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教育現狀探討
時間:2022-08-23 11:19:12
導語:農村小學教育現狀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現代社會,農村學校應該吸取現代文化先進要素、建設優良的學校文化,發揚鄉村文化優良傳統,達到傳承與改造鄉村文化的基本目的。
關鍵詞: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鄉村文化;鄉村教育
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在優化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極影響。這里我以我縣鄉鎮小學為觀察對象,談談存在的問題,供同行們一起商討。
一、親子教育的嚴重缺失
親子教育,它是家長對孩子教育和影響的結果,它的操作者是家長,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其他人。在農村,原來只是留守兒童親子缺失,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還是得到父母的關愛。自實行“撤點并校”政策,就更加劇了親子教育的惡化。每次到鄉鎮小學,每當看到較小的孩子排隊打飯,端著飯菜混在一起的飯碗散落在食堂四周就餐時,我的心情總是難于平靜。學前班開始就到離家幾里甚至幾十里之外的中心校寄宿就讀,6、7歲的孩子,平心而論,這個年齡段的她們,飯燙了都會哭鼻子啊,他們正是該在父母懷里撒嬌,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光。處于幼年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的關心和愛護,不管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照顧和關心多么好,都不是自己的父母,他們不能夠從中體會到親情的溫暖,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大的遺憾。孩子一周回來一兩天,時間上和空間上,都與農村的家庭疏遠,讓本就薄弱的家庭教育雪上加霜。對這些孩子而言,愛和親情成了日常生活中時常牽掛擔憂遠離的東西,導致家庭情感疏離。
二、村小的衰落
最直觀的表現,首先是學校數量急劇減少。那些利用扶貧資金新修或擴建的農村小學,有的才使用,現如今雜草重生,有的成了倉庫間、養雞場,更多的是空置、廢棄,就是原來學校大門上寫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幾個大字也模糊不清,變成灰白的空墻。尤其對于偏遠山區的村落,鄉村學校往往是村落中唯一帶有文化韻味的標志性建筑,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教學點,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代表,是當地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村民來說,家中的讀書郎,村中的小學堂,不僅能增加鄉村生活的人文韻味,更寄托著他們對鄉村美好未來的一種希望和向往。在鄉村學校被撤并前,一個村子里有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交往,有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還有學校教師與當地村民之間的互動,正是基于學校之上的這些活動,加深了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系,進而構建了彼此熟悉的社會關系網絡。傍晚的鄉村,孩子們一起游戲玩耍,村民們互相串門,教師在茶余飯后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學習表現,村子里一派融洽和諧的氣氛。而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后,學校被撤并了,許多孩子不得不選擇住校上學,從此遠離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鄉間的自然野趣、民間的故事傳說、豐富的節日活動和熱鬧的氣氛、村民間的熟識與親切感都逐漸成為歷史的記憶,鄉村社會文化對他們來說逐漸變得疏遠與陌生,原本貧乏單調的農村生活越發沒有生氣、寂寞,更顯得冷清。
三、輟學率大幅度提升
雖然國家對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但家長們為孩子置辦的住宿設備,加上伙食費、來回的路費等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河北省教育廳巡視員、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長韓清林透露,小學輟學率退至十年前,輟學主體遷移至低年級。近四年來,全國小學輟學率大幅度回升,“從2008年輟學生63.3萬人,輟學率5.99‰,到2011年輟學生已經達到88.3萬人,輟學率8.8‰,這與1997年、1998年、1999年的輟學水平大體相當。”盡管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實施了十余年的“撤點并校”政策被叫停,但木已成舟,校點基本上沒有回復。安全問題、心理煩躁日顯突出伴隨而來的是孩子容易出現精神危機。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其心智尚不完善,人格不夠健全,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過早的寄宿,會引起學生身體和心理的諸多不適,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親情關系的疏遠,常常引發感情脆弱、焦慮自閉、自信心缺失、攻擊性強等心理問題,過早地寄宿,違反了兒童教育的基本規律。
四、給教師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的原意是通過整合教育資源,提高中心校的教學質量。但一些調整后的中心校教學質量沒有明顯提升,反而因班額增加,人數增多,教師工作量加重,住宿及后勤配套設施一時難以跟上,食堂炊事員、寢室宿管員、校醫等后勤人員也沒有及時調配,教師教學和安全監管壓力過大等因素,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以上這些情況是我們到鄉鎮中學培訓、聽課、調研的所見所聞。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如此,其結果必然導致農村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實在是令人擔憂。那么,在鄉村被改變時,鄉村小學要如何改變,才能重新獲得與鄉村的聯系,才能重與鄉村建立新的“內在聯系”中汲取營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撤校并點”一方面改變了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也成為推動改變了鄉村變化的新的力量。但新的集中小學是不是能與其生存的環境重新發展出“內在聯系”還不清楚,這也是值得探討的。當上學路不再是村里的那條小路,當上學路不再連接日夜生活的鄉村、家庭和同樣為親人鄰居的老師同學時,新的上學路將把孩子們引向何方?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政策法規處處長高學貴曾提出:中國未來的農村到底會怎樣?一方面大量的農民進城,后又有農民返鄉,農民到底怎么樣走,未來農村還有沒有人,還要不要農村教育,農村教育未來是什么內容?論壇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重申教育的基本價值,強調堅持就近入學、公平優先、探索適合農村需要的教育、保障農村教育的各種投入。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他們,共同探討辦學的模式,使農村小學教育做到辦好每一所學校,真正不讓一個孩子失學,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文萍 單位:云南省楚雄州武定縣教師進修學校
參考文獻:
[1]劉振天,朱振國.“教育先行”需統籌謀劃[N].光明日報,2010-01-13.
- 上一篇:初中班級管理策略探討8篇
- 下一篇:小學教育中家校聯合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