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愛迪生計劃評析論文

時間:2022-11-10 11:19:00

導語:外國愛迪生計劃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國愛迪生計劃評析論文

在美國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或教育嘗試中,“愛迪生計劃”是一項特別令人關注的民營教育發展計劃,這不僅因為它是到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企業普通教育發展計劃,更在于它代表著一種通過民營教育去改造美國教育的努力。因此,對這一計劃進行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美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將有利于我們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有關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

九十年代美國普通教育領域中所發生的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就是企業界的直接介入和教育的市場化。企業對普通教育的直接介入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一)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企業界逐漸意識到,光靠自身的改革與發展來與別國的對手競爭是不夠的,還要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主要競爭條件——雇員的素質。而要提高雇員的素質,光靠企業內部辦教育是不夠的,還應直接從普通學校的教育抓起。否則,企業的教育開支將是雙重的,即既繳了教育稅,還要開辦內部學校來補教一般雇員理應在公立學校學會的東西。例如,像克萊斯勒這樣的大公司,每年繳納的教育稅有六千萬美元,若社區學校沒辦好,公司每年用于再教育方面的費用就會增加。

(二)美國的公立教育系統問題叢生,乏善可陳,在投入大量金錢之后,改進仍不明顯。例如,在1980年到1993年的13年間,中小學的入學人數增加不到3%,支出卻增加161%。然而,高中畢業生的平均SAT分數則大都下降或持平。

(三)教育被視為未來10年美國最熱門的“產業”之一,也是未來10年最有開發潛力的“市場”之一,美國每年用于教育的總花費約為4000億美元。這一市場的開發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上述背景下,不少企業懷著各自的動機和目標,紛紛向普通教育領域進軍。在這些企業中,有些背景與教育可謂毫無相關。例如,“漢堡包王公司”(BurgerKing)已在14個城市創辦了一系列中學。有些應該說是有點關系的,如IBM和蘋果電腦公司等。有些則以教育專業化為其市場策略,如教育選擇公司(EAI)和諾貝爾教育動力公司(NEDI),后者已創辦了50多所連鎖學校。“愛迪生計劃”則是企業向教育市場進軍行列中的一個最大行動計劃。

“愛迪生計劃”(EdisonProject)以美國大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名字命名。其涵義在于創立新型學校和新的教育模式。該計劃最初是由魏特爾通訊公司(WhittleCommunications)創辦人和董事長克里斯托弗·魏特爾(ChristopherWhittle)于1991年5月向媒介公布的。

魏特爾是美國當今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早在1970年,當他還是田納西大學的學生時,便已初步展露其商業才能。當時,他組建了一個小公司,專門為大學新生提供有關教材的縮寫本,獲利頗佳。這一嘗試的成功,使他逐漸把學校和學生當作其商業服務的主要對象,先后開發了包括書籍、教學用具和學生雜志等商品,打入了近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和眾多中小學的相關市場。1989年,他開辦了一個名為“第一頻道”的全國性教育和娛樂電視節目,自籌資金,為眾多的中小學免費安裝了一萬多個衛星接收碟和三十多萬個電視機,向這些學校的學生播放節目。魏特爾利用該電視節目有超過三分之一學生觀眾這一優勢,通過每天播放兩分鐘廣告來收取廣告費,每年賺取了超過1億美元的收入。

“愛迪生計劃”是魏特爾在教育領域的又一次大行動。該計劃的預算費用達25億美元,預計歷時20年左右。盡管該計劃由魏特爾通訊公司主持,但其主要股東是實力雄厚的傳播與娛樂聯合企業華納公司(TimeWarner),該公司目前持有這一計劃38%的股份。另有25%的股份由一家英國文摘出版公司“聯合報業”(AssociatedNewspapers)擁有。荷蘭的菲利浦電子公司也參與這一計劃。因此,該計劃實際上是幾個跨國性大企業聯合對教育所作的投資。

“愛迪生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要創辦、發展和經營1000所新型學校。第一批學校共200所,約在1996年左右建成,預期招收15萬名1至6歲的兒童入學。第二批學校將在1998年建成。到2010年,預計招生人數將達到200萬人。每所學校最終都將發展成為包括幼教中心、小學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的綜合體,這些學校性質上是私營的,在建設和經營上遵循“低成本、反映現代工藝水平和營利”的原則。每年每名學生的平均收費將與全國公立學校每名學生每年的平均教育開支相同或略低,即約為5500美元。其中20%的學生將可享受獎學金。這些學校將面向全國,設在各種類型的社區,包括情況欠佳的大城市內城區。該計劃在實施時,將尋求同各地政府和社區合作,提供新的辦學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以便“復制”。

