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幫困育人透析

時間:2022-03-29 11:33:00

導語:高校幫困育人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幫困育人透析

摘要:當今高校資助“貧困”學生主要以經濟扶助為主,僅限于傳統意義的扶貧育人。但在新的形勢下,“貧困”的定義已有了廣泛的延伸,不僅僅包含經濟方面,還囊括了心理、能力等層面,本文概述高校大學生的“貧困”問題,旨在對新時期高校幫困育人提出新的探索。

關鍵詞:貧困育人探索

隨著教育公平、教育成本分擔理念的不斷深化,我國高等教育處于不斷改革發展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得償所愿,接受高等教育。隨著各大高校招生范圍及數量的擴大,“貧困”問題也日益凸顯。在新的工作方式下,“貧困生”的定義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層面,其涵義得以延伸,心理健康、個人能力發展等另類“貧困”愈來愈引起社會關注。故如何走好新時期資助育人之路,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大學生自信、自立、自強,成為了社會熱點課題。

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目前的高校資助工作著眼于學生的基本生活需要,關注經濟層面,以經濟援助為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高校收費制度的轉軌,人類自我需求的增多,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貧困生定義已有了新的擴展。

一、貧困的狹義定義,關注經濟層面

傳統意義上的貧困,僅指經濟上的貧困,反映維持生活與生產的最低標準。這種貧困的概念只包括物質生活的貧困,不包括精神生活及其他方面的貧困。故狹義的貧困生定義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在校期間基本生活費不能達到學校所在地的最低標準,且無力交納學費以及購置必要的學習用品,日常生活沒有保障的大學生。

據相關教育部門統計:我國貧困學生的人數在不斷攀升,全國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已達到30%,特困生比例為10%~15%,有的學校甚至達到50%。2006年7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了一份名為《中國貧困生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秋季入學,有60%的貧困高考學生難以湊齊學費。據調查,貧困生月平均生活費支出為200元左右,其中伙食費開支所占比例約63%,用于培訓及學習的費用平均為7.4%,書本費用l1.2%;29%的人反映缺少必要的學習資料,73%的人反映不敢買新衣服,8l%的人反映沒錢和同學一塊去買零食吃。高昂的學費更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學費來源有44.7%的人向親友借,24.9%的人向學校貸款,24.5%的人接受過外界的資助,16.2%的人由學校減免學費,另外還有部分人靠獲得獎學金和助學金。

究其貧困原因,我國學生經濟困難形成復雜,詳述如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家庭收入總體偏低,特別是來自老、少、邊、窮地區,而異地求學,生活支出費用較高,收支不平衡;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城鎮職工下崗,經濟來源減少;多子女家庭,需要承擔的教育費用巨大;自然災害、意外、疾病導致額外支出增多,家庭經濟負擔加重;高校招生收費并軌和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增加困難學生比例。

目前,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可以概括為:“1+6”,即“一條綠色通道,獎、助、貸、勤、補、減免六項資助措施”。現階段,我國的資助力度以無償贈予的獎、助、補、減免學費為主,學生貸款、勤工儉學為輔。但是我國貧困生群體眾多,而教育經費有限,財政負擔巨大,單靠無償贈予難以撐起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如若一味加大財政撥款力度,予以貧困生贈予補助,勢必助長其等、靠、要的依賴性,不利于貧困群體健康成長。在世界范圍內,眾多國家已逐步削減無償資助,故我國應遵循世界資助發展趨勢,轉變觀念,變“資助”為“自助”,走以學生貸款、勤工儉學為主,輔以獎、助、補、減免之路。

1.健全助學貸款機制,優化幫困助學模式

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助學貸款政策具體實施難度大,范圍小。原因有二點:

(1)中國人口眾多,教育基數大,需要受高等教育人口絕對數量大。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貧困學生的比例較大;

(2)形成貧困的原因復雜多樣,貸款政策難以完全細化,用單一的政策應對千差萬別的貧困群體,削弱了貸款的使用效力。

為確保這種資助制度的順利進行,筆者認為可采取如下措施:

(1)設立專門機構運作助學貸款,有固定的資金管理機構,由國家統籌安排。如“教育銀行”,在銀行設立單獨窗口,辦理學生貸款業務,程序簡便化。

(2)嚴格審核申請,可采取抽樣調研的方式。批準申請的個案中,按比例抽樣調查,查證資料是否屬實,對于欺詐者嚴格查處。

(3)貸款層次化。針對學生困難程度的不同,設立優惠貸款、普通貸款。優惠貸款針對特困生群體,貸款金額可相對較大,還款期限長,利率低,政府補貼學生在校期間利息。普通貸款照顧中低收入家庭子女,金額小,利率高于優惠貸款但低于商業貸款,償還期限限定,政府不補貼在校期間利息。

