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6:10: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通識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師范通識教育論文
1.通識教育的概念和通識教育課程的特點
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學生接受共同文化知識的一種課程,這種課程往往要求學生有著一定的文化底蘊,和其他學科相輔相成,其課程體系結構相對嚴密,有著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對于學生整合能力的提高有著一定的重視度。
2.師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現狀分析
教師知識作為教師教育研究的重點議題,始終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并將不同類型的教師知識提出。而小學教育專業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中,不僅僅和學科專業知識相關的專業涵養作用有著不一致性,同時也難以體現教學的有效性。關于師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2.1難以正確認知通識教育的概念
通識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對較廣領域知識加以獲取,對學生的宏觀視野加以培養,并將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全面提升。現代化示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學生難以正確的認知通識教育的相關概念,由于學生主觀上不太重視通識教育課程,僅僅認為本專業的知識學習即可。同時對于學校而言,存在不規范的通識教育普及教育工作,不同的專業背景對于學生通識教育的理解同樣也有著較大的影響。
大學語文通識教育論文
通識教育是西方教育中重要的內容,關注受教育者成為一個“負責的人和公民”,以培養一個“完整的人”為教育目標。關于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有關的具體內容,據知網的論文數據資料顯示,對大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與創新的方法論研究占半壁江山,涉及大學語文內容改革調整的極少,這也許是因為大學課程的開放性所致。其他的研究幾乎都是關于教材、篇目和相關的課堂具體實踐探究的。在幾十萬篇有關大學語文教學及課程的論文中,把大學語文與人文素質教育結合進行研究的不到四千篇,可見其研究的薄弱;而將大學語文與通識教育結合研究的只有四百多篇。如此少的研究成果也可窺見我國大學語文在通識教育體系中的弱勢地位。在通識教育研究領域,國內研究者大多集中于關注西方尤其是美國的通識教育模式、課程設置以及評價體系,基本還沒有與中國大學的文化背景、學生學識結構以及認知方式等相結合進行研究,因此大多數的研究成果都只是現階段通識課程的初步經驗,其成效還有待社會的檢驗。由此本文選取大學語文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定位及其教學實踐探究作為研究內容,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與創新價值。
一、通識教育簡析
目前一般認為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強調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作為人的教育?,F代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起源于美國,尤其是兩次經濟衰退的危機引起西方對教育的深刻反思并豎起通識教育的大旗,為后來近半個世紀西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輸送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影響至今更為顯著。中國通識教育就其內容、方式而言,從孔子開啟教育之后,經幾百年發展其實已經有較為完備的通識教育體系。歷經各朝的變遷,中國通識教育在民國時期獲得較為長足的發展,并培養出了一大批綜合性的大師與大學者。古代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人文氛圍濃厚,重文輕實,并且強調重義輕利的價值觀。當代著名教育學者李曼麗博士綜合國內外學者對通識教育的表述,從性質、目的和內容三個角度對通識教育的概念內涵做了初步構建。中西通識教育相同點集中在源起和早期,比如中國早期教育的六藝和西方早期通識教育提倡的七藝有諸多的相同點,并且中西通識教育的目標均定位為全人教育,以人文素質課程為主體。就中國實際情況而言,大學語文是人文課程中最基礎的一門課,也是居于人文素質類首位的課程。目前正值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高潮,然而無論是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還是亞洲高等教育領域,我國高校排名情況都不甚理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實際上道出了幾千萬中國高等教育師生的心聲。大師與大學之“大”歷來眾說紛紜,但毫無疑問又都殊途同歸地承認“大”之底蘊是文化體系,或者說是知識體系的問題。哈佛的學生能夠站在世界的前沿俯瞰世界,是基于對本國和外國古今文化精華的系統性把握,進而有了精準的判斷和引領,便是得益于該校近三十年的通識教育。民國時期我國的教育出現了第一次繁榮,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竟然也人才輩出,學術精神令人振奮,究其根本得益于當時母語教育的重視和對通識教育的推崇。