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設計通識教育論文

時間:2022-01-03 10:14:20

導語:空間設計通識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空間設計通識教育論文

一、空間設計教育的必要性

什么是空間?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空間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抑或是一個個晦澀難懂的數字模型,而是一個與我們每一個人緊密相連、終生隨行的具體形象,我們自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會流轉在不同的空間中生活、工作,無論我們做什么都會被包容在某一個空間中并與其相連。(一)關于空間環境的現狀。然而,一直與空間發生關系的我們卻往往會忽視空間的存在,無論是工作生活其中的建筑空間亦或是徜徉其中的景觀園林空間,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懂得建筑、空間的歷史,不懂得如何去欣賞一個空間,去理解設計者的意圖亦或是情感,甚至會對空間產生錯誤的理解,更因為這種錯誤的理解我們會讓一些優秀的建筑、空間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卻讓一些有問題的、不美觀的空間不斷產生(亂拆亂建)。我們的建筑面貌城市面貌也因此而變得不是那么完美。可以說,如果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正確的認識空間我們的城市面貌、建筑面貌將會整體煥然一新!此外,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工作、生活、娛樂時所處的空間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室內空間還是外部空間,空間的種類及形式都日漸多樣化。對空間的正確認識也會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所以,如何感知空間,對一個空間作出正確的評判,如何將自己的情緒通過空間設計的語言得以表達,這不僅是專業設計師需要掌握的能力,也是每一個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人所應該了解的知識。在設計類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中涉及到室內外空間設計的課程有很多,如室內設計、景觀設計,但是對于基礎的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空間設計原理的課程卻很少,并且專業課程對于非設計類專業的學生來說也具有過大的專業隔閡,不利于基礎人文素質培養的需求,也不利于對環境設計、室內設計等空間設計領域有興趣的非設計類專業學生的業余學習。(二)空間設計方面知識教育的形式。為了能夠突破專業與業余之間的隔閡,將專業的知識用通俗的形式予以表述,將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將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用公選課、視頻公開課的形式向社會通識教育拓展,將會在更大的程度上使更多的人得到比較專業的空間設計類的教育,對通識教育中關于空間設計、空間構成方面的知識進行零的突破,提高整體社會對于空間審美的能力。

二、空間形式設計的基本步驟

關于空間的設計或者形式的教育可以分為幾大板塊與步驟,通過各版塊知識循序漸進的對普通受眾建立起空間形式感的基本印象。(一)引入空間形式感的概念。對于空間形式的掌握最基本的一點是要先建立起空間形式的存在感,大多數人對于空間的概念僅停留在圍合出空間的界面上,而對界面圍合出的空間的本身卻毫無概念,這里可以引用老子在《道德經》中“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的概念來道出建筑創造空間的真實本質:用實體制造空間為人所用,從而總結多數人對于建筑、空間錯誤的認知:看不到“空”,目光穿越過空間停留在形成空間的墻壁上,在這部分需要強調空間的虛無但又有“用”的特性;總結出建筑空間以“虛無”的空間為著眼點、以“實”的實際圍合物為著手點的基本設計理念。(二)化整為零分析空間的構成要素。生活中的空間是由我們常見的基本物體所構成的一個整體,這些物體的特點決定了空間的特點,所以在對整體的空間展開研究之前我們要先對組成空間的基本物體的形式特點做出學習。在組成空間的物體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點”,“點”可以是一盆花、可以是一盞燈、甚至是一架鋼琴,一個居中的“點”會讓空間顯得集中穩定,造就空間不凡的典雅氣質與穩定的空間感受,同樣一個位于邊緣的“點”卻又會有讓空間形成不均衡動感的可能。“線”是由點移動而成,它具有方向性,又具有相對的寬度,“線”可以是一條馬路、可以是一組蜿蜒的吊頂、甚至是兩個“點”之間的心理連線,“線”會適應不同的基礎環境,又會形成虛擬的面來分割空間;“面”的限定能力最強,可以形成包容我們的完美空間,頂面、底面、墻面還具有不同的特征,這些基本的物體通過穿插組合搭建出了我們所熟知的建筑與空間。(三)通過生活中不同的空間類型認識空間。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室內外空間,它們或開敞或私密、或明晰或模糊、或動或靜,我們可以根據空間不同的形式以及它們的形式特點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空間有著不同的使用范疇,也可以具有相近的特征而相互交叉相互關聯。通過這部分內容能夠豐富剛剛建立起對于空間的形式感的存在的印象。(四)從一塊地毯開始來設計空間。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需要對一個場所進行劃分,對場所中的某一塊區域進行界定,比如就餐的區域或是學習的區域或是休息的區域,對這些區域進行限定的過程就是制造空間的過程。在這里要通過最簡單的案例、最貼近生活的案例著手才可以讓大多數人接受在界面上進行設計結果是對空間進行設計而不是界面本身的思辨的過程。(五)美化空間。光線、色彩與材質是所處環境的各個界面直接呈現給用戶的最外層表面,它們直接決定了空間的光照、色彩傾向與質感。可以說人對于空間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和空間的光照、色彩與質感相關,相同結構的空間可以因為這三者而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而設計師在對于空間的質感塑造上也往往會從這三者入手。在室內空間,豐富的光照層次會在滿足基本照明需要的同時還能夠用光線來裝飾空間,處理好基本照明與裝飾性照明之間的關系會讓室內空間層次分明具有良好的觀賞性。同時,色彩與材質也具備相應的重量感與尺度感,在合適的位置涂刷合適的色彩、安裝紋理和諧的材質也會讓整體空間透出有趣、美觀、和諧的氛圍。因此,光線、色彩、材質的呈現就成為了改變空間感覺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徑也是空間設計中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化程序。(六)空間中的環境心理。空間是人類活動所營造出的活動場所,即人類周圍的所有環境元素,其構成有:空間的大小,空間的圍合元素,更有社會環境、居住環境、生活習慣、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影響。在空間中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人與人在環境中的相互影響都會影響到空間的規劃以及設計。從安全感的需求出發,在空間環境中,人類需要能夠占有并控制一定的空間從而獲得心理上的穩定感和安全感。從領域性方面出發,人類總是力求活動時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在彼此交往過程中也會根據不同的接觸對象和不同場合,在保持的距離上各有差異。從私密需求出發,它是作為個體的人類對空間最基本的要求,表達了個體的人類對生活的一種心理概念,是作為個體的人類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現。對于環境心理微妙需求的把握,也往往是一個空間設計是否成熟是否完美的標志之一。對于空間的構成設計是一各相對專業的過程,但又是一件會為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的事情,只有通過對于空間設計方面專業知識的學習才能夠摸清關于空間設計的規律,對空間進行有規劃的有意識的設計,也只有通過通俗化的空間設計教育才能夠讓大多數人都能夠掌握這一能力,為提高全民人文素質、提升社會生活環境創造更大的可能。

作者:汪大偉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