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與價值追求
時間:2022-01-18 09:51:07
導語: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與價值追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教育的本質在于探索和傳播高深學問、追求真理,培養造就高級專業人才,而社會服務只是其本質職能的延伸而非本質。凡是背離了高等教育的價值原則而從某種現實的、暫時的利益出發,尋求短期的政治或經濟效益,弱化或喪失高等教育的本質,即是一種功利化傾向,即應及時予以糾正。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高等教育至少應從五個方面確立自己的價值追求:致力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致力于知名學者的培養和優秀學術成果的創造,致力于名牌學科的建設,致力于高層次的社會服務,致力于大學精神的培育和時代精神的引領。
在知識經濟逐漸成為主導型經濟形態的當今時代,作為發明、創造和傳播知識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擔負的責任越來越重大,人們熱切期待著它能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站”。然而洶涌而來的卻是公眾不斷的批評與質疑之聲。有人說:“大學里一切都有了它的價格,但人們卻忘記了它的價值。”①。也有人說:“高等院校普遍染上了實用唯學、急功近利的通病。”②而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更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③。其中“功利化”、“大學精神的缺失”則成為其中的熱詞,受到更多非議。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怎樣實現功利化糾偏而使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呢?筆者認為,只有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質,清楚地辨析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問題,確立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價值追求,并以此為基點,有所持守,有所選擇,有所創造,有所超越,實現大學精神的重構,中國高等教育才能最終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發揮好“動力站”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本質探尋
高等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這是自大學產生以來人們一直在討論的問題,但卻一直眾說紛紜。而今,隨著經濟與思想的更加活躍,人們對于高等教育的認識愈加多樣,伴隨而來的還有種種教育亂象,這促使我們不得不正本清源,重新認識高等教育的本質。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曾說:“大學是一個由學者和學生共同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團。”①美國教育家何欽思認為:“大學是從事高深學問的學習、進行專業教育和研究的機構。”②我國教育家蔡元培也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③盡管各家表述不同,但實質是相通的,他們都把大學理解為對真理、對高深學問的學習、探究、傳播的學術機構。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范•海斯曾說:“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所州立大學,它必須考慮每一項社會職能的實際價值。……大學為社會、州立大學要為州的經濟發展服務。”④由于這一理念的科學貫徹和取得的巨大成功,威斯康星大學迅速成為美國的知名大學,社會服務的大學理念即“威斯康星理念”也傳遍了全世界。近年來,在市場經濟和巨大的就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大學越來越強調經濟效益和社會服務。這是否意味著高等教育本質的改變呢?筆者認為,這實際上有一個“源”與“流”的問題,教學、科研是“源”,社會服務是“流”。因為“本質”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就“高等教育”而言,它既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又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礎之上的、培養專門的高級人才的教育,那么它的教育內容無疑應該更加高深。故而,高等教育的本質應是探索和傳播高深學問,追求真理,培養造就高級專業人才。教學、科研便是它的本質職能,而其本身就包含著服務社會的功能,只是在很多情況下,它是一種間接的、隱性的服務;而社會服務只是其本質職能的延伸,是以直接滿足社會的需要為目的的,因為這種服務更具顯性,因而被單獨提出來。但這決不意味著高等教育本質的改變。因而,只有扎扎實實搞好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高校才有可能為社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反之舍本逐末、急功近利,則只能導致高等教育的畸變。
二、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
