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新陣地開辟小議論文
時間:2022-12-26 03:32:00
導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新陣地開辟小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本文依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實踐,從分析互聯網的特點出發,探討網絡化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并提出了一些開辟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的對策以供商榷。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遇;挑戰;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繼2004年l0月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之后,2005年1月又召開了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意見和會議均提出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這就向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重大課題。互聯網在我國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卻是一日千里,已深入到各行各業各角落。2005年1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1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04年底,中國內地上網用戶為9400萬,其中寬帶網用戶4280萬,上網計算機4l60萬臺,CN下注冊的域名、網站數分別達到43萬和66.9萬,網民每周上網13.2小時和4.1天。據預測2005年中國內地網民的人數將達到1.2億,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網民最多的國家。而1997年這一數字卻只有62萬,7年問增長了150多倍。在高校大學生上網率幾近100%。可以說,21世紀的高校,是中國社會“網絡化”的發展前沿,互聯網對高校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個性心理、道德法制觀念等都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如何應對網絡化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抓住機遇,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網絡化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新機遇
互聯網被稱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媒介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許多的便利和機遇。
(一)網絡信息內容的廣泛性和跨時空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空間得到空前地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大量的信息做支撐。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卻是信息容量小,視野不夠開闊,內容陳舊單一,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吸引力,大大減弱教育的實效性。而網絡信息的傳播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體育、衛生等各個領域,幾乎無所不包,從而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擴大了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為切實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開放性環境和廣闊的空間。網絡信息的跨時空性主要是指信息傳播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每天24小時都可以上網獲取各種信息,不同高校、不同地區乃至不同國家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共享資源,相互交流探討;這就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打破了時間空間上的限制,通過網絡可以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真正意義上形成合力。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可與政府機關、家庭、企業等相連,這為社會各界參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
(二)網絡信息速度的快捷性和即時性,大大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貴在及時,忌放“馬后炮”,及時的關鍵是信息的收集、傳遞和使用要快,只有“快”,才能將工作做在前頭,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權。計算機網絡被喻為信息的“高速公路”,它的應用與快速發展為我們快速、便捷地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的信息提供了可能。由于信息傳遞的快捷,即使遠在萬里,也可以“當面”討論問題、交流思想、交換信息,克服了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所造成的障礙,縮短了時空距離,從而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三)網絡信息形式的靈活性和互動性,將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造新的渠道和手段。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基本上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在網絡信息時代很難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網絡信息的傳播形式己不僅僅足文字,還包括聲音、圖片、動畫甚至是圖文、音像并茂的影視畫面,這種多媒體技術不僅給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方式、條件、效果等帶來全新的變化和拓展,而且可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感知,身臨其境,大大改變了沿襲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傳統方式和手段,學生在網上可以眼、耳、手、腦并用,達到最佳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四)網絡信息使用的開放性和可選擇性,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新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將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與而對而教育這種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改變以往在教育中的從屬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通過網絡,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教師和感興趣的話題,并與教師及其他學生之間建立起多向互動的學習教育網絡。另外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人機互動性強,可以突出學生為主體的特點,有助于加強人際溝通,充分體現大學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幫助”的本質特征。
二、網絡化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代來的新挑戰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網絡上各種有害信息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材構成嚴重威脅。
網絡信息良莠混雜,很難得到嚴格的管理控制。這就使得網絡既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各種網絡信息可謂五花A.H,學術信息、娛樂信息、經濟信息以及各種各樣的反動、黃色、暴力信息、不健康的及低級趣味的網上游戲,甚至一些反科學、偽科學的信息混雜在一起,形形色色的網站、聊天室等使人目不暇接,一些信息垃圾不時的地發送到個人信箱里。大學生由于閱歷淺,好奇心強,思想不成熟,對一些不良的有害的信息往往缺乏警惕性和辨別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腐蝕。網絡又是沒有邊際的世界,各種社會力量都力圖占據一席之地,大學生可以輕易地接觸任何一種文化及思想觀點。由于我國網絡信息建設的滯后,目前在信息流量上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占95%,而我國則不足1%。這就形成了以西方思想和文化為核心的全球傳播體系。他們力圖通過網絡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同我黨爭奪青少年一代。因此,處在網絡時代這樣一個多元的世界文化圈,在大學生中如何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如何培養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認真研究與解決的新課題,這個課題解決的如何,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能否成長成材,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二)網絡化嚴重沖擊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作者固有的教育方法和技能。
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出嚴峻挑戰,只靠教師站在講臺做報告、讀文件的傳統宣傳教育已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了。在網絡所構建的這樣一個平等的交互性的平臺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會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進而影響他們的認知方式和接受方式,這將對高校傳統的以權威性單向灌輸的教育方式產生十分突出的沖撞。在此影響下,傳統灌輸教育不僅不被學生輕易接受,甚至還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此外,互聯網具有交互性及平等性,能隨時隨地公開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大學生們不再只是單方而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灌輸,而是要求平等交流,這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權威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勢必要求高校政工隊伍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改變方式方法,增強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技能。
(三)網絡的虛擬性有可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虛化。
