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繼續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28 10:25:05

導語:高校繼續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繼續教育論文

一、國內外繼續教育發展現狀

(一)繼續教育的內涵、意義與特征

繼續教育是產生于現代工業社會、在終身教育背景下迅速發展起來的教育領域,也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要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技術和職業教育術語》稱:“廣義的繼續教育是指那些已脫離正規教育、已參加工作和負有成人責任的人所受的各種各樣的教育。”根據這一定義和我國國情,我國《關于改革和發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見》(1987)、《關于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見》(1992)、《國家人事部關于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1995)等正式法規比較一致地認為,繼續教育是指以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和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為對象的再教育活動,其實質是對已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術的在職人員所進行的一種延續性教育。她是面向已結束了初始的學校教育之后走上社會的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職業導向的教育和非職業導向(即以豐富精神生活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我國有7.69億從業勞動者,有2億左右農村富余勞動者需要逐年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每年還有數以千萬計新增和需再就業的勞動者,有1.44億的老齡人口。為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及社會成員自身發展的要求,廣大社會成員對接受一定階段學校教育后的繼續學習有著強烈的需求。這就使得繼續教育的任務在我國尤為復雜和艱巨。大力加強和發展繼續教育是廣大社會成員不斷豐富和更新知識、提高能力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迫切要求,是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因素。對于個人來說,繼續教育可能是在一個嶄新領域內探求技術,或是在某個特殊領域內更新知識或提高技能,還可能是為提高其職業能力而努力,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種高層次、追加型的教育。它是指已經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術的專業及管理人員,為了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職業技術水平、創業能力和管理能力,適應本職工作需要、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所進行的、連續性的、各種各樣的、非學歷教育的總和。繼續教育的特征如下:教育對象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教育內容具有實用性、教育形式多樣性、教育周期短時性、教育時限終身性等。

(二)繼續教育的發展現狀

1.繼續教育的自身建設亟待加強。隨著高校擴招計劃的推進,可以接受繼續教育的人員數量正迅速擴大。由于我國的教育主體為正規教育,繼續教育在內部層次的建構、教育目標的設計以及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方式、管理考核、資格認證等自身建設方面多數還處于教學部門自我摸索的階段,各學校和培訓機構在教學方案、課程配置和師資配置中還存在普遍的隨機性。此外,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關,我國對繼續教育的投入還比較有限,學習者的學習時間、經費等多數為自行安排。

2.繼續教育的綜合評價體系不夠完備。當前,教育普遍作為人力資源投資的這種觀念已經被社會廣泛接受,但是我國繼續教育評價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繼續教育中名不副實甚至“變相賣證書”的情況時有發生。教育評價是檢驗和保證繼續教育質量的關鍵性環節,它的質量控制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授課水平。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繼續教育合理有序地競爭,是促進繼續教育健康發展的必要環節。

3.多樣化繼續教育格局已經形成,非學歷教育培訓愈來愈占主導地位。當前,繼續教育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發達國家的繼續教育為了適應市場競爭需要,服務領域不斷擴大,從工程技術領域和工程技術人員,擴展到社會科學領域,實行分類培訓,提高工作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以適應市場競爭需要,是國外繼續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國繼續教育的對象廣泛、學員所學專業、所在行業、學習內容和辦學方式的需求不同,必然要求繼續教育朝著多規格、多層次、多形式的方向發展。教育培訓的辦學方式設有脫產、半脫產、業余學習或結合課題學習和研究等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學期限也靈活多樣。我國教育培訓的辦學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即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專題研討、專業進修、研究生課程進修、訪問學者和科研進修等。實踐證明,靈活多樣的教學內容和方式,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機制,為教育培訓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是改善繼續教育效率的重要發展方向。