(4)加強誠信教育,完善追繳制度。對貧困生群體加強誠信教育,培養感恩意識,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對惡意欠貸者施以追繳。

(5)推廣生源地貸款。生源地區對于申貸人家庭經濟條件較為熟悉,有利于審核發放,借貸擔保人固定,行蹤容易掌握,追繳風險相對較小。

(6)法律保障。盡快出臺“助學貸款法則”,上升到法律層面,使貸款的申請及回收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對欺詐行為采取訴訟,杜絕惡意欠貸和長期拖欠貸款的現象出現。

2.拓展勤工助學形式,不僅立足校內,更要開拓校外

勤工助學是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勤工助學讓學生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心,體會艱辛與不易,達到自立自強的目的。其是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途徑。故筆者認為要使勤工助學發揮最大效應,成為資助育人不可或缺的環節,高校應實行“三專”,即專人負責,專項管理,專制制度。

高校可運行勤工助學體系,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專業的領導班子,制定規范的規章制度,實現勤工助學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不僅立足校內,更要開拓校外:

(1)立足校內,整合校內合作資源。與工會、后勤合作,提供清潔、管理、維紀等非技術性崗位,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任勞任怨的優良品質;與各個教研室及實驗室合作,提供助教、助管、助研等技術性崗位,培養大學生求真務實、嚴謹踏實、刻苦鉆研的良好作風。

(2)開拓校外,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高校大學生參與校外勤工儉學有自發性和分散性兩大特點。學生作為弱勢群體,自發分散地與復雜的社會交際,缺乏社會閱歷,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害,安全性也令人擔憂。另外,由于缺少統一的組織培訓,學生只能靠自身悟性,通過自我摸索積累經驗,其能力素質提高緩慢,難以達到社會實踐的預期效果。高校可積極引進社會援助,整合企業資源,引導企業設立勤工助學崗位,搭建與專業對口的社會實踐平臺,提供為貧困群體就業、能力鍛煉的有效途徑。

二、貧困的廣義定義,關注心理健康、學習能力、交際能力

廣義貧困是指除狹義貧困之外的包括社會環境方面、精神文化方面、能力素質方面的貧困。故廣義的貧困生包含了心理、學習、溝通、交際等能力缺乏的大學生。

1.心理貧困

由于父母離異、單親等家庭因素;個性內向、孤僻、脆弱等性格因素;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等社會因素導致高校大學生有著過度敏感、自卑封閉、悲觀消極、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日益增多的心理疾病,若不加以重視,往往導致自憐、自殘、自毀等嚴重后果,各大高校也不乏個例出現。

針對日趨嚴重的心理問題,筆者認為,高校應做到“全面”與“專業”:

(1)全面篩查,建立心理檔案。入學伊始,高校應對每位新生進行心理測試篩選,建立心理檔案。全面的心理篩選能及早發現問題,有的放矢地對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重點跟蹤幫扶。有計劃地對其進行心理指導,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合理的釋放與宣泄。

(2)專業干預,疏導心理問題。設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配備專職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程;加強輔導員心理專業知識培訓;可在每個班級中設立心理委員,近距離地排摸學生心理情況,及時反饋信息,第一時間處理。做到以專業心理教師疏導、以專職輔導員干預、以心理委員排摸的心理幫扶體系。

2.能力貧困

(1)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缺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學習環境的改變,難以適應大學生活,學習節奏被打亂,學習能力每況愈下,以城鎮學生居多;第二,異地求學,知識層面不同,基礎知識薄弱;以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為例,因區域發展不平衡,其所處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反差巨大,學習硬件的缺失,導致知識更新過慢或斷層,通常可見的是計算機基礎差,英語有待提高。

(2)交際能力。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類要在社會中生存,必須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但身處象牙塔內的大學生,孤芳自賞者有之,羞于啟齒者有之。人際交往能力的缺失,導致就業、人格健全、健康成長等一系列問題出現。

要使能力脫貧,可實行“互助+自助”模式。對于學習能力不足者,可開展“大手牽小手”活動,實行學長計劃,以一對一的形式,學長幫助輔導+自我刻苦鉆研,共同努力,提高學習能力;對于交際能力不足者,可開展“被動+主動”活動,定期的舉行班集體活動,營造良好的集體氛圍,增加凝聚力和親和力,有針對性地讓交際能力缺乏者承擔領導工作,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鍛煉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交際能力,從小圈子融入到大集體,使之將來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去。

“貧困生”比例的不斷擴大,對于高校是一個挑戰。可見,高校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適應新的變化,建立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是社會的永久性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前行探索。

參考文獻:

[1]祝秀香、劉國華.對高校貧困生精神扶持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3)。

[2]徐孝民.國外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財會研究,2003(4)。

[3]陳艷秋、白海泉.高校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的完善和創新[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9(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