在改革開放的近四十年時間里,中國文化遭受的打擊和摧殘人所共見,當下無論是文學還是文化都呈現荒漠或泡沫狀態。曾經民國時期的中國是靠母語教育為民眾打開了啟智的大門,也是靠語文打開了人才的精神大652017.04教門,而在當今再次面臨的精神荒漠階段,我們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母語教育,高等教育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大學語文這樣的綜合性人文課程。在中國知識分子集中的高校,能否用通識教育來豎起呼喚民族文化崛起、呼喚民族文學覺醒的大旗,其精神基礎與社會號召力實在堪憂。這在眾多高校呈現的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和母語教育中可見一斑。雖然眾多的高校都在試圖構建通識教育體系,但中國化的通識教育體系首先不是考慮“人”的問題,而考慮的是課程數量和學習的時間搭配,只有極少數高校在通識教育的實施中對學生和教師進行了基本知識的檢測并分類施教。由此可見,我國通識教育處于嘗試階段,而利用成熟的大學語文課程的輻射性與開放性特征,立足于大學語文這個核心來拓展通識教育體系則是科學可行的途徑。
二、大學語文定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依據
首先,大學語文作為人文素質課程能適應學生不同層次文化需求,其融匯性特征足以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育部《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梢姶髮W語文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習者的視野與思維空間,樹立積極健康的人文精神。另外如何針對不同層次的高校進行不同的通識教育探索,如何滿足學生對大學語文的素質需求也是各位教師不斷探究的課題,二者其實是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共性問題。目前國內所有學習西方的通識教育思維,所有引進的西方通識教育的模式,幾乎都忽略了或者說在掩蓋一個不爭的事實,教育的層次性或者說人才培養的層次性問題。美國和歐洲最尖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否適應中國所有的教育土壤,這個問題要先弄清楚。不可否認,哈佛、麻省的通識教育效果與經驗的確讓人欽佩,也的確造就了大量的世界頂尖人才。中國的高等教育明顯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不論是本科、???,還是俗稱的一本、二本、高專,這樣的現實建立在學生高考之后的自動分層。這種分層不僅是學識,更多的是能力、素質和態度等綜合能力的分界。大學語文課程具有古今中外文學與文化知識的融匯性特點,完全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大學生的人文與素質需求,藉此也可以部分地實現通識教育的目標。其次,傳承優秀文化傳統是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的重要目標之一,其豐厚的文化蘊含足以成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導致大學語文在中國高等院校舉步維艱,各類高校的通識教育也因雷同于素質教育而陷入困境。中國地域廣闊,所帶來的地域文化背景差異必然導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甚至生存哲學等方面的極大差異。西方尤其是美國歷史相對較短,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復雜,但沒有中國幾千年的根深蒂固以及縱橫交錯,西方思想上的開放也令通識教育的各類知識易于相互貫通與接受。在中國高等教育中,連基本的日常語言幾乎都需要重新學習的大學生,能否在短短的三到四年里塑造為能接受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理念和精神的人,這是不能持樂觀態度的。因此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是否都必須走西方通識教育中高大上的精英之路,能否結合當地地域文化背景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能否利用現成的大學語文的平臺塑造通識教育的實用性構建,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加之在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中語文的內容、層次、結構,已經為大學語文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底子,也為大學語文打下了厚實的文化精神基礎,足以讓其擔負起通識教育提升人格精神的重任。最后,大學語文有助于突破思維定勢,這也令其具有通識教育中人格健全的效能。當今教育界,無論是借助網絡平臺,還是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都大部分違背了通識教育的初衷。在通識教育理念中,第一目的是為了讓人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精神健全的人。最早的中西通識教育的核心觀念都是兩個字:全人。而學做人的基本途徑無外乎中國名言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人需要各種親身體驗,如情感、誦讀、演說、寫作、心理等。當現代化的教育手段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人文的本質受到挑戰,教育中大量的教育過程被省略、或是被篡改,通識教育的效果必然被弱化被遮蔽,人們自然會失去對通識教育所謂的塑人的信心和等待的耐心。仔細研讀有關西方的通識教育經驗介紹和教育過程,筆者發現西方通識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比如大量的原著精讀與研習,教師基本上不講課,多是以學生自學和助教輔導為主。這種原始的教學方式最早用在中國的孔子時代,也是中國教育的啟蒙時代?,F在的中國高校在語文教學的方式上呼喚返璞歸真,做到用簡單的方式去挖掘深層的文化和文學精髓,在回歸傳統中不隨波逐流,保持自已得精神追求和文化操守。尤其是關于人性與人類基本問題的思考有助于學生突破常規思維定勢,進行人格完善和創新思維培養,這也是大學語文可定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可行性要素。