4.多領域、開放式的合作辦學已成大勢所趨。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和社會團體是我國開展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繼續教育的一個突出優點是企業與高校合作,采取委托、聯合、進修、聘請講授等多種途徑,向產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企事業單位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合作,培訓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是企事業單位發展的必由之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組織通過多種合作方式在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進行經常廣泛的相互交流,實行一定程度的資源共享,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教育領域發展的主要動向之一,國際繼續教育合作是適應當前由國別經濟、地區經濟向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在當前形勢下,繼續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提高階段教育和基礎教育的補充,將會率先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5.加強理論研究、開展學術交流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成為繼續教育國際化有效手段。繼續教育在世界上發展的時間還不長,在我國也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對于繼續教育的理論研究,無論是國際或國內均很不夠。從理論上研究繼續教育與政治、經濟、科技、學校教育、社會發展的關系,為繼續教育的立法、發展規劃、課程建設、經濟來源、師資建設、執行和組織方式、國際交流等提供依據,使繼續教育工作更有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是當前國際繼續教育的重要趨向。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協會已設立國際繼續工程教育中國杭州站,該站由中國科協和浙江大學及有關企業組成,這是國際繼續教育為中國繼續教育的發展服務起點。

(三)英、美部分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情況

本文選取英、美四所著名高校的繼續教育情況做以簡要介紹。

1.各所高校都十分重視繼續教育和培訓,都有明確的辦學定位和理念。如美國的麻省理工大學(MIT),其招生錄取工作分為三個層次,即本科生(Undergraduate)、研究生(Graduate)和職業高級培訓(Professional)。在繼續教育培訓項目的定位上,MIT將其鎖定在職業培訓、高端培訓、實用性培訓等三個層面,并將培訓內容劃分為技術、工程和管理等三大領域,旨在促進受培訓者在領導力(leader-ship)、實務(practice)和創新(innovation)等方面獲得提升。繼續教育培訓的理念是MIT要使學校的職業培訓成為21世紀終身教育的重要環節,讓職業人士獲得終身教育的機會,同時,要讓MIT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用MIT的前沿知識和教學科研資源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哈佛大學在不斷提升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同時,各專業院系積極面向社會開展多層次、多學科的繼續教育項目,使哈佛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和教育培訓項目充分滿足社會在職人士的需求。斯坦福大學的繼續教育定位和理念是:繼續教育與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構成斯坦福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繼續教育學生(遠程教育學生)與全日制學生具有同等的權利與責任。英國牛津大學的繼續教育與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被列為英國現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組成部分,備受關注。牛津大學繼續教育部是該校最大的院系,每年都吸引著15000多人從世界各地前來就讀。

2.都有較完備的實施和管理制度及措施。如哈佛大學繼續教育管理采用的是以學院為單位的獨立管理運營模式,10個學院幾乎都有自己的繼續教育項目,實行自主管理。斯坦福大學建立多類型、多層次的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傳輸系統,建立與工業、企業緊密結合的繼續教育培訓模式(會員公司協議制)。牛津大學繼續教育部的授課方式采用導師制,倡導辯論式教學;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和遠程網上教育模式。課程設置靈活,既有1天學時的短期課程,又有寄宿制的長期課程(時間從2天到10周不等)。

3.各高校對待繼續教育和培訓的重視程度和處理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高校將繼續教育看作學校自身辦學有機體系的組成部分,如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與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構成斯坦福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并賦予繼續教育學生(遠程教育學生)與全日制學生具有同等的權利與責任。牛津大學專門設立繼續教育部,為個人、行業組織和公司提供數百個短期或非全日制課程,以適應個人或社會發展以及職業和技術更新。有的大學則將繼續教育當作各個學院的衍生物,由各學院自行處理,例如,MIT職業培訓學院(MIT’sProfessionInstitute)并未列在學校的院系設置組織框架表上,其目的是將各院系分散的培訓資源整合,便于推廣培訓項目,同時也便于與其他組織進行培訓方面的合作。對于那些開展培訓已形成一定規模和自身品牌的院系,則不把其培訓項目納入職業培訓學院,而是讓其自主開展、自主管理。