在檢討和辨析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問題時,最重要的依據便是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筆者認為,凡是背離高等教育的價值原則而從某種現實的、暫時的利益出發,尋求短期的政治或經濟效益,弱化或喪失高等教育的本質,即是一種功利化的傾向,即應及時地予以糾正。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高等教育肩負著直接為社會培養建設者的重任,因而有一些功利追求當屬正常,然而這并不等于“功利化”。“功利化”是主體向功利狀態轉移的過程,其驅動力是強烈的終極利益;在此過程中,主體的結構和屬性逐漸發生變化。據此,我們來辨析和澄清一些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典型問題。首先是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問題。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在進行結構性調整,學科專業朝著更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調整。這本是一種積極的行為,但在調整過程中卻出現了許多令人擔憂的做法:不少學校瞄準市場,什么專業效益好就開什么專業,什么職業熱門就盲目擴大專業規模,造成了短期內各高校一窩蜂上類似專業的亂象。在相關的項目研究中,我們曾對河南省4所高校(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范學院、安陽師范學院和洛陽理工學院)做過調查。4所高校歷史不同、辦學層次不同、性質有別,但近幾年都不約而同地成立了一個軟件學院,均以專科層次為主。其辦學方針都指向“以社會需求為動力”、“以就業為導向”。這是近年來我國高校辦學思路的一個縮影。然而這種為短期效益扎堆兒上專業的行為,其弊端馬上就顯現出來。由于不少學校根本沒有進行有效的資源評估論證,往往是學生招來了,卻師資缺乏、教學場地和設備缺乏、圖書資料短缺……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難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到學生畢業時,市場飽和,就業難的窘境便在所難免。另一方面,一些長線專業、基礎學科、人文學科,因為缺乏立竿見影的顯著效益,則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有的學校為此失去了自己的傳統與優勢。長此以往,原本互相支撐的學科體系勢必生態失衡,嚴重影響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強調,高等教育要為社會服務,但首先要遵循教育的規律,對于盛行一時的事物,要有批判的眼光;必須抵制誘惑,捍衛屬于自己的東西。其次是高校的科研問題。不少高校為了科研評估達標、為了獲取較好的排名,以行政手段強制教師完成科研任務;還有的學校對科研的要求與政策支持遠高于教學;在職稱評定中,科研業績又起著決定性作用。這不僅阻礙了高校人才培養職能的發揮,而且使教師備感壓力,科學研究不再是一種探索與發現的快樂,而變成了無奈之舉。于是不少教師拉關系、找門路,粗制濫造、弄虛作假;于是只有井噴的科研成果,卻沒有實質的學術與技術的創新。在一項相關的調查中,教師們的科研成果取得后“束之高閣,主要用來科研考核、職評、填表”的竟占78.72%。這樣的“科研”早已走向了真理的反面,已嚴重背離高等教育的本質,當屬一種學術的高度功利化。此種現象如不嚴加遏制,必將貽害無窮。事實上,高等教育領域諸如此類的功利化問題還有很多,因此才引來了一片的質疑與指責。而其背后所隱含的,正是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關注,是深沉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也是對它殷殷的期待。
三、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價值追求
在新的形勢下,高等教育如何在困境中尋一條新路,快速而健康地發展?筆者認為,堅守其本質,確立正確的價值追求乃重要一途。而目前,高等教育至少應從五個方面確立自己的價值追求:
(一)致力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
高等教育的本質職能是培養造就高級人才,而高級人才的內涵在不同時代則有著很大差異。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大學的培養目標大致都經歷了一個由“完人”或“通才”向“專門人才”的嬗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明確地意識到“人”才是社會的主體與根本,“以人為本”的觀念不斷得到強調。于是近年來,一種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思潮興起,它是對功利主義教育哲學的反駁,是對只重視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教育目標的批判。全人教育強調人的身體、知識、技能、德性、智力、精神等全方位的發展,使人成為有尊嚴、有個性、有作為而真正享有自由和幸福的人。應該說,全人教育理念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也正契合了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論述。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致力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發展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的自覺追求,實際上這也是人類通向自由王國的必然選擇。當然,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發展應該是各級教育的共同目標。而高等教育處于教育體系的頂層,它所致力于培養的人應該具有以下素質:寬廣的學術視野、深厚的文化積淀與人文素養、高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高度發達的智力(獨立思考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表達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等)、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意識、健全的個性品質、健康的體魄。而任何與此相背離的教育行為都是應該警惕與戒除的。
(二)致力于知名學者的培養和優秀學術成果的創造