為實施這一計劃,魏特爾聘任了一個七人核心小組,并聘請卸任的耶魯大學校長舒密特(BennoSchmidt)出任該計劃的總經理和董事長。在七人核心小組中,四人為管理或大眾媒介方面的專家;一人為布魯金斯研究所前資深研究員,專長于教育問題研究;一人為前大學教授,曾參與美國聯邦教育部制訂九十年代教育發展戰略的工作,系教育專家;另一人則是芝加哥市內城區的一位校長,在改造公立學校方面富有經驗。該核心小組的主要任務是,設計新型學校和新的教育模式,并負責指導實施。總經理舒密特的職責,除負責指導整個設計和籌劃工作外,還利用他在耶魯大學校長任上的經驗和關系來為該計劃籌集必要的資源。

在教育市場化運動中,“愛迪生計劃”并非開路先鋒。但它在規模和目標方面卻是遠遠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民營教育發展計劃,并在不少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一)“愛迪生計劃”的關鍵,是要通過創立新型學校和新的教育模式,來在教育市場上進行競爭。魏特爾經常重復這樣一個比喻“你不能由蠟燭造出燈泡”,借以說明,他無意仿照原有的學校教育模式,來與現有的教育機構競爭。他要通過創辦新型學校和新的教育模式,來為美國教育的未來提供選擇。舒密特闡述“愛迪生計劃”的宗旨時也宣稱,“‘愛迪生計劃’代表著一種獻身于美國教育的未來、在規模方面前所未有的研究和發展努力……它是要為美國教育探索新的運作方式。”[1]盡管在有關新型學校的許多具體問題上,舒密特等人尚未能作出明確的說明,但以“愛迪生”為該計劃命名,多少說明了該計劃的創新意向。

(二)“愛迪生計劃”追求的是以較低的成本提供較好的大眾化教育,而不是昂貴的精英教育。魏特爾在推銷其計劃時一再重申:“我們并不是要創建一種每個學生收7000美元的精英學校,這種學校會把公立學校中較富有的學生奪走。目前公立學校每個學生的平均年開支大約是5000美元,我們要收的平均學費將是4995美元。”[2]對于如何降低教育的成本,魏特爾和他的核心小組提出了不少設想。例如,聘任一專多能的教師,充分利用新信息技術,提高學校場地和時間的利用率,讓學生負責學校公共場合的清潔工作等。

(三)“愛迪生計劃”宣稱,將面向各類型的社區辦學,不管是由于自信,還是出于推銷,“愛迪生計劃”不同于一般民營教育發展計劃之處,在于它努力使其所創辦的學校具有較大的適應性,而不象一般的私營學校通常只是設在環境較佳的社區。此外,舒密特在書面答復美國教育出版協會前會長布羅丁斯基(BenBrodinsky)的提問時指出,其學校將向所有的社區和族裔開放,“通過為不同的學生群體服務,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和鼓勵學生協同工作,我們的每一所學校將旨在最大限度地使學生贊同社會的相互依存性和個體相互之間的責任感。”[3]

四)“愛迪生計劃”不僅要創辦不同于公立學校的企業性私營學校,也努力同各地方政府或社區合作,來推廣新的學校教育模式,從而使現存的學校體系發生變化。1992年8月,全美州長協會(NGA)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召開年會,魏特爾應邀向州長們解釋其計劃,以及如何以“愛迪生計劃”為起點,去創建新的美國學校。他在講話中談到了其學校與公立學校的關系,并強調各州政府合作的意義。他說:“我們的學校將創辦起來供人復制……我懇請各位同我一道開創教育的《奧德賽》,我們并沒有說,所有學校都應私營化,我們只是說,教育界的急劇變化較可能來自私營的努力、遠離政界的影響和注入某種緊迫感。”[4]

從整個情況看,“愛迪生計劃”還處在實施的初始階段,現在就評價該計劃能否成功,顯然為時尚早。但該計劃所涉及的有關問題卻值得討論。

(一)私營學校在教育創新或教育改革方面是否會比公立學校有某種優勢或便利條件?從理論上講,公立學校同私營學校一樣,在一定條件下,也傾向于改革或被迫進行改革。不過,就美國的情況而言,以市場競爭為導向的私營學校,往往要比一般的公立學校更有教育創新或教育改革的主動性,其辦學機制和管理機制也較有利于它們通過自身的改變或調整,來適應環境的變化,甚至作出超前的安排。公立學校管理上的官僚主義、社會背景的相對復雜、政治的關注和各利益群體間的相互制約,還有教師對改革的被動態度,往往都是造成公立學校較難進行創新或改革的原因。從這個角度看,“愛迪生計劃”這樣一種以教育創新為目標之一的私營學校發展計劃,對于美國教育的創新或改革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它將為公立學校提供一種對照模式,并使公立學校面臨競爭的境地,從而有可能誘發公立學校進行創新或改革。此外,作為一種教育嘗試或發展努力,“愛迪生計劃”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許多問題,而這將有助于推動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這大概也是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贊賞這一計劃的原因。布什得知舒密特接受聘任掌管該計劃后,特地打電話向他表示贊賞時所說的其中一句話就是“這個國家需要變革”。[5]