(四)我國部分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情況

1.我國對繼續教育的定位。(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繼續教育”的內容:一是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二是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新繼續教育觀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三是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發展教育培訓服務,統籌擴大繼續教育資源。鼓勵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組織開展繼續教育。加強城鄉社區教育機構和網絡建設,開發社區教育資源。大力發展現代化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四是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辦好開放大學,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2)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2.國內部分高校繼續教育辦學情況。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于2013年3月11-22日對上海及江蘇、浙江、北京等地部分“985”、“211”高校繼續(網絡)教育學院進行了調研,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9所高校。根據對各高校走訪調研情況,就各高校發展定位、目標等歸納總結如下:(1)各高校均將繼續教育作為大學教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2)各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規劃目標均與大學發展定位相適應。如復旦大學將繼續教育工作列入“十二五”規劃中,“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逐漸由學歷教育為主轉向非學歷教育為主”。上海交通大學在《大學章程》(討論稿)中確定“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為主,適度發展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適度培養各類在職研究生”。華東師范大學要求繼續教育學院建設為“與學校地位相符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浙江大學要建設“與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一流繼續教育學院”。清華大學將繼續教育作為“與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構成大學人才培養的三個層次之一”。(3)除了清華大學,各高校均要求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協調發展,穩定發展學歷教育,拓展非學歷教育。(4)各高校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均重視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5)部分高校將國家部委、地方設在大學的培訓基地由繼續教育學院承擔。如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的中組部“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均掛牌在繼續教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的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教師遠程培訓基地設在開放教育學院。(6)非學歷教育規模較大的繼續教育學院均采用了市場化的發展機制。(7)各高校學歷繼續教育或非學歷繼續教育均有合作辦學存在,如學歷教育設立校外辦學點,非學歷教育進行項目合作等。上述調研的部分高校在繼續教育的辦學管理體制上,對于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都分別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也有設立統一的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如清華大學設立教育培訓管理處,浙江大學設立繼續教育管理處,北京交通大學設立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二、同濟大學繼續教育發展現狀

(一)同濟大學非學歷教育基本情況

1.培訓機構情況。2012年10月,人事處重新整理登記了學校歷年發文批準設立的各級組織機構名錄,在此基礎上,高教研究所整理了其中具有培訓功能的機構共27個,同時,經過進一步調研,了解到這些培訓機構中由校外部門批準或授權設立的機構共13個,一個過期,一個停辦。2.培訓情況。2012年全校開辦各類培訓班233個、培訓學員14086人、發放結業證書4841份。按照培訓內容的不同,將全部培訓班分為干部培訓(政府部門委托的培訓項目)、技術培訓(職業考證、技術課程培訓)、涉外培訓(由校外辦、留學生辦批準的項目)、語言培訓(外語培訓)、其他培訓(成人高復班、研究生課程班等)等五大類,全校共有22個單位開展了以上培訓工作,各培訓單位開展各類培訓班的辦班統計情況見表1。3.存在的不足。(1)開展培訓面不均。全校僅有22個單位開展培訓工作,還有相當多的單位沒有開展此項工作。且在開展培訓的單位中繼續教育學院、出國培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建筑與城規學院、德國學術中心,這五個單位培訓量占全??偱嘤柸藬档?4%以上。(2)學科不均。目前,全校開展的干部培訓、技術培訓主要集中在土木建筑、經濟管理類學科,機械、電子、醫學、人文學科培訓項目較少。(3)高層次人才培訓不多,優勢學科發揮不明顯。

