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知識管理能力探討
時間:2022-01-25 09:25:52
導語: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知識管理能力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校青年教師的知識管理
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管理逐漸應用于教育領域。知識管理是指“確立、收集、傳播和共享組織中的知識,包括知識的管理和運用知識的管理,來創造、獲取和使用知識以增強組織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高校的青年教師每天接觸的信息量非常廣,如何在這些信息中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對這些知識加以應用,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是青年教師知識管理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從知識管理的內容上來看,知識可以根據其存在的形態分為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顯性知識是指那些能夠用嚴格的數據、科學公式、公理、文字等符號明確表達出來,易于存儲、交流和共享的知識。隱性知識是指建立在個人經驗基礎上并涉及各種無形因素如個人信念、觀念、直覺、洞察力和價值觀等的知識,是一類難以表達、描述、交流和共享的知識。青年教師對知識的有效管理體現在不僅能有效傳播顯性知識,也必須使隱形知識也通過有效的途徑得以應用并有所創新。通過將隱形知識顯性化,可以增加專業理論知識的實踐性,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能力。從知識管理的過程來看,教師知識管理是指教師能夠結合信息技術的力量,有效地對專業知識進行取得、組織、儲存、轉換、分享、應用與創造的連續過程。通過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可以促進高校青年教師知識的流動性和共享性,使個人知識上升到團隊知識,在提升教師自身技能的基礎上改善組織的績效,促進學校和教育的發展。
(一)有利于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和教育品質的提升
青年教師通過知識的獲取、轉化、分享、應用等環節,可以不斷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學習到老教師的一些教學經驗,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對自身的專業成長有很大幫助。還可以改善個人學習的態度和動機,增強自身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也能在規范的知識管理中端正自身的教育態度,樹立尊重知識、尊重教師、尊重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自身的教育品質。
(二)促進組織的發展
在現代高等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的協調發展,教育活動的組織,教育實踐的統籌規劃等都離不開學校的有效管理。青年教師個人績效的提升,可以有效地促進組織績效的提升。另外,青年教師在知識管理能力形成的過程中,養成知識積累和知識共享的習慣,從而為整個高校營造知識共享的文化和學術氛圍。
三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知識管理能力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一)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缺乏主動進行知識管理的動力
1教學與科研沖突
從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數量來看,在校人數由2004年的709636人增長到2013年的5575218人,增長6.5倍,占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的比例由5.3%上升到22.6%,增長4倍多。民辦高等教育在高速發展,目前,盡管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在不斷地豐富和多元化,但是傳統的教師授課仍然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來源。青年教師作為民辦高校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教學任務相對較重,許多青年教師都是第一次講授所教課程,備課壓力相對較大,缺乏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升和更新自我知識水平,因此,自身知識管理的質量并不高。另外,教學與科研是建設高水平的大學,也是高校教師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學與科研往往存在失衡的現象。在現在的高等教育體制中,科研工作是青年教師職業晉升和職稱評定的決定性因素,也能為其帶來較豐厚的經濟收益和更高的社會評價,因此,許多青年教師集中主要的精力于科研工作,而忽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對日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缺乏教學反思
民辦高校的專任教師中,許多青年教師都是剛走出大學校門,對所授課程缺乏講授經驗,并且大多數人在教學過程中普遍不注重教學反思,這樣不利于青年教師對知識的積累和創新。青年教師在不斷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應該將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指導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進行科學的自我反思,沒有反思的經驗,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復。教師成長等于經驗加反思,教師的教學經驗反思是導致一部分教師成為學者型教師,而另外一部分只能成為“教書匠”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主動的總結教學經驗,不斷地教學反思,探索出教學的客觀規律,可以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使得日常的教學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缺乏溝通,分享和主動學習的意識
民辦高校的師資力量呈年輕化的特征,許多青年教師都是“80后”“90后”,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自我意識強烈,在知識管理過程中,主要傾向于顯示自身的長處,隱藏自身的短板。對于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愿與人分享,遇到問題時不愿意向人請教,大大阻礙了知識的更新。另外,隨著辦公環境的改善,青年教師都是一部電腦,一臺手機,一個格子間,教師之間的溝通和分享反而減少,這都成為了知識管理的障礙,更不利于知識的創新。另外,青年教師普遍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對于知識的更新,主要還是依賴學校集體組織的培訓和進修等項目。
