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博雅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07 09:54:52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博雅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博雅教育論文

一、博雅教育理念的歷史變遷

對于博雅教育理念,應當從語義變遷的視角加以審視,才能獲得全面、準確的理解。古希臘是博雅教育思想的發源地。一般認為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博雅教育,因其較早從教育角度提出對人的精神和意志的關懷而被冠以“博雅教育理論之父”的稱號。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學校中博雅教育得到早期發展,隨后的數百年間曾盛行于歐洲和美國,經過多重的歷史語義變遷,逐步臻于完善、深刻,被世界各國接受并廣泛用于教育實踐。二十世紀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對博雅教育理念推動作用最顯著者當屬美國。其在對英國博雅理念進行不同形式的延續的同時,也對捍衛傳統、固守權威的古典教育與紳士德性進行批判,使之以體制化的形式存在于美國的文理學院中。啟蒙運動更是將知識、科學、進步與平等、自由的觀念聯系在一起,“liberal”的語義也越來越被理解為“自由的”(free)與“解放”(liberating)。此后的發展中博雅概念的貴族意涵日漸消解,而轉向心智的解放或心智的訓練。在這種理解之下,博雅教育追求的是知識寬度拓展、批判能力培養與思維方式訓練等。發展至今,按照意大利人文教育家韋杰里烏斯的闡釋,博雅教育“是一種符合于自由人價值的教育,是一種能喚起、訓練與發展那些使人趨于高貴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作為一種經典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博雅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都會產生變化,這些變化又從概念和語言的角度反映了整個博雅教育文化實踐的變化。通過以上對博雅概念的演進路徑的大致還原,不難發現,不管語義如何變遷,其核心概念是自由,目的一直是培養個體自身發展的綜合素質,表達的是對生命個體身心全面發展的深切關懷。

二、博雅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博雅教育雖一再演變,至今仍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內容與未來走向,它不僅注重受教育者知識積累的廣博性,更標志著其作為行為主體的優雅與高尚,這正是我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欠缺的精神文化內核,因而可資借鑒。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基礎工程。以引導人、塑造人、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價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關系到先進的思想觀念、文化知識等精神財富的持續創造和有效傳播。然而由于教育對象的多樣化與教育模式單一性的矛盾使得教育內容與方式遭遇瓶頸,加之價值多元化、知識商品化、主體性消解化、網絡普及化不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主導功能形成干擾,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普遍處于被弱化和被邊緣化的局面,“才”的訓練正在蠶食“人”的培養,最終導致人才培養目標出現偏差:大學生的品格修養和審美情趣與所學知識相背離,反思、適應和創造的特質缺乏,對社會、人類和文化整體價值的認同感出現斷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看到知識與技能傳授以外的更多責任,自覺承擔起人類優良價值觀念和文化成就的傳承任務,引導大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對人才的“靈魂”或“人格”進行的教育活動,必須尋找一種能夠以培育人的人格修養為目標,同時又能將審美情趣與知識熏陶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方法與教育過程,以做到“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新和改進,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而這恰與博雅教育的精髓不謀而合,具體體現在學理性和實踐性兩個方面。

1.從學理性看,兩者在本質上有著一致性,目標上具有協同性。在本質上,同為教育現象,博雅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或特征是一致的:博雅教育通過知識教育培養人、提升人,本質在于對人的精神世界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建立在主客體互動基礎上的特定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活動,本質同樣在于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在目標上,博雅教育力求使人擺脫庸俗趣味、喚醒卓異潛質,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以德育人,旨在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科學的思維方式等。因而二者在本質和目標上具有諸多相通之處,取“博雅”之“知識廣博與品性高雅”之意,實際上是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做了要求。

2.從實踐性看,在教育內容上具有相互滲透性,在實施方式上具有相互交融性。博雅教育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教育發展觀致力于構建以知識總體為核心的教育體系,將一些引導學生完善自我、提高判斷和社交能力、加強自由與責任的課程加入專業課程中,通過汲取全面的人類知識以啟迪心智、自我完善,憑借藝術熏陶、行為示范培養高雅志趣與優雅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大學生施加影響,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并通過關心、理解、尊重喚醒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態度,使之充分發揮個體獨特性、成為他自己。因而博雅理念對學生的內化過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異曲同工。二者無論在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式、作用發生機制上都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三、博雅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的啟示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在世界趨同的對于理想人格的教育價值取向背景下,高校應抓住發展契機,利用好博雅理念所提供的廣闊思路,合理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與道路。