網絡是一個虛擬社會,猶如一雙無形的磁場深深吸引著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莘莘學子。進入網絡猶如步入了一個地球村。大學生在網絡上的交往完全不同于傳統的社會交往,在網上,大學生的性別、年齡、身份等可以被掩蓋,使得網上交往更具隱蔽性、開放性和神秘感。傳統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力在網絡上相對減弱,這同時也使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不易實施有效的監控,容易造成大學生道德意識的弱化。此外,在網絡上大學生可超越時空限制,足不出戶而周游世界,網上購物、網上交友、網上休閑,過著一種完全虛擬的生活,并且很容易在網上找到發揮作用的空間和各種各樣的“知己”,從而獲得為人處世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就可能陷入其中,引發不良的心理障礙。如人際關系障礙、人格障礙、感情糾葛、安全焦慮,象網絡孤獨癥、網絡成癮癥、早戀、網上暴力、欺詐、網上、人格異化等。同時由于人與人的溝通和交往過多地依賴網絡,直接見面的機會減少,導致了道德情感的冷漠,大學生在心理上會排斥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身份的不確定性和存在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雙重角色的不一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因此會覺得無所可為、無處可為,感到無從下手、無所適從,從而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懸空。
三、做好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思考
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有矛盾才會有發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正視網絡化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迎難而上,積極探索網絡的規律,主動占領和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強自身網絡技術的學習培訓,提高掌握運用網絡利器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又要盡快地學習、掌握、運用好網絡化知識,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高校是網絡化的前沿陣地,大學生是網上最活躍的群體。但是當前我們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對網絡的技術水平不如學生,上網時間少,制作網頁的水平低,懂得運剛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人少,共至個別的同志至今還沒有觸過“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正視自己的不足,與時俱進,自我加壓,虛心刻苦學習有關網絡的新知識新技能,主動適應網絡化的要求。高校則要創造必要的條件,一方面鼓勵思想政治工作者多“觸網”,另一方面,對他們網絡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嚴格考核,作為評定職稱、評價工作的重要依據。只有這樣才能將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從認識網絡、了解網絡,最后做到操作網絡、控制網絡,利用網絡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加強校園網站的建設與管理,建立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目前多數高校建有自己的校園網,但對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卻重視不夠。我們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堅持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原則,始終堅持把網站建設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首先要加大校園網站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有條件的要率先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專門的“紅色”網站。近幾年來,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積極探索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加強網上正面教育與引導。針對學生渴望思想交流的特點,開設網上論談、網絡心理診所、網上班會等,有意識地讓專兼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參與進去,做虛擬導師,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加強網站的吸引力。受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觀念、習慣和方式的影響,建立網站的多數高校只是將其廣播站、校刊、電視臺的內容搬上網絡,缺乏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特點、優勢等的研究,從而造成上網的內容不少,而真正能發揮網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和戰斗力的不多。因此,高校網站要考慮如何吸引青年大學生的光顧,因為沒有點擊率的網站是沒有生命力的。增強吸引力就要研究青年學生的興趣特征,充實網絡信息的內容,寓教育于服務,以豐富的內容、生動的形式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務,使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從而做到服務大學生,凝聚大學生。否則,思想政治工作網站將只是擺設而己。
三是要加強校園網絡信息的規范管理。正確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切實加強管理,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開展網絡法制宣傳,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創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加強網絡信息工作隊伍建設,培養和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校網絡信息工作隊伍。按照屬地化歸口管理和“誰主管、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對網絡工作的領導,努力增加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
(三)樹立和落實適應網絡化發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
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工作方法的創新,革除傳統的訓導說教、以批代教、以罰代教、以處分代教等簡單化、粗暴化的做法,貫徹民主、平等、互動、正面教育、正面疏導等網絡時代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勇于探索和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并一以貫之。公務員之家
首先,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采用互動與主動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即在網絡環境下,使師生互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同時互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要采取如“網上訪問”的單向靜態方式,又要采取如“網上聊天”的雙向動態方式。當然,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牢記自己的職責,不能被網絡的虛擬、平等掩蓋了自己的現實身份和主動角色,否則,會陷入被動地位,收不到應有效果。在互動過程中,爭取主動,積極引導,以主流信息作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對各種網絡信息的鑒別取舍能力,為學生筑起一道“防火墻”,創建一條“綠色通道”,使自己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師和可信賴的網上益友。
其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導相結合。大學生的思想與心理的形成過程具有統一性。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不論是健康的人格的形成還是高尚思想的養成,都是入的知、情、意、需要、動機、性格等諸種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思想的形成過程,就是經過實踐——認識——實踐等多次反復,最終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的心理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是幫助和引導大學生跨越這一心理歷程,確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而網上交流的隱秘性和言談的無所顧忌,無疑為教師打開了一扇了解大學生心靈的窗口。因此,要從心理入手,應用網絡手段,掌握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成、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通過對大學生思想和心理的綜合解構與重塑,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再次,教育者要轉換角色,做學生的知心人。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要發生變化,教育者的“獨奏者”的角色要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與學生平等民主地共同討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去面對社會。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放下架子,轉變角色,主動貼近學生。積極尋求與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心理上的貼近和心靈上的溝通。要把解決學生的思怨問題和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班集體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協作精神,彌補“網絡社會”入際交往的缺陷,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和體現到實際行動中。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的教育方式,開展好這項工作是大勢所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項義不容辭的職責。需要指出的是,在這里我們強調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要忽略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重傳統輕網絡,也不能重網絡輕傳統,兩者各有千秋。我們一定要揚長避短,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把千千萬萬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 上一篇:我國企業成本控制淺議論文
- 下一篇:虛擬專用網在企業的利用探討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