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研討會綜述
時間:2022-07-30 02:47:27
導語:高校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研討會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20年5月16-17日,由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辦,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承辦的“高校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經驗交流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來自西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青海師范大學、寧夏大學、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西北師范大學的部分專家及百余位師生代表分別在網絡會議客戶端與現場參會。研討會圍繞高校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的基本理念、實施路徑等做主題報告,與會專家分享了各自高校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的成功經驗。
西南大學副校長靳玉樂教授做了題為“大學應主動服務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主旨報告。他提到,西南大學通過實施教育部委托的“西藏教學改革支持活動”項目,在西藏部分地區開展了“城鄉教育一體化”“教師發展”“學生學業負擔”“教師幸福提升”“數學素養”等專題調研。通過問題梳理、經驗提煉、課堂診斷、課題申報指導、1對1幫扶以及“西藏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宣傳、申報、評審等工作,積極推進西藏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調研發現,西藏基礎教育質量偏低,理科問題尤為突出;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突出(如性別、年齡、族別等),部分教師素質亟待提高;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凸顯,學生睡眠嚴重不足;高海拔地區學生學習發展面臨巨大壓力;教學不規范現象普遍,應試教育現象突出等問題,是困擾西藏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問題。要積極開展基于西藏教育實際的教師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學在藏區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實施力度;強化中小學規范辦學的意識和行為;盡快制定符合西藏實際的中小學生“減負”實施方案;逐步實施高海拔(非邊境)地區異地辦學。他在報告中指出,西北師范大學的服務地方的經驗也值得其它高校借鑒和學習。北京師范大學鄭新蓉教授做了題為“重申現代教育公共性———兼談貧困地區民族教育”的主旨報告。報告指出,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是質量與公平的問題,實質上與其所承載的公共性理念、價值嬗變以及話語表達緊密相關。它既可以描述教育發展的基本脈絡,也可以系統地揭示出民族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內在邏輯與當下困境,為重塑其教育公共性、建設公平優質的少數民族教育提供理論和價值依據。無論是現代公共教育最早發端的西方國家還是后發的現代國家,其教育的公共性在價值層面都表現為實現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加強社會動員和團結、消除或緩解階級沖突等,而公共學校教育則是實現現代民族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功能最有效的工具。就民族教育而言,第一,要明確民族教育是國家公共教育的重中之重;第二,將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作為民族教育的質量核心;第三,認識到民族教育是高成本的;第四,對民族教育的援助應該是更具穩定性,要對標質量的提升;第五,民族教育需要特定的發展目標和評價指標,不能泛化于一般教育發展目標與評價指標。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李錦煜副校長做了題為“甘肅民族師范學院適切性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的主旨報告。報告指出,甘肅民族師范學院以面向社會、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培養過程、提升實踐能力、培育創新精神、樹立整體化、科學化的教書育人觀念為指導思想,探索出民族師范學院適切性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實踐路徑:一是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二是實施“三學期制”,豐富課程資源;三是深化師范類專業教育改革;四是因材施教分級分類實施公共英語分級教學與藏語專業分類教學;五是實施“雙語并進”的課程教學模式,以實現培養雙語兼通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六是強化師范生實踐教學改革、活動課程化改革、考核綜合化改革;七是積極建設雙語專業、發展特色學科、參與社會合作;八是探索“書院制”改革路徑,系統開展思想品德教育、行為養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與服務等;九是創建良好的育人環境,積極培育以“陽光品質”為精神內核的校園文化。西北師范大學萬明鋼教授做了題為“從學前教育做起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主旨報告。他結合西北師范大學近年來在藏區支教的工作,指出民族地區特別是邊遠地區,幼兒園規模迅速擴張與幼教師資不足的沖突;少數民族大學生文理科分布不均衡、專業結構嚴重扭曲問題,是制約民族教育發展的瓶頸。