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消極叛逆心理消除技巧論文
時間:2022-10-22 04:32:00
導語:中學生消極叛逆心理消除技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沖擊了德育效果,一直是一中學生德育中的難題。本文分析了中學生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的特點,以及誘發中學生在德育中產生消極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中學生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的幾種解決方法。
中學生多正處于青春期前后時間,正是逆反心理比較突出的年齡階段。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像一個反沖活塞一樣堵塞了德育渠道,沖擊了教育效果,一直是一個不好解決的難題。這種消極心理狀態的存在,使中學生在接受德育時,對教育的道理聽不進去,對一些要求、規定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對宣揚的先進典型經常不屑一顧,等等。結果造成感情不能溝通,思想不易交流,觀點不易接受,教育不能產生應有的效力,嚴重時還會產生對立情緒。如果不及時捎除這種消極心理,就會直接影響學校管理活動和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消極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和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找出可行的矯正疏導的方法,來消除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切實增強德育的有效性。
一、中學生德育中消極逆反心理的特點
中學生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是指中學生在接受德育過程中由于受某種原因(如教育者或教育內容、形式等等)的影響和刺激而產生的對某事物持對立、抵觸、反對態度的消極否定心理狀態。在學校德育實踐當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越是過分宣揚某個典型,越是有人不買帳,反而有意疏遠;過分批評某人所犯的錯誤,反而會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和親近;越是不準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去做……中學生這些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態來處理問題的行為,在心理學中都歸屬為消極逆反心理。
中學生在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呈現出如下三個特點:
一是,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消極否定性
在德育中,中學生的消極逆反心理總是針對某一具體對象表示否定的消極思想情緒和心理狀態。在接受德育時,往往對某個內容、形式或方法表示否定,不肯接受正確的觀點和思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表現為我行我素,自以為是,輕蔑行為規范的約束力和權威性,甚至有明知故犯故意違背的行為;在對領導的態度上,有的是不冷不熱敬而遠之,有的是表面服從背后亂說怪話,而有的則是公開對抗頂撞激化矛盾。
二是,具有強烈的主觀體驗性
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是客觀事物經過中學生的主觀體驗而產生的主觀對客觀的情感與態度。他對人對事的看法,不是依據事物的客觀性、事情的是非曲直去進行客觀真實的評判,而主要是依據自己的主觀體驗去判斷、去表達,有較強的感情色彩。它以自己的感覺為標準,來確定對事物的態度與情感。當事物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對自己不利的,就會引起否定性的體驗,產生消極的情感,如反對、不滿、厭惡等,這樣消極的逆反心理就產生了。
三是,具有現實可變性和較強的重塑性
從逆反心理自身形成來看,是人們的生理、心理諸要素經過一系列多層次的變化改組而形成的暫時性神經聯系,因而其存在著可變性,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打破這種消極的對抗性暫時性神經聯系,建立新的積極的暫時性神經聯系,就可以消除主體的消極逆反心理的。另一方面,中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只要調適疏導的方法對路,是能夠消除其消極心理,并能夠實現其積極肯定心理的重塑。
二、誘發中學生在德育中產生消極逆反心理的原因
眾所周知,心理活動的產生既要受到主觀心理因素的影響,也要受到客觀現實因素制約。中學生在德育中產生消極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和心理現象,同樣是主客觀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
2.1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發展不平衡是造成中學生產生消極逆反心理的主觀原因
中學生由于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發展的尚不夠均衡,因此,情緒容易動蕩,時而興奮,時而抑郁;而且激情占優勢,喜歡“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同時許多中學生由于學習目的的不同、動機不同、需要不同,在認知過程中,受環境的不同影響,造成中學生由知向行的轉化過程中不能正確地轉到學校所要求的行動上來。他們往往由于好奇心重,對不允許知道的東西、禁止干的事情特別有興趣,你越禁止,他越想知道;你不讓看的東西,偏要想方設法看。他們好勝心強,說話辦事總是想爭個你高我低,遇事容易沖動,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對抗性。許多中學生由于思維方法的片面性和認識水平的局限性,常常把自己的認識當做衡量事物的標準,對現實中的一切看不順眼,久而久之,心理便會產生逆變。
2.2學校德育觀念滯后和部分教育者素質低下是導致中學生產生消極逆反心理的客觀原因