三、大學語文定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教學實踐
公共體育籃球通識教育論文
摘要:本研究以文獻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和實驗法為主要科學研究方法,以赤峰學院“雙改”模式下公共體育籃球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開發、建設與實踐為主要研究內容,認為當前赤峰學院公共籃球教學存在一定問題,為更好地促進赤峰學院的籃球教學發展,更好的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踐行學院“雙改”教學模式,特進行了公共籃球教學改革方面的實驗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實驗后新課程班學生體能的各項指標都有小幅度提高,有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趨勢;其余的體能指標也均有上升,兩班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赤峰學院;“雙改”模式;籃球教學
1前言
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關系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存亡的大事情,世界范圍內,越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則越重視教育的作用.教育活動在我國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不亞于世界范圍內任何一個國家,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給孩子制定出未來的學習規劃,希望孩子學習好,考高分、上名校.整個國家和社會對于教育的認識便是分數與名次,很少有人會考慮學生的感受和未來國家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這樣畸形的教育理念下,催生出很多有被教育原理的事情.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是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具有積極意義.籃球教育是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娛樂學生身心,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具有現實意義.為了能建設出具有特色新型的赤峰學院公共體育籃球通識教育選修課程,選須了解目前赤峰學院公共體育籃球課程的開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幾年來作為公共體育教教研室主任發現這里既有高?;@球公共課程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也有赤峰學院自己的現狀問題,在建設新型籃球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時候可以作為借鑒參考,避免此類問題在新課程的建設中重復發生,并且還要結合赤峰學院的實際情況找出解決對策.
2研究方法
2.1文獻法.為更好地調研與了解赤峰學院“雙改”模式下公共體育籃球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開發、建設情況,更好地完善赤峰學院公共體育教學,更好的服務于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增長,特以“課程開發”為關鍵詞,對網絡及圖書館的部分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所得到的材料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理論支持.2.2問卷調查法.結合本研究的需要,自行設計了本研究所需要的調查問卷,來更好的了解在實驗前后,大學生的一些身心變化內容與規律.2.3實驗法通過教學實驗檢驗赤峰學院“雙改”模式下公共體育籃球通識教育對大學生體育學習的影響.2.4數理統計法.將教學實驗前測和后測所得數據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相關變量的T檢驗,并對比分析新課程班和傳統班學生的統計結果.
交通安全知識教育論文
一、什么是交通法規以及他的主要內容?
交通法規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于1988年3月9日國務院,同年8月1日起施行,共9章93條,它是我國道路安全管理現行的一部"交通法規"?,F在,國家正在準備出臺《道路交通管理法》,也將更加完善在不久的將來,代替現行的交通法規。
