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學校心理輔導發展特點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0 11:20:00
導語:外國學校心理輔導發展特點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由于西方社會的急驟變化和輔導理論的發展,西方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有下列幾方面:
一、重視利用團體方式進行輔導
西方學校傳統的輔導方式主要是利用一對一的面談。自70年代后,通過團體來輔導個人逐漸形成學校輔導工作的主要趨勢之一。促使團體輔導在學校迅速發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力量。由于輔導員和學生的比例懸殊,采用個別輔導方法無法滿足眾多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借助團體輔導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二是團體方式能夠提供較大的效益。團體提供給學生一個現實生活的縮影,使其能在團體中獲得較多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并在安全、信任的氣氛中嘗試去學習或改變行為。
據西方學校的經驗,開展有效的團體輔導活動要注意解決的確立輔導目的和內容以及合理地組合團體成員等問題。學校團體輔導的目的主要有促進自我指導的學習、為個別咨詢鋪路、提供了解、接納的氛圍、促進成員之間思想的交流。如何確定目標,要從學生的原有的心理水平出發,考慮他們的可接受性。而團體輔導的內容,必須是多數人感興趣和關心的,或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學習成績不佳,與同輩或長輩溝通有困難,升學就業的選擇,消極情緒的消除等,都是團體輔導的很好主題。至于組織團體成員,過去的做法是把同類問題的學生安排在一組,以便集中精力解決某個問題。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有相同問題的學生安排在一組,往往因為問題相似而彼此接納,抱成一團,不易因外部的壓力而改變原先的不良行為,所以現在傾向于以同一年齡的孩子組成團體。為了達到相互作用的目的,要求團體內有一定的性別比例和個性結構的差異。團體一般以6至12人為宜。
近年來,團體輔導已從面向學生擴展至教師和家長,其作法的理論依據是“改變學生周圍人物的行為,必能導致學生本身行為的改變。”在美國,有以專家組成的兒童行為顧問(childbehaviorconsultant)簡稱CBC輔導法,這種輔導法是面向教師咨詢之用,并不直接處理學生的問題。發現學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直接對學生作輔導而是從家長或教師處間接入手,這種所謂的廣泛輔導引起眾多爭議,但爭議并不影響它的存在,況且有不少案例可證明它的正確性。
團體輔導在教育上雖有較大的價值,但和其它技術一樣也存在著局限,如它對涉及到情緒方面或社會方面的問題較難展開,另外在安排統一的輔導時間和制訂共同的目標方面也不易落實,等等。所以團體輔導的興起并不意味著它可以完全取代個別輔導。在國外許多學校里,這兩種方式目前仍是輔導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過,從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選擇團體輔導會越來越重要。社會發展造成激烈的競爭,日益加深人們之間的疏離,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心理疾病往往通過團體的支持和溫暖可得到較好的消除。故專家們預見,在未來輔導發展中,團體方式會使用得更為普遍。
二、行為矯正法倍受關注。
國外輔導理論眾多,但能夠深植于學校之中的主要有羅杰斯的以人為中心治療法和行為矯正法。在50年代,羅氏的以人為中心治療理論曾在世界各國的學校風行一時,學校的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和輔導員,無不重視輔導過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強調采用真誠、尊重、接納、關懷的態度去感染和影響當事人。以達到改變其思想行為的目的。但近年來,行為矯正法以其明確的概念、清晰的過程、具體的目標以及可操作性強等優點而備受關注。美國70年代以后,各大學對咨商員、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進行教育培訓期間,在開設的課程中,行為治療課程占相當大的比重。各國的行為治療家的人數也與日俱增。在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中,這一理論也被廣泛地運用。
行為矯正法的主要工作目標是通過使用增強、削弱、獎勵、懲罰的技術,消除個人已學到的不良行為。行為矯正的技術種類很多,在學校教育中,普遍運用的方法有:果斷訓練法、模仿學習法、塑造法、系統減敏法、消退法。對具有多動癥、緊張焦慮、膽怯、恐懼、退縮等不良行為的學生,使用上述方法有較好的成效。運用這些方法一般分六個步驟:首先明確需要矯正個人的什么行為和養成什么行為;然后觀察、記錄不良行為發生的程度和時間;接著設計有利的情境;再后選擇適當的強化物;最后反復訓練逐步養成行為。
行為矯正法在得到普遍認可的同時也遭到部分堅持人本主義思想的輔導專家的反對,攻擊的焦點集中在其方法只注重外部行為的治療,而對行為的內部成因不予探究這一問題上。認為這種機械的輔導方法只能規范人的行為而對激發人的自主精神、發揮人的潛能無所裨益。其實,任何一種技術方法都必然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無論如何,在當今社會問題兒童增多的情況下,學校普遍地使用行為矯正法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向。
