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學校競爭力研討論文

時間:2022-10-10 10:43:00

導語:民辦學校競爭力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學校競爭力研討論文

[摘要]民辦學校作為國家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對提高國民素質有著很大的作用。在當今社會,民辦學校要想適應不同社會人群的需要,實現持續發展,需要關注以下幾方面:第一,關注民辦學校的各種辦學要素(如校舍、校長、師資等),為提高民辦學校競爭力打下良好基礎;第二,培育有競爭力的民辦學校文化,包括學校組織文化、治學文化、治教文化等;第三,樹立以人為本的學校質量觀,以教育質量的提高促使民辦學校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民辦學校;學校發展;學校競爭力

民辦學校作為教育服務組織,只有不斷培育和發展自身的競爭優勢,提高獲取稀缺教育資源的競爭能力,為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人群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才能穩操勝券,持續發展。

一、辦學要素:形成民辦學校競爭力的基礎

一所民辦學校的舉辦,首先需要投入比較充足的資金。在這個基礎上,校舍、校長、師資和生源是民辦學校的辦學要素,也是形成民辦學校競爭力的基礎條件。

(一)完善的校舍和設施設備是形成民辦學校競爭力的物質要素

與現代教學活動有密切關系的校舍、設施設備是構成民辦學校優質教育服務的物質條件。由于民辦學校通常缺乏無形資產的支持,未具備社會的公信度,故必須以比較完善的硬件建設彌補這些不足,使其擁有較大的被選擇性,形成在教育市場上較強的競爭力。但是,對硬件的投入要注意合理與適度。如果因太多資金用于物質資本,以致影響人力資本等方面的投入,就會造成競爭力的整體下降。

舉辦者在籌劃一所新的民辦學校時,必須具備戰略眼光。以科學發展觀來審視一定招生范圍的社區經濟、文化、教育、人口、環境的現狀及發展前景,特別是地域內不同人群多元教育需求的狀況,從而確定校址、規模和發展規劃,以期有與辦學規模相適應的生源。若選址不當,首次招生就會因生源稀缺而招不夠學生。如此,即使校舍和設施設備再完善,也難以旗開得勝。

(二)科學的管理是形成民辦學校競爭力的機制要素

民辦學校競爭力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科學的管理機制,它包括管理團隊的自身素質及其管理質量。通常,民辦學校人力資源的一個優勢在于聘請了比較優秀的校長和管理人員。但可能存在的不足是:外地來的校長不熟悉、不適應當地的實際;原來的公辦學校校長不適應民辦教育的特殊情況;管理者與舉辦者目標、思路不一致;管理人員因來自五湖四海而難以協調等。民辦學校校長的辦學思想、人格力量、學識水平和管理能力常常決定著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品位和人力資源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質量。因此,民辦學校一定要選準、選好校長。同時,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權力制衡機制和風險防范與預警機制。

民辦學校要正確處理舉辦者與管理者的關系,宜實行董事會(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摒棄“家長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學校的財產必須依法獨立于舉辦者財產,避免舉辦者抽逃辦學資金,挪用學校資產。廣東有一些民辦學校,甚至有些辦得不錯的學校,由于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導致規章制度不健全,財務管理混亂,缺乏必要的管理監督,不能合法進行資金運作而陷入困境,給學校的發展帶來經營風險,使學校的競爭力大大下降。有的舉辦者甚至由于違法挪用辦學資金而走上了被告席。

民辦學校在行政管理方面必須規范各種規章制度,建設和諧協調的管理團隊,提高行政人員的管理能力。在學生管理方面,學校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機制,注意每一個教育環節和每一個安全細節,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三)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形成民辦學校競爭力的人力要素