內容包括:凡在道路上通行的車輛、行人、乘車人以及在道路上進行交通活動的人員,都必須遵守該條例:機關、軍隊、團體、企業、學校等組織,應當經常教育所屬人員遵守該《條例》:駕駛車輛、騎車、行人、乘車人和道路和管理以及交通違章處罰等,都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還規定交通警察必須秉公執法,對違反該《條例》的人,應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或適當處罰。
同學們,一定要認識到交通法規也是法,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交通警察的勞動,服從指揮,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二、汽車的性能和我們中學必須知道的內容
在一般情況下,汽車在行駛中,如遇到危險情況,駕駛員踩剎車減速或停車就可能避免交通事故。但是,遇到緊急突然情況,如行人或騎車人在車輛臨近時橫穿馬路,盡管駕駛員采取緊急剎車的措施,也難免發生撞車、撞人的事幫。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慣性的原理,駕駛員從發現危險到采取緊急剎車到汽車完全停止,需要兩個過程,即"制動停車過程"和"制動停車距離"。這就如同你在奔跑中突然停下來,還受慣性的作用,不由自主地向前沖擊幾乎一樣。汽車行駛速度越快,慣性力越大,制動停車距離越長。因此,汽車不是一剎車就能停止的。
藝術設計專業通識教育論文
一、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和國外的高等教育一樣,國內高校也是通過設置通識課程實現全人教育的理想。通識教育提倡以整合的知識鍛造健全的人格,不是簡單地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或教授專業之外的一些學科知識,而是強調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通識教育充分體現了全人教育的價值取向,是實現全人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國高等教育意識到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通識教育在各高校的發展很不均衡,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通識課程多為“兩課+外語+計算機+體育”模塊的公共必修課或素質教育類的公共選修課程,能真正拓展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通識課程很少,現有通識課程成為修滿學分的一個途徑,未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同時通識課程偏向應用性、工具性,忽視人文性、思辨性,教學形式仍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很好地體現通識教育的精神。通識課程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有待優化。第二,全人教育理念的實現,并不能單純依靠通識課程教學,而是需要通過每位教師以身作則,把理念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與此同時,通識課程的綜合性和跨學科性對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國一些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通識課程教學沒有從事通識課程研究和授課的專業教師團隊,缺乏卓越的師資隊伍。第三,素質教育的選修課程設置,各高校根據其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和學科特色各有差異,但基本以自然科學、人文社科、藝術、經濟與社會、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為其內部構成。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而言,一方面學生的自然科學基礎薄弱,人文素養有待加強;另一方面通識課程的內容結構缺乏邏輯聯系,授課教師缺乏藝術美學的相關素養,使得通識教育效果很難讓人滿意。
二、藝術設計專業通識教育的改革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養人的全面素質和廣闊而博大的世界觀。核心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就是從更寬廣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教育者應根據當前藝術設計專業生源的實際素質狀況,調整現有通識課程框架,實施系統化、精品化的通識教育,以培養更具人格素養的藝術設計人才。
1.強化通識課程的人本化、綜合化,建設核心通識課程
相對專業課程而言,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應具有永恒價值,由專業范疇轉向社會范疇,由知識技能的傳遞轉向人格情感的培養。可以說,通識教育承擔著培養對學生來說是受益終身的素質的責任。因此,我們需要提煉幾項核心素質作為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從課程體系上說,需要建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現代意義上提出全人教育第一人的隆•米勒指出,教育應該“更著重人的情感、創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以及人對終極存在的體悟等內在情感體驗與人格的全面培養,從而達到人的精神性與知識、技能的統一”。他將全人的發展方向概括為智能、情感、身體、社會、審美、精神六個范疇,強調通識教育課程中人文、社會、自然等的互動、整合。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設計人才的培養,需要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自然科學以及政治、經濟、倫理和生活知識等都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體會,需要其有良好的文化修養?;谶@一理念,結合我國的國情,可圍繞人文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倫理、自然科學、社會與經濟五個模塊進行設計和建設。
