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高校體育特殊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30 02:40:10

導語:外國高校體育特殊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國高校體育特殊教育論文

1日本體育特殊教育發展的基本背景

日本的特殊教育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特殊教育的初步形成階段(日本明治時期~昭和初期)。此階段的代表事件就是1878年京都盲啞學院的設立。直到1941年,養護學校的叫法被逐漸推廣,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自吞侵略苦果后,特殊教育也趨于停滯。第二階段是“特殊需要教育”時代(1946年~2001年)。以1946年在大和田國民學校開設養護班級作為日本戰后復興的開始。并在1947年頒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規定盲、聾兒童實行義務教育,1979年養護學校義務化,直至1993年,學校教育法實施規則修訂,“通級”指導被制度化。第三階段是“特殊需要教育”向“特別支援教育”理念的轉換階段(2001年~至今)。2001年文部科學省提出用“特別支援教育”代替“特殊需要教育”,經過近六年的運行和修訂,“特別支援教育”于2007年正式實施。日本的體育特殊教育的發展是伴隨著日本特殊教育的推進而逐漸成長的,但在其發展過程中,日本體育特殊教育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對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促進了日本體育特殊教育的飛速發展。第一是1964年日本承辦的東京殘奧會。它激發了日本對于殘疾人體育發展的熱情和好奇心,也引起了日本相關部門的重視,開始在特殊教育中開發和推廣殘疾人體育。第二則是1979年養護學校義務教育化。這一法規的實施,促使身心有障礙的兒童能夠回歸學校接受教育,從而也有機會參與體育,并獲得體育特殊教育的機會。第三是1998年的長野冬季殘奧會。它推進了殘疾人體育向競技體育范圍的進一步拓展。經過長期的發展,日本體育特殊教育基本做到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的良好銜接,普通高校體育特殊教育更加重視整個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協同發展,而不是只針對個體的教育。對其現狀進行研究將對我國體育特殊教育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借鑒作用。

2日本高校體育特殊教育實施現狀

通過對日本18所高校的調查并參考日本平成21年學校特殊教育實施情況調查研究報告書(高校部分數據)獲取分析數據。其中北海道、東北地區及九州、沖繩地區比例最高,其它地區比例相當,所調查82所高校基本覆蓋了日本全境。所調查高校,綜合性大學占52.4%,單科院校占42.7%,其它4.9%。本科生不足500名的學校占到了42%,500~1000名的學校占18%,1000~1500名的學校占17%,1500~2000名的學校占7%,2000~2500名的學校占5%,2500名以上的學校占7%。

2.1日本特殊體育教育基本情況分析

在全校范圍內體育作為必修課的高校占43%,另外作為院系單獨要求作為必修課的學校占6%,還有一類是體育綜合課程必修的占11%。但也有25%的高校將體育課程作為選修課,而不做強制要求。在這些高校中,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學,38%的高校每年會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也就是說會安排適合他們的、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28%的高校是按學校多年常規進行統一管理和教學;15%的高校制定了相對細化的特殊教育體系,根據體系的劃分進行區別對待;另外11%的高校則按照普通學生對待,不進行特殊安排。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的判定,不同高校判定的方法也不相同。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的認定依靠教師主觀判斷的占到了33%,根據校外醫療機關診斷的占21%,依據校醫院進行判定的占17%,其它判定方式占16%。幾乎所有被調查高校都未采用體力測定的方法來進行判定,也就是說主要還是依靠生理上的傷、病、殘進行判定的,對于肥胖等體質較差的學生依舊劃歸到正常學生的范圍。從圖1特殊群體學生殘障分類可知,涉及運動系統方面的人數最多,分別是35%和26%,運動系統原因是特殊群體學生不能參與正常體育教學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設置適合的體育特殊教育課程是面臨的主要問題,其次則是學生的康復和保健。特殊群體學生與普通學生一起授課的情況下,項目選擇其實是比較廣泛的,包括迷你網球、排球、飛碟高爾夫、棋類、瑜珈、冬季運動、輪滑、蹦床、計算機游戲等26個項目。

2.2日本高校體育特殊教育模式調查與分析

只有6所學校沒有開設針對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課程,大部分高校都設置了專門體育課程。其中9所高校采用的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這無疑是最具有針對性的方式,但也對教學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有18所高校則根據學生情況開設了不同的體育課程。23所高校則開設相應課程,讓特殊群體學生與普通學生一起上課,其中3所高校另外安排了專業護理人員。另外,有4所高校在原有體育課程教學中,增加助教或專業護理人員幫助特殊群體學生與普通學生一起參與正常體育教學。還有17所高校針對特殊群體學生的實際,在他們不能很好完成體育教學的情況下,增加參觀、觀看或調查等教學形式,以加深他們對體育的理解。在選擇第一、第二選項的高校中,有76%的高校是由體育特殊教育的專職教師進行教學;12%的高校由一定比例的專職和兼職老師共同進行教學;8%的高校由兼職老師承擔教學工作;其它情況占4%。

