操作為目標,用任務分析法把崗位分解成若干任務,以量化的標準來評價,采取個別化的學習方式。英國自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臺后,也積極改革職業教育,對以往畢業生缺乏操作能力的缺陷進行反思,并制定出全國統一的以能力標準為核心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NVQ)及相應的課程[4]。其特點是通過工作分析把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國家能力標準的單元,以不同單位的組合構成課程,對先前的學習予以認定,采取內外結合的評價方式,進行工作現場的能力考核。無論是加拿大的CBET還是英國的NVQ,都強調崗位操作能力,將畢業生對就業崗位的適應能力作為判斷職業教育質量的標準。我們將這一時期的職業教育質量觀稱為崗位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5]。
2.綜合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崗位能力本位教育實施一段時間之后,無論是加拿大還是英國都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那就是隨著20世紀80年代新科技革命拉開序幕,單一的職業崗位能力已經無法勝任職業的變化,員工很難轉崗或適應工作更新及流動,于是原來的崗位能力本位的質量觀轉向了綜合職業能力本位的質量觀。崗位能力本位的質量觀強調是某一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及知識,較為狹隘,而綜合職業能力本位的質量觀更加寬泛,將目標擴展到職業群,而不僅僅是針對某一具體的職業。于是,各國開始改進原來的CBET。澳大利亞在對加拿大模式進行改進的基礎上,推出了自己的國家職業資格框架(AQF),英國也在1992年改進國家職業資格證書(NVQ)的基礎上出臺了普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GNVQ)。澳大利亞AQF的特點是以職業能力的整體性為視野,用培訓的方式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溝通,并特別提出核心技能的概念,認為他們是有效工作的基礎[6]。英國的GNVQ在繼承NVQ特色的基礎上,以開發廣泛職業領域所需要的技能和理解力為宗旨,增加了對關鍵能力相關內容的培養,成為溝通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的橋梁。綜合能力本位的質量觀更適合新的時代特征,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做法在全球廣為流傳,成為各國仿效的對象。
(三)素質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世紀之交至今)
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趨勢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時代特征對職業教育畢業生的要求不僅是崗位的勝任力,更注重作為一個優秀職業人必備的職業素質,如認真負責、敬業愛崗、團隊合作、人際溝通、時間管理、質量意識、健康人格與創新精神。素質本位的質量觀開始興起。素質本位具體構成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基礎性素質、職業性素質、創新性素質。基礎性素質包括文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道德、基本職業傾向等,是任何一個人進入社會從事工作所必備的基本素質。職業性素質包括與某個職業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知識,是某個職業所需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技能,以及必備的職業道德、興趣愛好及個性特點等。創新性素質主要包括終身學習的能力,適應不斷更新變化的職業態度與能力,在專業工作中敢于創業的精神與個性、創造性思維等。這三者既相互依存,又存在層次上依次提升的關系[7]。由能力本位的質量觀向素質本位的質量觀的轉變表現在許多國家的行動之上。21世紀初,美國開始用“STC”(SchooltoCareer)取代“STW”(SchooltoWork),這一更改絕非是一種名稱的改變,而是反映出美國乃至世界職業教育質量觀的轉向———以人為本,更加關注學習者個人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面對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挑戰,歐洲各國也在歐盟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推出了“質量保障參考框架”(EQARF),歐洲職業教育質量標準內容豐富,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關注學習者終身學習能力的考核以及全面素質的培養[8]。素質本位的質量觀是對能力本位的質量觀的超越,由能力本位向素質本位的轉變是職業教育適應時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二、世界職業教育質量觀變遷的規律總結
(一)職業教育質量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
二戰之后,職業教育質量觀經歷了知識本位的質量觀———能力本位的質量觀———素質本位的質量觀等幾個不同階段的嬗變,從世界職業教育質量觀的演進可以看出,職業教育質量觀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代特征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由于職業教育的高度實踐性,知識本位的質量觀在存在一段時期之后被迅速淘汰。而能力本位的質量觀由于強調受教育者具備某一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成為各國在一定時期內的追求目標。然而,隨著知識社會和終身學習時代的到來,勞動者經過一段時期的職業教育或培訓之后就可在某一行業內穩定就業的傳統現象已經不復多見,職業教育更加強調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勞動者不僅應該具有應用的職業知識與技能,而且應該具有健康的職業心理和職業倫理,還要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創業的意識,勞動者需要善于利用各種學習機會提高自己的素質,通過學知、學做、學會生存、學會與他人共處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時代特征的變化使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質量觀開始轉向素質本位。
(二)職業教育質量觀與職業資格密切相關
從世界職業教育質量觀的演變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看待職業教育質量時并非僅僅將其局限在教育體系內部,而是具有明顯的職業導向性,職業教育的質量觀與職業世界的需求有著緊密的聯系。而尋找一定的載體,將教育世界與職業世界進行對接就成為一大重要措施,這種典型做法體現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中。20世紀70年代之前,英國舊的教育體系提供給青年人的職業資格和產業部門通過培訓提供的資格之間有著深深的鴻溝,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之間缺少溝通和聯系,職業教育的發展難以緊密結合社會的發展需要。隨著英國NVQ(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推行,英國開始構建起國家能力本位的教育與培訓體系。英國國家職業資格框架以職業能力為中介,溝通了英國教育質量與職業需求之間的聯系,這使得教育部門、勞動部門在進行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時有了明確的質量標準,他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參照能力標準選擇課程、安排學習活動。澳大利亞也借鑒英國的做法,開發出具有本國特色的培訓包(TrainingPackage)和資格框架(AustraliaQualificationFramework,簡稱AQF)。培訓包是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依據,是澳大利亞全國通用的職業技能認證標準,它具體闡述了對職業崗位(群)的實踐技能和基本理論要求;資格框架實現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證書、課程學分的互認和銜接制度[9]。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國家職業資格框架制度有效地溝通了職業教育與職業世界之間的聯系,使他們的職業教育質量觀有了明確的載體,并能夠將產業、經濟發展變化帶來的質量觀的變化有效地在職業教育中迅速體現提出,職業教育有了靈活適應工作世界需求的生命力。
(三)職業教育質量觀必須關注學習者的成長
