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發展探討

時間:2022-07-16 03:31:54

導語: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發展探討

[摘要]在改革創新精神指引下,新時代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在此背景下,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采取訪談的方式調研個案以分析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學員學習動力機制。借鑒國外繼續教育辦學經驗,從辦學目標、辦學主體、教育機制、教育保障等方面提出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發展的建議:從職業出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教育質量為核心,以法律制度為保障。

[關鍵詞]繼續教育;學習動力;職業;質量

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本來是為學習者提供一個主動學習的機會。從主動學習的角度來講學員學習動力應該充足,但是現實的狀況是學員學習動力普遍不足。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扭曲了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本質,而且對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會產生惡性循環影響:教育質量下降、社會認可度降低、招生困難。因招生難而忽視教育質量導致社會認可度更低,從而使招生更難。新時代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發展究竟何去何從。

一、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發展新趨勢闡述

2016年底,教育部《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其中第十一條引發社會熱議。對于這一條規定,社會上存在一種誤解——普通高等學校不再舉行學歷繼續教育。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該條限制的行為是:如果某校沒有開設某種全日制本、專科專業,就不能再行招生這些專業的學歷繼續教育學生。因為以前存在這種現象,有的學校本身沒有這個全日制專業,但是可以開設這個學歷繼續教育專業,師資是通過外聘教師的方式解決,這樣很難保證此專業的學歷繼續教育的師資質量。《辦法》出臺一方面保證了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質量,另一方面也適應了社會發展需求。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重質量并非不要數量,畢竟還有很多人因各種原因進不了大學,他們也渴望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如果取消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實際上是剝奪了社會部分群體公平的受教育權利。因此,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不僅不能取消,還應在更高水平上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學員學習動力問題突現。

二、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中學員學習動力分析

學習動力主要是指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學習過程中所起的動力作用。我作為一名多年給成人高等教育法學專業學生上課的高校教師,利用課間和課后通過訪談的形式了解高等繼續教育中學員學習動力實際狀況與原因。高等繼續教育中學員上課出勤率較普通高等全日制學生而言明顯偏低。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因學員工作或家庭等客觀因素外,主要是因為學員學習動力不足,在主觀方面表現為不愿上課。訪問部分經常缺勤學員,學員甲說:“我是一名專科生,在某機關從事聘用崗位工作,準備考公務員,考試條件是本科,所以讀專升本。”學員乙說:“我在某事業單位工作,有編制,讀書就是為了提高學歷以獲得晉升機會。”學員丙(在某國有企業工作)說:“上課與不上課區別不大,考試就是抄。與其請假扣工資來上課還不如不來。”學員丁(在某機關工作)說:“有的老師上課就是照書念,聽課沒意思。”進一步問丁能否自學,丁坦言學不進去。學員戊(在某私企工作)說:“讀了成教出來,工作還是不會有太大改變。”在高等繼續教育中學員中也不乏學習積極者,例如學員己、庚,他們除了按時上課外,還會提出一些學習相關問題。學員己說:“我是一個70后,中專畢業,雖然在我那時中專還很吃香,但是現在中專的學歷層次太低了,希望通過讀書提升學歷。”后來學員丁讀專科、專升本,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工作也由鄉鎮調入市區。學員庚說:“我從小就很羨慕律師,而高考沒發揮好,只讀了一個專科,希望能讀書有一個本科文憑后能參加司法考試而成為一名律師。”后來學員庚取得本科文憑后通過司法考試成為了一名律師。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要組成一個相對的優勢層次,當更高級的需要出現,這些需要開始控制機體;當這些需要滿足后,又有新的更高級的需要出現了,依次類推。雖然關于繼續教育學習動力的理論有很多,比如:勢力場分析論、期待價量模式、連鎖反應模式等,但是它們都是建立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之上的。根據上述訪談例子,不論學習動力高低,高等繼續教育中學員來學習的核心目的都是圍繞著職業,而對職業期許層次越高,則學習動力越足。參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將對職業的期許分為這樣幾個層次:第一層次,有無職業;第二層次,職業的好壞(主要是從相對客觀的指標判斷,如待遇等);第三層次,職業的認同(主要是從相對主觀的指標判斷,如社會地位等),第四層次,職業的個人喜好;第五層次,個人社會價值的自我實現。就高等繼續教育中學員這個群體而言一般情況是有工作,為了更好的工作而學習。學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層,而目前其中大多數學員的目標定位于第二層次。學員主要學習動機是期望“學歷改變命運”。而職業的好壞取決于社會認同,這是教育經濟功能的體現。現實中下滑的教育質量降低了高等繼續教育的篩選功能。這就導致高等繼續教育中學員學習動力普遍不足。根據教育心理學研究,需求是學習的動力,層次越高,動力越持久。所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應以職業為出發點,思考如何滿足學習需求。而以教育質量為核心則會提高需求的層次。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可以在借鑒國外繼續教育辦學經驗基礎之上不斷完善相關教育體制。