2019年9月27日,在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提高各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語言教育模式的實施,一定要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首先,要高度重視藏區的學前教育,從學前教育開始做出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模式戰略布局的調整。其次,教育行政部門和大學要進一步完善支教管理機制,拔出專項經費、擴大支教規模、加大支教力度,充分發揮支教效果。第三,超越雙語教育模式,把民族教育體系融入國家義務教育體系,做到“同軌同向”:一是除了開設國家通用語、少數民族母語、英語課程之外,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自然、信息技術等理科課程教學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二是除三科統編教材外,在教科書編寫和教學資源的開發上盡量做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融合;三是地方課程可以使用少數民族母語。
青海師范大學李曉華教授做了題為“教育扶貧背景下西部師范院校基礎教育師資培養探索”的主旨報告。他認為西北師范大學服務民族基礎教育的實踐,學界有目共睹。報告指出:高原、多民族、欠發達是西北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典型特征。為彌補教育“短板”,需要改善西北民族地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合格師資不足、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青海師范大學積極響應《高校參與脫貧攻堅倡議書》倡議,努力打造教育扶貧培養培訓平臺、互動平臺、交流平臺、公益平臺,采取全員培養模式,秉持實踐性取向,打破原有分科教學方式,向綜合教學方式轉變,旨在培養一批具有高尚師德修養、扎實專業基礎、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突出、教育教學理論素養良好、教育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較強、能夠勝任小學綜合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全科型教師。全科型教師是教育扶貧過程中教師培養的基本路向,實踐性知識與實踐技能是全科教師課程的核心,青海師范大學在全科型教師教育活動安排上做到了精細化和綜合化的有機統一,以及校內課程與校外實踐的有機統一。寧夏大學周福盛教授做了題為“西北地區‘U-U合作’的路徑與機制探索”的主旨報告。報告結合西北師大與寧夏大學的合作實踐,指出在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背景下,寧夏大學與西北師范大學開展了民族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合作,在教師培養、重大課題項目的申報、博士生培養、學術交流等方面,探索出了高校與高校合作的路徑與機制,為寧夏大學培養出民族教育學高層次人才,提高民族教育學學科的科研水平提供有益幫助。希望在未來的合作中,能夠將合作范圍擴大到教育學科的其他領域。在重大課題聯合申報,學術論文指導,科研等方面不斷深化合作方式。從院級合作上升到校級合作,共同促進西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平穩健康發展。兩校要結合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特點,科學把握高校間合作交流的目標與定位,制訂高校間合作交流規劃;準確把握高校合作交流的階段性,實施有效的措施,推動高校合作交流沿著正確的軌道有序前進。西北師范大學劉旭東教授做了題為“‘向西向下’:西北師大對教師教育內在品質的塑造”的主旨報告。報告認為,西北師范大學矢志不移地以“向西向下”為辦學方向。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以自身的實踐推進著中國西北的社會變革,走出了一條在西北大地“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西北師范大學以推進教育變革促進社會發展的學術理念,秉承愛國敬業的理想,把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作為自己的使命,深入開展民族教育發展研究,并相繼取得一系列成果,先后建立了甘南民族地區教育實驗區、臨夏民族地區教育實驗區、阿克蘇民族地區教育實驗區。在西北地區推進現代教師教育的過程中,西北師大努力把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策略運用于其中,使得西北師大的教師教育成為有靈魂、有目標、學術品格鮮明的實踐,并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一是理念引領,通過教育推動社會變革;二是充分發揮高水平教育學科在教師教育中的關鍵作用;三是在教育實踐中生成本土化的教育理論;四是以理論構建能動地推進民族教育變革;五是主動變革,引領教師教育。經過多年努力,西北師范大學在逐步構建一個能夠反映教師教育理念、符合時代精神、以職前職后一體化為取向、具有獨特性的師范教育格局的過程中,發揮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教師,為西北地區國民素質的提高、現代教育的普及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推動國家進步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也凝練出了“深耕西部、艱苦奮斗”“修身正道、師德為先”“全面培養、博學多才”“敬業樂群、行動反思”的獨特品格。
作者:者卉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 上一篇: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路向轉變
- 下一篇: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協同發展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