(二)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辦學基本情況

1.師資方面:目前,同濟大學夜大、函授師資450余人,其中:同濟大學教師以及從學校相關院系聘請的專業教師314人,外聘教師137人(包括學校退休教師及外校教師)。2.招生方面: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包括夜大學、函授教育)在校生12000余人。同濟大學每年招收的夜大及函授生4500人,網絡學院2007年招生12582人,2008年招生11802人,2009年招生9323人,但自2010年2月起網絡學院停止招生,如恢復網院招生,計劃招生規??刂圃诿磕?000人左右。3.管理方面:學院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辦學模式基本為院系合作模式,即專業課程由專業院系選派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此外,學院在上海地區設有成人教育夜大教學點6個、函授站1個(上海鐵路局),在外省市設有函授站4個(南昌、廈門、無錫、銀川)。非學歷培訓教育由學院自行承擔,根據培訓內容,自主設計培訓課程,聯系培訓師資,組織實施培訓過程。4.專業方面:從學院夜大、函授招生專業情況來看,近三年來,專升本招生專業24個,高起本招生專業5個,高起專招生專業11個。其中,本科招生人數占總計劃數的88.89%。5.教學資源與形式方面:網絡教育主要采用網上課件點播、網上直播、網上答疑、網上作業提交、在線考試等混合教學模式。學院已建設有符合成人教育特點、較為完善的現代遠程教育平臺和課程資源庫。并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深化改造傳統夜大教育和函授教育,在解決學生“工學矛盾”的同時,實現跨越時空的教育傳遞,為更多、更廣的學習者提供便捷、優質的教育資源。目前,學院函授教育基本采用網絡教育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夜大教學已采用25門網絡教育課件進行教學活動。6.資源建設情況:學院已建成網絡教育課件750門,涉及經管類、土建類、機械類、電信類等專業。榮獲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絡教育)9門(列全國第一)。2007年:大學物理、高層建筑施工、信息管理2008年:鋼結構、建筑結構抗震、工程造價管理2009年:理論力學、動畫運動規律2010年:鋼筋混凝土結構另外,社會免費開放課件資源有34門。7.現代遠程教育平臺建設情況:學院以門戶網站的形式,面向學院現代遠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所有學生及教師,通過學生學習平臺、教學平臺、事務處理平臺、辦公自動化系統、即時通信系統以及系統管理平臺,提供信息、網上學習環境、網上直播授課、音視頻交互答疑、學習狀況跟蹤、課程資源中心、手機短信教學輔助、教學評估以及學籍管理、教務管理、考務管理、成績管理、教材管理、畢業設計、畢業管理、繳費管理、行政事務流程等管理功能,是學院開展教學與管理活動的重要平臺。為便于學生學習、答疑、考試、師生交流等,學院建設了基于3G的移動教學平臺、基于互聯網的網絡直播授課系統、基于互聯網的實時答疑系統、基于互聯網的作業提交系統、基于互聯網的在線考試系統、基于互聯網的畢業論文(設計)視頻答辯系統。

(三)同濟大學在職研究生辦學情況

據統計,在2010-2012年期間,同濟大學在職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其中,單證招生數穩步增長,雙證招生數基本持平。辦學點逐步擴大,招生專業逐年遞增。但各學院發展不平衡。招生總數比較靠前的是經管學院、軟件學院、電信學院、汽車學院、土木學院等。其中,在職雙證生招生培養方面,經管學院每年穩居第一,占全校雙證生招生總數的86%以上。軟件學院、汽車學院發展速度較快,在全校的排名逐年上升(見表3)。文科類的院校,法學院比較突出,招收人數逐年遞增。但有的學院或部門招生情況很不樂觀,有的處于萎縮或零招生狀態,絕大部分招生部門為開辦雙證教育班。

三、繼續教育發展戰略定位

同濟大學繼續教育發展的戰略定位是“走市場化道路、創設同濟品牌、高端人才服務”。第一,走市場化道路,就是要面向社會的需求,大力發展社會急需的人才培訓工作,如職業技能資格培訓、職稱課程考前輔導、在職碩士學位教育、企事業及政府部門業務培訓等。第二,創設同濟品牌,就是要充分發揮同濟大學的人力資源、教學資源、科研資源、學科專業資源等優勢,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口碑,打造高質量的“同濟效應”。第三,高端人才服務,就是要重點開展社會高層次人才的培訓,為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提供最新的專門知識研討、新的管理理論與技能的學習與研討、學科前沿探究等的機會,如行業高級管理人才的短期培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組織出國學習與考察等。