2.3日本高校體育特殊教育實施情況調查與分析

調查問卷采用李斯特5級評價量表,表示為:5很符合、4較符合、3一般符合、2不夠符合、1不符合。平均值越接近5,說明所提問題越符合實際情況。反之,越接近1,則越不符合實際情況。日本高校對于特殊群體學生與普通學生一起授課的認可度很高(平均值達到了3.24),并且能夠根據學生情況進行不同的教學評價,并配置了相關的針對特殊群體學生需求的附屬設施,讓特殊群體學生能在比較良好的氛圍里進行學習(平均值達到了3.32),而學生對體育課比較積極的態度和興趣。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資金短缺、醫療保障不完善、特殊體育教學設施、教具不齊全等問題。全納體育這一教育理念在日本高校已經得到廣泛認同,許多高校將特殊群體學生置于正常體育教育之中,因此,“特殊群體學生與普通學生一起上課,教學效果理想”的平均值達到了3.30。同時,“將協助特殊群體學生進行體育學習,作為普通學生體育課程的組成部分”的平均值達到了3.57,充分體現了全納體育教育是對全體學生的教育理念。但在實際教學中也表現出“特殊群體學生的針對性教學具體實施時比較困難”、“滿足特殊群體學生的不同需求比較困難”等矛盾。

3日本高校體育特殊教育對我國高校體育特殊教育改革的啟示

3.1轉變體育特殊教育理念,構建體育特殊教育理論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的薩拉曼卡召開包含92個國家及25個國際組織的國際會議,會議的主題是“specialneedseducation”,著重將有障礙孩子的教育作為主要問題進行了討論,旨在推進“Inclusiveeducation”(全納教育)的教育理念,創造沒有“特殊孩子”的社會,最終通過了“薩拉曼卡宣言”。也正是在這次會議后,“Inclusiveeduca-tion”的教育理念對日本傳統特殊教育理論產生了巨大沖擊。越來越多的日本高校開始反思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日本許多高校也嘗試將全納教育融入到體育教育之中,現在特殊群體學生與普通學生一起授課已得到廣泛認同,其意義也已凸顯。針對全納體育教育,在適應性教育(adaptiveed-ucation)的大背景下,日本高校也加大了適應性體育(adaptivesports)的推廣和創新力度,開發即能滿足全納體育教育需要,又能適合特殊學生不同需求的課程體系。2001年日本文部科學省根據日本社會特殊教育發展的現狀,又提出用“特別支援教育”代替“特殊需要教育”的理念,為了適應這一變革,日本體育界又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正是在不斷順應世界特殊教育理念發展并充分依據本國國情的前提下,日本高校體育特殊教育才能不斷變革、創新和發展。目前,我國體育特殊教育在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進、推廣和踐行方面,無論是與國內特殊教育的發展而言,還是與國外體育特殊教育的發展而言都相對滯后。如果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作為支撐,沒有完善的教育理論作為指導,就很難發現目前體育特殊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那么打破舊的桎梏從而進行改革創新也就難以進行。

3.2全面認識全納體育教育

薩拉曼卡宣言指出:克服歧視態度的最有效辦法,是讓普通學校逐步全納化,營造一個寬容的社會氛圍,建設一個全納的社會環境,逐步實現全民教育。全納教育的核心是忠實地把教育看作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其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從社會發展的視角來看,通過一視同仁地為所有學生提供教育,使他們相互理解和信任,逐步改變社會對于特殊群體的態度,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包容、沒有歧視的社會;其次,全納教育要求學校制定出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讓所有學生各有所用,通過教育在身心兩方面受益。最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教育、社會資源,讓教育效能最大化。在這種大背景下,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出,21世紀的特殊教育應該符合每一位殘障學生的需求。全納體育教育就是針對不同的殘障(身體殘障、智力殘障、身體能力有缺陷等)學生,都有適合其參與的體育項目、器材、場地和規則。而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特殊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環境也不斷發展和改善,殘障學生進入大學的比例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到2007年,達到國家錄取分數線殘疾考生被普通高校錄取比例為95%,有近2萬名殘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讀。我們也面臨著殘障學生教育諸多問題,而體育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正確地認識全納教育,并最終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全納體育教育理念、思想和理論,對于我們正確認識特殊教育,從而進一步認識體育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全納教育融合了當今對于殘障概念更廣泛的理解。按照全納教育思想,有些學生不能勝任體育教學,我們不能將這個問題歸咎于特殊學生本身,而是應從教育體制、體育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師資培訓、硬件等因素考慮我們自身存在的缺陷,為特殊群體學生掃除障礙,滿足他們學習的需求。全納教育自90年代被正式提出,就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研究熱潮,北歐一些國家更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進行了相關的嘗試,全納體育教育是全納教育的有益補充,我們的體育特殊教育必須抓住機遇,創造條件,跟上世界發展的車輪。

3.3需要構建完整的“體育特殊教學體系”