三、滿足多元需求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體制構建

為了滿足多元需求,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應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其體制,實現辦學目標的職業化、辦學主體的多元化、教育機制的本地化、教育保障的法治化。(一)辦學目標的職業化。國外發達國家比較重視繼續教育,因為參加繼續教育的主體一般是步入社會并在社會中承擔一定職業角色的成人,他們比較關注從業素質,學習目的比較明確,即希望通過參加繼續教育來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通過繼續教育提高國民的素養能利用知識技術來促進本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尤其在面對現代知識經濟的挑戰和沖擊、構建學習型社會成為共識的背景下,繼續教育能為國家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這種重視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經費保證充裕。例如:英國繼續教育經費由教育部、就業部、繼續教育基金委員會、地方教育當局、培訓和企業委員會共同撥款,1990年成人教育投入占國家投入的教育經費接近十分之一。第二,將教育質量視為生命線。例如:法國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都設有培訓中心,工商協會也主辦了培訓中心,而且這些培訓機構都非常注重教育質量,將其視為生命線,否則就可能無法生存與發展。第三,學以致用降低失業率。例如:美國繼續教育有一句口號是“為學員服務”,其培訓的結果就是為了能學以致用。由此可見,國外發達國家重視繼續教育是從職業為出發點,并最終回歸于職業。反觀我國繼續教育,多數學員的動機也是為了職業,但是“花錢買文憑”的風氣,不僅使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價值大打折扣,而且導致學員不把學習當回事,學校也不把教學當回事,教育質量的下降加速了繼續教育文憑的貶值。為此,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應切實以職業為導向,在專業設置上要根據市場需要,學習的內容要切合職業的實際需求,讓學員通過提升職業技能的方式取得相應文憑。最終通過職業市場來檢驗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設置是否合理。所以,繼續教育在市場條件下需要多方主體來參與。(二)辦學主體的多元化。沒有一個國家的財政能夠獨立承擔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及國際化的重負。高等教育資源有限,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更是有限。只有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辦學主體的多元化方能解決人們對高等繼續教育需求擴張與高等繼續教育資源有限之間的矛盾。辦學機構不僅僅是公立高校,也包括民辦高校。由于市場是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為了適應市場的靈活性,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也應建立靈活的辦學機制。為了適應學員的特點(一般有工作,有家庭),可以實行彈性學制、彈性學分,做到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的融合、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合。(三)教育機制的本土化。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和“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奮斗目標;強調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要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要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要有效銜接,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國家開放大學與地方開放大學在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溝通與融合做了一些有益嘗試,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學分互認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礙。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學分銀行制度,以期學習者的各類資格或部分資格和學習經歷都能給予適當的認證(或學分),使學習者無需重復學習,而是將學分從一門課程轉移到另一門,在不浪費時間的前提下獲得進一步的教育經驗和資格。學分銀行概念引入我國就是針對繼續教育提出來的。很顯然,要讓學分銀行運轉起來,就必須建立學分互認體系,打破全日制教育、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繼續培訓教育之間的壁壘。在這方面,國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參考。例如:澳大利亞通過學費貸款制度保障職業教育向高學歷教育的學分轉換,使學分轉化落地生根。學分轉換是各類教育形式融合的有效手段,在具體制度設計上應該符合本土實際。例如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應該狠抓教育質量,通過嚴格的考核制度提升其學分的可信度,這樣就能避免轉化標準的障礙。可能有人擔心這會影響到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招生。這樣做確實會在短期影響到生源,但是從長期看,唯有這樣才能回歸繼續教育的本質,增強學員的學習動力,提高這類教育的含金量。教育質量的提升不能僅僅靠理念,也需要制度保障。(四)教育保障的法治化。為了保障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發展,有必要建立相應的法律保障制度。依法治教是各國繼續教育發展的根本保證,因為繼續教育的法制化已成為各國發展繼續教育事業的有效手段,英國早在1944年《教育法》中就首次使用“繼續教育”的概念,并確立了繼續教育的地位、主體等相關內容;美國則于1966年頒布了《成人教育法案》,對繼續教育的經費、組織等作了相關規定。各國都認識到通過法制,能喚起全民對繼續教育的重視,并能使繼續教育在國家的監督和計劃下健全地發展。在立法方面,尤為突出的是法國繼續教育體系的立法和執法,其是世界上第一個為繼續教育立法的國家。法國在抓繼續教育立法的同時,又抓嚴格的執法。

四、結語

報告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這個“好”的重要體現就是新時代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應該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為此,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應該通過創新途徑,以抓教學質量與促進職業發展來增強學員的學習動力、全面提升國民素質,進而實現國家與公民在學習需求方面的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李洪玉,何一粟.學習動力[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4.

[2](美)馬斯洛著,許金聲,程朝翔譯.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43.

[3]王宇.現代遠程繼續教育概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52-54.

[4]史秋衡.高等教育產業的特殊性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171.

[5]陳云,韓治,程永青.南京開放大學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溝通與融合初探[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6.

[6]楊晨,顧鳳佳.國外學分銀行制度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4(8):29.

作者:劉俊宜 白 燕 單位:1.延安大學政法學院 2.延安市寶塔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