四、繼續教育發展目標及規劃(2013-2015,2015-2020)

(一)總目標

2012年,同濟大學在校接受各級各類繼續教育人員總數為21994人,開設繼續教育的專業共有40個。到2015年,接受同濟大學繼續教育的人才數量在2012年的基數上增長40%,舉辦繼續教育的學科或專業數量增加40%;到2020年,接受同濟大學繼續教育的人才數量力爭翻兩番,全校舉辦繼續教育的學科或專業達到90%以上,同時形成一套獨立、完備、科學的繼續教育教學、培訓與管理體系。

(二)非學歷教育目標

1.擴大招生數量。同濟大學2012年開班數233班次,培訓人數達14086人,計劃到2015年,培訓人數增長40%,達到19700多人,到2020年培訓人數達到28000多人。2.鼓勵學院開展非學歷教育培訓。目前,同濟大學只有22個學院開展各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計劃到2015年,爭取全校35個學院80%以上開辦非學歷教育培訓。到2020年,力爭達到全校95%以上的學院開辦非學歷教育培訓。3.技術培訓(包括職業考證、技術課程培訓)項目占上海市考試院的職稱及資格考試項目的95%以上。目前,上海市職業能力技能資格考試項目多達150多種,包括職稱考試、職(執)業資格考試、水平認證考試、公務員考試以及其他考試。其中,95%左右的職業技能都與同濟大學的學科或專業直接相關,各學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或實力開展相關培訓。4.策略措施:著重開發市場資源,需要在五大類別(即:干部培訓為政府部門委托的培訓項目,技術培訓為職業考證、技術課程培訓,涉外培訓為由校外辦、留學生辦批準的項目,語言培訓為外語培訓,其他培訓為成人高復班、研究生課程班等)的項目培訓方面加大對外(上海地區或外省市的企事業及政府部門)宣傳、聯系、溝通與合作,拓展渠道,盡量建立長期、固定的合作關系。

(三)在職本科學歷教育目標

1.穩步擴大招生數量。目前,每年招收夜大及函授生4500人,在校的夜大函授生總數為12000多人。計劃到2015年,在校生數達到17000人左右;2020年總數達到34000人。2.穩步擴張和增加教學站點。目前,同濟大學在上海地區設有成人教育夜大教學點6個、函授站1個(上海鐵路局),在外省市設有函授站4個(南昌、廈門、無錫、銀川)。計劃上海的教學點向新城區布點,每年新增2個以上。到2015年上海地區達到10個以上,2020年達到30個以上,覆蓋全上海市區。在外省市增設函授站,每年遞增2個以上,2015年達到10個左右,到2020年達到30個以上,形成一個完善的同濟大學函授網絡系統。3.擴大招生專業領域。目前,同濟大學共設有10大學科門類、35個學院、有74個專業。夜大、函授招生專業共40個(其中:專升本招生專業24個,高起本招生專業5個,高起專招生專業11個),其中,本科招生人數占總計劃數的88.89%。為配合同濟大學發展“高端”繼續教育的戰略,今后著重發展本科學歷教育。計劃到2015年招生專業數增加40%以上,達到40-45個,到2020年增加到95%以上,達到60-70個。4.持續加強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盡快恢復網絡學院招生,為保證教學質量、樹立同濟品牌,適度控制招生人數,第一年招生5000人,計劃到2015年招生數增加40%以上,達到7000人左右,到2020年招生數翻兩番,達到15000人左右。目前,同濟大學網絡學院開設了4個本科專業,即“建筑工程與信息技術”、“交通工程與信息技術”、“信息工程”、“法學”,已建成網絡教育課件750門,涉及經管類、土建類、機械類、電信類等專業,榮獲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絡教育)9門(列全國第一)。計劃到2015年,網絡學院開設的本科專業達到10個,到2020年,達到35個以上。5.策略措施:著重創設和樹立同濟品牌。首先,加大遠程教育網絡平臺建設力度;其次,加強精品課程建設,同時加強對外宣傳、聯絡與合作。(四)在職研究生發展目標1.積極擴大招生數量。自2010年到2012年三年間,同濟大學在職研究生數量分別為2845人、2952人、3408人,每年遞增將近10%。其中,雙證研究生數量分別為888人、860人、889人。為實現同濟大學繼續教育“高端”的發展戰略,必須大力擴招在職研究生數量。計劃到2015年,在職研究生招生數量比2012年增加40%,2015年達到4800人左右;到2020年增加的數量比2012年翻兩番,達到6800多人。同時,研究擴大雙證研究生數量,計劃到2015年,在職雙證研究生招生數量比2012年增加40%,達到1200人多人;到2020年達到1800人左右。2.穩步擴大招生專業。目前,同濟大學有資格招收在職研究生的專業已經招生的有116個,2010年-2012年實際招生的專業分別為81個、85個、89個,每年遞增率達到5%以上。計劃自2013年始,每年遞增5%,到2015年達到102個專業;到2020年爭取達到129個專業。3.策略措施:著力開發高端教育資源。加強和擴大碩士學位的單證教育招生與培訓力度,同時積極擴大雙證教育。

