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中實踐能力培養初探

時間:2022-07-14 09:49:42

導語:小學科學教學中實踐能力培養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科學教學中實踐能力培養初探

摘要:培養小學科學實踐能力,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在教師的啟迪中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為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在實踐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提高科學實踐能力。在實際應用中,讓學生積累科學實踐經驗,養成將科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踐能力;實踐精神

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研究的問題來源于實踐、研究的方法取決于實踐、研究的過程依賴于實踐、研究的成果服務于實踐。可見,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沒有真正的實踐參與,科學的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科學實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在啟迪中萌發

小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不是生來具有的,科學實踐能力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科學的初步認識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認識的趨向直接影響著他們今后參與科學實踐活動的效果和科學實踐能力的形成。那么在科學教學中如何開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一)引導學生學好第一課,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欲望

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科學課的起始年級,也正是八、九歲的孩子開始初步接觸科學、認識科學的啟蒙階段。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在三年級第一節課往往習慣性地給學生們規定一些條條框框:上課前需要準備什么,課上遵守什么樣的紀律,課后怎樣完成作業,學好科學給予什么樣的評價等等,或者有的老師按照教學進度直接開展教學活動。教師的這種做法,不僅讓學生感到學習科學的繁瑣,而且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科學的興趣,更談不上對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在教學中,我會安排一至二節課讓學生參與如下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親自體驗科學實踐中的樂趣,聽老師講科學家創造發明的故事等活動來啟發學生認識科學、感受科學、學習科學、實踐科學的興趣。我曾給學生們演示過“發射自制水火箭”、“云的形成”、“美麗的彩虹”等小實驗。通過演示,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奧妙,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曾帶領學生們親歷大自然,感受風的聲音、傾聽大山的回音。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明白科學知識不是僅僅存在于書本中,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蘊藏在生活實踐中;曾給學生講過“愛迪生發明電燈”、“法拉第發明發電機”、“張衡發明地動儀”等故事。通過這些故事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科學實驗不僅需要有嚴謹、認真和重視科學實踐的態度,而且更需要擁有刻苦鉆研、不畏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精神。教師不要急于給剛剛接觸科學的孩子們灌輸科學概念,也不要教給孩子們具體的學習方法,更不要向學生們提出學習要求什么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啟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自己思考科學是什么,體會學習科學的具體方法。這樣不僅引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欲望。

(二)指導學生閱讀科普類書籍,為培養學生科學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只憑短短的幾節課提升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是現實的,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培養要貫穿在整個教學中,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從課本延伸到課外書籍中。因此,在教學中我常常給學生推薦一些科普類書籍,讓學生進行閱讀。如推薦《昆蟲記》、《海底兩萬里》、《走進自然》、《科學改變人類生活100個瞬間》、《大科學家講的小故事》、《十萬個為什么》及馬小跳365科普系列等書籍,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歡的書去讀。要求每名學生每學期必須讀兩本科普類書籍,每兩周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讀書活動。在讀書活動中學生要向同學及老師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介紹自己的讀書經驗。首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學到了哪些科學知識以及知識應用的科學原理;其次讓學生介紹自己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再次讓學生相互談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篩選出有價值的學習成果,向全班學生推廣。這樣交流的不僅僅是讀書心得,更多展示的是科學小發明。比如“自制羽毛球”、“自制手電筒”、“自制自動給水器”、“自制風力電動車”、“自制簡易電風扇”、“自制易拉罐壓路機”等小發明。這樣的讀書活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動手實踐能力,為學生后繼學習科學和科學實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三)啟發學生觀看科教類電視節目,培養學生科學實踐精神