三、電腦服務異軍突起
在學校輔導中興起了電腦服務的潮流,這是輔導工作發展的必然。由于學校中的每位輔導員均需面對眾多的學生,而且在輔導過程中要使用許多個體及團體的資料,輔導員往往感到力不從心,而借助電腦作業可盡快地處理眾多的資料和信息,從而節省了輔導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之能有時間為更多的學生提供服務。自70年代起,北美中學逐漸運用電腦開展職業指導。現在美國以及其它一些國家的學校注意利用電腦作為診斷資料和選擇治療方式的工具。心理輔導員將有關學生的成績、測驗分數、與專家面談的記錄等資料輸入電腦,就可獲得一份印好的治療方式。電腦不可能為心理輔導的所有項目服務,但在下列方面卻比較適合于運用電腦的程序來處理:①肯定性訓練;②沮喪與沖突的解決;③溝通;④兒童與父母離婚輔導;⑤求職技巧;⑥生活習慣的養成;⑦學習技巧;⑧職業輔導等。
電腦服務異軍突起,引起部分心理輔導專家的憂慮,他們擔心學生的個性將會被抹殺。因為電腦只能做數量的處理以及資料的記錄工作,而學生的意志、情感、品質等問題是它不能處理的,如果輔導員過分依賴電腦的作用,則會使心理輔導這種復雜細致的工作簡化為一種機械的分析工作。這種擔心不無道理。說到底,電腦只是一種計算工具,輔導員的態度才是決定因素。所以,電腦作業只有和個別化咨詢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四、小學心理輔導逐步推廣
一直以來,心理輔導與小學較少發生關系。按傳統的看法,小學生由于思想單純而較少發生心理沖突,加上有老師的密切關心愛護,無需輔導也可平穩過渡到中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傳統的觀念不斷受到沖擊而改變。教育家們看到:一個人幼年的經驗和他一生的其他階段同等重要,且幼年的經驗是后來發展的基礎。所以把輔導貫穿于整個教育歷程成為輔導界的共識。美國自1958年國防教育法案頒布后,幾年的時間內,輔導員的人數已增加兩倍。在后來的增訂案中,又將輔導的范圍延伸到幼兒教育和二年制學院。目前幼兒輔導正在醞釀中,小學階段的輔導已付諸實踐。在美國有不少教育機構正在培養小學輔導員,不少學區開始在小學中增加輔導員的編制。
美國小學的輔導項目有:1.依個體發展重新設計課程,而不拘于某限定的成就標準。2.引導學生把精力用于表現合乎社會要求的行為。3.重視教室的心理衛生。4.加強家長與教師的聯系。5.增進兒童身心和創造力的發展。6.協助特殊兒童(如資賦優異、智力低下、身體殘疾、文化貫之等)達到特定的目標。從目前情況看,在小學中推廣心理輔導已形成潮流,今后將會延續下去。
五、心理輔導重點將由矯治轉向矯治與發展并舉
國外學校心理輔導傳統的價值取向僅著眼于矯治的層面,只為少數有問題和適應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服務,注重補救性工作而忽視對正常學生的輔導。現在矯治性工作雖是輔導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強調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發揮學生潛能的發展性工作卻日益受到重視。美國學校輔導主任協會在所制定的“中學輔導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確指出:“發展性的指導是指導工作的組成部分,這個指導是努力對學生成長的有計劃的積極的干預,從而推動學生各方面——個人的、社會的、情感的、生計的、道德的、認識的、審美的——都得到發展,并促進這些方面綜合統一到個人的生活方式之中。”(轉摘強海燕、花永泰《今日美國中小學》,第102頁)輔導的工作取向向發展性傾斜,輔導的對象、內容、目標也相應地出現了變化。輔導對象由過去單純面向心理障礙的學生擴展為生活輔導、學習輔導和職業輔導,其中生活輔導是對學生整個人生、整個人格的輔導,故這些內容具有涵蓋面寬、適應范圍大、針對性強的特點。輔導目標也由單一的治療問題兒童變為多元化,擴及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使之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這種新目標把矯正學生偏差行為和消除心理問題作為短期目標;把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觀、自主性、學習能力和社交生活適應力等作為中期目標;而把促進學生自我完善、使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作為輔導的終極目標,其中,特別強調終極目標對中期和短期目標的統攝作用,使矯治、適應與發展較好地融匯于目標之中。
六、建立校內外輔導一體化網絡,形成“輔導學生,人人
有責”的良好局面
這種新舉措可充實輔導力量,擴大輔導范疇,更有效地提高輔導效果。首先在校內形成輔導主任、專業輔導人員、教師、學生輔導干部相結合的輔導網絡,除了發揮輔導主任、輔導教師和社會工作者的作用,還通過對一般教師和學生進行短期培訓,讓他們參與一般性的輔導工作。另外是雇用專業輔助人員。如美國中小學為了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擴大服務對象的數量,普遍雇用專業輔助人員在輔導中做輔助性工作,主要是給輔導主任當秘書和與社區做聯系工作。這些人員多數是大學生和學生家長及退休人員。
其次,學校輔導的范疇已由學校領域延伸至家庭和社區。要求輔導員要密切與家長保持聯系,經常對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一些問題進行磋商;并結合校外支援單位,與心理衛生中心、家長委員、管區警察、少年警察隊以及其他社區熱心人士一起,共同為學生提供輔導服務。
- 上一篇:外國愛迪生計劃評析論文
- 下一篇:酒店房務部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