(二)民辦高校知識管理的環境尚不完善
1民辦高校資金、資源有限,青年教師獲取知識的途徑有限
與公辦高校相比,由于缺乏財政支持,民辦高校的資金來源有限,教學資源相對短缺,網絡資源和數據庫的建設尚不完善,青年教師的知識獲取來源還主要集中于傳統的書本知識,不利于知識的即時更新。
2民辦高校不重視教師知識管理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民辦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其師資力量受到嚴重的挑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管理者將過多的課程分配給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在超負荷的工作量下,無暇獵取新的知識。另外,民辦高校的辦學經驗都還比較缺乏,面臨著國家評估機制的考驗,這種情況下,學校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傾斜于學校的環境建設、硬件設備的增加等方面,而忽視了對青年教師的培養。
3隱形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有一定的難度
如果把人類知識比作一座冰山,那么顯性知識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隱性知識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高等教育中青年教師想要有知識的創新,大多表現在隱形知識的顯性化,即通過特定的方式將抽象的難以表達的知識傳播出去,成為人們易于接受的知識的過程。目前,民辦高校存在教學資源有限,教學環境不夠開放,教學網絡不夠健全等問題,增加了隱形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的難度。
四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知識管理能力的改善途徑
(一)拓寬知識取得的渠道,增強識別教學知識的能力
青年教師目前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還主要集中于圖書館,從傳統的書本、報紙、雜志中獲取知識,主要源于知識獲得的便利性、準確性和科學性。但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而且更方便、快捷,信息傳播量大,青年教師應從廣泛的網絡資源中識別對自身建設有益的教學信息。同時,民辦高校在環境建設的同時,應完善組織數據庫的建設,增加對青年教師的校內校外培訓。另外,處處留心皆學問,青年教師還要在非正式場合,從實踐中,在復雜的環境中,識別對教學有用的信息。
(二)促進隱形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
從組織角度來看,學校要創造相應的條件,營造開放、輕松、和諧的環境,促使教師之間進行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態度等方面的交流,使隱形知識在校園內良好地傳播與應用。另外,完善激勵機制,將青年教師在知識顯性化過程中的表現納入績效考核體系中。從青年教師自身來看,建立教師個人的學習網絡,通過教學檔案的建立、教學筆記的整理、教學案例的撰寫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記錄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發現與經驗。另外,通過參加賽講、全國高校青年教師微課大賽、公開課展示、教師間集體聽評課等活動,學習別的老師的經驗和長處,也有利于隱形知識的顯性化。
(三)及時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溝通,增強知識的應用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識獲取階段獲得的教學信息是他山之石,只有將其整合于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將有價值的知識合理應用,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智能化、趣味化,傳統的一支粉筆講好課已經不適合現代課堂的需要。因此,青年教師要及時關注教育手段的更新,及時掌握信息化時代下教學設施的使用,將多媒體設備與傳統的板書相結合,熟練運用辦公軟件以及教學軟件。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如果不擅長言傳身教,也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語言是使知識在課堂中得以運用的最好工具,青年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協調溝通能力,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豐富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模式,提升知識的運用能力。
(四)引入現代社交溝通平臺,促進知識的溝通、分享與創造
隨著辦公環境的變化,青年教師的空間越來越獨立化,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青年教師的社交溝通平臺越來越多樣化。博客、微博、QQ群、微信群等都成了青年教師彼此聯系的紐帶。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社交平臺,將其引入教學與交流中,以文字、聲頻、視頻等多種多媒體方式,將自己在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經驗與體會、課堂實錄、對科研論題的想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悟等上傳發表,打破傳統的時空限制,將個人知識上升為團隊知識。在溝通分享的過程中,在思維碰撞中,創造出新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儲節旺.知識管理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旭芳.高校知識管理系統的研究與設計[D].北京交通大學,2009.
[3]孫志麟.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J].臺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1).
[4]高中膺.學習型學校教師個人教師專業、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之研究———以高雄市某私立中學為例[D].臺灣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2005.
[5]許艷.高校教師知識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揚州大學學報,2008(2).
[6]王倩,程杏花.淺析高校青年教師知識管理能力[J].管理觀察,2009(1).
作者:段奇芳 單位:山西工商學院會計學院
- 上一篇:借鑒與融合下的民族地區法制建設
- 下一篇:礦山建設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