從世界職業教育質量觀的演變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很長一段時間內職業教育都缺少對學習者的關注,人被置于“會工作的工具”的境地,這在崗位能力本位的質量觀階段尤其明顯。后來的綜合能力本位質量觀雖然還沒有高度關注學習者,但是它也開始提出關注學習者需求的相關措施,比如在澳大利亞國家職業資格框架中堅持的RPL(Recogni-tionforPriorLearning)原則,要求對學員的原有學習經驗(無論何時、何地、通過何種途徑獲得的)給予認可,這就使得學員在選擇學習或工作時擁有了更大的余地,為學員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素質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更是進一步高舉起人文主義的旗幟,呼喚職業教育不要把學生培養成“生產工具”,而是培養具有生命力的“職業人”,人文精神的抬頭是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大進步。1999年4月在韓國首爾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屆世界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指出:21世紀對人的素質要求在變化,不僅是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大會同時突出強調幾個理念:(1)加強基礎文化和基礎能力的教學,以增強崗位變化和職業轉化的適應性,以及繼續學習的可能性;(2)加強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如合作能力、公關能力等;(3)加強社會文化學習和外語學習。在這一倡議下,世界許多國家都對職業教育進行改革。以美國人文主義教育家阿德勒為首的“佩代亞小組”,提出了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融為一體的“佩代亞計劃”[10]。根據這個計劃,職業教育致力于三個目標:為學生自我發展做準備;為學生將來在民主社會中履行公民責任做準備;為學生將來就業做準備。在職業教育質量觀中更加關注學習者的生存問題,工具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成了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11]。
三、對我國職業教育質量觀的現實反思
(一)職業教育質量觀必須隨著現實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職業教育質量觀是一種“發展性質量觀”,質量觀是歷史的、具體的、有現實針對性的,職業教育質量標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存在一個既定的、永恒的質量標準[12]。1949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職業質量觀也經歷一系列的演變。在前,社會要求職業學校,尤其是“中專”,培養具有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術過硬的技術人員、生產一線管理者,這種質量觀延續到改革開放初期。這一時期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式以知識傳授為主,知識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是主導性的質量觀。20世紀90年代開始,受到經濟發展、教育體制改革、高等教育擴招、就業形勢嚴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發生了改變,職業教育需要培養能夠直接上崗的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而人們難以扭轉原有的知識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依然堅持知識本位的質量觀,職業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最終導致這一時期職業教育的倒退與萎縮。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調整,我國職業教育逐漸擯棄了原有的知識本位的質量觀,提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這一指導思想的提出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職業教育質量觀,使得職業教育開始關注企業的需求,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然而,就業導向關注的是培養受教育者具有某一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就業素質和能力,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崗位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僅僅從就業角度認識職業教育的屬性,會導致人們忽視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13]。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后工業社會的來臨,我們必須盡快調整職業教育質量觀,以素質本位的質量觀指導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承擔起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使命,將就業納入到學習者個體的整個生涯發展規劃之中,并把個體的職業發展看成是動態的、終身的過程,進而實現人的社會性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二)更加關注學習者的需求
對學習者的關注是世界職業教育質量觀發展的共同趨勢。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是沒有“人”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或以知識為本位或以社會為本位,培養的是會工作的“工具”,職業教育中人文精神嚴重缺失。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育人”,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類型,同樣具有這種使命和功能[14]。我國的職業教育質量觀需要增強人文精神,給學生以自主的定位,不再將學生視為被訓練的對象,而是在學校和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一定階段上的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的個人。調整課程與學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步驟,我們要增加學校自主設置的課程,將統一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關注學生多元的生涯發展需求,提供相關的選修課程與服務,同時實行靈活的學制,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實現“彈性學習”,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為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生涯發展目標的達成創造條件。
(三)建立國家資格框架
在職業教育質量觀發展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大多注重溝通職業教育與職業世界之間的聯系,并以資格框架為紐帶在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建立聯系[15]。我國提倡“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的融通,但這兩者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鴻溝,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高素質人才的繼續發展。首先,知識經濟和學習化社會的來臨,使人們的學習需求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教育培訓模式和機會更加多樣化。人們通過多種多樣的學習途徑所獲得的學習成果和由此而形成的技能,無論是在勞動力市場還是其他教育培訓機構中,都應該得到正確合理的鑒定與評價。其次,終身學習的發展要求各種教育機會和模式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銜接與溝通,為了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和培訓、學校教育與成人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之間以及教育機構與勞動力市場的銜接,需要一套科學的國家資格證書體系在各種形式教育與培訓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因此,研究和建立統一的國家資格框架(NQF),來銜接中等、高等和繼續職業教育及其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關系已經迫在眉睫。
作者:劉虎工作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
- 上一篇: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論文10篇
- 下一篇:電力企業信息安全論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