圖書館通識教育論文
摘要:筆者從嵌入式館員的發展過程,認識到嵌入式服務的重要性。并且針對通識教育環境中的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內容和表現進行了簡單的思考。
關鍵詞:通識教育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
1高校圖書館的嵌入式服務問題的提出
在圖書館信息網絡化、數字化、移動化及高校通識培養的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正逐步從以物理性質存在的圖書館為中心轉變到以服務用戶實際需求為中心。而同時高校圖書館用戶受眾的資源和信息行為也從單一獲取固定載體的資源方式轉變為利用多種方式獲取各種載體上的各種類型的信息與知識的方式。如此,教育方式的轉變,根本就是思維和需求的轉變,同時也是高校圖書館館員壓力方式的轉變。從“以書為本”的咨詢館員管理到“以人為本”學科館員服務,再到圖書館員的學科系統的嵌入式服務,這種變化是圖書館員從專業技術型素質向學術研究型素質的轉變和體現,也是高校圖書館館員在面對提升圖書館服務質量中的必經階段。1.1通識教育環境在我國古代儒家倡導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梢哉f,古代士大夫們和讀書人都是通識人才。但是古代沒有像現代教育一樣,有教育的目標和計劃,而是宏觀上籠統的進行學習,沒有固定的學制年限,是一種終身學習。直到有了科舉制度以后,也才有了官方欽定的規范教科書而已。現代大學是個復雜的教育系統。現代通識教育是現代大學的一種教育理念,而教育要通過課程的修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通識教育也必須通過通識課程的學習來實現。1.2嵌入式服務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是指“高校圖書館針對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要以合適恰當的方式將圖書館各項服務內容融入用戶的學習、科研、交互、網絡、移動等信息環境當中?!北纫酝臃e極主動地參與到用戶的學習和科研之中,使圖書館服務圍繞在用戶搜集情報的鏈條中去。因此,可以說嵌入式圖書館員是繼學科館員之后,圖書館館員一個更高層次的服務形式,是某一學科專業信息的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讀者和服務都體現出需求的表現。它的發展歷程可以細化為學科聯絡員—學科館員—嵌入式學科館員等等。另一方面,如果說學科館員是從學科開始劃分的,那么嵌入式館員就是以主動服務的角度來看待圖書館館員的。
2高校圖書館的嵌入式服務問題的表現
2.1目前圖書館需要考慮兩個問題
音樂通識教育論文
一、成立專門運作藝術通識教育課程的部門,常態化管理相關通識教育課程
筆者在近幾年的對相關課題的調研中,對湖北省的兄弟院校長江大學的音樂公選課開設情況也進行了考察與走訪。長江大學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由長江大學藝術學院承擔,其中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占全校公選課稱的百分之二十左右。音樂類公選課稱主要包括:《音樂鑒賞》、《交響樂鑒賞》、《影視藝術鑒賞》、《音樂基礎知識》、《校園舞蹈——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外舞蹈鑒賞》、《音樂美學》、《中外音樂欣賞》、《西方音樂簡史》、《影視藝術鑒賞》、《舞蹈藝術鑒賞》、《少數民族音樂》等(資料來源于長江大學教務處)。學分要求方面,長江大學課程設置規定本科生公共選修課最低學分必須修滿7學分,其中第一學年必須選修2學分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第三、四學期必須選修1學分“大學藝術”課程。學校教務處通過和院系的交流研究,在2009年制定了新的人才培養計劃,一直沿用至2014年。從以上所得資料來看,長江大學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音樂公選課程在課程設置上主要以鑒賞類課程為主,便于實施大班式的課程教學。但是其音樂公選課更多的是將“音樂鑒賞”的方向劃分的更為細致而已,而不能凸顯其課程的延續性和遞進性。這也可以說是目前大多數高校在面向學生實施音樂素質教育的通病,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從管理上入手。筆者認為,學校應成立專門運作藝術通識教育的部門,常態化管理相關通識教育課程。不管學校下屬的有沒有音樂院系,都成立負責藝術通識教育的職能部門,將藝術通識教育系統化、常態化運作,此方面的經驗可以借鑒學校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雖然在大多數高校中,《大學英語》課程都隸屬于學校的外語系或外語學院,但是在外語院系內部是有專門的“大外部”英語專職教師負責全校學生的“大學英語”日常教學工作的,因此,盡管《大學英語》這一課程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但是其教學的日常進行和管理工作都是井然有序的,據筆者了解,我校的《大學英語》課程亦是如此,并且擔任該課程的專職教師每年都在進行教學改革和教學探索,學校也會定期輸送教師參加短期或中期的培訓。這些現成的成功經驗其實都可以用于學校成立專門運作藝術通識教育課程的部門,常態化管理相關通識教育課程。
