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課程結構模式

時間:2022-03-25 05:10:00

導語:職業教育課程結構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課程結構模式

1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含義

課程結構是指各層次、各類型課程間的構成比例及相互間的縱橫關系。姜大源教授特別強調課程結構,認為過去課程改革缺乏“結構”的觀念,而結構是影響職業能力形成的重要變量。傳統的學科課程是知識的內在關系結構,而職教課程應該是知識與行動的產生結構,職業能力的培養必須建構知識與行動的產生結構。

2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基本特性

2.1相對的獨立性: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這類人才要在生產第一線和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直接謀取利益的工作。職業教育培養人才以職業能力為本位,能適應學生畢業后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需要,這就要求其課程結構不是按學科要求而是按照職業能力要求來確定。按照職業能力要求確定相關課程結構講求相對獨立。

2.2課程的跳躍性: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必須滿足職業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必須擺脫傳統普通專業教育學科型的課程結構模式,突出實用性,打破學科課程體系條塊分割的界限,把培養目標、專業發展方向、教學內容等融合到課程建設中去。跳躍性的課程結構是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體系最顯著的特色。

2.3課程間的平行性: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體系是由多個平行的課程模塊組成的,彼此之間不存在著層次上的差別,是平行的、并列的關系。

2.4課程的實踐性: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級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必然重視實踐性課程的教學,這是和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職業教育的實踐性課程包括動手操作的實驗、模擬試驗、實習、設計、實訓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體系也講求理論性,但其理論知識的要求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為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3選擇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基本出發點

課程作為溝通個體與社會的橋梁,其結構不可能來自課程本身,而只能來自外部世界。采取什么課程結構,取決于人們對課程出發點這一基本問題的看法。

就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而言,其課程有兩個基本出發點,即學科體系和工作體系,與前者相聯系的課程旨在把個體導向學科體系,培養學術型人才;與后者相聯系的課程旨在把個體導向工作體系,培養應用型人才。

不同的能力不僅來自不同的知識,而且來自不同的知識結構。根據這一基本原理,要有效地培養職業能力,就必須把職業教育課程結構與工作結構對應起來,從工作結構中獲得職業教育課程結構。也就是說職業教育課程排序不應該按照學科體系,而是工作過程。

職教教學論認為:工作過程導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學科體系結構化內容的學習,而有利于與工作過程相關內容的學習。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來自職業行動領域里的工作過程,即從職業典型工作過程確定職業實際工作任務,歸并成教學工作任務,最終轉化為職業教育教學任務。它是一個從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最終到學習情景的過程。姜大源教授認為職業教育應該以過程性知識為主、程序性知識為輔,職教課程應該通過工作過程進行結構化,通過工作過程來整合知識和技能。

4影響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選擇的現實因素

4.1學生的文化基礎:近幾年來,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及高中擴招,職業學校生源質量下降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普遍文化基礎課差,學習習慣差,在基礎教育階段班集體中是經常受批評的群體。

4.2學生學習的時間: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的職業學校普遍實行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的傳統學制,學習期限的長短、教學計劃的安排基本上由上級教育部門統一制定。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的時間大多為二到三年,在這二到三年時間內既要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又要發展職業實踐能力,所以相對而言學習時間比較短。

4.3職業教育的功能:職業教育的功能就是為職業教育活動提供服務,最終目標就在于促進職業教育更好、更快和更健康地發展,為社會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

4.4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走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流動和勞動力市場化步伐加快,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業也在不斷地向多元化發展。從近幾年的畢業生出口看,對口升學、本地就業、外出就業、創業等并存,就業和自謀職業并存。同時,各行業專業就業需求也存在不平衡,非專業對口就業和創業逐年增多,這與現行的教學機制產生了無法回避的矛盾,而且呈加劇趨勢;另一方面,非對口就業增多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聲譽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參考文獻

[1]黃克孝.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姜大源.論職業教育課程的基本特征與課程觀[J].課程·教材·教法,1997,(8):11-15

[3]張家祥等.職業技術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劉春生等.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