從對日本高校的調查可以看出,體育特殊教育的開展是單一部門無法完成的,它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系統??梢哉f,“體育特殊教學體系”主要由學校內部環境、特殊體育教學系統、社會外部環境三部分構成。體育特殊教育不是僅集中于學校,集中于課堂實踐,它包括學校、社會、家庭的協同配合,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包括國家政策、教育體制、師資培訓、教育系統及其所服務的社區之間的關系,也包括資金和資源的管理問題。但對目前體育特殊教育面言,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構建合理地“體育特殊教學系統”,這是全面推行體育特殊教育的基礎和必經途徑?!绑w育特殊教學系統”的建立就是要力求改變目前體育特殊教育特殊群體學生與普通學生“隔離”的現狀,努力做到教育的“融合”。從而最大程度滿足全體學生的體育教育需求。“體育特殊教學系統”與普通體育教學系統的主要區別應該體現在四個方面:課程統整、差異教學、教學輔助設計和全納設計。“體育特殊教學系統”的構建強調的學習是學生積極參與并理解其實際經驗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學會自己理解并發現事物的本質。主要包括課程目標及課程結構調整。我們從上面的調查可以看出,日本高校體育課程內容的設置是比較豐富的,并能根據普通學生和特殊群體學生的不同需求設置和安排相應的內容,從而保證全體學生的需求。新的教學系統應該融入“全納體育教育”理念,將更加注重雙方學生一種“態度”的培養,即“協作、平等、公正”的態度,把“共同發展”的理念充分體現出來。“體育特殊教學系統”的課程結構主要包括人格教育、認知教育、情意教育。差異教學是實現全納體育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們即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但也不能忽視學生的共性,差異教學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正視殘障),滿足不同學生體育學習的需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最大限度的發展。通過評價差異、教學內容差異、教學方法、手段、方式的差異、教學實施的差異,從而能夠主動適應學生身心動態的變化,做到教育資源的共享,創造公平的教育機會,營造積極的情感氛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并客觀評價學習效果。而要實現差異教學,就離不開相應的教學輔助設計,常規的體育教學很難滿足和適應特殊學生的要求,這就要求在教學實施、教材、教學設施、教具等多方面進行重新設計,做到“因材施教”。

根據對日本體育特殊教育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日本高校在體育特殊教育中也存在體育教具、教學設施、教材、資金不足等問題,但相比較我們的體育特殊教育,日本在教學輔助的開發、研制上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比如盲人學生專用體育教材、為聽力障礙學生開發的體育多媒體視頻、為特殊學生學習或康復治療而改進或設計的體育教具、為行動不便學生提供網上教學等,特別教室、無障礙設施等在許多高校也作為常規化設施而存在,保障了特殊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在這方面國內體育特殊教育基本還是空白。教學輔助設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1)教學輔助技術。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輔助技術在為特殊學生提供便利學習的同時,增加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途徑;教學輔助器具主要針對特殊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出符合他們身體特點的教學器具,比如針對盲人學生設計的帶響聲的乒乓球和特制乒乓球臺,改變體積和重量的排球等等,使他們最大程度參與體育教學;第三部分是教學設施方面,設計更利于特殊學生出行和參與體育活動的場地、輔助器材等。(2)輔助治療技術。體育特殊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幫助特殊學生康復或治療,而不僅僅是承擔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實施等設計上都要盡可能體現這一點,讓他們能更健康地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全納設計是為了適應全納體育教學所提出的教學構想,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教學方案,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和場合下,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滿足全體學生的體育教學需求,這并非意味著針對全體學生提供單一的教學方案,相反,它強調采用多種方式滿足差異學生的需求。它通過創建適應學習者個體差異的靈活性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提供具有深遠發展空間的藍圖。例如,葡萄牙正在開發一套靈活的全納性課程,來代替原有的、嚴格的、內容過多的課程。這個新課程不是基于課程內容的細節,而是基于三個領域基本能力的發展需要:成為自我管理的學生所需要的能力;正確態度和社會技能的培養;個性發展和對人生質量的探求。根據這三個原則,規定了一個核心課程,在這個框架里,學??梢宰杂傻赜媱澴约旱慕虒W項目,組織教學時間和使用教學方法。

4結論與建議

1)日本高校普遍開設了體育特殊教育課程,從體育師資、教學設施及教學輔助設施、項目選擇上都較充分地考慮到特殊群體學生的需求;全納體育教育已被廣泛接受,并能將全納體育教育的理念運用到體育特殊教育實際,保證了特殊群體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共同發展。

2)日本體育特殊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是:首先,我們要重視目前面臨的體育特殊教育問題;其次,我們對全納體育教育的理解和接受都處于萌芽階段,需要全面認識和學習;最后,體育特殊教育不僅僅是體育教學,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完整的體育特殊教育系統,才能真正實現全納體育教育的實施。

3)“體育特殊教學系統”只是“特殊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它包含的四個環節需要對現有體育教學系統進行變革、修正和補充,它不僅涉及體育教學系統,更需要學校教學、管理、醫務、后勤、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介入和支持,因此具有復雜性,其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最終完成體系的構建。

作者:李波巖崗研典朱琳琳單位:南京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大阪體育大學健康福祉學部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