二、組織專職隸屬于藝術通識教育課程的專職教師,專一性從事一線課程教學
教師是實施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礎,教師個人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這學校教育的成敗。就高校的音樂通識教育而言,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都沒有形成統一的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并且,由于音樂素質教育至今未收到教育管理者和社會大眾的一致認可,因而,學校音樂教育不管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在高等教育階段都還處于相對盲目的階段。我校的音樂公選課主要由音樂學院承擔,每個學期都會由音樂學院的教師面向全校的非音樂專業學生開設七至十門的音樂類公選課,并且每學期所授的課程都呈現“斷代史”的態勢,沒有專門的管理者組織專人對這些已經開設的音樂類公選課進行研討,整合相關課程,讓我校的音樂通識教育呈現系統性、延續性和關聯性的特點。加之公選課的限選人數均在120人,實際課堂教學都只能以“大班課”的形式實施;再者,任課教師每學期也不太固定,又沒有專人負責日常的教學督導工作,因此,雖然每學期選修音樂公選課的人數眾多,但是實際的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這一現狀不僅學生不滿意,任課教師也同樣存在諸多抱怨,使得我校的音樂通識教育更多的流于形式。在筆者對“音樂通識教育”所做的調研中,很多擔任音樂公選課的一線教師都迫切希望學校能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讓擔任課程的教師可以成為實施學校藝術通識教育課程的專職教師,專一性地從事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的實際教學工作,而不是將這一工作作為自己教師工作的一個附帶品,而以為其他課程的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而無暇顧及音樂公選課的課程教學探討。
三、明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相關課程,組織教師開展教學探討
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目前在我校是以音樂公選課的形式存在,在近五年所開設的音樂公選課中,幾乎沒有一門課程是具有連貫性的,教師在開課前所考慮的更多是自己所學專業能開設什么課程,如何在學時有較大壓縮的前提下,壓縮所帶課程的內入,根本不會考慮學校整個音樂通識教育中各門音樂公選課之間的相關關系,而學校在審核這些課程時,更多的是將重復性較大的課程予以否決,不會組織專人討論哪些課程更適合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哪些課程才是音樂通識教育的基礎課程,哪些課程應成為音樂通識教育的連續性課程和相關性課程。筆者認為,我校的音樂通識教育雖然開展的年限很長,但是組織教師就音樂通識教育的開展所進行的教學研討和教學改革卻少之又少,主管部門的不重視導致承接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部門也不重視,更導致實際代課老師的不重視,最后還惡性循環到學生也僅是為了學分才選修音樂公選課的惡果。這也是為何我校開設音樂公選課的年限很長,但是音樂通識教育卻并不能深入人心的重要所在。要將我校的音樂通識教育落到實處,必須明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課程相關,在設置課程時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組織專人就我校的師資情況與學生情況進行摸底,在此基礎上,論證音樂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組織教師開展教學探討與教學改革。
應用型人才通識教育論文
一、應用型人才的本質以及培養目標
(一)應用型人才在培養過程中,要注重他們知識的廣闊性,又要注重他們知識的深層次性。讓他們掌握比較完整、系統的所學專業知識,還要掌握將來以后再工作過程當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以及操作流程的專業性知識,甚至包括專業知識之外的一些應用性知識。
(二)應用型人才能力的構培養,著重要注意他們實踐的能力與具體運用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還要培養其創新發展的能力。應用型人才能力的培養,要讓他們掌握專業全面的知識,熟練的技術,實踐應用的技能技巧,更多的是其綜合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實現技術的創新開發的能力。
(三)應用型人才要重視專業素質的培養,又要重視他們綜合素養的提高。應用型人才對于創新思維的要求雖然不是很高,但應該具備運用專業知識、技能技巧、技術原理進行社會生產的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應用型人才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除了具備專業的素養以外,在工作當中還應該具備團結意識、協作精神,對工作負責,建立自信,有強烈的社會道德感,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品行端正等一些非素質。
二、我國大學通識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通識教育特性
設計專業通識教育論文
一、當代通識教育的發展