民辦學校能否提供優質服務的最直接、最重要因素是教師。民辦學校人力資源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從各地聘請了比較優秀的教師。這些教師大都是奔著比較高的待遇以及闖一番新事業的熱忱而來。但由于種種原因,民辦學校的師資隊伍往往整體穩定性差,團隊意識弱,缺乏歸宿感。這些問題不解決,將會從根本上動搖辦學基礎,更談不上形成學校的競爭力。因此,民辦學校要突破一切客觀障礙,保護、運用好教師這一關鍵性的教育資源,千方百計做到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民辦學校對教師隊伍不但要重使用,更要重培養、重建設,逐步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團結協作、熱愛學校、適應民辦學校特點及需求的學習型專業化教師隊伍。只有這樣,學校才能步入良性的持續發展的軌道,形成較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

二、學校文化:培育民辦學校競爭力的源泉

民辦學校的競爭首先是教育服務的競爭。哪一所民辦學校能更好地提供一系列優質服務,就能獲得更強的競爭優勢。然而,這一競爭背后是學校文化的競爭。哪一所民辦學校的學校文化更能激發學校全體人力資源的意志、更能順應教育現代化進程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更能滿足社會對教育多元選擇的需求,就能更好地在持續的競爭過程中獲得主動地位。學校文化反映學校的價值觀念,體現學校的精神力量,是學校向心力、凝聚力的支撐點,因而是民辦學校生命力、創造力的源泉,也是培育民辦學校競爭力的源泉。

(一)創建民辦學校的組織文化

民辦學校的“學校群體”以向善、向美作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追求,又有辦好學校的共同愿景,必然會在學校的經營管理和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生成體現時代特征、學校特色的學校精神、制度形式和活動方式,創建出與自己相適應的學校文化。民辦學校依托學校文化建設的多種實施形式,運用心理強化、心理定勢的機制,通過體驗、熏陶、滲透,將學校文化轉化成為“學校群體”成員的人文素養。

民辦學校只有創建和諧的組織文化,形成科學的動力機制,才能挖掘所有辦學要素的潛能,從而發展“學校群體”的聰明才智,調動人才的積極性,激活人才的創造性,發揮人才應有的作用。

在教育服務的生產力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民辦學校“學校群體”中,人的精神需求是多層次、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校組織文化促使來自各地的人從地域的狹隘視野和自我封閉中解放出來,引導人在生命轉折、事業轉型、生活轉變過程中,克服由于歸屬感缺失產生的種種焦慮和失落,樹立支撐人多種訴求的精神支柱,構建和諧的精神家園,推動人的身、心、德、智協調發展。

由于資金來源不同,不論成敗得失,公辦學校基本上無辦學風險,而民辦學校卻承載著種種風險。因而,民辦學校更要重視組織文化的建設,以組織文化引領學校建立“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長效運作機制,激發“學校群體”的事業心、創造力和價值取向,使其緊密地與學校的生存發展融合在一起,與學校同命運、共榮辱。如此,凝聚成學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培育出經久不衰的競爭能力。

(二)創建民辦學校的治校、治教、治學文化

民辦學校強盛的組織文化可以延伸、拓展成為學校的人文文化,即治校、治教、治學文化,使塑造靈魂、潛移品性、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文化氛圍充滿于學校的每個角落,體現在“學校群體”的每個成員身上。

第一,創建高效有序、公正順暢、風范楷模、自省自律的治校文化,形成以激勵為主要特點的管理理念和治校方略,呈現全體學校成員心悅誠服、政通人和的學校氣象。

第二,創建團結協作、嚴謹求實、崇尚學術、自主創新的治教文化,形成以職業操守為主要特點的高效教學體系、優良教學作風,呈現教師群體共同追求的、能最大限度釋放教師能量的、能產生極大凝聚力和榮譽感的精神文化氛圍。

第三,創建生動活潑、誠信友愛、樂于探究、積極進取的治學文化,形成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特點的高效學習體系、優良學習風氣,呈現學生群體共同擁有的、能內化于心靈深處的、能激發青春活力和使命感的求學文化環境。

這些精神層面的學校文化集中折射出“學校群體”的辦學理念、教育觀念、價值追求、文化素質、品格修養、教風學風和精神境界,有助于提升民辦學校的教育品質、文化品位和服務品牌,是人的培養過程和人才成長過程中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培育民辦學校的競爭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創建民辦學校的制度文化