為增加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科學實踐精神,我經常啟發學生在周末或節假日時間看一些科教類電視節目,然后把所看的節目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要求學生寫出看的是什么電視節目,節目中主要敘述的是什么,這個節目的內容對你有什么啟發。在查閱學生日記中,看到有一位學生曾這樣寫道:“老師曾多次囑咐我們,讓我們在休息時間多看一些關于科教類電視節目,還給我們推薦了《我愛發明》、《自然傳奇》、《探索•發現》、《走近科學》等節目。當時我覺得老師特別愛管閑事,連看電視都管,而且看完節目還要讓我們寫日記,多么煩的老師。既然有任務就執行吧,試著看過幾個節目后,我改變了對老師的看法,而且逐漸喜歡上了這些科教類電視節目。在眾多節目中我最喜歡的是《走近科學》,因為《走近科學》不僅讓我學到了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讓我明白科學來自生活、來自于大自然,我們身邊處處都有科學,科學改變著一切。最初引起我興趣的是《走近科學》的‘滅蚊之戰’。提到蚊子,想必大家都熟習,之前我也被蚊子咬過,過幾天就沒事了。但看了‘滅蚊之戰’這個節目后,讓我對蚊子有了不同的看法。蚊子雖然身軀弱小,但它們很兇殘,每年傷害人類數量超過其它所有動物數量總和。蚊子傷害人的手段就是叮咬皮膚,傳播多種疾病。比如瘧疾、登革熱、寨卡病毒的罪魁禍首都是蚊子。為了防止蚊子傷害人類,我們想盡了辦法,用蚊帳、誘蚊燈、點蚊香、噴灑藥物等方法來對付蚊子。這些方法只能防止一部分蚊子對我們的傷害,還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那該怎么辦呢?科學家們最有辦法。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們研發出了帶有噴射裝置的軀動車和大載重量的飛行器,它們工作效率高,噴射面積大,專門消滅蚊子。令我最佩服的是科學家們在實驗室養著一大批特殊的蚊子,這批蚊子體內存在著‘沃爾巴克氏體’。挾帶這種細菌的蚊子不但可以阻擋登革熱病毒的襲擊,而且還可以獲得登革熱病毒的天然免疫,這種抗病毒能力在雌蚊生下的后代中會繼續遺傳下去,科學家把它們稱為‘蚊子部隊’。科學家們還發現,抗登革熱病毒的雄性蚊蟲與自然界中的雌性蚊蟲交配后產下的卵,竟然不會再繁衍后代,科學家把這樣的蚊子稱為‘絕育蚊子’。科學家們把這批特殊的蚊子投放到蚊子肆虐的城市,解決了蚊蟲侵害人類的難題。看完這個電視節目后讓我受益匪淺,讓我認識到科學是多么的偉大,科學創造不僅可以解決人類中的難題,而且還為人類帶來了快樂和幸福。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長大以后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創造,為人類奉獻我的力量。”通過學生的這篇日記,可以看出科教類電視節目對學生學習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啟迪了他們的智慧,培養了他們的科學實踐精神。

二、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提高

學生學習科學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還得有一個歷練成長的環境。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教師首要任務就是給學生創造實踐歷練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去觀察、實驗、制作、調查,把學生的眼、耳、手、腦、口充分調動起來,參與到科學實踐活動中。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一課時,師生共同設計好考察方案后,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充分投入到實踐中去采訪、調查、實驗、分析、總結。為了全面考察家鄉的水域,學生們親自調查了家鄉周圍的河流、池糖中的水質,還采訪了周邊的居民。學生從水域周圍的環境、污水排放、水中微生物、水面漂浮著雜物以及水的顏色、氣味、渾濁度幾個方面細致地描述了家鄉周圍水質情況。之后學生還進行了取水樣,然后帶回實驗室進行觀察。這樣的實踐學習,學生不僅自己學會了過濾、沉淀觀察水的方法,而且準確地得出自然水域的水體變黑、變臭,主要是人類排放污水、傾倒垃圾、城建填河等不良行為造成的結果。面對這些調查現象,學生感慨萬分,還主動提出了有效保護家鄉水域環境的措施與方法。這個教學案例說明,只要適合學生自主實踐的科學活動,教師就要積極的去為學生創造條件,這樣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才會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充分的歷練。

三、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在應用中形成

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可以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就會在實際應用中得以形成。在科學教學中,所有的科學知識基本上都在實際生活中或學習中都可以得到應用。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我看到了什么》一課,雖然此課是教科版三年級小學生初步學習科學的第一課時,但在學生觀察校園大樹時,引導學生通過眼看、鼻聞、手摸、耳聽、心想、語言描述等方法,觀察大樹的樣子。學生從樹的顏色、結構、樹上的枝葉、樹干上的疤痕、樹干及樹杈上寄生的小動物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之后再引導學生從小就要做一個善于觀察的人,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并把積累的經驗運用到實踐當中,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在實踐應用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調動各種感官器官進行觀察事物,而且還學會了借助放大鏡、小鏟、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和測量。這樣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不但養成了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良好習慣,而且他們的科學實踐能力也得以形成。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學生多參與科學實踐活動,給學生營造一個歷練提高的環境,讓學生在濃厚的實踐活動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實踐活動的具體方法,養成參與科學實踐活動的良好習慣,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實踐能力。

作者:陳月明 單位:沽源縣教育體育和科學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