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生禮儀教育及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時間:2022-10-08 05:19:59

導語:農村初中生禮儀教育及人文素養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初中生禮儀教育及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講究禮儀,注重禮儀對人的素養的提升作用。在當代社會,禮儀對提高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人文素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廣大農村初中生禮儀教育方面比較薄弱,為此,筆者就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論述對廣大農村初中生開展禮儀教育以及通過禮儀教育提升人文素養的措施。

一、建構鄉村禮儀風俗文化,促進學生提升人文道德素質

禮儀是一種道德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的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按照古話來說,其教化也微,止邪于末形。校園文化通常具備這一無形的教育功能。廣大農村初中學校可以利用校園物質文化與校園精神文化,讓學生在文化氛圍中獲得禮儀的感染與教育。農村初中生從小生活在鄉村環境中,為此教師可以在學校營造鄉村禮儀風俗教育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其中獲得潛移默化的鄉村禮儀風俗教育。如學校可以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開設鄉土禮儀儀式課程,對學生開展禮儀教育。教師也可以在農村初中舉辦鄉土禮儀節日活動,在節日活動中,讓學生學習農村老一代人質樸的道德品質以及恭敬的待人態度與禮節,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農村學校可以將鄉村禮儀與校園文化制度相融合,構建禮儀教育的校園文化。如教師可以根據《初中生行為規范》對學生禮儀行動做出的詳細規定,評選出“禮儀學生”,用獎勵制度激勵學生學習禮儀。具體來說,農村教師可以細化學生日常生活的禮儀行為,以孝、敬、飲食、對客、灑掃為禮儀之提綱,然后每一綱要都要細化為禮儀規則。如“孝”這一禮儀大綱之下,要求學生具體的禮儀做法就是學會關心父母身體健康、平日給父母端茶送水、記得父母生日、平日為父母做事、主動與父母溝通,以回報父母養育之恩……通過具體細化的禮儀規范,引導學生形成符合禮節的行動;在禮儀行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敬物、敬人、敬己以及感恩和珍惜,從而潤物細無聲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開設鄉村禮儀文化教育,促進學生提高人文素養

提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能夠站穩腳跟的基礎。”為此,農村學校應該對學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缺乏文化氛圍,學生對禮儀的認識只能通過語文課本中的幾篇課文,這不利于學校禮儀活動之開展。為此,農村學校可以設置與禮儀有關的課程。如對學生開展禮儀規范養成、禮儀培養教育;要求學生背誦《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國學禮儀啟蒙書籍,使學生對禮儀知識有一個啟蒙認識。教師還可以創辦豐富多彩的禮儀教育形式。如可以在學校定期舉辦禮儀經典書籍誦讀活動,由師生一起自編自演《百家姓》《三字經》這一類的禮儀經典文本,并且與舞蹈互相結合,激發學生閱讀禮儀書籍的熱情與興趣。這一生動的教育活動,有利于學校形成“誦唱經典”的書香文化氛圍。在這一氛圍影響下,學生在家里也會懂得禮節、感恩,力所能及幫助父母做事情。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家長聯合,發揮家庭教育的力量。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家長,在家里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加大對子女的關心與了解,培育與孩子的感情。大量國外研究事實表明:“良好的親子關系會促進子女的孝道信念。好的親子關系使成年子女對孝道有更為成熟的認識,包括體會到父母是普通個體,有自己的過去和局限,也包括感知到父母正在衰老,生活中的不便越來越多。”對于農村初中生來說,由于性格心態都尚未定型,都會受到父母言談舉止的影響。家長的禮儀文明行動,通常作為一種榜樣力量,影響著孩子,潛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

三、倡導自我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禮儀規范

教育過程是他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辯證統一過程。廣大初中生處在青春期,在這一階段,教師對學生提倡禮儀自我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自覺意識,在教師一步步的引導下,潛移默化形成禮儀道德規范。為此,教師可以采用形象、具體、有趣、生動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引導學生形成禮儀道德。教師可以在班級舉辦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我教育,自覺形成合理的禮儀規范。如在班級建立“三個10分鐘”制度,要求學生每天自覺做家務勞動10分鐘、自己事情自己做10分鐘、校內勞動10分鐘等。通過這三個10分鐘,讓學生形成生活自理習慣,掌握基本的勞動禮儀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作者:李仲興 單位:廣西玉林市興業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