民辦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是在民主辦學、依法辦學的人本化現代教育管理理念下,在“學校群體”成員的自主參與下,以民主決策的程序,在辦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建立起一系列科學嚴謹、操作性強、切實可行的制度化運行規則,體現人文情懷,凝聚人的意志。如:學校各部門的常規工作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工資福利制度、教師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學生學習生活管理制度、班級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督導評估管理制度、獎懲制度、廉潔規程、學生守則、文明公約、安全條例、環衛措施等。學校制度文化旨在對“學校群體”成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實效性的激活、激勵和保護,把制度管理與情感內化相結合,促使各項學校制度內化為“學校群體”的共識,成為自覺踐行的言行準則,并養成既張揚個性又自我規范的品德作風和行為習慣。學校制度文化建設要注重營造適應現實要求、跟進時展、規范教育活動、提升教育品位、規控運作方式、塑造人的品格的管理意境,這是學校文化的內在形式和重要支撐,也是培育民辦學校競爭力的重要環節。

(四)創建民辦學校的校園環境文化

校園環境文化是在物質層面和活動層面上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學校文化,是展現學校教育理念、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包括校園設施文化、課室文化、寢室文化、網絡文化和活動文化等。創建民辦學校的校園環境文化,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

1創建彰顯理念、展示特色、整潔優美、優雅大氣的校園設施文化

不同學校處于不同的社區環境,學校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學校文化是學校個性的體現。民辦學校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學校周圍的環境進行定位設計,大力營造優于社會環境、富有教育意境、體現學校個性的獨特氛圍;要寓教于物,讓校園處處都別具風格、蘊含獨特的文化內涵,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群體”成員的觀念與行為,使教育和引導體現在細微之處。

2創建團結互助、尊師守紀、勤學善思、追求真理的課室文化

課室是日常教學和班集體活動的主場所,是學生具有生命價值的學習、進步、成長的主陣地。課室文化是學校文化、社會文化的起點。構建課室文化要以學生為主體、以班級榮譽感和學生歸屬感為核心,以師生間、同學間具有生命意義的友誼為紐帶,營造強化學生群體認知意境和前瞻發展前景的課室文化氛圍,使學生在課室里學會學習、學會發展,使課室成為學生人生起跑階段的知識油庫和精神糧庫。

3創建誠信友善、遵紀守法、崇德尚美、身心健康的寢室文化

民辦學校多為寄宿制,學生在學習日每天有三分之一以上時間生活在宿舍里。寢室是學生群體共同生活、共同成長的場所。構建寢室文化要在班主任、生活教師引領下,在專業教師參與下,寓德育于生活,做到道德教育生活化;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同學間深似手足的情誼為紐帶,以學生的生命價值、品德人格、胸襟氣節、生理心理、待人接物為主要內容,營造和諧愉悅、健康成長、憧憬未來的濃厚的寢室文化氛圍,使寢室成為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的成長樂園和精神家園。

4創建自主學習、開放多元、便捷安全、文明健康的網絡文化

學校網絡文化是基于信息時代多媒體網絡框架下盼學校文化現象,對學校教育的理念、模式、內容、方法、方式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校群體”成員的教育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構建校園網絡文化要以學生學習方法方式的變革和價值觀念發展為核心,形成開放、自主、探究、創新的多元化、個性化、網絡化的學習體系,并促進學校與瞬息萬變的社會互聯互動,與學生家長緊密溝通。

5創建豐富多彩、交流合作、激趣挖潛、探索創新的活動文化

活動文化是校園環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富多彩的。在活動的時空上,有課堂活動、課外活動,校園活動、校外活動,平常活動、假期活動等;在活動內容上,有科技、文藝、德育、體育、衛生、心理健康、環境保護、學科實踐、社會實踐等;在活動形式上,有社團、班級、興趣小組、比賽競賽、游戲娛樂、社會模擬、假期游學、軍事訓練、專題講座、演講辯論、思辨分析評價等;還可舉辦學科、藝術、體衛、身心健康等系列節日活動,如讀書節、音樂節、體育節、心理健康節等。學校活動文化的構建要在教師引領下,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學校、社會的實際,精心策劃設計,使學生的學業、成長與學校活動緊密結合,讓智力潛能和性格情趣各異的學生,在自主選擇、自主參與學校文化活動中,青春活力得以激發,個性特長得以張揚,能力智慧得以發揮,群體精神得以發揚,形成學生群體共同的理想追求和文化取向。

