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08:58:00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探究論文

[摘要]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存在親情關懷缺失、心理問題驟增、學習興趣減低、道德意識淡漠、安全問題頻出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由于社會、家庭及學校多種因素造成的。解決以上問題的對策包括: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加大農村留守兒童保護力度;強化政府職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強化家庭教育功能,營造溫馨生活環境。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社會的關心關注。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村富余勞動力越來越多,大批農村人口紛紛離開土地涌向城市,選擇進城務工的生存發展道路。這種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打破了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導致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對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當的教育,讓他們健康成長,成為教育研究領域中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要統籌兼顧各方面因素思考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愛留守少年兒童,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留守少年兒童充分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受教育權和發展權,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最需要關注的特殊兒童群體之一,他們的教育問題,關系著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廣大家庭和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著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我們必須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研究。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國婦聯日前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人,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所占的比例達28.29%。這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需要給予更多關心和幫助的群體。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經濟條件,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可能性,但是從總體上看,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長時間缺位,導致大量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親情呵護、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監管,致使他們在學習、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產生諸多問題。

(一)親情關懷缺失

家庭成員經常性缺位導致的親情關懷缺失,是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無奈,也是留守兒童各種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多數的農村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他們長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中,不能像其他兒童那樣擁有父母的呵護,得到應有的親情關懷。這種長久的親情隔離導致很多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疏遠,有些子女不愿張口叫其父母,有些甚至還對父母充滿了怨恨。

(二)心理問題驟增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和父母相處、交流的機會,很多留守兒童沒有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接觸較少或不愿意接觸。他們常常表現出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悲觀消極、不善于表達等自閉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問題,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異、暴躁叛逆,有的憂郁焦慮、自暴自棄,嚴重的甚至有輕生傾向。長此以往,這些兒童將很難樹立正常的自我價值觀。

(三)學習興趣減低

由于家庭監管的缺失和學校教育的疏忽,多數留守兒童學習較為困難。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有的經常課堂違紀,有的撒謊逃學,有的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對于學校和學習的興趣大大減低,個別留守兒童甚至對學校和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學習成績下滑較為明顯,輟學現象比較嚴重。

(四)道德意識淡漠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夠的關心,在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上也難以得到父母的引導和幫助,缺乏道德養成教育和紀律約束,容易偏離主流的道德價值觀。一些留守兒童出現了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偏差,養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惡勞、亂花錢、擺闊氣等陋習,有的還染上吸煙、酗酒、打架斗毆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五)安全問題頻出

部分留守兒童因年齡太小,父母又不在身邊,缺乏約束和監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現安全問題。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兒童患病得不到及時醫治,由溺水、觸電、斗毆等引起的意外傷亡事件也屢屢出現。同時,留守兒童還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標,特別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風險更大,近年來留守兒童被拐賣、拐騙、猥褻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社會轉型的產物和結果,是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帶來的問題,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和農村基礎教育的現存問題交織在一起。這些問題的形成,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學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問題,需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視野下認真分析研究。

(一)社會因素

政策性壁壘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因素。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城鄉二元制結構是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流動的最大障礙,也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政策性壁壘。由城鄉二元制結構衍生的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不僅人為形成了城市人與農村人的界限,也加劇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分化。這種現階段難以跨越的城鄉鴻溝和羈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員的自由流動和發展,也對城鄉教育產生著重大影響,由此產生的中考、高考戶籍地考試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子女不得不在戶籍地學習生活。

在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思想影響下,一些地方政府更多的是關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產生的經濟效益和對財政收入的貢獻,而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相應的政策保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門沒有建立外出務工家庭的專門檔案,也沒有對農村留守兒童做過任何詳細統計,更沒有明確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政策。這些因素導致了目前個別地方政府的教育責任缺位。

(二)家庭因素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撫養者,其中絕大多數是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這些老人一般年齡偏大,身體健康狀況較差,文化程度偏低,加上老年人大多對孫輩較為溺愛,對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應,對其頑劣行徑舍不得嚴加管教。其他親戚因為留守兒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出于各種原因放任自流,對留守兒童監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寄宿在親戚家中,很難產生歸屬感,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也容易和親戚家年紀相近的孩子產生矛盾。這種溺愛或放縱性的家庭環境,使得留守兒童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無約束的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他們自私任性、霸道蠻橫等極端性格。

家長觀念的偏差也是影響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長認為讓孩子讀書,還不如早打工、早賺錢,不上學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還可以掙很多錢,這種觀念無形中降低了對孩子學習上的要求,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習進步。部分外出父母因無法長期照顧、陪伴孩子,于是更多地采用物質的方式進行補償,用金錢彌補愧疚,使得留守孩子手中零花錢過多。處在這個年齡的兒童,生理和心理都還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現象的影響,手里過多的零花錢往往進一步助長了他們的不良習氣,極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這種監管不力和畸形補償,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道德發展和個體社會化都會帶來負面影響。(三)學校因素

目前,在很多農村地區,中小學的辦學條件較差、教學設施較為簡陋、師資力量薄弱、合格師資緊缺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農村中小學除了講授文化課的智育教師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術、音樂、英語、體育等方面的教師比較缺乏,基本沒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生活指導教師,不能為學生尤其是留守學生提供更悉心的關懷和照顧。同時,由于農村教師教學負擔過重,一些教師幾乎沒有與學生的課外交流和談心活動。這種缺少特殊性、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對策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公平。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由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多種原因造成的,是社會轉型中的成本和代價,這個成本和代價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共同承擔,同時提供政策、法律和法規的支持和保障。

(一)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加大農村留守兒童保護力度

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兒童權益的保護,使留守兒童享有和其他兒童一樣的受教育權、健康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等。社會協調機構、法制服務機構應發揮自身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依法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法律環境。

(二)強化政府職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采取有效措施著力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逐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機會,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和義務教育質量的差距。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分割體制,逐步弱化或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體制,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促進城鄉居民之間的合理均衡流動。凸顯政府的教育責任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內容。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促進城鄉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改變不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狀況,積極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能夠與城市兒童平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和服務。

(三)加強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學校要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學校教育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校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做到“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要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法制觀念,促進留守兒童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學校應著眼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著眼于學生的長遠進步,適應社會發展規律,遵循留守兒童學生學習成長規律,深入了解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心理、生理、學習和生活狀況,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學校要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進行溝通,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過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學習培訓班或其他形式的專題講座,加強對教育者或監護人的培訓,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監護人的水平。要建立齊抓共管、師生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機制,探索實行班主任責任制,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上進行有效的指導。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系方式等要登記造冊,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四)強化家庭教育功能,營造溫馨生活環境

家庭教育對人一生所產生的影響,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走向社會前的大多數時間是在家庭里度過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會行為規范、個人生活理想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學會了解孩子,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情況,掌握每一時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的變化,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以及正確的親子觀和育人觀,學習掌握科學的教子理念和方法。學會運用科學的鼓勵方式,把精神鼓勵和親情關懷相結合,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更多的父母關愛,體會到更多的濃濃親情。家長要營造良好溫馨的家庭教育氛圍,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健康、快樂地成長和生活。

最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關注。要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調動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齊抓共管、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