五、發展舉措

(一)聚合學校內外資源,聯手打造同濟大學繼續教育的協作平臺

聚合內外資源,積極打造協作平臺,主動拓展辦學空間,以合作求生存,走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發展之路,需要從五個方面努力:

1.加強同政府部門的合作。切實發揮高校教育資源優勢,主動承接政府推出的大學后繼續教育培訓項目,為提高黨政機關管理效能服務。當前部分高校參與的干部培訓(政府項目),就是高校繼續教育主動作為政府培訓基地,自覺落實政府培養目標,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了自身發展的活力。

2.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對接。深入企事業單位,主動了解它們的培訓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大學后繼續教育項目,為校企深度合作以及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創造條件。這不僅有利于提高產學研合作水平,還能鍛煉高校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3.加強與行業協會的接洽。社會對大學后繼續教育的需求漸趨理性,對其培訓項目逐步從通用型、大眾型向行業型、專業型轉移,高校繼續教育要主動出擊,借力行業協會的專業化資源和業內權威,適時開展行業、企業急需的崗位、職業資格培訓。

4.加強與其他高校的聯姻。不同高校各具特色,通過聯合舉辦大學后繼續教育項目,建立起繼續教育合作戰略聯盟,不僅可以取長補短,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還可以為建設學分的累積與轉換、“學分銀行”等學習型社會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5.加強與國際教育機構的合作。我國入世后,繼續教育的國際化已經成為不可逆抗的潮流。部分高層次的大學后繼續教育項目,要主動與國際教育機構合作,有計劃地安排學員赴國外進行考察培訓,拓寬人才的國際化視野,積累繼續教育合作辦學的國際經驗,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勢。

(二)健全機構,完善繼續教育管理體制機制建設

目前,同濟大學關于在職繼續教育的管理部門或機構分屬于三個管理部門,即多管辦、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研究生院專業學位辦,分別管理非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資格培訓、學歷教育(脫產和函授,本科為主)、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了健全同濟大學繼續教育管理體系,需要對已有的管理部門進行整合,成立統一的管理機構,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為此,需把握以下關鍵因素:

1.根據辦學規律,不失時機地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加大校內政策扶持的力度,從辦學實際出發,在內部資源整合、崗位機構設置、辦學收入分配等方面進行實質性改革,構筑起機構合理、權責分明、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

2.結合學習特點,堅持不懈地推進特色發展戰略。要堅持特色辦學吸引生源,甚至根據受訓者實際量身定制個性化培訓項目,方能在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受到學習者的青睞。要堅持從大學后繼續教育的辦學理念、師資隊伍、體制創新等方面推進特色發展戰略,形成本校鮮明的品牌,走特色化辦學之路,以特色謀求更大的發展。