三、教育質量:持續民辦學校競爭力的核心

民辦學校之間、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之間的競爭,看似生源之爭,實質上是教育質量的競爭。教育質量是民辦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也是持續民辦學校競爭力的核心。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學校質量觀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改革發展具有四大走向:走向優質化;走向人本化;走向終身化;走向國際化。在國際全民教育大會及其相關的《達咯爾宣言》《北京宣言》中,都強調要辦有質量的全民教育。中國也作出莊嚴的承諾,要讓每一個人有機會享受高質量的教育,要建立終身化教育體系,并作為全社會奔小康、建強國的重要戰略目標。

根據我國國情,社會發展正從非均衡發展戰略過渡到均衡發展戰略。20世紀,中國基礎教育是“為部分人升上高一級學校打基礎”的教育,其課程和考試也是為部分人升學服務的。21世紀以來,中國基礎教育正在逐步轉變為“為每一個人終身發展打基礎”的教育,其課程和考試就要適應這種時代要求而改革,為每一個人終身發展服務。“為部分人升學為本”轉變為“為每一個人終身發展為本”,這就是教育人本化的實質。

教育改革發展是長期過程,為部分人升學服務的應考機制不可能突然終止。在這樣的機制下,公辦學校在招生中被分為若干等級。優質的財源、師源和生源都向“高等級”的學校傾斜。升學率高就等于質量高幾乎是社會對基礎教育學校質量的共識。誰都想往“高等級”的學校擠,“低等級”學校絕無可能與“高等級”學校拼升學率,這是不爭的事實。不但如此,“低等級”學校由于師源、生源等原因,校風、教風、學風往往令人擔憂。因而,社會上部分有條件交高費用而無條件擠入“高等級”學校的群體,為了孩子的進步和發展,就會以能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校風教風學風較好的民辦學校作為選擇對象,這就為民辦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但是,在一定時期內,民辦學校很難與“高等級”的公辦學校拼升學率。民辦學校的出路在于更早、更快、更好地走教育優質化、人本化、終身化和國際化之路。面對生源基礎參差不齊的現實,民辦學校必須樹立“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進步和終身發展”的以人為本的質量觀。

(二)確立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策略和措施

為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進步、獲得發展,民辦學校可以采取“低者中提、中者高提、高者優提、優者尖提,縮短提的時間,鞏固提的效果”的提高質量策略。提高什么,如何提高,每一所民辦學校都必須作出明確的定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1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完整化”發展

當代基礎教育要以完整的現代教育培養完整的現代人。這表現在五個方面的“完整”:完整的身體,完整的心理,完整的人格,完整的知識結構和完整的適應力。只以升學考試為目標的教育,很難使每一位學生接受完整的教育,很難實現培養完整的現代人的目標。

2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個性化”發展

基礎教育就要為學生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完整的知識結構并不一定要門門精通。在未來社會,由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的相互滲透,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都要靠多學科、多技術的綜合運用才能解決。因此,專業知識深厚并一專多能的“通才”更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民辦學校應更主動、更積極地投入到“多樣化、多層次、多實踐、多選擇”的課程改革之中,按課改精神,設計出不同學習層次、不同發展方向的“個性化”教育模式;運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讓每個孩子的強勢智能都得到挖掘和發揮,讓基礎不同的學生打下不同的基礎。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分層推進、分類指導。對有特殊興趣愛好的特長生,對某一方面或較多方面有缺失的學生,設置專門的輔導人員,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成才和發展提供最好的平臺。

民辦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質量觀,就是堅持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不放松每一個方面,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把保證教育質量作為首要宗旨。當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在不斷進步時,就會真正認可這所學校。長此以往,民辦學校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逐步形成在社會上的知名度、信譽度和美譽度,從而擁有持續發展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