(一)分層細化,重塑目標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對各要素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首先應根據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遵循我國的教育方針,針對當代大學生精神家園荒蕪、信仰日趨功利化、價值評價標準模糊的問題,在博雅理念的指導下,按照科學性、有效性和發展性形成整體、統一的目標體系。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教育者在自己的思維中對大學生精神領域施加影響的結果的預見,往往具有一定抽象性,以致操作起來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必須將目標分層、細化并分段實施。

(二)古為今用,拓展教育內容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文化是一個民族身份的象征。博雅教育是一種探索人之為人的教育,反對功利主義、技術主義,注重將知識內化為素養與氣質,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其對于文化傳承的強調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性困境的回應。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系統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供豐厚的文化資源。高校人文道德精神的失落和乏力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本土精神文化的大力支持。由此可見,無論是西方博雅教育對于公正、勇敢、節制、大方、大度、慷慨等德性的重視,還是中國傳統教育對智、仁、勇兼備的君子氣節的理想追求,對于受教育者而言,都有著一種與功利目標或職業考慮無關的塑造心智的價值,就是在今天,對世俗和實用主義也具有相當程度的超越性,這是它的先進性和生命力所在。

(三)潛移默化,構建文化情境

臺灣學者黃坤錦認為校園環境是博雅教育無聲的“境教”;金耀基先生也認為,大學在研究與教學之外,尚應有“創造性的文化生活”。擁有豐富的文化生活,這種生活決定大學的風格,影響學生的氣質品性。這即是說,大學校園作為“產生新思想、包容新觀念、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理性組織”,承擔著文化精神傳播和延續的重任,應形成立體的、多彩的、無聲的道德文化暗示情境,以“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爾不凡的內涵孜孜以求于自己的學術理想”持續對師生的思想、情操、行為、習慣發揮滲透作用。這種非語言表達方式包括物質空間環境熏染和公共儀典場域示范。首先,按照美國著名的大學校園規劃設計師理查德•P•多貝爾的觀點,大學校園應該像歷史名城,“如同中世紀大教堂的管轄區,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和市中心,商業和城市化時代的鐵路站和商業中心區”。即大學校園應以深厚的文化積淀、多樣的歷史景觀、強烈的視覺沖擊形成健康、鮮活、有序、厚重的文化教育氛圍與科學研究氛圍,促進生活在此環境中主體的高尚精神追求和積極人生態度的產生。其次,高校的入學典禮、畢業典禮,學位授予儀式、社團活動儀式,以及教學活動中的禮儀、禮節,學術活動、民俗節日等儀典活動作為大學文化情境有機組成部分,實質上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制度文化、校風教風等精神力量的物化。通過“承載和傳遞集體信息”并“確認和復制基本的社會關系和公認的價值”,能夠使學生在高度的群體情感凝聚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與道德境界。

(四)情理交融,優化評價標準

對于具體的教育活動而言,評價主要發揮檢測功能,以檢視教育過程所存在的問題并加以修正。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的成績始終是大家關注的核心問題,這種工具化、數值化、符號化及模式化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本性的壓抑,極大地鉗制了思想意識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創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和成人為應然取向,斷不能單純沿用此種非此即彼的二元評價機制。博雅教育精神具有一種強大的包容性,是超越了唯知教育的大教育觀,教育過程不是灌輸式的,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因而只有當師生雙方均在教育活動中產生滿足自我教育與自我完善的積極態度體驗、并通過移情獲得了相似的情感體驗時,教育活動才會進入符合人類本性的和諧狀態之中。這種情感共鳴直接反映在學生是否能夠隨著教育活動的展開和情境的變化而感受到和表現出相應的情感和情緒狀態。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評價一要講究藝術,做到情理交融,教師要通過科學化的評價手段掌握學生發展的基本情況,又要通過關愛、尊重等方式讓學生感覺評價的真實性和情感性;二要開發多元評價模式,評價主體不再只有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可以參與合作評價,評價對象不僅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以使其克己修身,力行踐履,德行垂范。

作者:金晶 單位: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