隨著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人,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民主意識日益增強,其需要已由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要,開始向高層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審美需要、成就需要轉變。表現為思想活躍,觀念求新,自主意識增強,從而增加了學校德育的難度,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一些學校管理教育觀念依然滯后、教育手段過于單調、教育環境不太寬松,凡事愿意運用行政手段,動輒幾個“禁止”、幾個“處罰”,不能使教育真正貼近中學生的心理,致使中學生對這種德育現狀產生強烈的反感情緒。另外,一些教育者的形象和素質與現代中學生的需求不相適應,缺少應有的人格魁力,進取精神差,思想境界低,說做不一致,不能引起情感共鳴,也容易引起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2.3教育內容空洞和方法的不切實際是引起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
中學生產生消極逆反心理,總得有一定的,’G!子”,一定的“載體”,即這種心理的產生必須得有一定原因引出來,并依附在一定的事物之上,這種心理才能釋放出來,從而由潛在的變成現實的。而我們在德育內容和方法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就是引起中學生產生消極逆反心理的“引子”和“載體”。在對中學生進行德育過程中,一些教育內容脫離中學生的現實思想和需求,教育內容要不是“假、大、空”,缺乏說服力和真實性,要不就是“平、白、虛”,不能給人以啟迪和提高;一些教育的方式方法不適合中學生的特點,照本宣科,形式單調,不分層次,不看對象,一味地“填鴨式”灌輸,中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這一切都會使得中學生對德育失去應有的熱情和興趣,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三、消除中學生德育中的消極逆反心理的幾種方法
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的存在,不僅影響中學生個人成長進步,更為重要的是消極逆反心理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學校德育活動的實施,削弱了德育的效果。只有消除中學生心中存在的這種消極否定心理,讓中學生真正肯于積極地接受德育,才能使德育顯現出應有的效果。因此加強對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的疏導,就成為當前學校德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對中學生存在的消極逆反心理進行疏導,通常有以下5種方法。
3.1曉之以理法
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先天就有的,教育者要將理論上的灌輸、思想上的引導與行為上的嚴格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用民主的方法、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訴真情,使教育對象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應該贊成什么,應該反對什么,從而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以理服人,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教育才有說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要力戒“假大空”,堅持講真話,講真理,不言過其實,不憑空捏造,虛構典型。
3.2動之以情法
疏導不是一廂情愿的事,它往往取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感情是否融洽,心理是否相容。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同樣的道理,不同的人去講,中學生接受的程度就大不一樣。所以教育者要把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體貼人作為進行德育的感情基礎,做到說理與關心相結合,教育與服務相結合,管理與排擾相結合,盡可能地幫助中學生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縮短師生之間的情感差距,達到心理相通。
3.3人格感染法
“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實施疏導教育,既要靠真理的力量,又要靠人格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格的力量有時顯得更為重要。實踐證明,教師的表率作用往往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內容。因此,教育者要首先從自身做起,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中學生,在中學生中樹立起廉潔奉公、勤政為兵的良好形象,這樣才能增強教育的說服力。
3.4區別對待法
對中學生的褒貶要恰如其分,表揚批評要把握分寸,掌握時機。尤其是批評中學生,更要把握分寸,依據教育對象的性格選擇適當的時機和場合,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能個別批評的,盡量不擴大范圍。很多時候,人們的逆反心理是由于教育者的方法簡單生硬而造成的。因而一定要注意改進教育的方法,講究技巧,盡量避免由于教育者自身的行為而引發的反感和抵觸情緒。
3.5參與認知法
尊重中學生,引導他們參與教育中去,使他們成為主角,主動接受德育,是疏導中學生逆反心理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在進行教育、開展活動時,引導中學生主動參與全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多唱“主角”,接觸事物真相,消除神秘感和距離感,并使他們感受到受尊重的感覺,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地位的重要性,這樣就可有效地避免或弱化抵觸情緒的產生。公務員之家
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其實消除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本身就是提高德育效果的一個表現,而消除了中學生的這種消極否定心理,反過來則更有利于學校進一步實施德育活動,增強德育活動的實效性。為此我們要認真探索,潛心研究,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消除和疏導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的辦法,以不斷推進學校德育活動向更高層次發展。
- 上一篇:數學教學在中職教育中的關鍵性論文
- 下一篇:中學生叛逆心理特點及對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