(二)以低于或相同于公立學校的教育成本,提供比公立學校好的教育,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這是因為,美國公立學校每年每名學生的教育費用并不低,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從1991年至1992年度的有關統計數據來看,花費最高的州是新澤西州,公立學校每個學生的年平均教育費用為9246美元;最低的州為密西西比州,平均為3183美元;[6]全國公立學校每名學生的年平均教育費用約為5500美元。即使象特拉華這樣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州,其獨立學校每年的學費大約也就是5500美元左右。可以認為,美國不少社區的公立學校的教育成本是偏高的,有浪費和使用不當的情況存在。另一方面,美國許多公立學校在效益和質量方面,同一般的獨立學校是有一定距離的。以紐約市的情況看,公立學校高中畢業生進入高等院校的百分比約為50%,而天主教學校之類獨立學校系統的相關百分比是80%多,[7]前者低于69%這一全國平均百分比近10%,后者則高出10%。因此,“愛迪生計劃”所提出的以低于或相同于公立學校的教育成本提供較好的教育的設想是有一定的實際依據的。它的實施也將有助于公立學校意識到提高教育效益和質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以市場為導向的營利性私營學校真的能面向所有類型的社區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嗎?這是值得懷疑的。首先,在不同的社區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群體中,私營學校所能找到的生源是不同的。某些社區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決定了家長們很難每年拿出5500美元來讓孩子上私營學校。盡管公立學校每個學生每年的平均教育費用是5500美元或高于這一數字,但這筆錢主要是由政府支付,家長送子女上公立學校是免費的,由于目前美國的法律尚未允許將公共資金用于資助私校或以某種形式使選擇私營學校的家長得到政府的補助,這樣,家長送子女上私營學校,就得自己承擔全部學費。總之,不同類型的社區所潛藏的教育市場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若以市場為導向,自然將對不同的社區作出不同的選擇。其次,不同社區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群體的教育成本是有所不同的,某些社會環境欠佳、文化背景復雜的社區,其教育成本往往較高而教育效益較低。對于這類社區,營利性私營學校是不傾向于選擇的。盡管“愛迪生計劃”宣稱,將面向所有類型的社區和學生群體,并打算向20%的學生提供獎學金,但其80%的學生必定來自條件較好的社區和家庭,其選擇性也是顯而易見的。私營學校的這種選擇性,決定了他們在許多方面將無法取代公立學校。

(四)大規模的營利性私營學校發展計劃對公立學校體系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愛迪生計劃”這樣的大規模私營學校發展計劃對公立學校體系最實際的影響,在于它將創辦一種新型的營利性學校,并使之成為公立學校的主要競爭者。一方面,這種競爭可能促使公立學校進行改革,并可能提供某些有益的改革途徑或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營利性私營學校對社區和學生群體的隱藏著的選擇性,而公立學校在這些方面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二者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種不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可能使原本狀態不佳的公立學校更趨不利地位。例如,公立學校的優秀教師和家境較好的學生可能被奪走,從而造成這些學校教育條件的惡化,使這些學校更難改變自身的狀況。盡管魏特爾1992年2月27日在巴爾的摩市接受采訪時強調:“我們不是要摧毀或危害現存的公立學校體系……我們的努力實際上可能幫助傳統的學校。”[8]但他在接見《紐約時報》的采訪時不經意地暴露了他的另一種想法:“要使東柏林陷塌,你就得有西柏林”,“我們現在實際上做的,就是建設西柏林”。[9]問題是,當“東柏林”陷塌,而“西柏林”并不能提供全面的、替代性的服務時,新的教育不平等和教育整體質量下降的情況就會出現。

由上述四點,我們可以推出一些更具概括性的看法:1.對于營利性私營學校發展計劃要作具體分析,以教育創新、降低教育成本和提高教育質量為宗旨的教育發展計劃,無論是私營還是公營,都可能有利于教育的進步和發展,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不容忽視的;2.以市場為導向的營利性私營學校,本質上潛藏著對社區和學生的選擇性,其目標和功能同公立學校是有區別的,因此,不能設想或期待它們能完全取代公立學校;3.適當保持教育系統的子系統之間的異質性和適度競爭,可能有助于整個教育體系的優化,與此同時,注意保持各子系統之間的適度平衡,應是策劃教育改革與發展時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

注釋:

[1]FredSchultz,AnnualEditions:Education94/95,theDuskinPublishingGroup,Inc.,1994,p.233.

[2]JamesWm.Noll,TakingSides:ClashingViewsonControversialEducationalIssues(7thedition),theDushkinPublishingGroup,Inc.,1993,p.168.

[3]出處同[1],p233。

[4]出處同[1],p232。

[5]出處同[1],p253。

[6]出處同[2],p104。

[7]出處同[2],p168。

[8]出處同[1],p231。

[9]出處同[2],p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