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家庭教育父母一致性研究
時間:2022-05-23 05:39:34
導語:幼兒家庭教育父母一致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一書主張: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應保持一致性,對為人父母者及幼教工作者都具有極大的教育性和啟發意義。本文嘗試圍繞幼兒家庭教育的教養模式、父母教育的一致性等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幼兒家庭教育;父母一致性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中國幼兒教育的奠基人。先生撰寫的《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一書,以其子陳一鳴為研究對象,通過多年的連續觀察和追蹤實驗,提出了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此書貫穿始終的一個主張是: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應保持一致性。拜讀之后的確受益良多。
一、家庭教育的兩種基本模式:“嚴父慈母”與“嚴母慈父”
家庭教養模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是父母在長期的子女教育過程中形成的比較固定的行為模式或傾向,基本上不會隨情景的改變而變化。家庭教養模式有諸多分類,在我國最基本的有兩種模式:一是嚴父慈母,二是嚴母慈父。由于早期受父權制社會的深刻影響,在我國很長一段時期,都是“嚴父慈母”的教養模式:父親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權威,主持懲罰、支配一切,在孩子的心中通常是高大威嚴不容置疑的“一家之主”。而母親與孩子朝夕相處、骨肉情深,通常是慈愛、溫柔、體貼的形象。母親在親子關系中一般處理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感交流問題,而孩子的理想信念、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大多依靠父親。“嚴父慈母”的教養模式其實削弱了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體現了不同性別帶來的不同性格因素對家庭教育產生的影響。現代社會,隨著婦女家庭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且現代男性的首要任務是工作,因此大多數家庭撫養和教育孩子的任務就落在了母親肩上。國內一調查表明,有六成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獨當一面,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超過15%,由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只有一成。于是乎,以往的“慈母”變成了瘋狂而焦慮的“虎媽”,而以往的“嚴父”們因沒時間管孩子、在媽媽責罵時又心疼孩子,則向“貓爸”的方向發展。
二、幼兒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致性”問題的探析
(一)父母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
無論是“嚴父慈母”還是“嚴母慈父”,從本質上來說都體現了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在家庭教育里,父母雙方觀念不一致是很常見的現象。由于父母雙方來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有著二三十年迥異的人生經歷,難免會形成不同的觀念。加上有些家庭關系不和諧,或者有某一位強勢成員,在育兒理念上缺乏溝通或溝通方法不得當,又不注意聆聽孩子的心聲等等,都可能造成父母觀念的不一致。家庭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1.會讓孩子混淆是非,不知所措。父母雙方一方允許這么做,另一方不允許。讓孩子不知如何選擇。
2.會讓孩子逐漸學會尋租“誰答應我,我就聽誰的”。長期以往,家庭教育會在孩子身上失靈失效。
3.會讓孩子心靈受傷。夫妻雙方常常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互相爭吵,夫妻不和,這會讓孩子心靈受傷,越來越缺乏安全感。4.會讓孩子的脾氣變差。由于缺乏與孩子的良好溝通,在孩子行為有違父母意見時,在父母看來明顯是在“耍賴”。于是就或罵或吼或打,想制止孩子的行為。但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雖然在當時可能有效。但長遠來看,孩子的壞脾氣會一點點增長,最終變得越來越暴躁。
(二)父母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因素一般包括教育要求、教育內容、教育態度、教育方法等。如果父母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就會對孩子形成合力。否則,來自父母的兩股教育力量就會相互抵消,甚至會有孩子利用父母的分歧來掩蓋自身成長過程的缺點和問題。那么,如何父母雙方做到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呢?
1.性別不是父母角色的決定性因素。很多時候,父母將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指向彼此性格的差異或者是自身對傳統家庭教養模式中父母角色的認知,而實際上,母親可以嚴肅,父親也可以溫柔。重要的是要將焦點對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然后夫妻雙方認真分析研究,并提前溝通好教育策略。
2.相互尊重,維護雙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威信的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一旦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孩子就很難聽從父母的管教。因此,夫妻雙方要互相尊重、愛護、維護彼此的威信。比如:假如孩子在父親面前表達對母親的不滿。父親聽了不應該置之不理,而是給孩子講清道理,鼓勵孩子主動跟母親好好溝通。
3.學習成功家教案例,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平時可以一同看有關家庭教育的書籍,或是一起去聽育兒講座,共同學習成功的教育案例,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逐步在認識上達成一致。尤其是在衛生健康教育、道德品質培養、正向的價值觀念等方面,一定要統一一致。另外,很多父母認為“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方法行之有效。其實,孩子有獨立分辨與察言觀色的能力,在原則問題上,父母雙方必須做對方最堅定的支持者,不要讓孩子“有機可乘”。
4.父母盡量做到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解決教育理念不一致的問題,爸爸的參與很重要。有父母高質量陪伴的孩子往往內心平和,情緒健康。父親或母親某一方再忙,也要盡量抽出每天不少于1小時,每周不少于5小時的時間。陪孩子玩耍,聊天,閱讀。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深切感受到了爸爸媽媽的愛,會變得情緒平和、心情愉悅,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發展。幼兒家庭教育中,無論父母雙方誰占主導,教育理念和行為舉措方面必須趨向一致,形成持續的教育合力,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長足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劉明.“嚴父慈母”辨析——兼論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的不同作用[J].當代教育科學,1990(3):73-77.
[2]趙宏,李佳孝.“慈母嚴父”型家庭教養模式淺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9):82-84.
作者:凌琳 單位:昆山市繡衣幼兒園
- 上一篇:家庭教育對幼兒良好習慣影響
- 下一篇:小學教師必備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