高等教育的另一本質職能是科學研究,是對高深學問進行發現、探索和傳播。最初的大學便是“學者的社團”。時至今日,由于國家對大學的行政管理、功利主義哲學的泛濫、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等因素的影響,“學者的社團”這一理念受到沖擊。但必須承認,大學依然是高學歷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是學者云集的地方。而學者是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沒有學術成就,也便稱不上學者。某種意義上,學者和學術就是大學的標志。沒有知名的學者和優秀的學術,樓宇再高、設備再好,也稱不上著名大學。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無不薈萃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師級學者,無不把科學研究作為提高其辦學水平和學術聲譽的基石。當然,對于多數一般大學而言,短時間內還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是堅持致力于知名學者的培養和優秀學術成果的創造,大學的前景一定會是美好的。需要注意的是,學者的意義并不等于文憑和職稱,學術的意義也不在于科研成果的數量。近年來,由數字化管理和功利思想影響所帶來的重科研輕教學、無實際價值的“科技泡沫”不斷膨大等現象,嚴重破壞了高校的學術氛圍。這就更需要大學拿出勇氣和膽略,與社會的喧囂保持一段能冷靜思考的距離,給學者的成長、學術的創新創設良好的氛圍;而學者們則更應該有所秉持,以堅定的學術信念和學術毅力,捍衛學術真理,創造優秀學術成果。
(三)致力于名牌學科的建設
高等教育是一種分科教育,因而學科就成為大學的又一重要標志。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學科品牌的強弱直接決定著大學地位的高低。考察世界一流大學,其中不少大學學科并不齊全,如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但不管學科門類有多少,他們都根據各自的傳統和實力,打造了各具世界先進水平的特色和優勢學科。比如,一說到加州理工學院,人們就會津津樂道于它的航天學、天文學;提到麻省理工學院,人們立刻想起它的電機工程和計算機工程;另如劍橋大學的物理學、醫學,牛津大學的古典文學、數學等等。正是這些名牌學科,為學校贏得了良好聲譽,聚集了大批優秀人才。因此,綜合性、大而全,不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充分條件,而一流大學一定具有一流的學科;要想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任何一所大學都不能忽視打造名牌學科。同時,任何一所大學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一般性大學更是如此,因此更應根據自身條件,集中優勢資源,努力建好特色學科,打造名牌。哪怕數量不多,但只要有幾個特色學科,把其特色發揮到極致,就足以吸引優秀人才,促成良性循環,進而產生滾雪球效應,增強學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致力于高層次的社會服務
近年來,受市場與經濟的影響,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正在被日益強化。很多大學都在根據社會的需要進行著結構性調整,正由傳統的“象牙塔”向社會的“服務站”演化。那么大學到底應該為社會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是不是社會需要什么,大學就迎合什么?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依據大學的特性,它所提供的應是一種高層次的、學術性的服務,是其他機構不能提供或者提供得比較差的服務;它一定要以學術研究為基礎,要有教育內涵。而優質的、高層次的社會服務既可為學校贏得良好的聲譽,也是在報答社會,履行大學應有的社會責任。大學在根據社會需求進行結構調整時,應以明確的價值觀念和審慎的分析論證為基礎,要與社會即時、功利的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堅守大學的本質,服從真理的標準,而決不能隨著社會風尚盲目轉向、隨波逐流。
(五)致力于大學精神的培育和時代精神的引領
作為研究和傳播高深學問、探索真理、培養人才的地方,大學與其他社會機構不同。大學的靈魂是大學精神,是體現大學價值和規范的獨特氣質。近些年,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一方面是大學急劇地擴張,另一方面則是大學精神的失落,這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問題的發生。作為大學生命力的源泉、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大學精神在大學的生存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導向作用。因此,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大學尤其應該自覺地致力于大學精神的培育與創新,進而對時代精神起到引領作用。那么大學精神都包含那些外延呢?見仁見智,大學精神的外延似乎很大,而且有著無限的發展可能性。不過考察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人文精神、科學精神、自由與獨立精神、批判與創新精神。而具體到每一所大學,又會根據各自的傳統、目標、自身實際對各自的大學精神進行不同的闡釋。但無論如何,對大學精神的培育和堅守,是辦好大學的重要前提,能起到凝聚、激勵、導向和保障的作用。而且,這種優秀的文化精神輻射到社會當中,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大學人不僅應該成為大學精神的締造者、踐行者,還應該成為大學精神的宣傳者、時代精神的引領者。
作者:李會轉 單位:洛陽理工學院
- 上一篇:高職院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藝術性
- 下一篇:公路運輸經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