通識教育最早源于歐洲中世紀的大學,近代以后盛行于歐美等國,并最終在美國獲得較為完備的發展。19世紀隨著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術的興起,這些學科在美國的大學中日益受到青睞,并出現了教育向實用性一邊倒的傾向。為了修正這種學科偏向的趨勢,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先后確立了以通識理念來改變當時教育傾向于實利性的現象,提出無論是文科、工科還是商科,所有專業的學生在前兩年必須修習文學、藝術、歷史、社會以及科學五個方面的課程,且這些課程總量不得少于本科期間總學時量的1/4,三年級才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這種通識理念一直延續至今,并成為美國四年制大學的基本教育模式。美國通識教育模式取得的成功,為歐洲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效仿的范本。歐洲的很多高校在參照美國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形成了三種模式:1.與美國大學相同,各專業的學生均須學習本專業以外其他領域的課程,并且學時必須達到一定數量;2.分布必修式,學生須在規定的不同學科領域(一般為人文、社會、自然等學科)至少各修習一定門數或學分的課程;3.自由選修式,學校對通識教育要求學習的課程不做具體規定,由學生自行選擇感興趣的課程。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歐美國家通識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果,他們培養了很多國際知名的大師級行業領軍人物。
二、我國目前通識教育的現狀
通識教育是近幾年才在我國興起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國內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受國外通識教育的影響紛紛開始引入通識理念。從當前國內各高校通識教育的建設情況看,我國通識教育基本上是美國或歐洲模式的翻版,雖然也取得了頗多成效,但依然飽受詬病,其原因在于,一是遠離我國的教育現實,過度借用他國經驗。誠如當代知名學者杜維明所說,“可惜,大部分中國人不了解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边@也是一些學者批評“目前國內高校的通識教育很多都是有名無實”的原因所在。二是通識教育脫離實際國情,目標空泛。由于國內通識教育采用的是美國文理學院的模式,學院不設具體專業,教育出來的學生貌似什么都懂,實際上什么都不精,根本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從這兩個方面來看,當前國內的通識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形而上的教育。
三、設計專業通識教育的現實意義
設計專業通識教育是指通識結合專業的一種教育模式,它借助通識與專業的互豐互補,為設計專業的學生構建一個寬廣、合理的知識體系,以便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空間設計通識教育論文
一、空間設計教育的必要性
什么是空間?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空間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抑或是一個個晦澀難懂的數字模型,而是一個與我們每一個人緊密相連、終生隨行的具體形象,我們自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會流轉在不同的空間中生活、工作,無論我們做什么都會被包容在某一個空間中并與其相連。(一)關于空間環境的現狀。然而,一直與空間發生關系的我們卻往往會忽視空間的存在,無論是工作生活其中的建筑空間亦或是徜徉其中的景觀園林空間,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懂得建筑、空間的歷史,不懂得如何去欣賞一個空間,去理解設計者的意圖亦或是情感,甚至會對空間產生錯誤的理解,更因為這種錯誤的理解我們會讓一些優秀的建筑、空間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卻讓一些有問題的、不美觀的空間不斷產生(亂拆亂建)。我們的建筑面貌城市面貌也因此而變得不是那么完美??梢哉f,如果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正確的認識空間我們的城市面貌、建筑面貌將會整體煥然一新!此外,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工作、生活、娛樂時所處的空間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室內空間還是外部空間,空間的種類及形式都日漸多樣化。對空間的正確認識也會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所以,如何感知空間,對一個空間作出正確的評判,如何將自己的情緒通過空間設計的語言得以表達,這不僅是專業設計師需要掌握的能力,也是每一個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人所應該了解的知識。在設計類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中涉及到室內外空間設計的課程有很多,如室內設計、景觀設計,但是對于基礎的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空間設計原理的課程卻很少,并且專業課程對于非設計類專業的學生來說也具有過大的專業隔閡,不利于基礎人文素質培養的需求,也不利于對環境設計、室內設計等空間設計領域有興趣的非設計類專業學生的業余學習。(二)空間設計方面知識教育的形式。為了能夠突破專業與業余之間的隔閡,將專業的知識用通俗的形式予以表述,將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將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用公選課、視頻公開課的形式向社會通識教育拓展,將會在更大的程度上使更多的人得到比較專業的空間設計類的教育,對通識教育中關于空間設計、空間構成方面的知識進行零的突破,提高整體社會對于空間審美的能力。