3.瞄準市場需求,科學合理地制定靈活的激勵制度。學校要緊盯市場需求,引入市場機制,科學合理地制定相對靈活的財務政策,建立相應合理的激勵制度,鼓勵按實績和貢獻分配,逐步建構起一套充滿活力、富有效率、開明開放,更加有利于轉型發展、特色發展、科學發展的大學后繼續教育辦學機制。

4.確保質量,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和監督。教育教學質量是繼續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同濟大學在本科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公認的優良成效,可以將這些成果、經驗和教訓,運用到繼續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過程中,結合繼續教育的特點,建立具有同濟大學特色的繼續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和管理體系。這是創設同濟品牌的關鍵環節。

(三)緊扣市場需求,科學設置繼續教育的項目,創造同濟品牌效益

建立和創設同濟繼續教育的品牌,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這種效益的取得,依賴于社會和市場的接受與認可。而衡量和評價社會與市場認可與接受的評判尺度,就是源源不斷的生源。因此,我們應當面向市場,積極開設社會或市場廣泛需求的培訓班。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發揮優勢和扶持弱勢并舉,積極擴展培訓面。同時鼓勵和扶持弱勢學科開展培訓工作,努力擴大培訓面。全校僅有22個單位開展培訓工作,還有相當多的單位沒有開展此項工作,機械、電子、醫學、人文學科培訓項目較少。鼓勵通過科研項目帶動培訓工作。這就需要同濟大學出臺系列政策,并對弱勢學科加以傾斜。

2.引入職業技能資格考證點,擴大學校的知名度。目前,國家或上海市職業技能資格考試項目有150多種,這是個巨大的市場空間。為此,可以選擇具有市場認可度高,且同濟大學具有學科背景的職業資格考試,積極爭取在校設立考試點,并據此開展系列培訓工作,既可以拓展市場空間,又可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3.對現有優勢培訓項目,如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同濟大學城市建設干部培訓中心(建筑與城規學院)所開設“全國城建領導干部培訓班”,開展培訓課程建設,使培訓課程系列化、標準化,進一步凸顯同濟大學的品牌特色。

(四)搞好服務,舉辦多種形式干部培訓班,積極拓展高端人才培訓工作

1.積極做好干部培訓及服務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走出去了解外面的情況、學習先進理論和經驗,逐漸成為干部培養和提升素質的重要途徑,全國各地各行業、各層次的干部培訓需求巨大,而且這些人員的背后往往蘊藏著巨大的資源或市場,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有利于同濟大學的教學、就業、聲譽等。為此,我們可以利用學校的優勢學科或強勢專業,如土木建筑、環境、汽車等,鼓勵做大、做強,為社會上有需求的干部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工作,爭取中央部委在同濟大學設立干部培訓中心。同時做好后勤服務工作,讓他們感到來同濟大學學習培訓既安心、舒心,又學有所獲、不虛此行。

2.努力做好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工作。由于工作競爭、就業壓力等因素,專業學位的在職研究生教育的社會需求十分旺盛。同時,希望攻讀專業學位的人士,通常都具有幾年的工作和社會實踐經驗,具有豐富的實踐知識和技能,渴望再次進入高等學府進一步深造,既期望在理論方面有所提升,又希望在解決工作或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得到更好的答案。為此,我們需要提供適用的專業、優良的教學質量,以及優質的教育服務,使廣大攻讀專業學位的人士覺得學有所獲、物有所值,經過幾年的再次進入高校接受教育,對于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事業的發展等都有所幫助。

3.向外省市地區拓展辦學點。在職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學習人員半工半讀(即正常工作日上班,周末或假期進校學習),因此,離滬較遠的外省市學員顯然不方便。為此,既可以考慮在外地設立專業學位教學點,也可以考慮在外地靈活設置干部培訓班,將服務送上門。

作者:張希勝工作單位:同濟大學高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