二、空間形式設計的基本步驟
關于空間的設計或者形式的教育可以分為幾大板塊與步驟,通過各版塊知識循序漸進的對普通受眾建立起空間形式感的基本印象。(一)引入空間形式感的概念。對于空間形式的掌握最基本的一點是要先建立起空間形式的存在感,大多數人對于空間的概念僅停留在圍合出空間的界面上,而對界面圍合出的空間的本身卻毫無概念,這里可以引用老子在《道德經》中“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的概念來道出建筑創造空間的真實本質:用實體制造空間為人所用,從而總結多數人對于建筑、空間錯誤的認知:看不到“空”,目光穿越過空間停留在形成空間的墻壁上,在這部分需要強調空間的虛無但又有“用”的特性;總結出建筑空間以“虛無”的空間為著眼點、以“實”的實際圍合物為著手點的基本設計理念。(二)化整為零分析空間的構成要素。生活中的空間是由我們常見的基本物體所構成的一個整體,這些物體的特點決定了空間的特點,所以在對整體的空間展開研究之前我們要先對組成空間的基本物體的形式特點做出學習。在組成空間的物體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點”,“點”可以是一盆花、可以是一盞燈、甚至是一架鋼琴,一個居中的“點”會讓空間顯得集中穩定,造就空間不凡的典雅氣質與穩定的空間感受,同樣一個位于邊緣的“點”卻又會有讓空間形成不均衡動感的可能。“線”是由點移動而成,它具有方向性,又具有相對的寬度,“線”可以是一條馬路、可以是一組蜿蜒的吊頂、甚至是兩個“點”之間的心理連線,“線”會適應不同的基礎環境,又會形成虛擬的面來分割空間;“面”的限定能力最強,可以形成包容我們的完美空間,頂面、底面、墻面還具有不同的特征,這些基本的物體通過穿插組合搭建出了我們所熟知的建筑與空間。(三)通過生活中不同的空間類型認識空間。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室內外空間,它們或開敞或私密、或明晰或模糊、或動或靜,我們可以根據空間不同的形式以及它們的形式特點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空間有著不同的使用范疇,也可以具有相近的特征而相互交叉相互關聯。通過這部分內容能夠豐富剛剛建立起對于空間的形式感的存在的印象。(四)從一塊地毯開始來設計空間。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需要對一個場所進行劃分,對場所中的某一塊區域進行界定,比如就餐的區域或是學習的區域或是休息的區域,對這些區域進行限定的過程就是制造空間的過程。在這里要通過最簡單的案例、最貼近生活的案例著手才可以讓大多數人接受在界面上進行設計結果是對空間進行設計而不是界面本身的思辨的過程。(五)美化空間。光線、色彩與材質是所處環境的各個界面直接呈現給用戶的最外層表面,它們直接決定了空間的光照、色彩傾向與質感。可以說人對于空間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和空間的光照、色彩與質感相關,相同結構的空間可以因為這三者而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而設計師在對于空間的質感塑造上也往往會從這三者入手。在室內空間,豐富的光照層次會在滿足基本照明需要的同時還能夠用光線來裝飾空間,處理好基本照明與裝飾性照明之間的關系會讓室內空間層次分明具有良好的觀賞性。同時,色彩與材質也具備相應的重量感與尺度感,在合適的位置涂刷合適的色彩、安裝紋理和諧的材質也會讓整體空間透出有趣、美觀、和諧的氛圍。因此,光線、色彩、材質的呈現就成為了改變空間感覺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徑也是空間設計中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化程序。(六)空間中的環境心理??臻g是人類活動所營造出的活動場所,即人類周圍的所有環境元素,其構成有:空間的大小,空間的圍合元素,更有社會環境、居住環境、生活習慣、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影響。在空間中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人與人在環境中的相互影響都會影響到空間的規劃以及設計。從安全感的需求出發,在空間環境中,人類需要能夠占有并控制一定的空間從而獲得心理上的穩定感和安全感。從領域性方面出發,人類總是力求活動時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在彼此交往過程中也會根據不同的接觸對象和不同場合,在保持的距離上各有差異。從私密需求出發,它是作為個體的人類對空間最基本的要求,表達了個體的人類對生活的一種心理概念,是作為個體的人類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現。對于環境心理微妙需求的把握,也往往是一個空間設計是否成熟是否完美的標志之一。對于空間的構成設計是一各相對專業的過程,但又是一件會為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的事情,只有通過對于空間設計方面專業知識的學習才能夠摸清關于空間設計的規律,對空間進行有規劃的有意識的設計,也只有通過通俗化的空間設計教育才能夠讓大多數人都能夠掌握這一能力,為提高全民人文素質、提升社會生活環境創造更大的可能。
作者:汪大偉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